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史纲

张卓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卓元  

页数:

630  

字数:

72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系统地疏理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及经济学研究繁荣的景象。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学领域占主流地位的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同时,也有一些观点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起了挑战,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价值规律作用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物质利益原则问题、生产价格问题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界迎来了百家争鸣和理论创新的春天。中国经济学家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彤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经济理论体系。举其要者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中国式经济增长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渐进式改革理论等。
《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的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与起飞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奇迹,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百花争艳的景象。全书由张卓元设计。

书籍目录

前言
总论 新中国60多年经济学研究的六大进展
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努力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和形成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二 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研讨的第一大热点,
其突出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三 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确认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股份制是公有制
主要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四 探索国民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互相结合,逐步
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
五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愈来愈受重视,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是
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研究实现什么样的
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工业化、城市化、
现代化的规律性
六 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注重创新, 紧密联系实际,充分
吸收现代经济学有用成果,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勇于提出各种对策建议,为促进经济科学繁荣的各种
评比和奖励活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化大革命”前(1949一1965年)中国经济学研究与进展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中国的传播及由此引发的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三种主要不同观点
第三节 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和商品、价值问题的探索与争鸣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1956—1957年首次掀起研讨热潮
第三节 若干评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959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
第一节 1959—1960年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否定商品生产和“一平二调”的反思
第二节 1959年4月在上海市举行新中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
第三节 讨论会达成的一些重要共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与进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研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问题研讨
第四节 若干评论
……
第二部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学研究大倒退
第三部分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1年)经济学力促经济体制转型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1992—2011年)经济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部分 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进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企业理论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国企改革逐步展开了。 从1978年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1992年,主要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第二阶段是1993年起到现在,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新体制。 1978年10月,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个企业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允许国有企业从事国家指令性计划之外的生产,允许出口企业保留部分外汇收入自主支配。1983年开始,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替代。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决定提出今后应全面推进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按照这一目标,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即国家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分离。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达78%,国有大中型企业达80%。1990年,第一轮承包到期的预算内工业企业有3.3万多户,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0%。接着又开始第二轮承包。 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的放权让利改革,使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活力。但是,承包制也有重大缺陷,承包制“一对一”谈判强化了政企不分,承包制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造成“内部人控制”和短期行为,以致普遍出现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富了和尚穷了庙,后果严重。实践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以承包制为方向,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实行制度创新。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承包制进行质疑,认为承包制不能解决政企不分问题,不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并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主张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代承包制①。有的则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党和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此,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系统地疏理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及经济学研究繁荣的景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的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与起飞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奇迹,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百花争艳的景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中国经济学史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