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给青年诗人的信

[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页数:

129  

译者:

冯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  “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本书附录译者随笔《里尔克》及其选择里尔克斯文《论“山水”》、小说片段《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和诗歌等,是诗人创作的独特展示。

作者简介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出生于布拉格,德语诗人,著有诗集《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和小说《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第四封信第五封信第六封信第七封信第八封信第九封信第十封信附录重印前言译者序里尔克论“山水”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里尔克的诗


编辑推荐

  里尔格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诗人,作为一个“行吟”诗人,里尔格的一生充满了某种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之所以被传诵,因为经他歌唱的万事万物都被放进了美的空间,进入了永恒的存在。里尔格的主要作品意义是将人类的思想世界从有形转入了无形,这个无形不是个体人内心的情感,而是整个人类与宇宙广阔的空间,构成一个种植着极美诗意的田园。伟大的诗人里尔格不仅仅是象征主义大师和一个现代主义先驱,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人类家园的重建者和言说者,他把自己的灵魂与人类的自然家园紧密联系,里尔格的诗歌为你打开冲向生命自由空间的道路,他不仅仅是才华卓绝超凡的诗人,更重要的他是一个时代的歌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给青年诗人的信 PDF格式下载



  2011年10月16日的晚上我莫名其妙的失眠了。
  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一个和睡眠关系良好的人,所以我也不知道那个平常无事的晚上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在清醒到2点我之后我终于放弃了尝试睡着的努力,摸了手机窝在被子里看起了电子书——正好此前下载了好几本,于是选了看起来页数最少的一本,没错,就是这本《给青年诗人的信》。
  完全没有预料到书信可以这么精彩,在我一气呵成地把这十封信读完以后我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里尔克这些抚琴般温柔的话语里有着挥剑的力量,在沉静中直指人心,向阅读这些书信的人注入了巨大的精神性,一种可以用来抵御整个世界种种失意不安的精神性。
  
  由此这个失眠的晚上和这本猛然对我产生了意义的书成为我人生里一个加了注脚的存在。我极度迫切地想要拥有这本书。可是当时翻遍了当当卓越京东,都是缺货状态,我甚至私信了译文的官微求库存,可惜回应了“去看看”后便没了下文。最后还是靠了微博上一位陌生妹子的通知终于在书城订到了这本书。
  我是多么喜欢这轻轻薄薄的小册子啊,封面干净装帧简单,并不刻意展现自己却又随时等候你去翻阅的样子,就像书里每一封含着善意和真诚的信。
  我终于可以常常把它放在包里,在每个焦虑或困惑的日子里随手拿出来翻一翻,让诗人的温暖和关怀治愈我。
  
  去年我在海德堡大学上了一个月的暑期班,在那个充满哲思的大学城里的第一个周日我沿着主街散着步,失望地发现就像所有人告诉过我的那样,所有的商店星期天都不开门。而就在我快走到大学广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家旧书店,慵懒地敞开着大门,门口堆了些特卖的二手书。
  我走进去几乎一下子就被惊艳了——这简直就是我梦想中的二手书店啊!它是一间像图书馆一样的书店,高高的书架旁放着供读者使用的梯子,架上挨在一起的每一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很多看上去很有些年头的封面上满是花体的德文的精装书,让人觉得穿越到了中世纪的电影里。旋转的楼梯通向上方另外两层,同样在架子上小桌上甚至地上堆满了书还放了一张干净的旧沙发;而书店还有一个像藏宝库一样的地下室,需要猫着腰通过各个隔间之间的拱形门洞。
  我跑去问店里的姑娘,有没有《给青年诗人的信》,她想了一下,指了自己身后的一片书架,“这里有一些里尔克,”又指了指里面楼梯边的墙,“那边经典文学里应该也有一些”。在她提示的区域搜索了一遍,的确有很多里尔克,却偏偏没找到我要这一本,不甘心又扩大搜索区域继续。结果我大概在这家书店足足寻找了2个小时,然后终于在距离几本集中放置的里尔克诗集不远的地方淘到了1944年原版的《Brief an einen jungen Dichter》——因为这本书太薄它的书脊上根本没有印任何字以至于我好几次都没有发现它!
  这本破旧泛黄的书在内页用铅笔写着€2,50,我觉得自己刚刚遭遇了一个神迹,第一次因为买到一件东西激动的想哭。它对我已经不是一件东西了,它是值得我耗费热忱去拥有的珍宝,它是不通过任何途径就能传递给我的安心,它是我的圣经。
  从此,我的枕边多了一册只有55页的古董书,我每晚睡前都忍不住深情的看它一眼,心中充满了爱意,好像它是来自情人的书信。
  
  说了很多跟这本书又有点关系又没什么关系的废话,只因关于这本书的一切故事对我来说都围绕着一些迷人的气氛,而我不得不在把这些简单故事说出来的同时回味一遍所有美妙的细节。
  
  而面对所有这类问题我都有着如此明确的答案——
  
  你会反复阅读的是哪本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你愿意随身携带的是哪本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你枕边放了什么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对你有巨大影响的是哪本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你会推荐给朋友的书是?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是的,都是这一本,我就是要一遍一遍强调我是多么喜欢,然后一遍一遍地推荐给所有不曾在更年轻的时候拥有过如此良师益友、但如今依然对生活常怀思考和探索的青年人。


  对诗人冯至的印象还停留在<<我是一条小河>>。昨天看了魔都晨曦来临的副刊bookwarm推送,因其短小而下载了下来(新浪爱问有三联版本的pdf版本供下载)。
  这是学哲学的中国诗人翻译地奥地利诗人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冯至的译作。里克尔在回信中诚恳地给予青年人指导,就''寂寞与写作''''艰难的生活''''爱''''性''等话题作出了见解。
  是否写作是那个从你心底爬出来的声音,且非做不可,如果不能写作,你将会死去。而寂寞又赋予我们思考和灵感。村上春树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多年,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
  ''生活是艰难的。''The Road Less Traveled的第一句便是此般见地。张冠仁的<<鳟鱼怀念北冰洋>>中''我也想潇洒地走到衣帽间拿走寄存的大衣,拍拍上面的浮灰.头也不回地走出这具灵魂剧场,从头再来一次.可是每当我往前迈出一步的时候,背后的足迹都被时间的海水吞没,当我被护士们从子宫里摘出来之后,生命就像一条越来越窄的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听见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与通途朝我砰的一声关上门.走的越远,背后关上的门越多. ''多数人都想只过十八岁以前的生活,十八岁以后就重生,这样就可以不用经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但快乐和痛苦,只有后者才能更多地给予我们生活的挑战,写作的灵感,以及更为深刻的记忆。
  关于''爱'',是个隽永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此为文,佳片不断。生活的断片和感慨总能让我们对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却又难以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写得深入人心。
  王小波也曾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中提过,''两个人的愛能有多深厚和堅韌,一定意義上要看两个人的性格,趣味,人格,精神力量的內涵、寬度、高度等各個方面的吻合程度。純粹感官上的吸引,必定不能長久。''
  短短几十页,因行文深刻,却能读很久。似乎每一封信都将中西方一些共同的话题剖析地恰到好处。书中难免有翻译腔出现,当然,我这是鸡蛋里挑骨头,这是一本可以供走在写作路上的人慰籍的良药。


  如此谦逊平和、不故作高深、不颐指气使地给予青年人以指引,也许我还不能完全读懂,这确实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I.No bravery in your eyes anymore, only sadness
   听说《No Bravery》是布朗特服兵役时拿着吉他坐在坦克上写出来的。这使我想起在某个人遥远的梦境里,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维特根斯坦骑在炮管上,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曲调,不知那时他心里是否满满都是绝望。里尔克呢?他有没有在军队中写下有关寂寞与爱的诗句?
   卡布斯的引言写于1926年,他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的诗是在1902年的深秋,而那时他口中的“十五年前”,则应该是1887年;里尔克生于1875年,所以被送到圣坡尔腾陆军初级学校时应是十二岁左右。加上之后的梅里史外丝科尔辛陆军高级中学,直至他在身体不适回家前算是在军校待了六年。算上一战被征召,他有约十年的时间在和“这艰难的职业”打交道。当然,若不是一战时有朋友相助使得里尔克可以留在慕尼黑坐办公室,恐怕他也会和威尔弗雷德•欧文等人一样成为前线的炮灰吧。
   “你耐心地等着吧,看你内心生活是不是由于这职业的形式而受到限制。我认为这职业是很艰难很不容易对付的,因为它被广大的习俗所累,并且不容人对于它的问题有个人意见的存在。但是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是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得你一切的道路。”在第四封信中,早已退役的里尔克给时为奥地利军官的卡布尔写下了上面这一段话。艰苦的训练,繁重的杂务,行动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走运的话还能碰上战争的残酷,还有哪里比军队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性情?而这是一个悖论,军队使人隐藏真实的自我,但最终留下的却是最忠于内心的部分。军队如同精神上的奥卡姆剃刀,剔除思想中的细枝末节,留下精华。不知道最后军队是否教会了里尔克荣誉,国家,奉献,但他肯定学会了如何向内心寻求一切问题的答案,也学会了什么是寂寞,什么是爱。
   或许卡布尔又抱怨了在军队中的寂寞,里尔克在第六封信中写道:“凡是你现在做军官所必须经验的,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向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减轻。”
   这其实就是里尔克所说的“转向自己的内心”。工作、职业不能定义一个人,环境也不能剥夺一个人。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爱与信仰,和希望,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拥有一切。所谓“最后一寸自由”。(我倒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没呆多久而且早就跳出去了,然后来劝别人去安顿。不过若不是这样,他也做不了别的。) 卡布尔读到里尔克的诗后,随即将自己的诗作寄给了里尔克。对于卡布尔来说,里尔克不仅仅是一个诗歌道路上的前辈,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相信里尔克可以懂得他,而只有读懂才可以给予最需要的批评,对于写作者而言,文字被读懂前是孤独的,没有什么比理解更重要。文字被读到只是第一步,被读懂,被进入内心,才是最终目的。
   就像我们从不满足于被听到,我们需要的是倾听。查拉图斯特拉发现自己来的太早了,自己的舌头对不上人们的耳朵,于是又回到了孤独之中。
   两年前我怀着相同的目的,把自己写的东西寄给Liz。Liz回信的附件,是里尔克在1903年给卡布尔回的第一封信:
   “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若能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
   “棍子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辞伤不了我分毫。”所以,不写的话,我不会死。但无论在写什么,只要我去写、去进行专属于自己的创造,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必须。
  
