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尤利西斯(全三卷)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4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萧乾,文洁若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尤利西斯(全三卷) PDF格式下载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425.html
  
  复活,生命。人死了,就是死了。所谓末日的说法。到一座座的坟墓上去敲门,把他们统统喊起来。……拉起来吧!末日到了!于人都东翻西摸,到处寻找自己的肝哪、肺哪等等一切零碎玩意儿。
  
  黑色的末日,不是死亡,也不是复活,是记忆,是记忆的女儿们编造的寓言,是记忆的母亲们编造的寓言,她们最初在《最后审判的景象》里,在一句诗句的典故里,在一个希腊神话的引用中,可是除了寓言或讽喻,还有那些受灵感支配的想象呢?在“海豚仓,字谜游戏。卜一:上”里?在十八小时的如水的行走中?在音乐响起的赞歌里?还是在最后仅存一个标点的“珀涅罗珀”中?编造的寓言必须接受谁的审判,是神父?是历史学家?是犹太民族的最后一个回家的英雄?或者是荡妇是妓女,是充满情欲的女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少女?“可是,谁是格蒂呢?”桑迪芒特海滩边的声音最后是一个问号,它不是“我希望有一天有那么一个男人当着他的面就搂住我亲嘴什么也比不上一次又长又热的亲吻一直热到你灵魂深处简直能使你麻醉过去”那些完整地呈现在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快感,句号是最后的“真的”,最后的“我愿意”:“于是我用眼神叫他再求一次真的于是他又问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说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两手搂住了他真的我把他搂得紧紧的让他的胸膛贴住我的乳房芳香扑鼻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开口答应愿意我愿意真的。”而瑙西卡的问号到底能否开启那个灵感的女儿编造的想象?
  
  想象就是末日里的坟墓,一座座坟墓,有着一扇扇门,然后有人敲门有人喊起来,有人东翻西摸寻找自己的肝和肺,零碎玩意儿难道就长在自己的身体里,就在经过坟墓的死亡里?它或者早已经是布鲁姆嘴巴里的点心,或者是圣餐上的面包和酒,在缓乐奏起的时候,肉体和灵魂,血液和创伤,以及有问题的白血球都变成了仪式的一部分,只是地道的基督女已经变成了亵渎神灵的“黑弥撒”,这些以裸女为祭坛的仪式是不是将圣洁的基督女变成了在末日接受“最后审判”的记忆的母亲们?从少女到母亲,从基督女到裸女,被命名为的最后晚餐里是耶稣最后的象征和讽喻,只是当马利根将Christ加词尾变成一个女人名字似的christine的时候,末日回来的生命就在寻找自己那些丢失的零碎玩意儿。
  
  所以马利根将“这个女人挺了狗腿儿啦”作为对斯蒂汾母亲之死的隐喻的时候,被命名为的已经不仅是死亡,不仅是坟墓,不仅是末日,也不仅仅是“自己的肝哪、肺哪等等一切零碎玩意儿”,从坟墓里出来的是斯蒂汾的母亲,僵直,瘦骨嶙峋,而身上是麻风病人的灰色衣裙,头上是枯萎的橙色花环,一块撕破的新娘面纱遮起的脸不是为了让人不看见她的死亡,而是要证明那个寓言里有多少作为母亲的记忆:“我原是美貌的梅·古尔丁。现在我死了。”
  
  站在面前的就是斯蒂汾,把乔治五世和爱德华七世复活的光看成是历史的一次荣耀,是不速之客的光荣旅程,可是当梅·古尔丁取代母亲的记忆,取代母亲的死,还有什么可以让马利根免除对那个末日般的死亡的侮辱,下跪而且祈祷,变成了一种逃避,背后是对爱的拒绝还是对历史的背叛?被感染的基督女,被死亡的母亲,被重新命名的美貌梅·古尔丁,在斯蒂汾的记忆里,一切都变成了被取代的寓言,包括名字,马利根叫他啃奇,“像刀刃”,切开了不能超脱的压抑,切开了对于父亲的忏悔,但始终切不开“挺了狗腿儿啦”的亵渎,所以在马利根的命名之外,也有自己荒谬的寓言:“玛拉基·马利根,两个扬抑抑格的音步。倒是有一点希腊韵味,是不是?跳跳蹦蹦,高高兴兴,正是壮鹿的意思。”
  
  想象的返回,依然不能阻止那些和死亡有关的记忆,以及和记忆的母亲有关的寓言,“历史是一场噩梦。我正在设法从梦里醒过来。”历史是圣餐,历史是坟墓,历史是莎士比亚,历史是都柏林的一场大火。斯蒂汾无法释怀的就是母亲死亡之前被拒绝的下跪,所以在死亡之后,“爱的奥秘叫人辛酸”,“我在家里,压低了深沉悠长的和音独自唱着。她的房门敞着:她要听我的歌声。我内心悚然而又哀伤,默默地走到她的床边。她在她那不成样子的床上哭泣。”那首歌曲变成了忏悔,“因为弗格斯统率着铜车”,而其实这些阴沉的秋夜,只有一个被挖去果心塞上红糖的苹果,她那修长的指甲已经被染成了红色,最后是目光里的祈祷文,“愿光辉如百合花的圣徒们围绕着你;愿童女们的唱诗班高唱赞歌迎接你。”重重地按下去,重重地忏悔,却也是重重地忏悔,而在斯蒂汾被写好的寓言里,只有食尸鬼和吞噬尸首的怪物,只有红色的苹果和指甲,只有辛酸的爱,“不,母亲!放了我,让我生活吧。”那个大声对她说话的人,给她正骨的人,给她医药的人,不是斯蒂汾,不是不信教的人,不是讨厌“一仆二主”的人,“神圣的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何在?” “我敬爱的牧师”幻化成“可敬的腐肉鸦”,专吃着动物死尸,专门守候着死亡,所以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的救赎中,只有那些被遗弃的“肝哪、肺哪等等一切零碎玩意儿”,只有麻风病而挺了狗腿儿的死亡,也只有莎士比亚麻痹中的盛怒杀人——杀人之后是没有胡须的脸,是写在一本巨作里的象征,而都柏林的大火在那个夜晚烧起来,而在末日的火中,死人都从前景公墓和杰罗山的坟墓里钻出来,像是被敲醒的门,被末日召唤的魂灵,被编造成寓言的记忆,而那些“肝哪、肺哪等等一切零碎玩意儿”真的还在自己身上?
  
  篡夺者。斯蒂汾不想念《小荣耀颂》:“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起始如此,现在仍是如此,永将如此,无穷无尽。”他的命运是“斯蒂汾老弟,你是永远成不了圣徒的。”所以在他来说,不如坐在孩子身边解一道关于莎士比亚的数学题:用代数证明莎士比亚的阴魂是哈姆雷特的祖父。但这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一道可以计算的题目,“哈姆雷特,我是你父亲的亡灵”,飘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里,也成为自己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他就是鬼魂,国王,是国王而又不是国王,而演员就是莎士比亚,他一生中所有并非虚妄的年代中都在研究《哈姆雷特》,就是为了演幽灵这一角。”《李尔王》、《奥瑟罗》、《哈姆雷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等莎士比亚剧中的痛苦经历是什么投下的阴影?又会在什么情况下消散?这不是历史学问题,当然也不是文学和哲学问题,是关于肉体和灵魂,关于命运的抗争和死亡的归宿问题,是圣父圣子的寓言问题,是“没有发生而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为可能而存在的可能性”。在《裘力斯·凯撒》中,为什么预言家警告凯撒提防“三月中”,而不相信预言的凯撒果然于“三月中”被杀死,没有发生而可能发生的事情,就像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为可能而存在的可能性一样,都是无人知悉的事情,都是和死亡有关的末日情结,“泰尔的亲王佩里克利斯在惊涛骇浪西斯似的备受艰辛,是什么东西把这样一个人的心肠化软了的呢?”
  
  那道阴影其实是和不成活的儿子有关,“莎士比亚就是哈姆雷特的信念”在另一个意义上则是文本和虚构来代替记忆,不安宁的父亲的阴魂最后就是失去的儿子的意象,就像你年轻时立下的愿望,到中年时会真的出现,“要他注意听。他是在对儿子讲话,他的灵魂的儿子,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也是对他的肉体的儿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那儿子已在斯特拉特福去世,从而使那位与他同名的人得到永生。”莎士比亚的儿子名哈姆内特,Hamnet与Hamlet只差一个字母,这个一五八五年二月二日生,夭折于一五九六年八月的肉体成为永恒的梦魇,灵魂是在肉体上的永恒回归?是被书写的剧本和哈姆雷特,是生存还是死亡的疑问,或者变成了一个buonaroba,一个象征艳俗女人的“普通东西”,“从那些词句中感到,他受到一些肉的驱策,使他产生了新的情欲,这是当初的情欲的一个影子,使他对自己的理解也蒙上了一层阴暗。”这是等待的一种命运,是自己掌控的狂暴,情欲幻变成没有胡子的脸,William和himself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符号W.H,变成了“我是谁”的终极疑问。
  
  所以按照斯蒂汾的分析,莎士比亚是灵魂的刽子手,“他不愧为屠夫之子,往掌心里啐上一口唾沫就绰起了战斧。为了他父亲的一条命,九个人送了性命。我们的在炼狱中的父亲。穿咔叽军服的哈姆雷特们开枪是不犹疑的。第五幕那血流满地的大屠杀,正是预示了斯温博恩先生歌颂的集中营情景。”父子之间的这种屠杀象征在他拒绝的宗教里又如何变成了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所以依照无政府主义者莫斯特有一个嘲笑的观点:“他,自己生下了自己,中间夹上圣灵,自己派自己来当救赎者,在他自己和别人之间,他,受了他的妖孽的欺弄,被剥光衣服又挨了鞭打,被钉在十字木架上饿死,活像蝙蝠钉在谷仓大门上,他,让自己埋入地下又站立起来,下地狱救人之后才上天,在那里坐在自己的右手边,坐了这一千九百年,然而将来有一天还要回来毁灭一切生者与死者,但那时所有生者已经成了死者。”
  
