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

(日) 荒木见悟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5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日) 荒木见悟  

页数:

209  

译者:

廖肇亨  

Tag标签:

无  

前言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德无量之善举前后持续了千年有余。特别是我国国民与天竺人民早有往来,其思想趋向也颇为接近,复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荡、磨合,乃至酝酿、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创宗立派,鼎盛繁荣,前所未有。影响所及,朝鲜、日本、越南等邻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有“佛教第二敝乡”之誉。此殆与我国僧俗两界人士究心于佛法义理密切相关。佛理探究,自古以来即有僧伽、居士之分,虽无“研究”之名,而出于信仰之诚,寻求佛教精义者,彪炳史册,所在多有。降及近世,因科技发展之刺激,佛法潮流,亦屡有扩张。自19世纪德国学者马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概念以来,欧美之宗教学研究方兴未艾。佛教,作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见蓬勃,从东瀛至南亚,从德意志、法兰西至英吉利,于研究南传佛教圣典及历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在美利坚,自C.R.莱曼等创办《哈佛东方丛书》、奠定美国佛教研究基础以来,从地域上说,其研究范围已囊括南传佛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包括藏传佛教)、东亚佛教,举凡教理、经典、仪式、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成果斐然。目前已发展至巴利文、梵文及藏文,横跨文献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在宗教学界已呈后来居上之势。就佛法源流而言,佛教从印度本土向南、北方向分别传播,菩萨高僧,筚路蓝缕,而成北传大乘、南传上座二极,于今因缘增上,不断发展,已趋于世界佛法之域,可谓千载一时也欤!

内容概要

荒木先生的《我的学问观》以华严学、禅学、朱子学、阳明学四支为中心。他的研究特色在要把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关系客观、正确地描写出来,抛弃了以儒教为优先的教条主义,特别重视由高度理论与心理探求儒、佛间的对应和交涉,并由此一新角度看宋明理学,致力于发掘被埋没的思想家。 本书将论集所收的八篇文章,分为三组,简略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响应。头两篇:《气学商兑——以王廷相为中心》、《郝敬的立场——兼论其气学结构》成为一组。接着论赵大洲、李通玄在明代,毛稚黄与邓豁渠的四篇文章又构成一组。最后,《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与《觉浪道盛初探》二文又构成一组。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荒木见悟 译者:廖肇亨

书籍目录

总序刘序作者中文版序导论气学商兑——以王廷相为中心郝敬的立场——兼论其气学结构赵大洲的思想李通玄在明代毛稚黄的格去物欲说邓豁渠的出现及其背景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觉浪道盛初探附录 一、我的学问观(张文朝译) 二、荒木见悟教授年表 三、荒木见悟教授著作目录译后记索引

章节摘录

根据葛荣晋的逻辑,以上的科学探究之所以可能,系因王廷相乃重气论者之故。更正确的说,系从元气本原论(元气和万物系本与末的关系)向气本体论(元气与万物系体与用的关系)深入之故。其云:“气本体论比元气本原论在思维水平上,无疑是前进了一步。气本体论是宋元明清时期唯物主义的主要型态。(中略)这样他就把元气本原论和气本体论统一起来,把元气本原论归结为气本体论,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页103)王廷相将天地视为充满“气”的存有样态,引入科学观念,导出若干合理解释的功绩,论者非如是评论王廷相不可,但问题是:自然科学的成果可否全盘转换成唯物论的成果?葛氏又说:“他虽然把‘人定胜天’的作用局限于‘君臣修德’的范围之内,忽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但是他毕竟以最明确的哲学语言论证了‘天人交胜’,特别是‘人定胜天’的命题。”(页137)其亦不得不承认王廷相的弱点,即王廷相的自然科学论,并无作为唯物论不可或缺的条件。大体说来,论及客观界之理,自宋儒以来,在“格物致知”一语的哲学架构下进行,这是将“格物”解释为“至物”所启发的方法论。朱子学所以被称为客观唯心论的原因就在于此。相对于此,训“格物”为“正(心之)物”的阳明学,被称为主观唯心论,较朱子学与唯物论的知识距离更远,故而备受非难。关于这点,前面已经有所讨论。然而号称拥有丰富自然知识的王廷相,实际上,却采取了阳明一派的训读方式。

后记

生命的转折恒常有光。知识探索是一场未知的航程,起起落落的悦乐与伤悲。更多的时候,飞行的想望其实一点一点融解在彷徨的惆怅当中,丛林当中迷途的惊恐原来是等待清晨曙光迎面而来之际不可或缺的仪式。与荒木见悟先生的邂逅,更严格地说,与荒木见悟先生著作的遭遇,是我个人求知历程中永恒难忘的一幕。那时我还年轻,记得在书卷杂乱的研究室抄写小杜《樊川诗集》,坚定的信仰使我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且惯于默默离去。我在文学院印度黄檀发丝的间隙中呼吸逃离的气息,经常开车去童年嬉戏的海边,车内放着荒木见悟先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那本讲管东溟的名作。其实有好多地方,当时我也不懂。我出入文学院联合图书室,寻找荒木见悟先生的著作,如同教徒站在沫白瀑流下洗尽种种失意与屈辱。真的,那些书,那些句子怎么看也看不懂。但我隐约知道有一个壮阔丰美、缤纷灿烂的世界,那里我想去,可能也可以去。那里不会有人说大慧宗杲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微不足道(真的,那个人就是这样在我的论文报告后面这样写),也不会有人说三教一致论只是杂糅附会,更知道明遗民的文化成就绝不只是表现在淋漓飞动的画布上。我想离开,日后也很幸运地可以真的离开。那年初夏,我有幸拜谒荒木见悟先生道颜,我诚惶诚恐地说明我对他的景仰。那个上午,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与我谈论方以智、觉浪道盛、钱谦益、蒲益智旭、天台与华严。先生彷佛不再那么遥远,我说我想翻译他的论文,他笑笑。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不多。那天下午,我与荒木见悟先生坐野口善敬先生的车去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参加袁中郎《珊瑚林》的读书会。先生与台湾渊源深厚,我觉得温暖。但我没有告诉他,我从他的著作发现安顿脚跟的处所,他的著作帮助我走出青春末期的艰难与彷徨,自伤虚无的流沙中原来仍有永不沉没的绳梯。星夜我凑周海门,心想:老兄,举世可能只有荒木见悟先生与小弟我同情你。


编辑推荐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 PDF格式下载



作为九州二老的荒木先生的力作。该书是作者的几篇论文,但是对于研究明代佛教很有借鉴意义。但是碍于语言和翻译,又局限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是中国佛教的衰微期,其发展与思想交相影响。本书的探究可以给人一些新启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