  III.Thought I would die a lonely man, in endless night
   “艺术品都源于无尽的寂寞”,里尔克回答。里尔克赞美寂寞,尼采拥抱孤独。他们都会告诉你,要学会去拥抱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楚。里尔克回这封信时是1903年,离尼采死去已经过了三年。
   尼采和里尔克一样,都是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军队。1867年,二十三岁的尼采从南姆堡炮兵联队的一匹马上摔了下来受了重伤,次年退伍。此时距里尔克出生还有七年。
   二十一年后,故事的线索还是一匹马。在意大利都灵的大街上,尼采抱住一匹马的脖子痛哭,正式地疯掉了。2011年,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甚至就此拍了一部电影,叫做《都灵之马》。而在《当尼采哭泣》的电影版中,都灵之马则被搬到维也纳,并提前到了尼采与布雷尔的第一次会面。而就在都灵之马十天之前,文森特•梵高在法国的阿尔勒挥刀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哲学史和艺术史上最疯癫而痛苦的两个时刻。
   看上去尼采和里尔克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多交集。可是每个伟人身后都有一个女人,一个谜一样的女人,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1998年,人大教授周濂写了一本题为《缪斯的痛苦与激情》的书,书的副标题是“尼采、里尔克与萨乐美”。
   1900年八月二十五日,五十六岁的尼采在魏玛死去,而此时,二十五岁的里尔克正与莎乐美在俄国游玩。里尔克写了一首诗,主角是一匹马。在这一年,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正式出版。也是在这一年,和里尔克同样二十五岁的荣格在苏黎世取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 而当1882年三十八岁的尼采开始与小自己十七岁的莎乐美交往时,里尔克才七岁。也就是在这一年,欧文亚隆扭曲了空间,让莎乐美牵线搭桥,令在现实历史中从未相遇的尼采和布雷尔见了面,甚至进行了历史性的相互救赎。而救赎的结果,既挽救了哲学,也为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更糟糕的是,所有过错的起因都被归结为女人。尼采对布雷尔说:去爱这样的女人就是厌世!
   莎乐美周围男性与她的关系的发展基本遵循以下一种模式: 对莎乐美一见钟情→单方面热恋神魂颠倒→求婚→被拒→疯或死→写书纪念。
   莎乐美1883年与尼采分手,十一年后出版《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论著》;1901年和里尔克分手,并在其去世两年后年出版《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尼采可以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是一个诗人,糟糕的是他不是小说家,否则的话他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维特,代替自己去疯掉。 他在幻觉中看到莎乐美,癫狂地站在钢琴上挥舞着指挥棒,诅咒瓦格纳让音乐恶心。女武神的骑行缓缓响起。莎乐美就像瓦尔基里亚一样,为奥丁采集日耳曼民族伟大的灵魂。或者用之前我删掉的比喻,莎乐美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伸出去的每一条腿上都悬挂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而此时,布雷尔和尼采被她紧紧攒在了掌心。 谈话疗法被摆上了台面。我们如何去探索被自己隐藏起来事物的意义?通过谈论。
   “在某个时间和某个地点,每个神经机能病患者和神经衰弱患者都曾经发生过一次人格分裂,而首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可能准确查明事实;早已被忘却了的、被压抑的那起内心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表现的形式都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在精神记忆中予以再现。”——Freud
   抨击学术规范是再简单不过的事,直到你遇到出处不明的引语。这段话潦草地抄在我的超神经笔记本上,但我却分辨不出这到底是弗洛伊德原话还是其他人总结转引或根本就是我自己引申?小标题写了个“精神分析-犯罪侦查”……whatever,这是谈话疗法的根本出发点。
   莎乐美希望布雷尔治疗尼采的绝望。
   布雷尔答,我治不了绝望。
   布雷尔试图治疗尼采,对他说,你需要释放生活的压力,你极端的孤独就是压力的源头。
   尼采回答,智者选择自己的友伴。
   尼采试图治疗布雷尔,布雷尔说,你的书不就是关于绝望的彻底治疗吗?
   尼采回答,我不能治好绝望,我只知道怎么去忍受它。
   尼采说,我有我的虚饰,忍受孤独的秘密小方法,或许我只是不想孤独地死去。
   尼采哭了,这是我第一次展示孤独,我的孤独在融化,在消逝。
   布雷尔安慰他,这是个悖论,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基督教认为,人类历史经上帝创造与审判走向天国。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历史否定愚昧趋向理性王国。
   尼采认为,人类历史是不停转动的沙漏中的一粒沙。 生活中的一切孤独、痛苦,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发生在人的身上。 永劫回归。 就像那些被女武神带到瓦尔哈拉神殿的战士们,他们疯狂痛饮,只是为了在诸神黄昏中再死一次。
   谁这时孤独,就将永远孤独。里尔克在1902年写到。
   离开现在的生活。这是对不可抑制命运的抗争。 在尼采的鼓励下,布雷尔决定去追求自由。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搭上火车,去找贝莎,“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男人”,贝莎曾对布雷尔说。而当布雷尔目睹贝莎对另外的男人说“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男人”时,布雷尔放弃了一切希望。他感到自己将一切责任抛掉,去做自己的选择,结果路的尽头却是一片虚无。此时空中响起了尼采的质问:
   “你在怀疑自己的选择吗,约瑟夫?”
   “我怎么能能放弃这一切?”
   “你遇到我很久以前就已经放弃一切了。”
   “是的,但我现在一无所有。”
   “无就是有。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植根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
   “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怎么能离弃他们。”
   “你必须准备好用自己的火焰烧掉自己。不烧成灰,你怎能涅槃?” 箴言般的说教后面往往是对生命本身的剥离。 布雷尔陷入疯狂之中。当他醒来时,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弗洛伊德的催眠实验。结果布雷尔学会更加地拥抱现有的生活。与命运抗争,从来不会成功,这是希腊式悲剧的源头。
   1911年,弗洛伊德举荐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这一年,50岁的莎乐美拜入弗洛伊德门下,开始学习精神分析。1937年,76岁的莎乐美去世。弗洛伊德在讣闻中写道:
   “众所周知,她作为一个女孩儿与尼采保持着亲密友谊,这种友谊建立在她对大胆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这种关系在尼采向她求婚后被破坏了。同样我们都知道,她在之后的很多年扮演了一位无助地面对生活的伟大诗人里尔克的缪斯和保护神。但除此之外,她的个性依然是不为人所知的。她特别谦虚慎重,从不谈论自己的文学创作,她懂得生活的价值需要去寻找。任何一个与她有过密切联系的人都会对她的天才与平和留下深刻印象,并惊奇地发现,女性的弱点,乃至人类的弱点,都不存在于她的身上。”莎乐美简直是用生命去扭曲时间与空间,化身为虫洞,连接起不同的宇宙。这个好像比蜘蛛的比喻要中听些。
  
   IV.Look who’s alone now. It’s not me.
   “我说,我必须与他人隔离,思考我本身的思想,我说,过往的伟大心灵是我的同伴,说他们爬出他们躲藏的所在,来进入我的光照之下,我嘲笑着对遗世独立的恐惧,我宣称卓越的人必须忍受卓越的痛苦,宣称我已经飞进太过遥远的未来,并且没有人能够跟得上我。我自鸣得意地说,如果我收到了误解或惧怕或排斥,那么就越多越好----那意味着我就是目标!我说到我的勇气,面对不在羔羊之中的孤独,面对没有上帝的世界,它是我之所以卓越的证明。”
   这是尼采说的“忍受秘密的小方法”。这不正是里尔克所谓的“走向内心”么?人可以告诉头脑孤独的可贵,但却不能让心灵相信这种痛苦值得忍受。选择貌似自由,但生活却一直在看不见的枷锁之中。人总是能从虚空中找出慰藉,就像总能问出明知不存在答案的问题,就像当下永远不是理想的生活。
   To strive,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丁尼生这句诗是关于奋斗,但稍稍变换一下顺序才是现实:To strive,to seek,to yield,and not to find.或许已经很努力了,但努力的永远不够。自以为是赫拉克勒斯的十二试炼,所有磨练将最终生华成半神态,但艰辛过后,只留下一片茫然。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远远在死乡的事物,没有揭开了面目。里尔克在1922年写到。
   不要怪世界改变了什么,人为了生存只会被自己改变。在参加心理评估之前,Harry告诉Dexter,若想像正常人一样生存,那么当你被问到时,你心中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一个真实的答案,而当你回答时,告诉他们一个与你内心所想恰恰相反的答案。Dexter就这样过了关。Harry’s law就是真理,我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么久以来一直在运用它。或许成功秘诀其实很简单:当你迷茫不知所措时,请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毅然决然地,向着内心所指方向的反方向出发。天哪,我一定是爱上Deb了,比爱Liv还爱…听说Liv和Peter要休息一年不接剧,是啊,一个从小嗑过量康泰克另一个自植二极管,但还能拯救世界好多次,令人汗颜,恐怕能比得上他们的就只有鲍小强了吧。
   他在明知必死前说:My way, my choice.放弃一切,选择了国家和责任,我不断问,这一切都值得吗?所有选择最终都指向内心,而所有悲伤都是自怜。如果有些事情太美好而不像真的,那一定不是真的。 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里尔克的第九封信。
   为祖国捐躯的甜美与光荣,不过是古老的谎言。战争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这样写到。1918年11月4日,在距离一战结束只剩仅仅一周时,二十五岁的欧文在西线阵亡,被追授上尉。布朗特退役时也是上尉。
   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因为少年Pi又被无数人拎了出来。萨松比他的崇拜者欧文幸运,得以及早在1917年就从战争中全身而退。
   其实胜利者都是活下来的人。死者只存于诗里。
  
   命运是怎样地,在诗中一去不复返
   他是怎样地,在诗中成为模糊的映射所有发生过的事情
   总是先于我们的判断,我们无从追赶
   难以辨认不要胆怯,如果有死者与你擦肩而过同他们
   平静地对视吧
   无数人的忧伤,使你与众不同我们目睹了,
   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我们所说出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呵呵,最后一句摧毁了所有的希望。--2013.1.1 于先锋


  附录的文章没有读的很仔细 觉得译者序写得也很好 前面的十封信好几封是看了又回去看看然后有——哇 是啊
  对于陌生人的书信这样耐心真诚地回复立马就觉得里尔克肯定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初知里尔克这个名字是不是在小采的博客里,忘记了。只是记得有那么一首诗是在别处看过,虽然诗已经忘记了,但记得当时初读一遍后又认真地读了一下,然后就记下了这个诗人的名字。而借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这本书真小真薄。
  
  晚上睡觉前都会想到其中一封信里写到的大地之于春天到来的慢慢完成就觉得不着急了。
  
  以下是书摘:(序号即第几封信)
  1、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但也许经过一番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之后,你就断念做一个诗人了(那也够了,感到自己不写也能够生活时,就可以使我们决然不再去尝试);就是这样,我向你所请求的反思也不是徒然的。
  