  他自己生下了自己,他也将所生者变成了死者,救赎和惩罚,都变成自己的寓言,所以在上帝的启示面前,埋葬着许多末日里的亵渎,那些鬼魂从坟墓里出来,像是被释放的囚徒,寻找自己丢失的肉体,而贵格会创始人基督福克斯呢,因为反对而受迫害,多次逃亡和被捕使他成为一个被英国教会的讽喻,穿着皮裤子,藏在枯萎的树杈间,没有女伴却获得了妇女的信仰,这里有巴比伦妓女,有法官太太,也有豪放的酒店老板娘,这种信仰最后变成了一个关于“狐狸与鹅”的游戏,就像在“普通东西”身边的莎士比亚,也仅留下一个松弛而不贞的身体,留下内心害怕的坟墓,留下未获宽恕的生命。
  
  解构的不是文学,不是哲学,不是历史,是宗教,是民族,是生命,是死亡,是灵魂,是肉体,“灵魂的某种意义说来就是全部存在:灵魂是形态的形态。突如其来的、巨大的、白炽的宁静:形态的形态。”而肉体呢?“我登上天主的圣坛。”这句神父主持弥撒开场用语在最后的晚餐里不是圣餐,是身体和血液,在考利神父那里是唱着的秀美姑娘,是在风中飘扬的面纱,是竖琴,是卤肉,是杜鹃花丛;在康眉神父那里,是灵魂的蓝没公费,是路旁树篱下缺口里钻出的男女,手里的野菊花不是祝福,不是祈祷,是写着Sin的罪过,是逾越教规和道德的谴责,“王侯对我无故加以迫害,但是我心中敬畏的是您说的话。”身体甚至就是那些“肝哪,肺哪”的东西,布卢姆说,已经在我的嘴里了,他也看见了那些死亡,看见了大火,看见了末日,看见了莎士比亚,看见了斯蒂汾,看见了记忆的女人们和记忆的母亲们,看见了肉体。那是妻子莫莉的身体,莫莉的肉欲,莫莉的背叛。当对于他来说,这种背叛反而变成了对肉体的某种迷恋,颠簸的生活和劳累的工作,使他在10年前就丧失了性机能,而布卢姆明明知道妻子对他不忠,明明在众人面前深感羞辱,也只能沉默忍受。工作、起床、洗澡、吃饭、写信、散步,以及吃动物内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而在18小时构筑的世界里,他却在猥亵庸俗之中寻找一丝快意,那本《偷情的快乐》摆放在那里,而读着“给了他一个甜蜜性感的吻,同时他的双手伸到她的睡衣里面,去摸那丰满的曲线。”这样的句子,布卢姆竟感到全身灼热,肉体受到一种压力,“在压皱了的衣服中间,肉体毫无保留地交了出来”;在莉迪亚的身边,他成为一个男人,在他离去的时候,这个女人发出了“走过玫瑰花,走过缎子胸脯,走过抚弄的手,走过酒渣,走过空杯瓶,走过废瓶塞堆,走着打着招呼,走过了眼光和处女毛、古铜和深海阴影中隐隐约约的金发,布卢姆走了,柔软的布卢姆走了,我非常寂寞的布卢姆走了”的感慨;而在那片海滩上,遇见的格蒂就如瑙西卡,“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膝盖以上很高的地方,那地方从来没有任何人看到过,甚至在荡秋千或是涉水的时候也没人看到过,而她并不害羞,他也不害羞,这么肆元忌惮地盯住了看……”像那烟花,黑黑的,软软的,飞来飞去,越升越高,兴奋地不敢喘气,“高的几乎看不见”。“简直是野兽”是格蒂内心里的一种声音,而另一种声音是“并不害羞”。
  
  对于妻子的肉欲,他曾经有过“真的我觉得他那么样的嘬奶把奶头都嘬得硬一些了他嘬了那么老半天弄得我都口渴了他把它叫做奶子我忍不住要笑真的至少这一边的硬些这奶头有一去我要用马沙拉白葡萄酒调鸡蛋喝把乳房为他养得肥肥的”的不间断的故事,可是在某一个肉体消逝之后,这种情欲的享受就变成了折磨,那就是自己小儿子茹迪的夭折,在那个写着寓言的记忆里,有着茹迪侏儒似的脸,有着全是皱纹的紫红色的脸,“像油灰那样疲软,装在一只衬着白布的松木匣子上里。”还是丧葬互助会付的款。“恨。爱。这些都是名称。茹迪。我快老了。”这是布卢姆想说的话,而这个夭折的孩子就像莎士比亚的故事一样,充满着某种宿命,是记忆中的那一部伪作,就像假托亚里士多德的《杰作》,歪歪扭扭、乱七八糟的印刷呈现的是一个血红的子宫,“像从新宰的母牛身上取下的肝脏似的,里面是蜷成一团的婴儿。”婴儿都在努力用脑袋往外顶,但是这种生命的意象对他来说是折磨,那本伪书和《偷情的快乐》放在一起,这是肉体的出生和毁灭,这是情欲的恢复和消灭,而布卢姆的痛苦已经被命名为失去贞操的妻子的灾祸,所以即使在“衣服褴褛发臭”的肉体里也能看见一个妖女的“白皮肤”。
  
  茹迪的夭折,在布卢姆看来,却是一种父权的失落,这是轮回转世,这是灵魂转移,按照保罗·德·科克的书的观点,“我们死了之后又用另一个肉体接着活下去,生前也有生命。他们把这叫做投胎。”所以茹迪就是布卢姆灵魂的一次转移,一种投胎,是“一切肉体都归向您”的救赎,而那个侏儒的身体和油灰般疲软的尸体总是出现在布卢姆的脑中,也如斯蒂汾所说,是通过不安宁的父亲的阴魂,显现不成活的儿子的形象,而布卢姆的父亲在第二只抽屉里留下的启事是关于一个家族改名的秘密:“我,鲁道夫·费拉格,现居都柏林克兰勃拉西尔街52号,原匈牙利王国松博特海伊,今已更名为鲁道夫,布卢姆,并决定今以后在一切场合与一切时期均用此姓名,特此启事。”信封上写着:致亲爱的儿子利奥波尔德。当费拉格变成布卢姆,一种传承的父权体系也解体了,那种投胎或者灵魂的转移只能出现的布卢姆的梦中,梦中有父亲鲁道夫的质问:“你在这地方作什么?你没有灵魂吗?你不是我的儿子利奥波尔德吗?你不是利奥波尔德的孙子吗?你不是离开了亲生父亲的家,离开了祖先亚伯拉罕和雅各的神的,我的亲爱儿子利奥波尔德吗?”梦中当然也有布卢姆受道德审判,发表演说,和神父争吵、医生证明以及受妓女欺凌的场景,但是这一切的梦幻并不能建立一个家族的谱系,也不能延续父权的某种荣耀。
  
  而布卢姆的父权意识完全是身为犹太人的民族寓言,“我的亲爱的臣民们,一个新的时代即将露出曙光。我布卢姆郑重宣告,它已经近在眼前。确实的,按照我布卢姆的诺言,你在不久之后就要进入一个未来的黄金城市,未来世界的新海勃尼亚的新布卢姆撒冷。”这些演讲对布卢姆来说只不过是臆想,当有人问什么是民族时,布卢姆的回答是“民族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同一群人”,所以在被人嘲笑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位向非犹太人传道的新使徒!”实际上他是被排除在秩序之外,正像斯蒂汾引用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所说:“你们犹太人为何不接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语言?你们是一个游牧无定居的部落;我们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你们既没有城镇,也没有财富;我们的城镇中有繁忙的人群,我们还有大批配备着三排桨、四排桨的大船,满载各式各样的货物,航行在已知世界四面八方的海洋。”而在爱尔兰,只因为成为唯一没有迫害过犹太人的国家,实际上只是因为从来没有让犹太人放进来过,而布卢姆无疑是这个国家中一个异类,青年摩西为什么当初要出埃及,就是要从拥有强大队伍和胆战心惊的武器的埃及寻找属于自己的力量,“你们被人称作流浪汉和卖苦力的:我们的名字威震全世界。”,所以弱小的以色列到最后变成了一种怀疑,“如果他在这种高傲的教导前低下了脑袋,丧失了斗志,丢掉了主心骨,那他就决不会率领神选的民族脱离奴境,也不会在白天追随云柱了。他决不会到西奈山顶的雷电阵中去和神明对话,也决不会满脸放射着灵感的光芒从山顶下来,怀中抱着用亡命者的文字镌刻着律条的石板。”
  
  布卢姆“属于一个被歧视、被迫害的民族”,但是他所想要的是博爱,“侮辱和仇恨并不是生命,真正的生命是爱”。正像父亲所说:”他将为自己所迫而永远漂泊,直至自己的彗星轨道的顶端,超过各种恒星和各个多变的太阳和用望远镜方能见到的行星,那些天文学上的流浪儿和走失者,直至空间的尽头,经过一片又一片的国土、一个又一个的民族、一件又一件的大事。在某一个地方,在不知不觉之间,他将会听到召唤他回家的呼声,将为太阳所迫而不情不愿地应声归来。“他的漂泊是寻找那个“顶端”,那些行星,那些流浪儿和走失者,那一些召唤他回家的呼声。
  
  而流浪儿和走失者在哪儿,那个家在哪儿?“我们的出生方式莫不相同,而我们的死亡方式却各有一套。”对历史、对宗教怀疑的斯蒂汾在街上被人毒打之后,渴望寻找救赎的父爱的他从布卢姆身上找到了契合,而这种契合在布卢姆看来,刚好是填补自己丧子之痛,按照文·林奇提出的设想,出生和死亡都受着某种守恒的规律,“和宇宙演变的一切其他现象相同,如潮汐运动、相转换、血液温度变化、各种疾病,总而言之,在大自然的巨大作坊中,从某个遥远的太阳的陨灭,到点缀我们公园的那无数朵花之一的盛开,一切都受一种至今尚未弄清的数字规律的支配”,也就是说父权的失去就意味着回归,妻子的背叛意味着救赎,对宗教的怀疑也意味着肯定,“一个由正常健康的父母生下而本人看来也很健康的孩子,照料也很恰当,何以竟会在童年的早期无故夭折?我们大可放心,大自然对其一切作为,都自有其正确有力的理由,这一类的死亡很可能是服从一种预防性的法则”。在规则面前,在布卢姆和斯蒂汾共同的“回家”中,他们在各人审视对方中,“相互形成肉镜”,这个有着爱尔兰艺术象征的镜子在这里变成了“拼合形象”,这是一名孤独而变化男人形象。孤独是“自我关系”,是“兄弟姐妹他一概全无,他父亲的父亲是他的祖父”的关系,而变化是“异己关系”,是“自婴儿期至成年期,他像他的母性生育者。自成年期至老年期,他将像越来越像他的父性生育者。”
  
