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

本书编委会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本书编委会  

页数:

813  

前言

  季羡林  最近几年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执行这个交流任务的,国家与国家不同。时代与时代不同,工具与工具不同。有意识与无意识不同。总的走向是:时代越前进。交流越频繁。  在古代,无意识的交流多,执行者多为商人、宗教僧侣、外交使节,他们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文化带往异域。又无意识地(有时也可能有点意识)把异域的文化带回祖国。这样一来一往,交流的双方都受到好处。各自的文化日益充实,日益增添新东西.形成了兴旺发达的局面。  专就中国而论。文化交流。先秦已有。到了汉代,佛教自印度传入,印度文化随之进入中国。中国僧人赴天竺求法都接踵于丝绸之路。到了唐代。此风未息。而日本、高丽等国之来中国学习求法者。亦络绎不绝。到了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大兴.十九世纪末开始,中国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以及日本求学。这说明了一个规律:什么时代.什么国家学术文化兴。则外国来学者众。直至今日,中国留学国外者。与日俱增。这是一件好事。这对我们国家会带来极大的好处.我们都竭诚拥护。  以上所言,都属于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范畴。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中国的留学生除了“拿来”之外,还有“送去”的任务。现在外国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太不了解了。有些人甚至连了解的愿望都没有。这大大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所以我提倡“送去主义”。  留学生不但不都是学文学的,而且根据我个人的估计,绝大部分都不学文学。可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留学生中却确实出了不少的文学家。甚至有很高造诣的文学家。对许多留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只能算是副业,而文学作品只能算是副产品。然而,就正因为它是副业,是副产品,不像专业作家那样,挖空心思,执意为文,有时难免有矫揉造作之嫌。而留学生则不然,他们不以此为生,不以此为业,有时情与景遇,情动乎中,不得不发,发而为文,情真意切,是发自天籁的真文章,能震撼人心,有其必然性矣。  中国历来就是文学大国,过去歌咏描绘异域风光者,颇多名篇。到了今天,地球变小了,我们的眼界扩大了,留学生的文学作品又为我们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竟放的文学大花园中增添了不少的奇花异草。这不但对我们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人民了解外国,促进国际上的安定团结,也会有极大的裨益。上海文艺出版社,奇想天开,编选这样一套留学生文学作品大系,实在是功德无量。我很高兴写这一篇序言。  1999.3.11

内容概要

  本大系分小说和散文纪实文学卷;选编收录的作品,近现代部分按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次,当代部分由于选文丰富,按地区及发表先后编次。  为体现大系的广泛与繁富,编选时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最多收录不超过三篇。  为尊重作者,尊重历史,本大系所收的作品,除对原作中明显的错漏别字和标点作了订正外,一律不妄作修改。

书籍目录

季羡林 序岭南羽衣女士 东欧女豪杰(节选)张肇桐 自由结婚(节选)陈天华 狮子吼(节选)苏曼殊 断鸿零记向恺然 留东外史(节选)郁达夫 沉沦银灰色的死春随 留西外史张资平 木马冰心 去国我的房东郭沫若 残春落叶许地山 三博士李劼人 同情陶晶孙 水葬刘呐鸥 热情之骨蒋光慈 鸭绿江上张闻天 旅途王统照 三位黑衣僧徐霞村 L君的话巴金 复仇崔万秋 海滨邂逅蒋希曾 出番记(节选)谷梁 编后记附录:《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总目录