  3、
  面对每个这样的说明、评论或导言,你要相信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的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4、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就是饮食,也有很多人使之失去本意:一方面是“不足”,另一方面是“过度”,都搅混了这个需要的明朗;
  凡是将来有一天许多人或能实现的事,现在寂寞的人已经可以起始准备了,用他比较确切的双手来建造。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它那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你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
  要避免去给那在父母与子女间常演出的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销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我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需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6、
  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务纠缠,大人们是那样匆忙,可是儿童好像并不懂得他们做些什么事。
  我不能排解你的苦恼,我只能劝你想一想,是不是一切职业都是这样,向个人尽是无理的要求,尽是敌意,它同样也饱受了许多低声忍气、不满于那枯燥的职责的人们的憎恶。你要知道,你现在必须应付的职业并不见得比旁的职业被什么习俗呀、偏见呀、谬误呀连累得更厉害;……
  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向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到处都是一样:但是这并不足使我们恐惧悲哀;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谐和,你就试行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7、
  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考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8、
  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书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若是我们把我们的生活,按照那叫我们必须永远把握艰难的原则来处理,那么现在最生疏的事物就会变得最亲切、最忠实的了。
  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的掠过你的行为和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会让你失落。
  对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
  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9、
  我所能说的,还依然是我已经说过的话: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谈到情感: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丰富的,都是对的。各种提高都是好的,如果它是在你“全”血液中,如果它不是迷醉,不是忧郁,而是透明到底的欢悦。
  就是你的怀疑也可以成为一种好的特性,若是你好好“培养”它。它必须成为明智的,它必须成为批判。——当它要伤害你一些事情时,你要问它,这些事物“为什么”丑恶,向它要证据,考问它,你也许见它仓皇失措,也许见它表示异议。但你不要让步,你同它辩论,每一回都要多多注意,立定脚步,终于有一天它会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你的一个最好的工作者,——或许在一切从事于建设你的生活的工作者中它是最聪明的一个。
  
  10、
   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
  
  
  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
   因为诗不像一般人所说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受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
  
  
  


  我没能给它打到五星,是因为确实有不少内容我还没有读懂。等到哪天再去翻看的时候,忽然就如醍醐灌顶了,也完全有这种可能。
  
  里尔克的思维很哲学,附录的那篇“论山水”我竟然没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看完,无不体现出我内心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很羡慕青年诗人卡卜斯,有这份荣幸收到里尔克的真诚回信,我是说,假如我是卡卜斯,我肯定会万分荣幸的。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大部分人,都得靠自己来解决它们。我想过当个作家,或许也可以成为一个诗人,我虽然不是常常焦虑,但是如果能够得到像里尔克这样的前辈的指点,我相信定能够获益匪浅。
  
  如果仔细去琢磨一下里尔克信中的内容,你会发现,其实和庄子的天道自然无为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都是合理的。这是里尔克信中告诉卡卜斯的一句话,以此共勉。
  
  


  生涩,是我的第一感觉。是不是不是原版的原因呢?----------------------------------------------------------------------------------------------------------------------------------------------


  
   里尔克说你应当面对孤独,而不是逃避,不是找些哄闹的寄托,不是找些不相干的人来陪伴。把自己浸没在热闹里并不能摆脱孤独,反而会使自己错过了孤独给予的好处。
  
   确实,仅靠自己,很多事都完不成。但是同样,没有孤独也完不成很多事。
  
   有朋友和我说,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交活动。而我却认为这只是逃避孤独的借口。承受孤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在必要时克服恐惧,也是为了学会与人相处时应当掌握的距离。
  
   有的人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孤独,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不是不公,只是各种财富的样式有些不同,只是孤独这一财富样式有些朦胧。实在无需自怜自艾或自卑。
  
   为何不想,无人陪伴即是无人打扰,无人安慰即是磨炼顽强,
  无人玩笑即能省去许多陪笑奉承说假话的精力,即便是无人知己,也可少去许多听人倒苦水的义务。孤独多好。
  
   里尔克的意思其实和我不同,他教的不是我这样的自我安慰。
  他所述的是在广漠的寂静中找到自己,完成自己。但他不如我实用。


   本是认定为一件可有可无的课后任务,我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想着勉强在手机浏览便过去。两个星期转眼消逝,书是没看多少,加之是在吵闹环境下的网络阅读,浮光掠影的,印象也没有多少。
  
  
  真正静下心细细地品是在借了书之后的,同学的,书早已陈旧不堪,所幸的是没有影响到阅读。书的引言是卡卜斯,也即是标题的青年诗人所写。为了理解里尔克所创造的世界,为了今天和明天许多生长者与完成者,他决定将这十封信公之于世。正如他所说,“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字里行间洋溢着里尔克对世事的睿智,对创作的执着,对青年的谦逊与循循教导,我完全沉醉于此,爱不释手,翻了两三次,获益匪浅。十封信,字字珠玑。无怪乎,有人曾言,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他讲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推而广之,如何成为一个艺术者。
  
  
  他讲到了创作。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我必须写”否则会死去的,那么创作这仅仅是一条死路,你最终,无论自觉或不自觉,都会放弃。相反,即使你放弃了写诗,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徒然的思考是无谓的,不如寻求另一条道路走向幸福。真正的创作是走向内心,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外部的肯定。创作者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与外界不过以一锁链相连,一头是尘世熙熙攘攘的喧嚣的孤寂,一头是关在阴深黑屋里各自的孤寂。生活可以平淡,但素材不一定出自于惊天动地的英雄创世者,童年、新生的小宝宝、分娩时的母亲、老人的回忆皆可入书。而创作的热情,是来源于爱。
  
  
  他讲到了爱。人生最悲哀的,不外乎“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创作者必须爱外面的世界,爱大自然的一花一草,更要爱人世,路上的乞丐,医院里即将逝去的魂灵……爱是一切创作的源泉,无论严肃,抑或轻松的作品。没有爱的作品是不足以长流青古的。更重要的,爱不会局限于创作。爱是人类承受寂寞,忍耐苦难,委身艰难,翻山越岭,风雨兼程所要到达的终极点,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做准备。爱人是一件艰难的事,千百年的历史原因,男女处在不平衡的天平上,他们作为对立面去敌对式地寻找,而彼此是兄妹或者邻居一般自然,共同从人的立场上。狭义的男女之间的爱,以人的身份去平等地爱着对方,而不局限于倾心献身,而并不在于二者肉体上的结合,只为了能在灵魂漂泊的途中寻一位伴侣相濡以沫。而学习爱这个过程是寂寞漫长的,我们完成自己的一个世界,是为了与另外一个世界,契合。
  
  
  他讲到了寂寞。卡卜斯因为其军官的职业身份在深山隐秘处接受训练,他为在此地所接受的巨大的寂寞所烦恼,他有意改变职业,并将此告知里尔克。然而这是每个人,处在每一个位置,都无法摆脱的,它如无孔不入的空气,萦绕于路人,工作者,贫穷者,富豪,小孩,老人……. 如果这种寂寞无法承受,那么诗人所要背负的孤寂将会制止你前进的脚步,那么生命长河中出现的寂寞将永远将你浸透。他说的“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正中我心怀,这是我一直寻觅着寂寞的因由。其实许多大家能有所成就,无不是在寂寞中想着自己内心走去,期间不断地挖掘寂寞,一路上寂寞的罂粟发出的微弱的欢悦是他们的果实。
  
  
   他讲到了命运。“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只是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他们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化危机有,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所以,无论如何,生活永远是合理的。我们生命中没有突如其来的苦难阻碍,有果必有因,无限的哀痛,偶尔油然而生的悲哀是为了调剂生命,命运特地为我们所铺垫的。常有痴迷于命运论的,面对成功路上出现的困难哀叹命运所致,一切都无法逃脱命运之神的掌控,实在是痴人诳语。
  
  
  他更讲到了理想,纯洁,性,如何去面对问题本身,如此种种使卡卜斯排除万难毅然决然走上了诗歌这广阔的天堂的路,我也有幸能拨开心中的迷雾,更加清晰,准确地朝着未来,出发。
  
  
  一如里尔克所说,“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加自然,无需矫揉的坦然向前。大地,大地的歌声,正在为我们颂扬、庆祝。
  
  
  
  
  
  
  


  
  “真实的运命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给青年诗人的信》
  
  
  
  初遇这本书,只是被它精简雅致的装帧吸引,土黄色的封面除了一句德文标题和作者原名别无其他赘物。翻开内页,中文译名《给青年诗人的信》,译者冯至,原作的最初翻译者,我开始感受到这本书的方寸分量。
  
  
  
  书很轻很薄,只有一百多页,拿在手上就像来去自如地操纵身体的一部分驾轻就熟,除了大脑随着文字的流转而陷入思考外,让你丝毫感觉不到负担。随着阅读的深入,这本书变得越来越沉重,积聚的思绪是等待奔涌而出的泉水,在吸收养分的过程中享受沉淀的美感和幸福。
  
  
  
  前面的都无关紧要,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位诗人与另一位更年轻的诗人之间的相互书信交流。这本书截取的是较为年长的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写给年轻诗人卡卜斯的十封信。信的内容正是许多年青人思索的几个问题:诗和艺术、两性与爱、严肃与冷嘲、悲哀与怀疑、生活与职业。里尔克以一个诗人的视角,用有如山岬之流水顺延山势倾泻而下般灵动滋润的极富想象力的字句,无声地流淌过每个困惑者的心脏,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字仿佛都变得可爱美丽,你在咀嚼中体味,你在被卷入的漩涡中面对你自己。
  
  
  
  里尔克告诉我,要重视各种各样不同的体验,20岁之前,勇敢地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不同的事物。在里尔克的思维世界里最令我为之称奇的是他对世间万物的感官认识,他说诗歌不是情感,而是经验。花鸟鱼虫、城市、山峰,是诗人目及的景色,踏过的土地,是诗人的经验,并对这种种体验赋予巨大而永恒的意义。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运命,并且这运命本身像是一块奇异的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线的旁边,千百条相互持衡。譬如看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里尔克告诉我,要爱我的寂寞,要爱它所给我的痛苦。当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展开得很广大。同时也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你后边的人,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去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转变,都无须更改。
  
  
  
  里尔克告诉我,在爱之前,我要学习爱。关于“爱”,里尔克的解读相信对每一位年青人的意义都是一种持久性的警醒。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两性的爱常常被年青人错误地理解和运用,甚至视之为“习俗”的一部分,一段又一段的坠入、迷失与分离,都是因袭的圈套。爱并没有成为一个人生命与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展示其美丽与博大。当爱到了年青人身上,他们便把生命任意抛掷,甚至陷入窒闷、颠倒、紊乱的状态;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把那些轻微的充满预感的物体接近与疏远,改换成一个日暮穷途的景况,什么也不能产生;无非是一些厌恶、失望与贫乏,不得已时便在因袭中寻求补救;于是去开始下一个爱。然而真正的(成熟地)爱一个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排除盲目的寻求解救,亦或是满足一时的需求,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为了另一个人去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爱的美丽与博大,在于它是集中向上的动力,它创造人、重塑人,使人成为人。所以:在能够爱之前,我们需要一个预备的过程,我们必须用一切的力量,集聚我们的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在“爱”的领域,里尔克提出了一种也许存在于未来,但现在已经开始产生趋势的一种在人类历史上突破性的模式。试想:有一天,新的少女来到,并且所谓妇女这个名词,她不只是作为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和“界限”,只想到生命与存在——女性的人。这个进步将要把现在谬误的爱的生活,从根本改变,形成一种,人对于人,而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的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的人,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这也许是未来可能存在的的最理想的爱的形式。
  