  他们在这种“拼合形象”中形成了新的“三位一体”,他们回家的归程是一条平行路线,途径下加德纳街、中加德纳街、蒙乔伊广场西路,然后降低速度,均向左转,沿加德纳里直走至远处的圣殿北街口,然后仍以慢速走走停停,向右拐人圣殿北街,直走至哈德威克里。,再到后来不再挽臂,以轻松步行速度,同时取直径越过乔治教堂前圆形广场,直到最后回到家里。他们用姓氏、年龄、种族、信仰这四种分隔力量来区分那些临时客人,而他们之间的年龄也构成了某种关系:
  
  十六年前的一八八八年,在布卢姆为斯蒂汾现有年龄时,斯蒂汾为六岁。十六年后的一九二〇年,当斯蒂汾为布卢姆现有年龄时,布卢姆将为五十四岁。至一九三六年,当布卢姆为七十岁而斯蒂汾为五十四岁时,他们二人起初的年龄比率16比0将变成17½比13½,随着任意性未来年数的增加,比例将增大而差距将缩小,因为如果一八八三年的比例一直保持不变,假定这是可能的话,则于一九〇四年斯蒂汾二十二岁,布卢姆应为三百七十四岁,至一九二〇年斯蒂汾达到布卢姆这时的年龄三十八岁时,布卢姆将为六百四十六岁,而至一九五二年斯蒂汾达到大洪水后最高年龄限度七十岁时,布卢姆将已活一千一百九十年,出生于七一四年,比大洪水前最高年龄即玛土撒拉的九百六十九岁还大二百二十一岁,而如果斯蒂汾继续活下去,至公元三〇七二年达到那个年龄,则布卢姆应已活八万三干三百年,出生年代不能不是公元前八一三九六年了。
  
  科学气质和艺术气质,深沉苍老的过去和敏捷年轻的未来,以及一先一后的小便,不相似的轨迹,都变成了一种灵魂的转移和拼合,当斯蒂汾把身体蜷成一团,布卢姆拿着帽子和手杖直立在一边的时候,身体的变幻完成了一次“投胎”,斯蒂汾的脸和身体有了另一种意义:“脸像他那可怜的母亲。在树林的浓荫里。深处的白色酥胸。”而远处的那个十一岁的男孩子就变成了茹迪:“直视布卢姆的眼睛而无所见,继续念着书,吻着书页,微笑着。他的脸呈现一种柔嫩的紫红色,衣服上的钮扣是钻石和红宝石做的。他的左手拿着一根细细的象牙棍子,上面系着一个紫色的蝴蝶结。一只白色的小羊羔从他的坎肩口袋里探出头来。”
  
  微笑着,呈现出紫红色的脸,象牙棍子、蝴蝶结以及白色的小羊羔,成为一种救赎的象征,但是这个在布卢姆和斯蒂汾之间形成的“拼合形象”和肉镜到底会不会带来新的秩序?那面镜子如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妖精凯列班看见的自己一样,“十九世纪人们对现实主义的憎恶,是凯列班在镜中见到自己面容时的狂怒。十九世纪人们对浪漫主义的憎恶,是凯列班在镜中见不到自己面容时的狂怒。”王尔德的注解成为这个世界的隐喻,看见自己和不看见自己是不是都意味着狂怒?“有何事件能使这些计算全部作废?”回答是:“两人或其中之一停止生存,历史另辟新纪元或新历法,世界毁灭以及随之而不可避免但无法预言的人类消灭。”
  
  “它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爱尔兰)的史诗,同时是一个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也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一生)之间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种百科全书。”当回家从身体、灵魂、宗教、父权、民族的十八个小时变成一个时代的象征时,谁能找到那面肉镜的象征,那种流亡的救赎,那种编造的寓言和想象的神话?而当乔伊斯站在一九二二年的记忆中的时候,那一张判决的纸张正如那个装在匣子里的柔软身体,是需要有人唤醒,从前传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续篇的《芬尼根守灵夜》,夹在回家路途中的布卢姆用一个仪式化的“布卢姆日”开启了与神的对话,是的,只有在地震、大火和旱灾的毁灭面前,才会有灵魂的转移,才会有形态的形态,才会有死亡之后看见真正的自己:“这时一个声音自天而降,呼唤着:以利亚!以利亚!他的回答是一声有力的叫喊:阿爸!上主!他们见到他,正身的他,儿子布卢姆·以利亚,由大群大群的天使簇拥着升向金光圈中,以四十五度的斜角,飞越小格林街的多诺霍酒店上空,像一块用铁锹甩起来的坷垃。”
  


   從地下室找出了我爸的《尤裏西斯》95年精裝版,共1260頁,價格還不便宜58元。看看兩天能不能讀完。這《尤裏西斯》因為充斥著不明所以的意識流,所以很多人買了這書但沒幾個人真正把此書完整的讀完的。讀這書對於我將是個極大挑戰,因為我爸買了此書也沒讀就放到地下室了。希望我之前讀的那些意識流小說和希臘神話故事的基礎能讓我啃下這個老骨頭。
   第三章讀完。不得不說作家真是播學,文章的引用極多並採用原語,文章提到的人物更多,不少是愛爾蘭人。前三章講愛爾蘭人在愛爾蘭不是主人,講愛爾蘭反猶,講主人公厭惡天主教那套倫理和宗教觀,講愛爾蘭的丑。
   讀完第八章了。有諷刺宗教的喪葬觀有諷刺報社也有諷刺對女人的歧視。
   讀《尤利西斯》簡概1斯蒂芬(作者)因不答應母親病危前信教而非常的懊悔,但他堅決要做一個自由人,雖然他的主人有兩個一英國國王二羅馬教皇。2作者父親酗酒,妹妹很多,沒辦法去當老師,校長給了他不多的薪水,並讓他給他發表一下他的作品。3作者出了學校,來到海灘,把校長的空白處撕去,把自己的辭句記了上去。4猶太人的主人公(代指愛爾蘭人)他是廣告承包商,收入沒老婆高,所以處處低老婆一等,並知道老婆下午要在家裏會情人。5主人公化名和女打字員通情書,實際上是不想回家見老婆。6主人公參加朋友葬禮,通過兒子夭折父親自殺反思基督教的喪葬觀,認為最好火或海葬。但他想到自己是個小人物,也就自我解嘲。7主人公回報社說明工作遇斯蒂芬推銷校長作品,可主編看不上,斯只好離開並請大家喝酒。斯很沮喪。8主去廉價飯店吃飯,自命清高嫌環境不好並人吃相難看就去高級點飯店吃飯,碰朋友談他老婆,心中不快就離開,在圖書舘碰到老婆情人,躲進圖書舘。9在圖書舘碰到斯發表莎翁看法,說莎是愛爾蘭人。他也成功躲避了討論。10充分顯露了宗教人士的道貌岸然。此章最複雜最新意。11主進入酒吧,情敵也進入但馬上就離開。主給女打字員回情書。更加說明他的自卑......
   喬伊斯太壞了,把書寫的那麽難讀懂。每章里都有非英文也就算了、每章都有不知道引用哪的典故和人也就罷了,第十四章直接就用古英文。顯擺自己有水平也不能這麽顯擺啊!古往今來除了推理小說為難讀者外就剩喬伊斯了。一章說好的文體沒提示就又換成了意識流,意識流還沒頭沒尾,盡是他的牢騷話,說著妹子就又跳到別人。對社會有意見你可以慢慢出書講啊!何必這本書就寫盡了。
   十五章最狠984個注釋。最恨作家愛顯擺了,一文中能有英語德語法語愛爾蘭語希伯來語拉丁語依地語梵語等。
   全書十八章共5840條注釋。涉及大量不經見典籍,並夾雜大量俚語和歌曲片段,而且涉及三十多種語言。他還在書里經常提到他其他書中的人和事,這是挑明要讀懂《尤利西斯》前先讀了我之前發表的書啊。幸好作家活的不長,不然誰知道哪天又誕生一本天書。
   《尤利西斯》第十二章簡直就是一群潑婦罵街,意識流就是看到哪想到哪,寫下的文字客觀上模仿人的意識又叫心理主義。吳爾夫說意識流才是真正能表達清楚的文體。我讀尤之前福克納吳爾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意識流小說我都有接觸過。但昨天算是頭一遭,喬伊斯把意識流用的眼花繚亂。前一分鐘是這人下一分鐘毫無提示轉折的跳到其他人。你說我的他說他的,還羅列出一大批人名!真是對大腦的考驗。你不就是反反猶太主義的人嘛。寫書人你何必為難買你書的讀書人,你寫書難道不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第十四章開始講懷孕的問題了。看的我想跳。難怪吳爾夫之前不喜歡《尤利西斯》。
   王爾德還是誰說莎士比亞是一只烏鴉,到處拿人民的羽毛來裝飾自己。《尤利西斯》第十五章應該是全書最容易讀的一章。第一主人公進了法庭,博福伊說他是個剽竊者,戴著文人面具的油滑而卑怯的傢伙。評價的真到位,我想說作家也是這德行。你借用了那麽多作家的寫作風格,你跟他們講了沒有。你套用了那麽多歌詞片段和句子,你跟他們說了沒有!喬伊斯的語言表達無人能及。在修辭上我想只有舒爾茨敢呵呵。
   《尤利西斯》第十四章開始半文半白。是因為作者採用多種古語,並剽竊了二十多人的散文風格,當然這是我看注釋才知道的。作家太傲慢了,欺負讀者不待這麽欺負的。看的眼花繚亂,完全吃不消。我真變態,居然讀完了,還讀到了第十五章。這種書年年出版,出版社你們也夠變態的!
   《尤利西斯》第十五章最好玩,看眾人拿證據告第一主人公。有點讀卡夫卡和加繆的感覺。喬伊斯除了當年活著的國王你不敢黑,你黑的夠多了。維多利亞女王都被你黑出翔了。
   《尤利西斯》第十五章。第一主人公由女性騷擾狂變市長再成愛爾蘭國王,後被推翻成童貞聖女成救世主,再又變成陰陽人變嗶嗶嗶。十五章真是極端奇妙比易卜生的《培爾金特》還奇葩。莎士比亞還客串了一把,難道黑賽的《荒原狼》也學過《尤利西斯》?書中死的人還冒出過,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難道也學過?
   十五章是最好玩最好讀最有樂趣的一章。
   《尤利西斯》我讀到十六章終於對喬伊斯的文體適應了。不再走神了。這章喬伊斯真是神預言,他斷言未來英國必遭報應,德國日本佬也會俟機而動。英國佬終會崩潰在愛爾蘭手里。福克納曾說他寫《喧譁與騷動》里的故事他寫了五?遍。喬伊斯這厚厚的《尤利西斯》他寫他的思想反英反王權反宗教反世俗反等等最少寫了十遍。我讀都讀的累了。
   終於讀到《尤利西斯》倒數第二章了。採用的是天主教《要理問答》文體。模仿的很好,很囉嗦很很詳細。讓我懂了他家自來水是怎麼來的,鋪設花了多少錢,水有啥屬性,碗櫃都有什麼東西等。出的問題也太多了足足80多頁,在時空上這也就是喝點咖啡聊了一會天,推測了一些事罷了。問答式雖呆板但詳細。
   《尤利西斯》第十七章詳細的太變態。屋子有的東西全部詳細的介紹了一遍,怎麼來該怎麼用也講了。第一主人公的童年過去該講的都講了,連他未來發達了要建莊園起什麼名,怎麼發達,怎麼支付莊園,怎麼發大財都有說。我已經崩潰了,我只能用曾國藩讀書法跳著看了。真傷讀者心腦。
   終於讀到《尤利西斯》最後一章。這章名氣很大,提到最多就是全章沒標點,其實會斷句就不會有多大問題,問題最大就是這是半睡半醒中的意識流。前面的各種華麗複雜文體就已經把我折磨的不行了,直到十五章才免疫,十七章又是囉嗦的沒完,耗掉不少細胞溢出不少頭油。這章沒過多久就超大尺度,難怪被禁,比勞倫斯黃並顯得極低俗,讀勞倫斯薩德等人的情色小說還可以說是宣揚個性解放女性自由,喬的我只能說這女主真不要臉,簡直就是嗶嗶嗶!榮格曾說“只有魔鬼的祖母才會把一個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麽透。”
   《尤利西斯》喬伊斯不是猶太人卻敏銳的發現未來猶太人可能會遇一遭,我估計就是因為這樣他才把主人公用猶太人來表示。主人公老婆從書中推理也是有猶太血統,可是她極為歧視擁有這樣的血統,所以才將就的嫁給了沒有發展前途但為人寬厚的猶太主人公。主和代表作者的主人公心中的兒子同樣懷疑天主教,同樣反世俗正統道義。他們是叛逆者,主人公他不自信明知戴綠帽子還活的踏實,明知毫無尊嚴吃軟飯但依然經常意淫。明明有文化卻不作為,昏昏噩噩。明知哪里不對,卻拿著小人物這不是我操心的心態繼續忍受彷徨。主人公是披著猶太人皮的愛爾蘭人。作家的目的是想告訴同胞該起來反抗了!猶太人也該自信了!可惜作者故意把書寫的太晦澀,這就拉遠了與讀者的距離。
   《尤利西斯》喬伊斯最惡毒最傲慢最愛顯擺最囉嗦的作家。洋洋灑灑百萬字從頭讀到尾加讀注釋我只讀出了一些關鍵詞和關鍵句,知道作家想表達愛爾蘭必須要獨立,宗教害人應該取締和消除他所有的附帶品,很多世俗之見要破除。人活的不要彷徨不要自卑要自信要有勇氣,還有就是莎翁是愛爾蘭人、愛爾蘭生活充滿著不幸這種冷知識外我沒有記住別的,此書文體太混亂,意識流天馬行空,夾雜的東西又超多並不經見的也超多,走下神腦子就不知道在讀什麼,不走神也會發現下面和上面有關係嗎。本身就不是一條線下來的除了時間。想讀懂想掌握真心難。如果對喬感興趣,作為讀完此書的我建議,看看他的介紹就夠了,讀《都柏林人》更好,置於他的文體和語言簡直就是物極必反走死胡同。書是讓人讀懂的。
   終於通篇讀完了曠世天書《尤利西斯》,眼睛干腦袋疼,外加牙齦上火。以後再也不讀此書了。論文體學不來,論語言用不上,論故事呵呵真媽囉嗦!很多大家評價《尤利西斯》還是很到位的,喬伊斯這是走死胡同,不值得學,只值得敬佩。把他捧上天的,說收了他多少錢!
  
