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
2012-8
薄守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薄守生
239
郑樵的著述颇为丰富,与传统语言文字学相关的文献主要有《六书略》、《七音略》和《尔雅注》三种。 《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各有侧重,现简介如下。 第一章《郑樵学术概述》,其概述不限于郑樵的语言文字之学。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六书略》、《七音略》和《尔雅注》进行了较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其中的许多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细致、严谨。 第五章是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内容的一个综合、对比、总结。 第六章作为《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外篇,包括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意义踩空造成的字形迷失》、《“六书列字”校注散札》和《我看“语言学是什么”》。
薄守生,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苏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西华9币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学士。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当前主要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理论语言学、语言规划,以前主要学习、研究历史语言学、汉语词汇学。曾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大学教学》、《辞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汉字文化》、《语文知识》、《现代语文》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经出版论文集《汉语言学初探》(巴蜀书社)1部、专著《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部。曾经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1项,主持并完成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1项。曾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
第一章郑樵学术概述 第一节郑樵生平及论著 第二节时代背景和郑樵的学术风格 第三节民国时期对郑樵的研究述略 第二章《六书略》研究 第一节《六书略》概述 第二节“六书”理论的嬗变 第三节《六书略》的“六书”理论 第四节《六书略》“总论”之讨论 第五节《六书略》反切的来源问题 第三章《七音略》研究 第一节《七音略》概述 第二节《七音略》研究情况概述 第三节《七音序》研究 第四节《谐声制字六图》探解 第四章《尔雅注》研究 第一节《尔雅》及《尔雅注》概述 第二节三家注之部分词条比较 第三节《尔雅注》的音注体例 第四节关于《四库全书》对《尔雅注》的评价问题 第五节我们对《尔雅注》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六》、《七》、《尔》研究之总结 第一节郑樵小学三著的学术定位总结 第二节对郑樵小学三著的研究总结 第六章作为外篇:附论文三篇 第一节意义踩空造成的字形迷失——封闭语料“泉”字考 第二节“六书列字”校注散札 第三节我看“语言学是什么”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之处在于,“然则‘六书’之分,固然非绝对有别,判若鸿沟者也。今郑氏舍本逐末,倒果为因,以‘六书’为纲,别立细目,而以文字分类系于其下。脱有出入,复削足就屦,设变例以弥缝之,如象形中有形兼声,形兼意,指事中有事兼声,事兼意。遂使后之学者变本加厉,争论纷纭,歧路愈多,真义愈隐,庸人自扰,甚无谓也”。在按照“六书”理论给汉字归类的实践中,郑樵“所作的“六书”分类,琐屑拘泥,界画不表,固然是失败的,但不是无意义的。汉儒的“六书”理论,本是演绎的,没有明确的界说,经他归纳过一次后,这种学说的弱点,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暴露出弱点来,这有利于我们对“六书”理论作进一步的反思。 “六书”理论的弱点之一就是兼书特别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太复杂。“兼书问题,汉代许慎虽未明言,但《说文》已经触及到了“六书”理论中的兼书问题,如‘从某从某,某亦声’,多以为是会意兼形声的条例;‘从某,象某之形’,多以为是象形兼会意或象形兼指事的条例等。后蜀林罕作《说文字原偏旁小说》,在自序中指出:“六书”者,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一字之内,有占“六书”二三四者。这应是“六书”兼生说的较早论述。然而设专章系统阐述“六书”理论中的兼书说,当始于郑樵的《六书略》……兼书,郑樵称‘兼生’……有时在‘变生’中包括有兼生的情况”。“兼生”问题关系到分类的相对性问题。分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个类别是相对于其他类别来说的,我们不应该把分类机械地来理解。但是,类与类之间的区别程度,是类的存在前提之一。如果大部分汉字都属于“六书”中的每一书,亦即每一个汉字都既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还是转注、假借,每一书它都占,那么,这种“六书”分类体系就是做无用功的分类体系。 不独“兼书”问题多,转注也是一个老问题。陈梦家说,“解释六书的,要数转注最纷歧了……我们试看诸家异说,就知各人立各人的解说,漫无标准……我们如今解释转注,认定它是六国、秦、汉时人对于文字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受了文字形体伪变的影响,往往是不正确的;而这种转注对于文字学只是一个历史的名词,并无甚价值可言”。
《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