  
  无论是年青人即将或正在面对的哪一类问题,里尔克的解答都有如一位慈祥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 还有9天就是我20岁的生日了,真的很庆幸自己在20岁之前,能读到这本书。
  
  
  
  读完只用了不到一个下午,自己想说、能说的真的不多,以上很多都是引用里尔克先生的文字,之所以保持尽可能的沉默,正如寄信人卡卜斯在引言里所说“为了理解里尔克所生活、所创造的世界是重要的,为了今日和明日许多生长者和完成者也是重要的,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难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 小人物必须沉默。”
  


   最大的感受是
    
    你要在内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 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不会被各种评论左右
    
    热爱你的痛苦 热爱被疏离 热爱不被理解
    
    居于内心寂寞的人 他的思想 创作 才能永恒 才能生生不息 在不同的时空里 找到更多可以理解它的人。
    
    永恒不难 你必须抛开这个世界 你必须听自己的心。
    
    里尔克真的很棒 他的劝告就像是父亲那样 其实这个青年只是看到他的诗作 刚好这位青年现在的老师曾经是里尔克少年时的老师 于是写信给他
    
    只是这么浅的关系 他都能做到这么事无巨细的把自己知道的 获得的 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 的方式方法告诉这位青年
    
    就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
    
    真好 艺术家的心是最耐心透明纯净没有距离的。
    
    心智成熟的人会和自己独处
    爱自己的人会珍惜这样的时刻 这是窥探自己内心最好的机会 最好的体验 最好的学会怎么去爱别人的时刻。
    
    浮躁和毁誉在生活里太多 守好自己的一片自留地 要最干净
    你要在这里思考 要在这里变的强大
    要在这里学会怎么帮助自己和别人
    这里是你一切道德和原则的底线产生之地
     是你的判断力 你的追求 你对自己的要求 产生的地方。
    
    
    没有人生来就是对的 学会接受自己错误的时刻
    我们的进步是熬出来的 一步一步的错误
    披荆斩棘 才能找到城堡
    这个过程里
    你感受到风的怀抱 感受到蜜蜂采蜜的声音
    感受到海洋里鱼群的迁徙 感受到蒲公英的羽毛
    所有渺小和伟大都汇聚在一起
    你再去反思你曾经狭隘的想法和观点
    不要总是热衷于别人的评价 热衷于这个世界的黑白选择
    用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期待每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
    你的世界观价值观 都必须要随着你的内心 一点一点强大而完整。
    
    
    我们需要入世 需要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打交到
    我们需要在外在变得圆滑 变得识别真心和虚伪
    变得不要轻易相信 变得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是利益至上的
    
    但是不要依赖外物 不要沉浸在声色犬马里 不要放弃自己的孤独 不要千万不要。
    这是酒 是最烈的酒 是花 是带刺的花 是爱 是带着席卷走你快乐的爱
    但是最后它给你的 是所有毁誉掌声 所有祝贺褒扬都不能给你的
    
    爱上这些 信任他们 不要排斥
    所有人都畏惧的孤独
    让你变得比所有人都强大。
    
    —————————————————————————————————————
    
    摘:
    
    1 我不能谈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都离我太远。买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
    
    2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3 你要在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 ’我必须’ 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 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
    
    4 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不要关心外面来的报酬。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5 面对每个这样的说明,评论或导言,你要相信你自己和你的感觉。
    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
    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
    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
    
    6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的发展
    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
    是深深从内心出来
    既不能勉强 也不能催促
    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
    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
    在自身里 在暗中 在不能言说 不知不觉 个人理解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完成。
    
    7 以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
    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无论书理解还是创造都一样。
    
    8 不能计算时间 年月都无效
    就是十年 有时也等于虚无
    艺术家是不算不数
    像树木似得成熟 不勉强挤它的汁液
    满怀信心的立在春日的暴风雨里
    也不担心后面没有夏天的到来
    夏天终归是会来的 但他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
    他们在这里 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 无忧无虑的寂静而扩大
    
    9 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的担受痛苦 但也给人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 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10 若是你依托自然 依托自然的单纯 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
    这渺小会不知不觉的变大的庞大而不能测度
    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 作为一个侍奉者 质朴的赢得一些好像贫穷的事物的依赖
    那么 一切对于你就较为一致 较为容易和解了
    也许不是在哪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 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 觉醒与误解中得到的和解。
    
    
    11 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
    
    你说 你身边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
    
    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 那么你的远方已经在星空下展开的很大。
    
    12 好好忍耐
    不要沮丧
    如果春天要来
    大地就使它一点点的完成
    我们所做的最少量的工作
    不会比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13 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还不能爱 他们必须学习
    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 用一切的力量 集聚他们的寂寞 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至的时期
    
    
    14 谈到感情:
    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感情都是纯洁的 但那只捉住你本性的一方面,对你有所伤害的情感是不纯洁的 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 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要更丰富的 都是对的。


  写给无数的少数人
  
  原文地址:http://faydao.com/weblog/1720.html
  备用连接:xiaodao.us/blog/2014.htm
  
  在2002年的昆明,我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古涛在节目里念里尔克(Rilke)《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对世界的好奇和莽撞让我对这十封信似懂非懂。或者在那个时候除了清贫,就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困扰我的。那时候是个晚熟的少年(这使得我现在是个晚熟的青年),性、寂寞、爱、生命、孤单,都带着各种朦胧的不可知。在自我教育中,迷糊地接受着各种流行的、不流行的观点和想法。从刘墉到林清玄,之后再到虚无,直至觉得无聊。当我最后想放荡的时候,大学结束了。我的精神世界开始和现实世界像交织的常青藤一样,难分难解,互为养分,却也相互怨恨。我来不及构建起更坚硬的精神世界,生活就将我推向了更尖锐的现实。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讽刺,以及自怜了。
  
  在之后,当生活趋于平静一点的时候,苦闷开始阵阵袭来。职业和爱好的落差,梦想与现实的参差,都交织成焦灼,像是黄连塞满你的口中,来不及说出来、吐出来,下一阵的焦灼又来了。这样的状态并不会像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样的俏皮话那样容易,如果被生活击倒,如果你找不到依托,那么一切就会陷入虚无。这样的虚无一般是:在物质里寻找满足和依靠,然后开始奔命的生活追求,永无止境。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即使我们被物质奴化,在现今的不安全的环境中,找一根救命的稻草是不能被责怪的。
  
  只是生活的底线总是无限刷新的,证据就是我们的痛苦会越来越丰富。在2012年的成都,十年之后我再躺在自己的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声,想起被被摧毁的信念和生活理想,各种困扰像毒蛇般出现,阴魂不散。这时候我才想起那个被我疏远和遗忘的"精神世界"。这个必须要用引号才好意思说出来的世界,和其本身的地位一般,是一个乌托邦的存在。每天生活在其中的我却浑然不觉。
  
  十年之后,当痛苦像时间一样无可避免地到来的时候,我觉得几乎无可躲避,每一个藏身之处,都是自己凄楚可怜的形象。那个坚定、果敢的自己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那些过去所习得的道理像无力的稻草一样,四处散落,"再也无法支撑了",一个声音这样说。也是在这样的时候,神、佛就变得重要起来:他们是心底里最坚硬的依托。就算过了今天的凌晨,一无所有了,还有神、佛的眷顾,还有他们的爱(喜、乐)。怀着善心,他们就从不曾抛弃。
  
  只是神、佛在高远的上苍,每一日的繁琐生活,还得靠我们凡人自己努力。就像他们给了我们指引的方向,给了我们爱,可是,我们还得自己去生活,去面对迎面袭来的爱、寂寞、孤独、苦闷、无助等世间一切的情感变化。
  
  幸好,在十年前我听到了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想起那个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是用着怎样温暖的笔触,去给一个青年述说生命中的爱、寂寞、性,就觉得自己找到了另一个稻草。当然,这个伟大的诗人并不让人感到失望,他短短的十封信成为了生活中另一个坚定的所在:就像茫茫生活中的一个美好而孤独的岛屿。他说,要爱、忍耐,一切都要亲身生活。他说,即使艰难,也要热爱这些问题,热爱它们,然后在生活中去感受它们。而且,当你感受到了寂寞,那是因为你的周围正在扩大,你的一切正在变得旷远。
  
  说到寂寞,里尔克这样告诉青年诗人卡卜斯(第六封信,古涛将其做了删减和润色):
  
   圣诞节快到了,或许,在这样的节日中,你会体会到更深沉的寂寞。若是你觉得它过于广大,那么你要因此而感到喜悦,想一想,有什么寂寞不是广大的呢?我 们只有“一个”寂寞,又广大又不容易负担,并且几乎人人都有这危险的时刻,可他们却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去交换,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的假像去交换……在这个时候,也许寂寞它正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就像是青春的发育,是悲哀的一样。你不要为此而迷惑。
  
   我们最需要的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一个在寂寞中,就像我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大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纠缠,他们是那样匆忙,可是小孩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如果有一天我们洞察到他们的事务是贫乏的,他们的职业是僵死的,跟生命没有如何关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世界的深处,从自己寂寞的广处,像儿童一样把它们当作一种生疏的事去观看呢?卡卜斯,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了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不了解,都是居于寂寞的;我们的防备,我们的蔑视,虽说是要设法和这些事物隔离,但在本质上,在无形中却和它们发生了纠葛。
  
   所以,亲爱的卡卜斯,你去思考你自身负担着的 世界;至于怎样称呼这思考,那就随你的心意了;不管是自己童年的回忆,或是对于自己将来的期望,——只是要多多 注意从你生命里出现的事物,要把它放在你周围所看到的一切之上。你最内心的事物,它们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你必须为它交付;同时,你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 解释你对于人们的态度。到底谁向你说,你本来有一个态度呢?卡卜斯,我知道你的职业是枯燥的,处处和你相违背,我早已看出你的苦恼,我知道,它将要来了。现在 它来了,我不能排解你的苦恼,我只能劝你去想一想,是不是一切职业都是这样,对个人,它们都是无理的要求,充满了敌意,同时,饱受了他人的憎恶。你要知道,你现在必须应付的职业并不见得比别的职业,被什么习俗呀、偏见呀、谬误呀牵制得更加厉害;如果真有一种更大的自由的职 业,那就不会有职业在它自身内广远和宽阔了,就不会真实生活的伟大事物相通了。只有寂寞的个人,他像一个“物体”一样被放置在深邃的自然规律下,当他 走向刚破晓的早晨,或是向外观望那充满非常事件的夜晚,你才可能看到,一切真理的存在,你才会,在凡俗中脱颖而出。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凡是你现在所必须经验的,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在社会中去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 触,这种生存的压迫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到处都是一样:但是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恐惧和悲哀;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就试着与大自然接近吧,它们不会遗弃你; 还有夜晚,还有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在大自然那里,一切都充满了你可以分担的事物;还有儿童,他们同你一样,在儿时所经验过的一样的寂寞,又悲哀,又幸 福,——如果你想起你的童年,你就又在那些寂寞的儿童中间了,记住,大人们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的尊严没有价值。
  
   亲爱的卡卜斯现实,现在我要和你谈一谈,一直仰望我们的,一直被我们仰望的神。如果对于童年时到处可以出现的神已经不能信仰,想到童年,想到与它相连的那种单纯和寂静,而感到苦恼不安,那么,卡卜斯,你问问 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把神失落了?也许正相反,你从来就没有得到他?什么时候有过神呢?你相信吗,关于神,一个儿童能够和他相遇,而大人们,只能仰望了。神,他会从永恒里降生,是一棵树上最后的果实。我们不过,是这树上的树叶。而是谁阻拦了你?不让你把他的诞生放在将来转变的时代?不让你度过你的一生就像是度过这伟大、痛苦而又美丽的时日呢?卡卜斯,你没有看见吗,一切事物的开端和发生,不就是神的开始吗?
  