  


  
  谨以此文,纪念乔伊斯逝世73周年!(原载2009-01-20 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景端)
    
  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是西方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曾因“有伤风化”两次上过美国法庭,直到1933年美国法院判决该书“并不淫秽”。此后该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该书问世七十多年之后一直没有中译本。1994年底,由我策划、组稿、并担任责编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终于由译林出版社率先出版。回想这件事的经历感受颇多,其中令人难忘的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怎样找到高水平译者。对如此难译的怪书,必须有名译者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为此我找过王佐良等英语界一大批专家,但都遭谢绝。叶君健还风趣地说:“中国只有钱钟书能译《尤利西斯》,因为汉字不够用,钱先生能边译边造词。”我也约请过钱钟书,他谦虚地表示:“八十衰翁,再来自寻烦恼讨苦吃,那就仿佛别开生面的自杀了。”
  
  后来得悉萧乾在英国研究过意识流文学,他的夫人文洁若毕业于清华大学英文系,既懂英文又懂日文,我就多次上门“游说”翻译《尤》的必要性。起初萧乾并未答应,我就迂回先说服文洁若。这位对翻译事业感情极深的老大姐,终于被我的“磨劲”感动了,先只要求萧乾帮助校订,借此把他“拖下水”。实际上一上手,出于对翻译的责任感,萧乾很快地就成了积极的合译者。
  
  其次是如何做到出版全译本。约稿时萧乾就向我提出,这是世界名著,要出就不能删节。我与萧乾商量,必须广造舆论,宣传《尤》国外早已平反了。这一年,萧乾不仅发表了四十余篇文章,还与我设计了一组两人通信,发表在1993年《新民晚报》及《大公报》上。
  
  我在致萧乾的信上这样说:
  
  “前一阵有朋友对我说,这本书第十八章有较多性心理描写。明年出版中译本时,会不会被人借口‘国情’而亮起红灯。我认为,早期英美部分人对这作品的某些偏见,早已由历史做了结论。如今实行对外开放的中国,不至于也不应该对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再来一次争议。对这个问题,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萧乾的回信说:
  
  “我生性疏懒。如今八十好几,更怕干重活。如果不是你来恳切怂恿,我是不会动手去译此书的。现在一边译,一边觉得这真是一个非补上不可的空白。《尤》除了在世界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之外,还具有:一、民族主义思想(反抗英国统治);二、肯定理性(反抗梵蒂冈统治);三、作者写都柏林那肮脏的生活是怀有厌恶心情,目的在于揭露;四、主人公布鲁姆是来自受压迫民族(犹太人),心地是善良的。
  
  “我没料到海内外对我们译此书如此重视,不但内地及港台有不少报道,美联社还向世界各地发了题为《外国作品对中国作家放开了限制》的长篇通讯,文中说:‘中国已摆脱了五六十年代那种排斥外国文学的做法’,认为《尤》的译介,标志着中国在文艺上的改革开放。关于《尤》第十八章的问题,我曾写过一篇《一本书的平反》,记述美国法院两次审理的经过。最后的判词是:此书有令人作呕处,但不诲淫。我相信六十多年后,中国不会再为它开庭吧。
  
  “我又想起,听说《尤利西斯》已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如果真是这样,你那位朋友的顾虑就显得不必要了。”
  
  这组通信,就是想借萧乾信中的表白,来打消“朋友的顾虑”。事后证明,萧乾与我都是多虑了。在出版《尤利西斯》中译本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北京举办“《尤利西斯》与乔伊斯国际研讨会”时,爱尔兰驻华大使,以及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协、社科院外文所等有关方面的领导都出席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报道了。译林版《尤利西斯》已累计发行18万册,并荣获笫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单本盈利一百多万元。萧乾如果还在世,对此一定会额手称庆。
  
  (本文作者小传:李景端,《译林》杂志创办人,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三十年出版生涯,期间“译林”从一本杂志发展为一家知名的专业翻译出版社,组织出版了《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一批现代世界文学名著。退休后,热心翻译打假,替名家打维权官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出版有《波涛上的足迹》、《心曲浪花》、《如沐清风》等散文随笔集。)
  
  


  我厚颜无耻的写上力荐,仿佛可以看到无数鄙视的笑意。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本书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就像是天命,我也有这个癖好,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自己去自己喋喋不休,幻想着自己的分裂,演绎,甚至是热烈的讨论某个幼稚的问题,但这也使我自己陷入一个死角,我对于这种对话,快乐得颤动,快乐的如同云一般。我还没看过,只是觉得乔伊斯是这样的人,是热衷于自我对话的人,我也许和他有着相同点,呵,瞧我打字的手在发抖呢,真是让人难以抑制的兴奋啊。书的难懂,大概在于这是作者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种限定就限制了我们进入书中的程度,我们并不是乔伊斯,怎么可能完全理解属于他的他亦或是他们呢?
  
   感觉自己已经醒了,却睁不开眼睛。嗨,哥们儿,这可是新的一天啊!于是,勉力的睁开我这不堪的双眼,歪着头,从开着的阳台斜扫了一眼外面,依旧是沉沉闷闷的东西。躺在床上,仿佛被外面死气一样的东西压迫在身上。呵,摆脱不了吗?大概是这样的了。无奈的甩甩头,想起还有abc这样的课程需要我去充个人数,便用乏力的手臂把自己顶了起来。穿衣,下床一如既往。看着A班可爱的睡脸们,真想一脚踩上去呵。我还是忍住了,想着这残酷的世界,我不能让它变得更残酷了。
   我拿着脸盆感觉有什么异样——仿佛有什么影子似的东西在我身旁。我想说,嗨,朋友。可是四处又找不到他。真是遗憾啊!对,真遗憾。
   走在黑漆漆的走廊,被人尾随的感觉更加强烈了,我的身体也因为兴奋而颤抖起来了。这种欣喜难以抑制啊,想着如若两个人可以相拥·相知,心里总是有着无穷尽的欢乐。我不忍心回头寻找他,害怕再一次的把他吓跑。而且,现在这种满足感已经让我开心的难以表达了,那么就让我默默的享受吧。
   走进了水房,我找了个可以放下两个脸盆的位置。我心里得意着,这是给你的,我的朋友。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对此的满意,这又让我开心的笑了。刷着牙,不经意间又看到窗外,天空中还在氤氲着该死的阴沉,恍惚的觉得那死气正在灌入我的身体,真是不爽啊。揉了揉额头,把自己从窗外拉了回来,一转头,竟然看到了他。
   “嗨!早上好,红领巾侠!”
  