章节摘录

  弩尔哈齐(赤)死后,子皇太极袭继,越发强盛,改国号为大清,把所有的兵编为八旗。明朝兵官孔有德、耿仲明带领部下,叛投满洲;后又征服了内蒙古,于是他的兵有满洲、蒙古、汉军三项名目。嗣后把汉军做为先锋,再有降他的也编为汉军,异常骁勇。明朝调了天下的兵马,征讨满洲,只是胜的少,败的多。一连数十年,(删略)弄得中国民穷财尽,盗贼蜂起。后辽东(即盛京省)又为满洲所得,(删略)李白成破了北京,崇祯帝煤山崩驾,三桂到满洲颁兵。时皇太极已死,子福.临袭位,年仅六岁。叔父多尔衮摄政,文有范文程、洪承畴,武有孑L有德、祖大寿与多尔衮等,日日谋算中国,至是满口接应。令三桂带领所部先发,大兵后来,满兵未到,三桂已把自成打败。自成烧京远走,三桂追赶一阵。比及回兵,满洲已乘虚占了京城,登了宝位,国号仍为大清,改元顺治。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范文程、洪承畴皆为大学士。把离京横直五百里之地,分给带来的旗人;各王公将校又乘势在外占领田庄,收没妇女;旗兵四出掳掠,周围数千里,牲畜财帛如洗,人烟绝尽。然满洲仅占得西北几省,东南各省仍为明朝所有。南京官民拥立福王登基,大学士史可法督师驻守扬州,差人到满洲修好讲和,剖分南北。那知满洲贪心不足,必要全得明朝的江山,返回书币。即命洪承畴为经略,亲王贝勒分统大兵,汉兵在前,满兵在后。先命人传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上谕,有不忍学鞑子模样的,预先自尽。也有满洲未来,便先剃了以求幸免的。有一个女士,看见这等奴性,不觉感于心,做了一首七言绝句:  惊传县吏点名频,一一分明汉语真;  世上无如男子好,看他辫发也骄人。  也可知当时的人心了。但满洲遇着有子女玉帛的,不管剃发不剃发,总不能免。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将近扬州,可法带兵御战,大败而归,人城保守。不数日城破,可法拔刀自尽。满兵人城,焚杀十日,方才停刀。扬州为南北冲衢,非常繁盛,经此浩劫,到今日尚没复原。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今摘录数段于下:(前略)四月二十五日,北兵(指满兵)人城。扬州人设案焚香,示不敢抗。北兵逐户索金,有献出万金而仍不免者。(中略)延至夜静,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余处,远者不计其数,赤光相映如霞电,霹雳声轰耳不绝,隐隐又闻击楚声,哀风凄切,惨不可状!(中略)诸黠卒恐避匿者多,给众人以安民符节(令旗也),匿者竟出从之,共集至五六十,妇女参半。三满卒领之,一卒提刀前导,一卒横槊后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诸妇女散发露足,深入泥中,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借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中略)至三卒巢穴,一中年制衣妇,本府人,浓抹丽妆,鲜衣华饰,指挥言笑,欣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尽媚态,不以为耻。卒尝谓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三卒将妇女尽解湿衣。诸妇女因威逼不已,遂至裸体不能掩盖,羞涩欲死。换衣毕,乃拥诸妇女,饮酒食肉,无所不为,不顾廉耻。一卒忽横刀跃起,疾呼向后曰:“蛮子来!”(满人称汉人为蛮子)被执男子共五十余人,提刀一呼,魂魄皆丧,无一人敢动者。(中略)街前每数骑过,必有数十男妇,哀号随其后。是日虽不雨,亦无日色,不知旦暮。惟闻人声悲泣,街中人首相枕借。(中略)外复四面火起,倍于昨夕。田中横尸交砌,喘息犹存。遥见何家坟中,树木阴森,哭声成籁。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中略)二十七日,妇引予避一柩后,魂少定而杀声逼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至午后,积尸如山,杀掠更甚。(中略)忽有十数卒恫喝而来,其势甚凶,俄见一人至柩前,以长竿搠予足。予惊而出,乃扬人为彼向导者,予向之乞怜,且献以金,乃释予而去。(中略)城中忽有烈火四起,一二漏网者,无不奔窜自出。出则遇害,百无一免。亦有阖户焚死者,由数口至百口,一室之中,正不知积骨多少。大约此际无处可避,亦不能避,避则或一犯之,五金死,有金亦死;惟出露道旁,与尸骸杂处,生死反未可知。满城光如电闪,声如山崩,风势怒号,赤日惨淡,为之无光。目前如见无数夜叉,驱杀千百地狱人,惊悸之余,时作昏聩。(中略)五月初二日,谕各寺院焚化积尸,查焚尸簿,载数共八十余万人。其落井投河,闭门焚缢者不与焉,被掳者不与焉。初四日死尸处处焚烧,腥闻数十里。初五日,幽僻之人,稍稍出,相逢各泪下,不能出一语。余初被难时,全家共八人,今仅存三人。(下略)  照这篇所言,满洲人残杀汉人的事迹,也写出一二来了。但中国一千三百余州县,那一城不是扬州!《嘉定屠城记》说满洲屠城凡三次。所叙满人的残酷,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