   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建造我们的神。 我们甚至从渺小、没有光彩的事物开始,我们以工作,继之以休息, 以一种沉默,或是以一种微小的寂寞的欢悦,以我们没有朋友、没有同伴的孤单所做的一切来建造他,他,我们并不能看到,正如我们的祖先不能看见我们一样。可是那 些久已逝去 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发出的清香。
  
   现在你所希望不到的事,也许将来有一天,在最遥远、最终极的神的那里得到实现。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在这虔诚的情感中庆祝你的圣诞节吧,也许神正要用你这生命的恐惧来开始;你过的这几天也许正是一切在你生命里为他工作的时期,正如你在 儿时已经有一次很辛苦地为他工作过一样。卡卜斯,好好地忍耐吧,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 比起大地之于青春更为艰难。
  
   祝你快乐,勇敢!
  
  关于爱,里尔克说,我们要避免以一个男人/女人的角色去爱,而是以"一个人"的本身去爱。不要让那些在世俗中隐藏着的藉口欺骗,不要让他们成为你怯弱的原因。慢慢感受着,然后,去生活吧。里尔克说:
  
   "性",是很难的。可是我们份内的事都很难;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如果你认识了这一层,并且肯这样从你自身、从你的禀性、从你的经验、你的童年、你的生命力出发,得到一种完全自己的(不是被因袭和习俗所影响的)对于"性"的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怕你有所迷惑,或是玷污了你最好的所有。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净洁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我们所应得的丰富而无穷的经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领悟,是一切领悟的丰富与光华。我们感受身体的快感并不是坏事;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一种生命的凝聚。
  
  我愿意这样不停地引用下去,只因为诗人里尔克的在阐述关于生命中的种种情感体验的透彻、明朗,而且又带着那种像"神一般的坚定"。人们常说,一个成熟的人该具有很多种性格特征。而在里尔克那里,一个真正的人则是另一种模样:独立、面对寂寞时的宽广和面对生命中情感的严肃、认真。这一切都似乎彰显着,在诗人里尔克看来,这应该是人的本性,只是我们被世俗的种种蒙蔽了。
  
  也是在十年前,尚在年少时的我从古涛的《音乐手记》(早年昆明电台的一个节目,逢周六、周日晚11点播出)中认识了他。自此之后,这个比我年长的朋友如同我看不见的兄长那样存在着:总是在精神世界接近崩塌的时刻,我会想起给他写一封信。而我对于他的生活则完全一无所知,对于他的艰难、他的痛苦更是一无所知。晚熟的我,一直在他那里予取予求,对他却无从献出一点什么来。
  
  在听了很多遍古涛朗读的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古涛将这十封信中的句、段进行了删减,并对其加以润色,使得原译文不那么生涩难懂,具体请听以下的音频录音)之后,我想或者该为我的精神世界记录一笔。在这个残酷的人性世界之外(我承认我该为其中的一部分负责),我们或者需要为自己构建另外的世界,如同王小波所说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美好的追求。尽管王小波也曾悲观地预测,世界是银色的,一切也将走向庸俗。那么,赶在变得庸俗之前,为自己构建这个精神世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世界叫什么名字,而是它必须是属于你的)吧。为此,我花了一点时间,将这十封信的录音全部上传,献给这一段日子,也送给那些茫茫中的少数人。
  
  感谢我的朋友古涛,感谢一百多年前的那个伟大诗人:里尔克。在这么多年后,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活着,我也会去爱。爱自己的寂寞,爱那些生活之中的问题,并去爱人。
  
  谢谢你们。
  
  附一:音乐手记之《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音频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5817798.html
  
  附二: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全文 https://dl.dropbox.com/u/759778/10-letters.doc
  
  附三:寂寞的恩惠(古涛在第一集前的话)
  
  “一九零二年深秋,我在维也纳新城陆军学校的校园里,坐在古老的栗树下读着一本书。” 奥地利作家卡卜斯这样写道。这是当年出版《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收信人卡卜斯为此写的“引言”的开头。
  
  一九三一年,冯至先生把这十封信译成中文出版。六十余年后,也就是一九九四年,这本名为《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由三联重印。我读到它的时候,是在九六年的夏天。当时,整个夏天都在下雨,我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写满了感触。我想在所有青春的时光里,那是我第一次被一种沉远而宁静的光芒启发着。
  
  冯至先生在译前序言中描述到:卡卜斯在校园栗树下读的书,正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集《自庆》,他读得很专心,丝毫没有察觉学校唯一不是军官的教授,博学而慈祥的牧师荷拉捷克已经走近身边。牧师从他手里取走书,看看封面,《玛利亚·里尔克的诗》。牧师读了几页,望着远方出神。原来十五年前,荷拉捷克曾在另一所陆军学校当牧师,当时里尔克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牧师回忆说,里尔克是一个平静、严肃、天资很高的少年,喜欢寂寞,忍受着学校生活的压抑。卡卜斯听了牧师的话,决定把自己的诗作寄给里尔克。从此,不到二十岁的卡卜斯和诗人里尔克开始了通信。
  
  在我的心目中,里尔克对内心生活和诗歌写作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这也许和他寂寞压抑的少年经历有关。如同诗人波德莱尔说过的:“孩子的住处,一棵树,一些花,一间黑暗的卧室,常常产生富有天才的孩子。”冯至先生在序言中继续描述到:在卡卜斯给里尔克寄去第一封信后,终于在几个星期之后等来了盖着巴黎邮戳的回信。卡卜斯称里尔克的字迹“清晰美丽而固定”。他们在信中谈到了诗歌、诗人、读书、生活和爱,其中一直贯穿的主题是:寂寞。
  
  当时卡卜斯处于青春期,梦想成为诗人,却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难以自拔。他寄给里尔克的一首诗里这样写到:“我生命里有一缕阴暗的苦恼,颤动,他不叹息,也不抱怨,它是我寂静的、长久的祈祷。”
  
  对“寂寞”深有心得的里尔克,看到卡卜斯的信,并没有急于回信。后来,里尔克在回信中感谢卡卜斯的信和十四行诗。他说:“给你写信是在良好平静的时刻。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对待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
  
  里尔克谈论“寂寞”,如同谈论一件轻柔、贵重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充满了珍视。“寂寞”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坏事情,如果能深入其中,多一些耐心,你的生活可能就会起某种变化,你会突然发现寂寞和你精神上的契合。卡卜斯抱怨身边的许多人和事都和他疏远了,里尔克说: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展开得很广大了。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信中还说:你要热爱你的寂寞。这是一个真正受惠于“寂寞”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也是一个奥地利人,一个和里尔克同时代的作家--茨威格,二十年代在巴黎和里尔克有过交往,里尔克给他留下了极不寻常的印象。茨威格对“寂寞”似乎有一种偏爱,或者说对那些寂寞的人特别欣赏甚至引为骄傲。后来,茨威格写下过这么一段话,他说:“那些诗人们,他们不贪图任何外表的生活,他们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不羡慕荣誉、头衔、实利。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把自己寂寞、破碎的生命完美地连接起来。在那些诗人中间,也许再没有一个人会比里尔克生活得更隐秘,更不显眼了。”
  
  里尔克的“寂寞”不是外在的,它更多的意味着内心的修为,他在给卡卜斯的信里告诫说:“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象树木一样地成熟起来,不勉强挤它的汁液”。里尔克的这些话来自他自身的人生经验,“寂寞”已经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了,也许只有在“寂寞”中才能不丢失自己,才能获得成熟所必须的时间和养分。里尔克在寂寞中深感一种真正的幸福,他享受着它,他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居然有人不需要寂寞。寂寞,对于里尔克,不单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生理上的需要。
  
  茨威格回忆说:“再也没有比喧哗嘈杂和感情上的激动更让他心烦意乱的了。他曾对我说,那些把自己的感受象呕血一样倾吐出来的人,使我精神非常疲劳。无论里尔克走到哪里或在哪里停宿,他的身边就会有一种非常安静的气氛。”茨威格把里尔克这种特殊的魅力称为:纯洁的生活艺术。
  
  “你要爱你的寂寞”。二年前,我把里尔克的这句话送给了一位给我来信的空降伞兵,这是里尔克越过一百年的时光所带给我们的恩惠。所有的青春都是寂寞的,所有的青春都是在寂寞中成长的。
  
  后来,我的这本《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被一个朋友带到了北京。他的青春刚刚开始,他渴望背叛又充满迷茫。他给我来信说,“我把里尔克的书很小心地放在背包里,常常都可以读到。原来,我是可以安静下来的,原来我是可以爱上我的寂寞的”。
  
  我相信,里尔克的这些话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而是对那些底层的,孤单的,洁身自好又深感艰难的人们的召唤。丹麦人克尔凯郭尔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至于我,年轻时便被赐予肉中刺。若非如此,早已平庸一生。”
  
  这让我想起九六年我在这本小书的空白处写下的那些只言片语。所幸的是,这些当时用铅笔写下的文字,成为那一段精神成长的证据。在这样沉默的对话中,感觉自己内心已经越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与里尔克相会了。我想,只有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才会敏感于那些生命的问题,才会感恩于这让人勇敢的昭示。
  