  这是我写的一个片段,一个自己的幻想对话。文笔很拙劣,但是这样的文字让我自己感到了快乐。文字表达了自己即是文字,不是吗


  “长河沉寂地流向前去,流过夏娃和亚当的教堂,从弯弯的河岸流进,流经大弧形的海湾,沿着宽敞的大道,把我们带回霍斯堡和郊外。”
   ——乔伊斯《芬尼根守灵夜》
  
  绪论:文本与反映论的变革
  从全球范围内看,小说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来自外部的,它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生产化,把统一的技术形式嫁接到艺术领域,达到传统艺术无法企及的高度。正如摄像机的发明毁掉了写实主义绘画,留声机和电影的出现也使得小说独有的领域愈发狭小。场景描写,情节叙述,这些传统小说引以为豪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被电影替代,而且就真实性而言,新型叙述方式似乎有更大的优势。这使小说突然面对了一个艺术本体论的问题:什么是小说?那些东西是小说所独有的,无法被其他艺术形式取代的?小说的可能性限度是什么?
  从这一点看,除去评论家神化的部分,乔伊斯的实质是实验家。他在《尤利西斯》中运用的神话平行结构,隐喻和转喻,乱序词和杜撰词,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手法,以及第十四章中三十几种文体轮番上阵,登峰造极般的文体实验,大大拓展了小说的维度。从这个程度上讲,带给文本根本性变革的《尤利西斯》确是开启小说新纪元的圣经。
  德里达说,乔伊斯进行的是一种雄心万丈的尝试,就是用一本单独的著作、一本不可替代的著作、一个孤立的事件包容他所理解的整个世界。乔伊斯的尝试早在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时期并没有任何难度。例如马克思曾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我国也把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种反映论依据的是一种自明的哲学观念。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愈发难以捉摸和把握,世界从整体上展出一种混乱的复杂性,小说家们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是无序的,荒诞的。在哲学家们依旧希望通过无歧义的,科学的纯粹语言抽象地把握世界时,乔伊斯却要通过“暗喻性语言、歧义和修辞的堆砌”,让世界在自己的文本中保持其无限的复杂性。乔伊斯对于反映论的变革也启示了德里达、巴特等人对于结构主义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尤利西斯》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人类发展的模糊的预言之书。
  就此,本文旨在探寻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对人类社会晦涩的反映,以及对文本本身的变革。
  
  先验反映:神话叙事的终结
  《尤利西斯》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斯蒂芬的行动和意识。在第一章里,斯蒂芬所租塔楼钥匙被其室友穆利根借走。他有家难归,只好四处游荡。与这一情节相对应的是,在第四章中,布卢姆一出门也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他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摸了摸后裤兜,找大门钥匙。咦,不在这儿,在我脱下来的那条裤子里”。这样,两位主人公都成为了没有钥匙的人,随着情节发展,钥匙和人成了一组关键的隐喻。如果重新审视人类发展,可以发现二十世纪同样也是我们丢失钥匙的时期。在这里,钥匙意指贯穿整个人类思想史的逻各斯中心论,而二十世纪逻各斯中心论的消逝使人们面对一个愈发分裂的世界。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使小说失去了“内在远景”,本雅明称这个世界丧失了“统一性”,五月革命后西马的衰落更是说明了总体论的瓦解。
  没有钥匙的两人开始一天的生活,这是乔伊斯对无中心的未来的敏锐洞察和预测,同样也奠定了整部意识流小说混乱与无序的基调。这很好地体现了意识的流动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无法井井有条地组织起来,尤其以第十八章结尾为代表的潜意识,这种朦胧的状态只有通过混乱的笔调才能呈现。然而,如果一部意识流小说只有混乱的意识,这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涉及到意识流小说的关键问题,即怎样为小说构造一个整体形式,在混乱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秩序。
  对于这一点,汉弗莱曾经提出一种主导动机说,此处撇去高深的理论不谈,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初期每一章节的题目就是给批评家的巨大暗示。深究下去,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和《奥德赛》对应章节的人物、行为、情节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除了“游动山崖”一章,此处不细谈原因)。这种对应关系给混乱的意识流小说营造了一个统一的情节,从而使读者从整体上理解小说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小说中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都柏林,一切情节和意识都是从三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整部小说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天之内,乔伊斯精心设计的结构完全符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原则,这也使小说在结构层面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然而,一旦赋予小说情节和结构的统一,又会违背反映社会无中心化的初衷,这里就涉及《尤利西斯》中的戏仿手法。小说中对于《奥德赛》象征性的神话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如第四章中玛莉恩在读书时不认识古希腊文的灵魂转世(Metempsychosis)而去问布卢姆,从这一段之后,“灵魂转世”便频频在玛莉恩和布卢姆意识中出现。乔伊斯是想借此体现《尤利西斯》和《奥德赛》中人物形象的平行关系?绝非如此。乔伊斯越是突出布卢姆等人和古希腊人物的对应,读者越是发现两组人物的巨大差异。也就是说,《尤利西斯》是反神话的。现代生活只会有食动物下水的庸人布卢姆,玛莉恩式的荡妇,虚无主义者斯蒂芬,而不会有真正的英雄奥德修斯和他忠贞不渝的妻子以及他们勇敢的儿子。如《奥德修纪》卷二十二中,尤利西斯把向他妻子求婚的人统统杀死,恢复家庭安宁,而与之对应的第十七章中,布卢姆隐约感到玛莉恩有众多情人,用的却是阿Q精神胜利法,仅在心理上抹杀妻子的众多情人。
  因此,乔伊斯在小说中努力构建的统一性是一种虚构,同钥匙的预言性质一样,这种虚构也直接指向了几十年后资本主义社会力图构建的新型神话。对于这一点,罗兰·巴特《神话学》的解释是最通俗的,他指出大众文化运作和神话的类似性。由于工业发展和无神论的传播,宗教和神话的地位急剧下降,为了维护社会的内在秩序,以前由神和史诗来做的文化工作:教会公民他们的社会价值观,提供共同语言,现在成了电影明星和广告人的工作。然而这种秩序只是一种下作的洗脑,琐碎低俗的电视节目和宣传单,如何能取代神圣的赞美诗和纯净的精神洗礼,因此这种新型神话非但不能塑造出奥德修斯一样的英雄,反而让虚构的秩序显得更加混乱和荒诞。
  同之后众多现代小说一样,《尤利西斯》对于人类社会的反映是一种暗喻性、歧义和模糊的,但这种反映更能体现我们存在着的世界的本质。它不再是对于过往时代的百科全书般的总结,而是一种带有先验性的预言。这种反映论的变革,为我们尝试着把握这个混乱的世界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小说新时代的独特使命和其存在意义。
  
  文体实验:延异与互文本
  任何一个批评家在谈及《尤利西斯》时,都难以回避它极具实验性的多重文体和十几种文字。尤其是天书般的第十四章,用三十多种文体体现文字艺术的发展,来象征胎儿发育的过程。尽管内容晦涩难懂,但这种实验对于开拓小说维度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它使得对事件的描述变成从平面走向立体,让读者不仅从内容,更从阅读体验中感受事件发展的过程。除了在描写三个不同性格的主人公时运用不同的文体,对于同一主人公不同情绪的刻画时,文体也风格各样。比如同样是布卢姆的视角,在十三章海边与少女格蒂相遇时,运用的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恋爱小说的文体,借以暗示布卢姆心生情愫;而在第十七章察觉妻子不忠却无可奈何时,运用天主教《要理问答法》这种呆板的文体体现“精神胜利”的布卢姆的思绪,多少带有些灰色幽默的成分。
  除了文体的变换,小说的晦涩更是来源于无尽的混成词和乱序词。例如由X和O排列成长串象征咀嚼过的食物在胃中的重新组合,或者是第十五章Dooooooooooog对God的暗讽。批评家对于每一个关键词的不同解读,必然带来整个语义上的差异,对于同一文本,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阐释。在《尤利西斯》中,索绪尔的四项对立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尤其是能指与所指的错位,使得语义不断派生、转义、交叉互文。即使是第一章短短一句“篡夺者”,都能引起乔学家之间的争锋相对。对此,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êrance)的概念。
  他说,语言无法准确指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能指涉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志,从而使意义得到延缓。因此,意义永远是相互关联的,却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尤利西斯》产生的效果是,自全书出版以来,就有无数专家学者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解读,但到今天为止,对于该书的评论不仅未达到统一,甚至解读的结论愈发多样。乔伊斯的文体实验赋予《尤利西斯》抗解读性,使其成为巴特所说的作家文本。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读者文本,前者提倡自由想象,鼓励意义的产生,这一点上与德里达所提倡的“误读”合法化不谋而合。正如乔伊斯本人所说:“我在《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
  因此,《尤利西斯》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互文性,后人对其不断的评论解读,实际上进行的是一种循环阐释(类似于佛经的圆觉)。这种循环阐释在海德格尔四重总体(das Geviert)中初露端倪,经施莱尔马赫、伽达默的阐释学发扬光大,而在《尤利西斯》的批评史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可以断言,作为文本的《尤利西斯》为阐释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式。除了对《尤利西斯》解读的循环阐释,小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阐释的文本。乔伊斯以荷马史诗作线,意识流作法,编织出流动的语义之网,包裹住我们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树,成为“小说的终结”。小说情节里也不断体现着其自我的循环阐释,例如第三章斯蒂芬的意识流:“抚摩我,温柔的眼睛。温柔的、温柔的、温柔的手。我在这儿很寂寞。啊。抚摩我,现在马上就摸。大家都晓得的那个字眼儿是什么来着?”乔伊斯并没立即点明这个字眼儿是什么,直到第九章才出现回答:“爱——是的,那是大家都晓得的字眼儿”。这种文本内部的遥相呼应在《芬尼根守灵夜》的开头与结尾运用的更加纯熟,可惜目前没有完整的中译本。但仅从《尤利西斯》中,我们依旧能看出乔伊斯“用一本单独的著作、一本不可替代的著作、一个孤立的事件包容他所理解的整个世界”的雄心壮志。
  不难看出,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混成词和乱序词的运用启发了罗兰·巴特和德里达等人在结构主义中的突破;而文体的转变及隐喻和转喻的运用,则引发了克娃互文性革命,这种互文性引起的循环阐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符号学和阐释学的发展。乔伊斯的文体实验不仅开拓了小说的维度,同样也为二十世纪中后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结语:循环的文本和循环的历史
  如果将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的叙事内容上的灵魂转世(Metempsychosis)主题和文本结构上的循环阐释相比较,我们就会惊叹于《尤利西斯》内部高度的一致性,小说对文本和反映论的同步变革也是构建在这种一致性之上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经历在现代人身上循环的同时,文本本身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循环。也就是说,循环阐释的文本和人类历史的循环也是一致的,人类的存在本身就被置于一个循环的文本中(有点类似海德格尔存在场的概念)。从这一点上看,胡塞尔晚年手稿中提出所谓活的当下(Lebendige Gegenwart)和尼采永恒轮回之说恰是循环的文本和循环的历史的相互补充。世界就这样在“流动与恒定”中行进着,一如把我们带回霍斯堡和郊外的长河沉寂地流向前去。