  在里尔克写道“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我在旁边写下:你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你所要的一切答案,而不必向外。在里尔克写道“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的时候,我写下:“让寂寞变大”,没有一个沉静如海般的情怀,难得有如此的胸襟。凡人都惧怕、回避寂寞,他们不知道寂寞正是通向灵魂深处的通道,由此你进入你自己。
  
  在里尔克谈到一个人作品中的天然性的时候,我写道:如果一个人有艺术创造的经验,如果它们来自心灵天然自成的感觉,那么,对于这种生命记录的形式,这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倾诉,任何外在的评判都是苍白和无用的。它产生的过程已包含了其无以伦比的幸福价值,而内心与世界的沟通让一个创造者本身,自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完整世界。
  
  在里尔克谈到一个人“向外的世界观”的时候,我写道:一切向外的寻求,对一个求真的生命来说,永远都是一种伤害。是的,生命的折磨永远如芒刺一般深陷生命其中,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便被赐予“肉中刺”。而这样的声音是异常清晰的:“若非如此,他早已平庸一生”,而这一切的成长,皆源于寂寞的恩惠。


  
  作为一个诗人,里尔克并不相信语言有何种魔力,因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到达的空间。“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那最轻妙、几乎不可言说的事物。”
  
  但是,给青年诗人的这十封信却又恰到好处地在语言能够达到的空间里构建了人生所应当达到的高度。在里尔克看来,人生的终极追求不是爱情也不是神马文学事业,而是一种与寂寞共处的安详和探索。换句话说,人生的追求不能仅考察其表面,而更应当注重内里的本质——“必要”。比如说,“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别无他途。”就人生而言,“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握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什么是寂寞、如何才能忍受寂寞?答案是,“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与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事实上,关键在于忍耐二字。“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凡是将来有一天许多人或能实现的事,现在寂寞的人已经可以起始准备了,用他比较确切的双手来建造。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展开得很大。
  
  好了,我们知道了自己需要通过忍耐来过寂寞的生活。那么应当如何去过?里尔克指的路是这样的:我们应当凝聚精神,从那些傲慢的、谈谈讲讲的“多数”回到自身内,慢慢地学习认识少数,在少数的事物里绵延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分担着的寂寞。
  
  若是你觉得寂寞过于广大,那么你要因此而欢喜,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我们只有“一个”寂寞又大又不容易负担,并且几乎人人都有这危险的时刻,他们情心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谐和的假象去交换……但也许正是这些时候,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居于寂寞,就像童年时一样。
  
  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的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一般人(用因袭的帮助)把一切都轻易地去解决,而且按着轻易中最轻易的方面;但这是很显然的,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寂寞和爱情是否相抵牾?寂寞的人是否能够或应当去享受爱情的甘露?事实上,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爱——这个词几乎没有人能说得透彻。里尔克的答案是围绕着前面的“寂寞”的概念展开的。对不对,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他的确给我们铺陈了一条新的路径乃至生活方式,这是不容忽视的贡献。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结合呢,如果是一种不明了,无所成就、不关重要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青年们只应在把这当作课业去工作的意义中(“昼夜不停地探索,去锤炼”)去使用那给与他们的爱。至于倾心、献身,以及一切的结合,还不是他们的事(他们还须长时间地节省、聚集),那是最后的终点,也许是人的生活现在还几乎不能达到的境地。
  
  “但是青年们在这方面常常错误到这样深,如果爱到了他们身上,他们便把生命任意抛掷。这支离破碎的聚合(他们自己叫做结合,还愿意成为幸福),还能使生活有什么成就吗?能过得去吗?他们的将来呢?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把那些轻微的充满预感的物体的接近与疏远,改换成一个日暮穷途的景况,什么也不能产生;无非是一些厌恶、失望与贫乏,不得已时便在因袭中寻求补救,有大宗因袭的条例早已准备好了,像是避祸亭一般在这危险的路旁。
  
  “谁严肃地看,谁就感到,同对于艰难的“死”一样,对于这艰难的“爱”还没有启蒙,还没有解决,还没有什么指示与道路被认识。但是,如果我们坚持忍耐,把爱作为重担和学业担在肩上,而不在任何浅易和轻浮的游戏中失掉自己——那么将来继我们而来的人们或许会感到一点小小的进步与减轻;这就够好了。这个进步将要把现在谬误的爱的生活转变,从更本更改,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寂寞视角下的爱情是否应当摒弃身体的快感呢?答案是否定的,但同时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里尔克说,“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净洁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感受身体的快感并不是坏事;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命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向着顶点的聚精会神。”
  
  当爱情与快感都成为寂寞的了,你是否会因为偏离了日常的思维轨迹而感到一丝悲哀?事实上这并不可怕,因为“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寂寞还是悲哀,我们的不适应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命运的来历——命运并不来自外在。“人们已经变换过这么多运转的定义,将来会渐渐认清,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我们必须尽量广阔地承受我们的生存;一切,甚至闻所未闻的事物,都可能在里边存在。根本那是我们被要求的唯一的勇气;勇敢地面向我们所能遇到的最稀奇、最吃惊、最不可解的事物。摈弃惰性与畏缩,勇敢地去体验,去理解自己的存在。”
  
  我们的命运来自内在,是否意味着我们抛弃外在的世界,全面转向,完全卑微地臣服于内在的世界?其实未必,外在的世界自有存在的道理,而内在的世界也并非需要疑惧。在里尔克看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如果我们把我们的生活,按照那叫我们必须永远把握艰难的原则来处理,那么现在最生疏的事物就会变得最亲切、最忠实的了;甚至,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都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如果我还应向你说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最后,希望你能忠实地、忍耐地让这大规模的寂寞在你身上工作,它不再能从你的生命中消灭;在一切你要去生活要去从事的事物中,它永远赓续着像是一种无名的势力,并且将确切地影响你,有如祖先的血在我们身内不断地流动,和我们自己的血混为唯一的、绝无仅有的一体,在我们生命的无论哪一个转折。
  
  


  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么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分离;  ---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岁月;想到儿童的疾病,病状离奇地发作,  想到寂静、沉闷的小屋内的白昼和海滨的早晨,想到海的一般,想到许多海,  想到旅途之夜,在这些夜里万籁齐鸣,群星飞舞,  ---可是这还不够,如果这一切都能想得到。  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一夜与一夜不同。  我们还有陪伴过临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边,在窗子开着的小屋里有些突如其来的声音。  我们有回忆,也还不够。如果回忆很多,我们还必须能够忘记,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


  “一个伟大的人,旷百年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因此沉默,仅摘文夹杂一些自己的话以为记。尚未看书的请绕道。
  
  第一封信
  
  语言并不能描述所有事物,很多东西在一个语言无法到达的空间里神秘地存在着。你只能感知,说不出来。
  
  走向内心。若你感到不写就活不下去,那就去写。
  换言之,若感到一件事不做不行,便去做。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常常是,你找不到那件不做就活不下去的事。
  
  接近自然,像一个原人一样去练习说出所见,所爱,所失。
  所有事情最终都要回到起点,以最质朴的方式。
  
  先不要往外看,你自己的问题只有你自己凭借最深的情感在最微妙的时刻能够回答。
  
  第二封信
  
  当你走向事物的深处,你会发现,批评和讽刺显得渺小和可怜。
  所以你越成熟就越发现,世上可以埋怨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人人皆有他的难处。
  
  第三封信
  
  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算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
  
  第四封信
  
  十天前我又苦恼又疲倦地离开了巴黎,到了一处广大的北方的平原,它的旷远、寂静与天空本应使我恢复健康。可是我却走入一个多雨的季节,直到今天在风势不定的田野上才闪透出光来,于是我就用这一瞬间的光明来问候你,亲爱的先生。
  
  去爱一些问题本身,就像爱一间锁闭的房屋,或一本用别的文字写的书。你现在还不能回答,也许是你还没有学会那种语言,你的生活未经历到那一步。
  
  身体的快感是净洁的,与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舌上没有什么不同,它是你应得的有关世界的体验。它不该是疲惫时的刺激,而是一种深的、单纯的需要。
  
  从自身、从禀性、从经验、从童年,从你的生命力出发,得到一种完全自己的(而不是因袭和习俗影响的)对于性的观点,那么就不要怕玷污了你最好的所有。
  
  第六封信
  
  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务纠缠,大人们是那么匆忙,可是儿童并不懂得他们做些什么事。
  
  对于一些事物,保持“不解”的态度。“不解”是居于寂寞,防御和蔑视虽说是要设法与之隔离,同时却是与它们发生纠葛了。
  
  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完成,我们所能做的那些最少量的工作,不会比大地使春天升起更难。
  
  第七封信
  
  爱是艰难的,所以必须穷其一生去学习。我们份内的事都是很难的。所谓爱,并不是莫名其妙与另一个人结合(那会是怎样的结合呢),而是努力为了一个人去完成一个自身的世界。
  
  第八封信
  
  悲哀留在人心深处,默默地改变着你。
  有时候你感到不能忍受,便把它运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去,它暂时退却,但之后会更可怕地发作。
  
  第九封信
  
  一个最为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件事能让你有一种向上的明亮的透明到底的欢悦,它就是好的。
  
  第十封信
  
  每一种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更为接近艺术。
  
  人来到世上来,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子里那些并排的树,枝枝叶叶好歹都有些呼应吧,但他们的根,吸收营养的根,却盘结在地下,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
  
  人们沉在书里,只有翻动书页的时候才动一下,如同在两场梦之间翻一下身。
  


  文字非常优美 而且说理很有力道 文章通过十封信的交流回复 写出了对人生很多的看法 主要的观点应该告诉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抱着爱的心态 去发现他的美 不要抱怨社会与世界 人应该有目标 努力去做事 有点苏菲的世界那种感觉 很值得去读读 同时读这本书得时候 应该注意一个比较相对安静宽松的环境 不要太吵闹 这本书给你有点瑜伽的感觉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结合呢,如果是一种不明了,无所成就、不关重要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青年们只应在把这当做课业去工作的意义中(“昼夜不停地探索,去锤炼”)去使用那给与他们的爱。至于倾心、献身,以及一切的结合,还不是他们的事(他们还须长时间地节省、聚集),那是最后的终点,也许是人的生活现在还几乎不能达到的境地。
  
  但是青年们在这方面常常错误得这样深(因为在他们本性中没有忍耐),如果爱到了他们身上,他们便把生命任意抛掷,甚至陷入窒闷、颠倒、紊乱的状态:——但随后又该怎样呢?这支离破碎的聚合(他们自己叫作结合,还愿意成为幸福),还能使生活有什么成就吗?能过得去吗?他们的将来呢?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
  
  如果我们再谈到寂寞,那就会更明显,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舍弃的事物。
  
  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的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远不会让你失落。为什么你要把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忧郁至于你的生活之外呢。
  
  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不然你就很容易用种种(所谓道德的)谴责回顾你的过去,这些过去自然和你现在遇到的一切很有关系。
  