   《尤利西斯》的确难懂。不过,自从看了美国好莱坞故事分析员的《作家之旅》和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的力量》,我就立刻明白了《尤利西斯》的伟大之处。
  
   《尤利西斯》隐含有两个英雄的旅程。一个是古代希腊神话故事,奥德修斯的回家与妻子重聚的旅程,另一个是现代社会的英雄之旅。
  
   荣格和约瑟夫.坎贝尔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人生的生命密码——英雄之旅。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不论希伯来人,印度人,中国人,印第安人,非洲人,还是古埃及人,欧洲人,不论什么民族,其实都在重复英雄之旅。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实都是英雄之旅的产物。目的地一样,道路不同。内在的旅程却是相同的。要深入地看本质,看体系,看结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生活在地球之上,发现了生活世界的意义。似乎丰富多彩,千差万别。深入地领悟,找到的还是自我结构,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
  
   不论个人还是整体,其实个人也可以充分展现整体的旅程。不论个人还是整体,骨子里最需要最渴望的也就是最终追求的,那就是中庸,平衡和谐。
  
   爱尔兰的乔伊斯,瑞士的荣格,美国的约瑟夫.坎贝尔,德国的海因里希.罗姆巴赫,从文学到神话,最后进入最高层的哲学思考,不能回避的大师。


  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一眼万年


  欲罢不能!爱不释手!如获至宝!!……
  
  乔伊斯是需要读一辈子的。
  
  这并非指他的艰深,或是学究式的考察型读法。而是说《尤利西斯》词句组合本具的一种“非凡的瞬时性”,与绝对超验的阅读体验。甚至这可以说是你能全身心投入的,唯一值得永久期待、且永不会失望的一种阅读乐趣。而这在文学领域似乎是前无古人的。
  
  狂野、迷乱、病态的、脱缰的想象力,突兀的、强迫症式的、出乎意料的喜悦感,错位感接踵而至。不同于罗池对《芬尼根》“史诗”的认知,相反的,《芬尼根》在我眼里更像是报告文学,是佛经,是安魂曲。《尤利西斯》则真真切切地是一首异教的后现代赞美诗!他逼视读者,逼视面目可疑的灵魂,轻易的淘汰掉伪先知、伪文学教授,把重重的诗学和神学,连同乔伊斯本人的体液混杂到一起,再狠狠的,语带反讽的抛出,犹如一枚绣球,想念着远古的旅馆,和人类早期的食堂。
  
  对,它首先是一顿丰盛到令人发指的圣餐,但它的强度,完全视乎你肯投入的阅读时间,心力,耐性而定。是的,耐性。这需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世纪的耐性。而一名未知的读者所历经的“终极的”神学层次,则是打开这把锁的关键。这里只有一把锁。但钥匙的精确程度,和“舒展”程度,则大大地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识的幅度和强度。Good Luck.
  
  


  中文版(金):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4453/
    英文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70903/
    
    2005年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偶然的看到这本书,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书是如此著名。我看到第一页的时候就大感震惊,小说居然是可以这样写的,语言居然可以如此跳跃赋予创造性如此灵动,不可思议。当时我读的是这个版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1691/
    当时我就毫不犹豫的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我被它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所以我不想把这么好的书仓促读完,而是极其缓慢的读。
    我了解到JOYCE一生有四本小说,其中ULYSSES是好称英文小说中的第一位,而另有一本芬尼根守灵没有中文翻译,因为无法翻译,此书好称天书。有一本中国人对此的解读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49780/。
    我在另两个人的帮助下凑齐了四本英文原著。并且我发现TOUCH的电子下载包括了除了芬尼根守灵外的其他三本。
    芬尼根守灵一书据说是惟一一本小说有它自己的研究期刊的,这本期刊专门研究这本书,并且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发布在期刊上。在文字的编排奥秘上,JOYCE的语言使用会让中国读者联想到《红楼梦》,因为《红楼梦》里也有大量的连环暗语,并且也有拆字释意的现象。
    
    (37)
    A very short space of time through very short times of space.
    用短促的时间,跨越短小的空间,一段又一段。
    
    Madeline the mare?.....
    No,agallop:deline the mare.
    牝马玛德琳
    牝马玛德琳跑快了。
    
    I will see if I can see.
    究竟是否看得见,马上就看见了。
    
    midwife
    收生婆
    
    (38)
    Hello.Kinch here.Put me on to Edenville.Aleph,alpha:nought,nought,one.
    喂!我是啃奇。请接伊甸园。甲子零零一号。
    
    Wombed in sin darkness I was too, made not begotten. By them, the man with my voice, and my eyes and a ghostwoman with ashes on her breath.
    在罪孽的黑暗中孕育,我也是。是制成而不是生成的。由他们俩,一个是嗓音与眼睛和我相同的男人,另一个是呼吸中带有灰烬气味的女鬼。
    
    Warring his life long on the contransmagnificandjewbangtantiality.Illstarred heresiarch.
    不幸的异端创导者,毕其一生都在为这个同体变体宏伟犹太人大新闻问题斗争。背时的异端创始人!
    
    widower of a widowed see
    一个失去了主教的主教区原主教
    
    Airs romped around him
    风在他四周欢跳
    
    The Ship, half twelve. By the way go easy with that money
    旗舰酒店。对了,这钱得悠着花,
    
    And and and and tell us Stephen
    你你你你你说说,斯蒂汾
    
    De boys up in de hayloft.
    孩鸡们在干干干草阁阁阁楼上玩儿呢。
    ============================================
    今天我看他的书的时候想。。。看到他的书以后我们可以不要写作了。还能写什么呢?也许这样的作家写的东西才能叫小说,像这样才是吃作家这行饭的。。。但我突然又想到马克·吐温。。。那又是另一种风格。
    其实我发现他翻译中有一些问题。
    比如接生婆非说收生婆
    比如孩子们,非说孩鸡们。。。。看到孩鸡们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在纳闷它英文能是什么。。。
    难道是为了营造口吃?
    widower of a widowed see
    一个失去了主教的主教区原主教
    ---------比如这句。。其实联系上下文才有这种意思。。字面意思与主教没有关系。
    widower是鳏夫
    Madeline the mare?.....
    No,agallop:deline the mare.
    牝马玛德琳
    牝马玛德琳跑快了。
    -------------
    这个典型是拆字。
    比如agallop这个词是A+gallop,后者是疾驰的意思,但是合起来你很难查到这个词。
    而A这个前缀一般是表示否定的,No,agallop:这里否定的否定就是gallop的意思了。
    mare是母马,但牝马并不完全是母马的意思。
    我只是自己琢磨琢磨,不一定说得对。
  


  
  读的第二遍。这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说!今天托市院开视频会议的福,让我一早到单位就开始读,读到刚才刚刚结束,生生读了一天。伴随着布鲁姆在1904年6月16日起床,直到夜里莫莉半梦半醒的思绪,我也要睡觉了。
  
  对这本书的评价,引译后记里的一句话:它是所有有趣味的小说中最难懂的一部,同时也是难懂小说中最有趣味的一部。
  的确如此。
  
  读此书需要的基本知识有:天主教教理、仪式、圣经常识、精通莎士比亚、熟悉爱尔兰民族运动、通歌剧音律,等等等等。否则极容易被绕晕。
  以前初读,仅仅将其作为意识流和标新立异的炫技读物。此次再度,观感大为不同。
  意外发现乔伊斯竟然对民族问题有如此深厚的情节,这本小说几乎是完全关乎现实的一本小说。
  
  最为中意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
  
  第一章:开局就别开生面,栩栩如生~~在闯过了繁多陌生名字的障碍后,就可以发现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充满生机,那个幽默滑头的马里根,略微严肃的斯蒂芬~~
  第十三章:是整个十八章节中最美的一章。如果不是因为其中的少女格蒂,全书可能只有”奇“与”奥“,几乎很难感受到”美“。
  第十五章:这章可谓恣意汪洋、天马行空!以喜剧的角色形式,将可能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融入一炉。
  第十七章:从十六章到十七章,文风一变,以问答方式展开。第十七章可以说是让我笑得最多的章节!
  
  不得不提第十四章、第十八章的技巧。
  十四章的英语从古英语到现代,翻译也相应由古汉语到现代汉语。
  十八章,即最后一章,就是最为人所知晓的没有标点的一章。确实考验眼力,看了一天,看到这里,眼睛都酸胀了。。。
  
  题外话:
  1、关于译本
  几年前先读了萧、文译本,今天才读到金隄的译本,还是在N7上读的扫描版。另外还曾从淘宝上高价购得其绝版的精装本,购入不久后,今年就再版了。。。
  译本上,萧文译本适合初读,有较多注释,方便领会文意。虽然金的译后记中特意提到了注释问题,即精简注释,不破坏阅读的流畅性,但是个人觉得读这本小说需要的知识储备还是很必要的。
  2、关于电影
  为什么记忆里尤利西斯拍成过电影,我还看过一个片段,就是第十五章,妓女一屁股坐在布鲁姆脸上的那段。。。
  其中的布鲁姆还是大卫·苏切特扮演的。当时看了电影,我才想到去看小说的。。。
  哪里还能找到电影完整版呢?


  无需多说,这是最好的译本。比萧乾译本通畅明了,萧乾译本虽然准确,但是不畅,读起来费力。
  
  
  另外一个白金版,吴刚译本,是抄袭萧乾译本,以萧乾译本做蓝本,改过来的。好处是价钱便宜,阅读流畅。
  
  
  综上,最好买金译本,其次买吴刚译本,反而萧乾译本,最不适合阅读。


   经过漫长的三个半月的艰苦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啃完了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鸿篇巨著:三卷本的《尤利西斯》(现又出了金隄译本)。既然已过耄耋之年的萧乾夫妇有毅力花数年时间翻译这本堪称天书的作品(这是一个多么耗费心血的宏大的文学翻译工程,堪称中国翻译史上可以用埃及金字塔来比喻的旷世之作),翻译过程本身就具有译者对文学殉道主义般的精神。那么我也有毅力和耐心将这部书读完,哪怕是出于值得炫耀或看来附庸风雅的心理,何况更源于对乔伊斯的灵魂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这本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里程碑式的著作,确实当之无愧。她是集智慧、人生阅历、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宗教之大成,与博尔赫斯相妣美或更甚的“百科全书”,一个庞大的自然、历史、科学、文化的博物馆。而作者用一种亦庄亦谐的幽默语言,将自己头脑中的“博物馆”里大量典故呈现为七彩的碎片。将这些精神碎片编制在主人公布鲁姆一昼夜的短短经历史中。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他的灵魂已漂泊游历过若干个世纪。布鲁姆的精神在这一天中不断的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穿梭往返,仿佛每一秒钟都被无限度的拉长,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认知模式被摧毁,这是对灵魂纵横捭阖的自由时空的肯定和认同。
   主人公布鲁姆只是一个世俗世界的小人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背负民族宗教沉重的原罪的犹太人。在人生旅途中屡屡的挣扎、挫败,屡屡的反复自我疗治抚慰生命的伤口。作者用一种使阅读者先莞尔而后叹息的幽默手法描写布鲁姆的生存经历。他的人生追求,他的美好善良的愿望,他和他的妻子摩莉之间曾经有过温情脉脉的爱情和而后的爱情背叛......生命的沉沦,精神的跌宕,举目四望的迷茫......他不断用形而上的超越把自己从琐碎的世俗生活中提升出来。卑琐、丑恶、污秽的世界又不断的将他拖拽进世俗生活的泥淖。篇章中有不少类似的对比,出类拔萃的斯蒂芬的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散发着温暖的青春之光,短暂的照亮他的生命道路,于是他将斯蒂芬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但斯蒂芬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又开始自己的精神漂泊。对斯蒂芬的描写和对布鲁姆的描写可以看作两条将要相交的直线,相交是全书最终的结尾,但相交后的直线将再次分开......随着不同的走向继续空间距离越来越远的延伸。
   读完《尤利西斯》,可以说是一知半解,我对《尤利西斯》一半的“解”是只知表面的叙述文字或对单纯句子的理解,而另一半的“解”权永远在作者手里,他是存心不授予读者,或无法授予读者。读者对隐藏起来的另一半“解”进行自我意识的参与,这是作者语言表现形式所留给读者进行自我参与行为的弹性空间。这也许就是现代派作家的初衷,或是所有具有形而上的狡黠睿智者共同的文字书写谋略。一部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作者和读者双向平等的参与交流中,不武断的给定价值判断,作者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相互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索人生的真谛。
   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是两种交错升浮沉落在人的脑海中的峰波。强势的显现的波----理性出于支配主导地位,支配人的日常行为举止。而隐形意识基于逝去的时间,人生经历印象偶尔在意识操纵的间隙呈浮于人的脑海。这种“偶尔”在《尤利西斯》中被集中、凸现出来。在最末一章,摩莉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头脑中集中闪现切换出如此多的潜意识镜头。这种夸大运用的意识流片段的回溯手法,强调出摩莉复杂的矛盾心情,并具有很强的反传统道德的迹象。初读者第一次接触这些段落,大惊失色者是在所难免的,连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都感到有些作呕。
   探讨莎士比亚、圣·奥古斯丁、亚里士多德等形而上的精神性高雅和以粗俗方式描写性意识,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存于书中互相对比,也许正彰显出作为人的兽性和神性并存的双重本质。
   如此艰巨的一个读书工程终于完成,不由得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不过,这种释下的重负决不会打消我再次承载如此“重负”的欲望。精神上勇于承载如此的“重负”,是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层面的超越性的提升。而此中的 “重”则是对人的历史的反思性回溯。对人的灵魂的拷问,从而激发人不断要求上升的愿望。
   我承认,阅读此书是不会轻易给人带来娱乐的,其阅读过程是如此的疲惫,甚至可堪称艰辛,但阅读过程中智性思考的快乐是常人所无法企及和体验的。何况这“疲惫”和“艰辛”和萧乾、文洁若老夫妇翻译此书可以想象的操劳和艰辛相比,仅仅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萧乾夫妇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对乔伊斯的灵魂见证经历是何等的不同凡响和伟大,真是老夫老妇“聊发少年狂”。
   另外,我认为小说不应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消遣,她可以表达思想、观念。虽然这种思想和观念是不确定的,但却是开放的。所以把小说定义固化在只能讲故事的意义上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固然曹文轩先生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演讲中认为现代小说并没有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精神困境,但它依然可以揭露和呈现,可以追问生存价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有对现实生活的质疑。要求现代派文学彻底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似乎有点过分。作为“道”与“器”的关系而言,文学的教化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至少,现代文学开创了一个语言“陌生化”阅读的新局面。
  
  
  
  
  
  
  
  
  
  


  这本书好比是一个房子。我愿意偶尔逗留其中,从一个房间转悠到另一个,把玩摆设物件,在椅子上坐坐,揭开琴盖用一个指头弹出一个熟悉的音符,看夜里窗口的街灯,清晨墙上的影子。这房子里总有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因为猜不透,所以乐在其中。而且它有些年代了,处处留着记忆的痕迹。这是一本天才的书,可到底不失可亲,象布鲁姆这个人。可享受的,何必攻读。


  刚开始是在学校看到有同学在阿里推打折网http://www.alitui.com/remai/买了这个版本,我翻了下质量蛮好的之后就开始迷恋了
  语言天才的巅峰实验,小说世界的绝对经典。
  阅读《尤利西斯》本身就是对阅读能力的极端挑战和考验。
  如果读不懂,也不要勉强。毕竟饕餮盛宴不是每个人都能消受的。
  萧乾、文洁若的译文是值得信赖的。


  旨在引起兴趣。      
  乔伊斯说布卢姆爱吃牲畜下水,也许这就暗示了老布就一俗人,尤其他还爱吃烤羊腰子,在那微微的尿骚味儿中陶醉不已。这一大早儿的,他在厨房为他那宝贝媳妇儿准备早点,就突然想吃腰子了。这爷们儿还是很细心的,知道老婆不喜欢把餐盘装的太满,所以他就装了4片面包。家了那只可爱的小黑猫在桌子腿边不停打转,这是一只连小鸡都怕的窝囊小猫儿,但它那宝石般的小绿眼睛实在惹人怜爱(我读起来也特喜欢这只猫呀!),布卢姆便倒了一小碟子热牛奶给小猫喝。可是这家伙也真行,在小猫喝牛奶的时候,他竟盘算着把猫胡子剪掉会是什么效果。   
  布卢姆决定上一趟街。他跟妻子打了个招呼,但妻子睡的迷迷瞪瞪的只“嗯”了一声。出门的时候,他还不忘带着他的土豆——因为土豆是他亡母的纪念品,他总是把它当做护身符随身携带。由于他是在清晨上街的,于是边走边想象起东方的某个地方的清晨将会是什么样子,并展开了一副热闹的风俗图景。路过一家食品店,碍于情面,不得不和老板蛋逼了几句,然后继续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就走到了猪肉店前。这猪肉店卖熟食(卖不卖生肉好像乔伊斯没交待),他家隔壁的姑娘正好也来买香肠。他看着老板用长得像香肠一样的手给姑娘拿香肠(我突然想起电影《东成西就》里欧阳锋中毒后肥香肠一般的嘴。。),然后有意识无意识的就盯住了人家姑娘的臀部(OMG,小色一把,我们男人的通性嘛,looklook也无妨的)。轮到老布买东西了,这不要脸的心里就期盼着老板赶紧给他拿东西,他好追上去在人家姑娘后面继续看“摆动的臀部”(这回可过分了)。然后涅,他就走上了回家的路。边走边回想起以前与妻子莫莉度过的愉快的夜晚,而且还诗意的想象出一片生动的人类洪荒时期的荒原景象(这一段描写,我觉得萧乾的本子翻译的更炫美)。  
   到了家门口,他捡起邮差送来的2封信和1张明信片。看着其中一封信上那粗粗的笔迹,他顿时心里一惊,连心跳都放慢了。他进入卧室把妻子的那1封信1张明信片给了她,看她装作漫不经心的收起了信,而看女儿寄来的那张明信片。她跟祖宗似的让老布去给她准备早点。他拆开信,知道是女儿寄来的,然后匆匆浏览一遍信,开始烤刚买的那只腰子,边想念女儿边给媳妇儿拿早点,结果媳妇儿还嫌他拿的慢。然后他们俩讨论起读书的事儿,聊得热火朝天。媳妇儿突然停下来,小鼻子吸了口气,问他怎么有股糊味儿?这时布卢姆才想起火上的那只腰子,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哒哒哒的就跑下楼,那两条腿迈的,跟大仙鹤似的。他把烧糊的那点儿扔给小猫,自己边吃边细读女儿的来信。读着读着信,不知怎么,他就想起了夭折的幼子,便伤感了。同时他又担心起女儿,会不会与其他男生搞出什么事来,但又知道自己无力阻止,只能出了事儿再说(这个懦弱的男人~)。
   布卢姆大便的时候喜欢读报。他便拿了一份旧《文萃》去园子里的茅房了(我觉得此处我们可以知道:布卢姆昨晚吃多了,或者刚才那只腰子不太新鲜,所以他刚吃完早点就去拉~)。人在便便的时候,读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也许就不会太集中精力,所以他还有工夫计算文章作者的稿酬,还盘算与妻子一起投个稿儿啥的。新陈代谢之后,老布觉得浑身轻松通体舒泰,于是提起裤子,准备去参加葬礼。