  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的卖弄笔墨,今天这派得势,明天又是相反的那派。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
  
  谈到情感: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但那只捉住你本性的一方面,对你有所伤害的情感是不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更丰富的,都是对的。各种提高都是好的,
  
  


  每当我茫然的时候,就会读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指路的明灯。
  比如如何对待自己的创作和与他人比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写好诗,可是里尔克说,如果诗真是从自己的内心,从必要里面出发而写出来的,你还会在乎好还是不好吗? 每当我浮躁的时候,就想到里尔克的这些话。
  还有创作灵感的问题,里尔克说的太好了,一个创造者那里是不会缺乏素材的。也许对我们的意义,就是需要去发现,去体会。而不是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


  谁能理解他和他所创造的世界。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①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随着落叶的卷动,寒冷来临。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啸的北风扫在地上,像玻璃一样碎成杂屑。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那种寂寥。一个在旅途上疲惫已极,却不得不遥望没有尽头的土路,悄坐一块青石休憩..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寂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寂寞。他认为爱是最美好的,同时又是最艰难、最高和最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说一个年轻人是不应该急匆匆去爱的,因为他需要学习,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够完成这最后的壮举。里尔克把爱看得那么神圣。只有这种爱,这温柔和煦的目光扫过时空,扫过遥远的世界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着的——这个特异的生命,这个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陆军生,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欢乐和沉寂之中爱着、思索着。
  
  他的呢喃留给了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致于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另一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
  
  后人因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丧,热烈和绝望。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抑郁和温柔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你的思想让人翻来复去地阅读;你的思想像美丽的丝线一样将人缠裹。
  
  雨夜,听着北风,低吟你的诗句,抵挡袭上心头的什么。许多痛苦退远了,温柔像远方的海波一样推拥过来,覆盖过来。
  
  ..想起苏联另一位类似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还有那个美丽的命运多劫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他们三个人的美丽过往和难忘的友谊。他们互相爱着。他们都是深深懂得爱的人,可爱的人,自我怜悯和自我骄傲的人。他们也懂得自豪,他们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诗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对另一个更年轻的诗人说:“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听过这样要命的字眼,这样特殊的劝慰啊。
  
  他接着写道:“负担它那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
  
  
  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人同我们的疏远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损和痛苦。可是里尔克却说,“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我们的亲近离远了,可是我们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是“值得欢喜”的一种成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尔克看来,那些离开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样对待他们?他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是的,他们不能了解,这也是他们离去的一个原因。面对这种离去,一个人有时候难免顾虑重重、充满矛盾。我们只有听从里尔克的劝解,才会稍许安定一些。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样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
  
  一个对人类多么体贴入微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人,对世界,对生活——这个时世还会有谁对他人能够这样地体贴入微?我们很少看到,也很难看到。
  
  他拥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独,而又愿意谅解那些畏惧这同一种孤独的人。对于那些“进入老境”的人,畏惧的人,那些在诗人看来过着一种“生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与他们“谐和”。可以设想,世上无论有多少种美丽的因素,都是从这种谅解与谐和之中产生的。
  
  里尔克对世界和人生,对爱和寂寞这种种人生最大问题的思索之时,才刚刚三十左右岁。可是一种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特别的温柔和极度的内向,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都已生成,并从这呢喃之中透露出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经在哪里看过里尔克的一个头部雕像。美丽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一个圣者。是的,他是在这黑暗中默默远行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圣者。远行者和圣者的思维总向宇宙的远方升华,进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缥渺。他太爱我们了,所以他要离去。他的爱太广大了,所以他的灵魂要离去。
  
  可是当有人因他的吟唱劳而无功而发出讪笑、惊讶和感慨的时候,他的脸上又会闪烁出怜悯的笑容。
  
  一个诗人在繁忙的思索中,在艰辛的劳作中,竟然可以如此对待比他更为年轻更为稚嫩的人,向他详细地诉说这一类极为费解又极为需要的话语。世上有些原理,关于爱和寂寞的原理,是不可不加以深思并到处传达的;可是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心灵,多么安静的灵魂,多么清晰的思路;总而言之,需要多少关怀的力量、爱的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失望的失望者,永不寂寞的寂寞者。就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一个里尔克,就因为我们认识了他,我们就不该再对生活失望,不该对空气中袭来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无告。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的后来人、对拥挤的人流,都可以说上一句: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里尔克。
  
  诗人,以及所有健康的人、向上的人,他们怎么会孤独。
  
  在他的呢喃低语之中,我们会生出一种共享的幸福。
  
  


  “《给年青诗人的十封信》是一本很薄的书,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行囊里塞下它而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远行的时候,你在陌生的房间,陌生的床单被套里,或许在某个不同的时区失眠的时候,把它取出来在床头的灯下,思考这次旅行的意义。”
  ——好友去欧洲之前,我送了这本书给她,写下这段话,不知道在所有人憧憬的世界名校会遇见什么,祝福面对未知实在太空洞。在她不断更新博客里,时常回忆国内的生活,在努力中不断地受挫折,在眼泪里愈挫愈勇。她的孤独我们无法救赎,但是她可以牵着自己的手走出来,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寂寞和成长是同一棵树上的果实,它们相依相靠,缠绕成我们青春时共同的记忆,这才是我想告诉她的。
  一百年来,它早已被无数诗人、准诗人或热爱诗歌的人们拜读过,很多大学文论课教参之一。可是这本小册子,我用了六年慢慢读到现在。对我来说,它是一本成长的教科书,一个诗人抚摸着自己身上的伤,缓缓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修炼。
  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向在人生中摸索前进的年青人说,寂寞又勇敢地担当生命。信里他论到艺术和诗,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可是他袒露了自己年少时的迷惘,所经历过的挫折,把这些曾经走过的路指给我们。在我看来那些文艺的论调只是这些叙述的一个切口而已,不管我们成为哪个家,勇敢地牵着自己的手成长为怎样的人,才是第一位。
  译者冯亦先生看完这十封信说“他(里尔克)告诉我们,人到世界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的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所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下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
  喜欢看自传,看作者描述自己美好、惨淡、积极抑或迷惘的青年时代。看过周国平先生的自传《岁月与性情》,看到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李敖曾经回忆他念研究所那些年的“惨绿”日子,他说,寂寞到受不了的时候,就洗个澡,或者去骑自行车外出转一转。很多长者时常跟我们回忆他年青时的坚毅不拔,智慧天赋,很少有人跟我们讲他当年的胆怯、迷惘和寂寞。偶尔,我也自卑,怀疑不是因为自己太平凡才有这样对生命困惑,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其实所有人都面对这样一个过程。
  看过一个随笔说“里尔克其实比岩井俊二酷得多,他也知道青春期的艰难。可是这有什么?死亡和颓唐才能表示反抗?”想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几个比现在的我还小的孩子经历暴力死亡侵犯一片混乱。四月物语里爱情太隐晦,青色的果子依然涩的得无法入口。或许精神上时间只是一瞬间,一百年时间我们对成长的感悟得并不超越前人。里尔克说 “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就是一切!” 痛苦是个LV时装发布会,下个款,下个型只有它自己知道。别拿任何痛苦压力作为理由堕落和放纵,最后就是在这样的清寂、孤独中,“像树木似地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最喜欢着一句树木的比喻,如树一般充盈的内心。
  远方的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这两天在凤凰,心里好宁静的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她突然逃离了实验室,直奔火车站,从武汉到成化,从成化到凤凰,三天后她在回来的火车上给我发了这条短信。虽然我不赞成无故旷课,但是我赞成在某个时候去找回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
  


  里尔克的那本书《十封信》之所以推荐,就是针对青年人的迷茫,解答得非常到位。
  里尔克是奥地利人,法国雕塑大师处知道了艺术的技法,如何把思想里的美延伸到作品里。艺术是什么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自然之美之情之真的工具,语言也是并列的一种,罗丹选择了雕塑,里尔克选择了诗歌。。。一切都是相通的,科学也是,现代科学是格物致知,和艺术文化并不冲突,但和伪劣谎言阴暗对立。
  那些嘲笑80后的人很无知,就是我说的那些不去思考的人。他们一点不傻,一点不是无理想或物质化,他们是被骗着长大的,所以抱着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谨慎地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求生。呵呵,生命都是向阳的,埋没不了的,每个人生下来,心灵深处就存在着的。。。宇宙碎片,我这样叫它。它总会苏醒或发出一些光芒的


  
  
  
  
  看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面对给他写信的卡卜斯,认认真真的回答了他所提到的话,前前后后通信很久,这十封应该是里尔克从中的精选,回答的是这么诚恳,关于年青人特有的体验和面对的状况,都是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谈人生是一种奢侈,谁能穷尽其中的意义,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现在有一个词叫“青年导师”,不过从没有“救世主”,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独立思考,阅历带来的逐渐明晰,这样才可以。不过我认为里尔克已经很好的解答了年青人的问题,向他交流、探寻的是一个青年诗人,我们即便与诗不沾边,但只要是想认真生活、对内心有思索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共鸣,尽管他写得这么短,但透彻。
  
  
  看过里尔克的长诗《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零星的看过一点点短诗和散文,不过很多不明白,因为我已经太老了,并且还是个文盲。冯至在这本书的译序里所说:"他(里尔克)告诉我们,人到世界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的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所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下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这里就可以看出里尔克书中的主题,孤独、爱、心灵、艰难、人生体验等,我觉得年青人或多或少的会遇到压力、困惑,怎么排除,自己总会解决的,以后的生活就会从这里开始。
  
  
  里尔克的看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诚恳的回到自己的内心,顺应心里的自然,回到细微的感受和生活中来,但是怎么做到这些呢?从新思考,爱、孤独、寂寞这些总是相伴随。具体就是真正的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和去用心的去看事物,前面看于坚的书,也能体会到同样的意思。怎么去思考生活,读书是一件好事,“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活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里尔克在信里的话娓娓道来,读起来很亲切,就像在耳边说。一些很喜欢,就想抄一些,但是看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凌乱。
  
  
  “你要想念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我们甚至以渺小,没有光彩的事物开始,我们以工作,继之以休息,以一种沉默,或是以一种微小的寂寞的欢悦,以我们没有朋友、没有同伴单独所做的一切来建造他,他,我们并不能看到,正如我们祖先不能看见我们一样。可是那些久已逝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升发出来的姿态。”
  
  “我们怎么能忘却那各族原始时期都有的神话呢?恶龙在紧急的瞬间变成公主的那段神话;也许我们生活中一切的恶龙都是公主,她们只是在等待着,美丽而勇敢地看一看我们。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在寂寞中你不要旁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地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有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至于倾心、献身,以及一切的结合,还不是他们的事,那是最后的终点,也许是人的生活现在还几乎不能达到的境地。”
  
  “大半两性间的关系比人们平素所想的更密切,也许这世界伟大的革新就在于这一点:男人同女人从一切错误的感觉与嫌忌里解放出来,不作为对立面互相寻找,而彼此是兄妹或邻居一般,共同以‘人’的立场去工作,以便简捷地、严肃地忍耐地负担那放在他们肩上的艰难的‘性’。”
  
  “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镇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跃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要避免去给那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常演出的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销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我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将来会渐渐认清,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他们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化为己有,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甚至如此生疏,他们在仓皇恐惧之际,以为命运一定是正在这时走进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类似的事物。正如对于太阳的运转曾经有过长期的蒙惑那样,现在人们对于未来的运转,也还在同样地自欺自蔽。其实‘未来’站得很稳,但是我们动转在这无穷无尽的空间。”
  
  “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不然你就很容易用种种(所谓道德的)谴责回顾你的过去,这些过去自然和你现在遇到的一切很有关系。”
  
  
  
   “我们要在那些为我们工作、时时置我们与伟大而自然的事物面前的情况中生活,这是必要的一切。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
  
  
  


  這是我看的里爾克的第一本書,也就是說這一本之後會有第二本以及第三本。
  
  沒有人寫孤獨寫的比里爾克更加入木三分。也沒有人像他這樣用心的熱愛孤單與艱難。
  他教我們用最深的虔誠和包容去接納那些孤獨與艱難,去體會他們而不是排斥。
  他教我們去愛這些問題的本身,像是愛一間封閉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別的文字寫成的書。要讓他們自然地流入真正的自己里,讓他們成為我們的血液,目光和姿態,感受到那些從我們自身升出的而不是外界向我們壓來的命運。
  他教我們真實的生活,不要不負責任地把寂寞湮滅在人群中,不拿它去換那些假言的歡笑和虛無的社交。
  他教我們像一顆樹那樣生長、忍耐,默默的等待夏天的到來。以深深的謙虛和忍耐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貫通的時刻。
  他說社會的習俗是欺騙和隱瞞的工具,我們盡可以當它作避難所,但那卻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誰若是要真實的生活,就必須脫離考現成的習俗。
  
  “不能計算時間。年歲都無效,就是十年有時也等於虛無。藝術家是:不算不數,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後邊沒有夏天到來,夏天終歸會來的,但它只向忍耐著的人們走來;他們在這裡,好像永恆總在他們面前,無憂無慮的寂靜而廣大。”
  
  “人來到世上,是艱難而孤單。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裡那些並排的樹,枝枝葉葉或許有些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它們盤結在地下攝取營養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沉靜,又孤單。人每每爲了無謂的喧囂,忘卻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對於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一些生之意義,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遠往下滑過去。這樣自然無所謂艱難,也無所謂孤單,只是隱瞞和欺騙。”
  
  那麼人生的真實不過是孤單與艱難嗎,還是叔本華說的難受。倘若你沒有一棵樹的隱忍,倘若你不能勇敢的走出習俗的庇護,不能真心的愛這真實,或許還不如便整個的從這生命的表面劃過。
  
  
  譯
  一向對翻譯的水平極不敏銳,被別人罵得洶湧的譯本我也常常相安無事的看完,這或許是鈍感力所致,倒幫我省卻了許多麻煩。
  只是讀這本書時,我第一次體察到翻譯的妙筆,親切自然,雋永而悠遠,有一折一折的含蓄的韻味。當即去查譯者馮至,果然不是現代作家了。讀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是一本有著自己節奏的書,像浪一樣,一潮一落不疾不徐。或者他更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像一頭溫柔沉睡的小獸,呼吸均勻而綿長。你不能強求,只能順應。
  
  


  两个月来,太多时间花来焦虑,不曾静下心来细细读书,自觉浑身鄙臭,几近文盲。
  这两日开始重回图书馆,不特意借什么,书架前逛逛,闲翻,亦不断有惊喜。
  今日偶遇此书,便顺手借回。
  此前有冯至的译本,颇受好评,直想借来一读。
  此版本直接翻自德语,译者尚不出名,采用“直译”法,且又是节译,语言不甚流畅、优美,减分不少。
  翻译真是大问题,不时有人提醒,不可读转译之书,转译即意味着丢失之再丢失。
  直译自德文、意大利文,却往往丧失韵味以及文字本身之美。特以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为例,转译自英文的版本比译自意大利语的新版本好太多。前者的文字自有美感,读来丰盈而滋润,后者则如鸡胸脯肉,倒是肉,却无味。
  想来,此书亦如是。但,内容本身是真好,异常契合近来的心境,似一剂pain-healer,治愈系,忍不住摘录下来,安抚内心的浮躁与恐慌。
  
  1.你往外界探看,然而这正是你此刻应该避免的,没有人能给您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没有任何人。……只有唯一的方法——请您走向内心。
  走进自我,探索您生活源泉的深处。
  
  2.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让您的判断力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自我发展……产生于内心深处,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以极大的谦虚和忍耐,期待新的豁然开朗的状态到来的那一时刻。
  
  3.对一切您解不开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设法去喜欢这些问题本身……现在您不要去寻找那些还无法得到的答案……一切都要亲身去体验。……或许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或在将来的某一天,您就生活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中了。
  
  4.如果悲伤……不安……恐惧……那是生活没有忘记您,那是它把您握在手心里,是它让您永不失落。为什么您要把不安、痛苦和忧郁置于您的生活之外呢?……为什么您要追问,这一切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
  
  句句直中我心,仿佛为我而存在一般。
  这两天在读些颇令人安心的文字,渐渐觉得豁然。
  坦然接受,而尽力而为。
  
  


  有一些信件让人平静。尽管他们并不是写给我的,却有幸穿越百年,温暖我心。
  
  有幸偶遇这本小书,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真好。我喜欢这些信件,也喜欢这个在诗人之外被冯至称为书简家的里尔克。这些温暖有力的文字,不是我的那盏明灯,却也确实让我看清楚了某些困惑。读些这类长辈写予青年的信,多半是有益的,比如这本《给青年诗人的信》,再如《傅雷家书》。不一定字字动人。字里行间却必有温暖、爱护、指引。
  
  谨作书摘如下,与诸位共勉之。
  
  
  第一封信 【谈创作】
  
  ——“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
  
  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 ,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第三封信 【谈成长】
  
  ——“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第四封信 【谈问题与生活、寂寞与成长】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 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你要以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不能带进来一个人, 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
  
  第六封信 【谈寂寞、生命与内心、神】
  
  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我们只有“一个”寂寞又大又不容易负担,并且几乎人人都有这危险的时刻,他们情心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谐和的假像去交换……但也许正是这些时候,寂寞在生长; 它在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务纠缠,大人们是那样匆忙,可是儿童并不懂得他们做些什么事。
  
  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你必须为它多方工作;并且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解释你对于人们的态度。到底谁向你说,你本来有一个态度呢?
  
  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我们甚至以渺小,没有光彩的事物开始(只要是由于爱),我们以工作,继之以休息,以一种沉默,或是以一种微小的寂寞的欢悦,以我们没有朋友、没有同伴单独所做的一切来建造他,他,我们并不能看到,正如我们祖先不能看见我们一样。可是那些久已逝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升发出来的姿态。
  
  第七封信 【谈爱】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结合呢,如果是一种不明了,无所成就、不关重要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 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青年们只应在把这当作课业去工作的意义中(“昼夜不停地探索,去锤炼”)去使用那给与他们的爱。至于倾心、献身,以及一切的结合,还不是他们的事(他们还须长时间地节省、聚集),那是最后的终点,也许是人的生活现在还几乎不能达到的境地。
  
  但是青年们在这方面常常错误得这样深(因为在他们本性中没有忍耐),如果爱到了他们身上,他们便把生命任意抛掷,甚至陷入窒闷、颠倒、紊乱的状态:——但随后又该怎样呢?这支离破碎的聚合(他们自己叫作结合,还愿意称为幸福),还能使生活有什么成就吗?能过得去吗?他们的将来呢?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 把那些轻微的充满预感的物体的接近与疏远,改换成一个日暮穷途的景况,什么也不能产生;无非是一些厌恶、失望与贫乏,不得已时便在因袭中寻求补救,有大宗因袭的条例早已准备好了,像是避祸亭一般在这危险的路旁。
  
  
  第八封信 【谈悲哀、恐惧】
  
  危险而恶劣的是那些悲哀,我们把它们运送到人群中,以遮盖它们的声音;像是敷敷衍衍治疗的病症,只是暂时退却, 过些时又更可怕地发作;他们聚集在体内,成为一种没有生活过、被摈斥、被遗弃的生命,能以使我们死去。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
  
  我相信几乎我们一切的悲哀都是紧张的瞬间,这时我们感到麻木,因为我们不再听到诧异的情感生存。因为我们要同这生疏的闯入者独自周旋;因为我们平素所信任的与习惯的都暂时离开了我们;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不能容我们立足的过程中。可是一旦这不期而至的新事物迈进我们的生命,走进我们的心房,在心的最深处化为无有,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悲哀也就因此过去了。我们再也经验不到当时的情形。这很容易使我们相信前此并没有什么发生;其实我们却是改变了,正如一所房子,走进一位新客,它改变了。
  
  我们在悲哀的时刻要安于寂寞,多注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的“未来”潜入我们的生命的瞬间,好像是空虚而枯僵,但与那从外边来的、为我们发生的喧嚣而意外的时刻相比,是同生命接近得多。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将来有一天它“发生”了(就是说:它从我们的生命里出来向着别人走进),我们将在最内心的地方感到我们同它亲切而接近。并且这是必要的。是必要的,——我们将渐渐地向那方面发展,——凡是迎面而来的事,是没有生疏的,都早已属于我们了。
  
  我们必须尽量广阔地承受我们的生存;一切,甚至闻所未闻的事物,都可能在里边存在。根本那是我们被要求的惟一的勇气;勇敢地面向我们所能遇到的最稀奇、最吃惊、最不可解的事物。
  
  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
  
  
  第九封信【谈怀疑】
  
  就是你的怀疑也可以成为一种好特性,若是你好好“培养”它。它必须成为明智的,它必须成为批判。——当它要伤害你一些事物时,你要问它,这些事物“为什么”丑恶,向它要求证据,考问它,你也许见它只适措,也许见它表示异议。但你不要让步,你同它辩论,每一回都要多多注意,立定脚步,终于有一天它会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你的一个最好的工作者,——或许在一切从事于建设你的生活的工作者中它是最聪明的一个。
  
  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
  
  
  
  


之前翻到里尔克和莎美乐的bg,于是对里尔克又充满了兴趣- -


bg是什么?对里尔克的兴趣很可以有呀 不过我对诗的感觉差一些


前一阵读到此书,深有同感。那些真挚而诚恳的话都落在心坎上。


一定要看一下。


捧场~
.^_^


谢谢捧场 ^-^


现在都买不到,网站上都缺货。。


好长,慢慢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