  no ambivalence no more turn aside and brood upon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misery a thousand times shift from text to annotations and a thousand times shift from annotations to text a thousand times castaway and a thousand times pickup drifted drenched ditched deserted degenerated debauched destructed devastated what a strange voyage its been and begob its only halfway came and dirtied me james fucking joyce with such a thick and hard brick on the bookshelf overhead all the time threatening to fall take it down i did dreamt to get around to fulfil but art thou real my ideal i should ask struggle wilt thou ever oracular indeed so made me wonder just cant recall how my mood the day i sank through the depths of foreign language bookstore at peoples square where were zillions of flashing traffic lights and crashing cars searching for you were so plump and neat and in dim light held you up with so a joy which now quite cant understand and strided towards the checkout at which a bloody old white man was flirting one of the two girl cashers in tattered chinese with such a book in hand could make a thin guy significant so the leftalone one noticed me shocked what the fuck are you carrying ulysses surely i took pride in that expression of awe that showed in her innocent bright eyes evidently she was illiterate not having heard of that and had a defect of repeating foreign names which i was certainly cultivated enough to pardon and said the name again and she failed again and gave in and asked is it a novel in a tone of disbelief sure answered i paid the money and the exact price now disremembered for i was sure that soon would get refund from my beloved dad for its only for the benefit of my english learning left the bookstore elbowed through the crammed streets intersecting the square and the dense crowd filling the metro station my brow aglow my heart afire my soul ahunger eager to sit down to it and so i did saw a plump son of a bitch walked out of some sort of asshole and spoke some latin and seemed to cosplay someone and then astride a socalled gunrest wasnt sure what the gunrest is maybe it meant a gun rest but why didnt he just wrote gun rest or where the gun rested looked up the word in dictionarie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and found none googled and came across some languagelearning community where somebody claimed that gunrest is the same as gunwale and referred to the published chinese version of ulysses finding translated gun rest confused and now think i was being pedantic what the fuck it mattered it meant gunrest or gunfuckingrest or somefuckingthing else full of words werent collected in the dictionary need not bother to acquaint them all it would do no good and make no difference as i am now awfully sure dont have plenty of years to live to waste the blur is the best as now i appease meself and still remember that pathetic chinelearning cunt in the chinese section who couldnt understand why penrememberroot means laptop in chinese at least english is not so fuckedup for me kept going and through the first chapter i admitted no obstacle still seventeen more ahead feared not and i even once had a chance to mock joyce for he used the word superman for what nietzsche called uebenmensch thats ridiculous as a man who has a decent knowledge of nietzsche philosophy its mine responsibility to tell you that the proper word is overman joyce himself knew about german and his making this mistake only indicates that he didnt fully understand what nietzsche was saying maybe just as i joyce satisfied and then went to bed for a dream thinking ulysses may be another piece of cake a mere matter of time to finish a matter of time a hundred per cent but perhaps beyond measure as now i can tell was just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to be optimistic and fated to be caught in a nightmare from which dared not to awake but anyway from the next day on the average weight of my schoolbag was added a certain amount with ulysses in my hand and an electronic dictionary in the other i read through classes breaks breakfasts lunches suppers from morning exercises to night baths accepting worship from classmates around and curious gazes by teachers above and indifferent glances which cleaners passing by cast its always shiny without and shitty within i did my best and to the third or fourth chapter as i didnt want to concede i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 not knowing what joyces talking about what i only knew is that it was what we cal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hardly be there any problem if its only plot but for consciousness its only fragments with which i just couldnt form a whole but fortunately among a million times unfortunately there was some lux in tenebris that i could hold tight to illumine the way and would be so excited to get back to the right track and with light paces went on and on and on till i got lost again and its such a circle a mean cycle the eternal recurrence i was tramped until today in boundless desert built by joyce according to the city dublin i discovered an oasis its fireworks in the middle of the book as if to celebrate mine finishing the first half and encourage me to go on finishing the rest that lame girl and that impotent old man that is the best paragraphs ever written in the book ulysses as far as i covered so magnificent and impressive really caught the highs and lows of my spirit such beauty of language which a nonenativespeaker like me can appreciate flows just like water with several temperate delicate curls i was moved and i thought of the former scarce five hundred pages that ive already read much of the content is beyond recall and i could put it in the way stephen circulates his theory of shakespeare ulysses is many pages every page we read through libraries beaches lighthouses streets cafes cathedrals graveyards constables bathtubs lavatories colleges whorehouses but always reading none several times i felt frustrated and cast the book away and had the idea of giving up forever but right now at last ive begun to feel entertained its mere literature its mere art its mere modernism i feel contained i feel cozy in the flow of language that surrounds me the rhythm makes me so comfortable and so tranquil that lures me to go on reading page after page and i enjoy the solitude surely ulysses is experimental and as jung may put it the whole of it is a monologue no quotation marks make it hard to decide whether its what somebodys saying or hes doing or mere narrative and those subtitles those long lists of names those absurd imitations of a tabloid and those gaelic words italian words latin words misspelt words and words that still baffle the scholars all are tricky ingredients that may cause you to wonder and never try conclusions maybe the book is nothing but a trick i am determined to be tricked with glee and finally i have to say that till now the book has already qualified itself to be sensual its no surprise for an author who had gave away his chastity in his adolescence to a prostitute to write such a book great writers are all satyrs this book much enriched my knowledge of slangs for sexual intercourse and it seemed that joyce was hooked to be alluding to penis all through the book in some part of the book joyce depicted blooms masturbating which without annotations would never know its masturbating so i am obliged to the annotations and i strongly recommend this annotated student edition it is said that jung spent three years on the book but it only took scarce seven months for me to cover the half of it and there was less than half of the annotations left it used to take me more than ten minutes to finish both the text and the annotations of a single page and now the time has been reduced to less than five minutes its reasonable to be confident that i would finish the book within a years time conside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s right ahead gpa and final examinations i dont care no more pornograph and lingerie i dont masturbate no more hardly five hundred pages i dont fear no more am determined to go on the way till the very end without regard of where it may lead for am sure that will be an experience that i will brag about from then on


  摘自《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建军
  
   八年前的冬天,我读完了三卷本的汉译《尤利西斯》。正文加注释,一百多万字,读来竟比读十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小说还要累人。如果单是疲劳,也算不得什么,问题是,你费时劳力读完了,收获的却是沮丧而懊恼的坏心情。一部多么晦涩而乏味的小说啊!即使你确实具有多于常人的丰富知识和高于常人的理解能力,那也无法保证你在读解这部作品的时候不陷入尴尬境地。记得我当时很想找一个朋友交换彼此对这部小说的看法,但是,问了许多人,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太难读,不曾读完。这些朋友是明智的。至于我,因为好奇和固执而自寻烦恼,受此折磨,也是活该。
    不过,读这部小说也不是一无所获,它至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带来乐趣和心理补偿。一种乐趣是,当你问别人是否读过乔伊斯的这部天书,对方略显尴尬地作了否定的答复的时候,你便会欣欣然地体验到阿Q式的人无我有的快乐和满足。另一种是,你可以放心地拿这样的标准衡量一个作家的精神是否健康、趣味是否雅正:如果一个作家喜欢俄罗斯作家而不喜欢《尤利西斯》,那么,他的精神大体上是健康的,趣味基本上是雅正的,相反,如果他明确声明自己喜欢《尤利西斯》而不喜欢俄罗斯作家,那么,这厮八成是个有病的人。最后一种是,你从此会注意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判断和评价,你会从这些判断和评价中认识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文学的领域,很多时候,基于事实达成共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有的时候,人们面对一部失败之作竟会如此缺乏批评的自信和否定的勇气,以至于这些失败之作会因其失败和残缺,准确地说,会因为人们的犹疑和胆怯,而获得比一部好作品更多的崇拜和赞美;你还会发现《尤利西斯》至少在一个方面是非凡的,那就是,它不仅能让很多人因为难读难懂而将它奉为巨著,而且,还能让那些第一流的批评家因为在评价这部小说时意见相左而互相攻击。
    让我们先置身事外作壁上观,看看因为《尤利西斯》这颗金苹果而引发的话语冲突有多么热闹。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我极为喜欢的一位作家和批评家,她对《尤利西斯》的评价坦率而尖锐,只一句话:“《尤利西斯》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突然剧变——无限地大胆,可怕的灾难。”(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284页。)她的评价受到与《尤利西斯》中的利奥波德•布卢姆同姓的哈罗德•布卢姆教授的反对。他在《西方正典》一书中赞赏伍尔夫“对阅读的那份非比寻常的喜爱与守护”(哈洛•卜伦:《西方正典》,下册,611页。),但是,他拒绝接受她的观点,他指出:
    吴尔芙(伍尔夫——引者注)自己所做的文学批评,在我看来颇为良莠不齐,她对当代作家的评断尤其有问题。她说乔哀思(乔伊斯——引者注)的《尤利西斯》是个“灾难”,还说劳伦斯的小说缺少“让事情功德圆满的最后一击”,这些都不像是吴尔芙如此学识丰富与认知敏锐的批评家该有的看法。但她仍堪称是本世纪(20世纪——引者注)最全方位的英国文人。(哈洛•卜伦:《西方正典》,下册,612页。)
    《尤利西斯》还在我非常崇拜的两位英国大批评家之间引发了尖锐的冲突和对立:F.R.利维斯说,“我以为,《尤利西斯》不是什么新开端;相反,它是一条死胡同,或至少是导向分崩离析的一个路程”(利维斯:《伟大的传统》,42~43页,三联书店,2002年。);T.S.艾略特则针锋相对地说,“这本书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而无从回避的作品”(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259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我虽然欣赏T.S.艾略特对个人与传统的关系及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论述,欣赏他对劳伦斯作品的尖锐批评,但却难以接受他对《尤利西斯》的过高评价,正像我尽管欣赏利维斯对乔治•爱略特和狄更斯作品的精彩分析,但很难认同他对劳伦斯小说的过高评价一样。不过,让我高兴的是,就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对《尤利西斯》的批评和否定,远比对它的赞扬和肯定要多。保罗•埃尔默•莫尔曾多次努力,试图理解这部小说,但他得到的只是“更大的震动”,他直言不讳地说:“在这本书中,我看起作用的不是罪恶的信念,而是被当做真理惟一仇敌的罪恶的终极原则。这种运用潜意识的手法,只不过是企图把这个世界和人的生活退回到无底的混乱的深渊中去。”(威德勒•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313-31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英国小说家、小说理论家福斯特的观点与莫尔接近,甚至还要尖锐,他说《尤利西斯》“绝不是优美的作品”(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299页。),“它固执地要用污泥把宇宙抹黑,是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逆流……”(《小说美学经典三种》,300页。)与乔伊斯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理查•奥尔丁登则早在小说全部刊登之前就断言乔伊斯“用其出色的才能使我们对人类感到厌恶”,认为《尤利西斯》“是不真实的,是对人性的侮辱”(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272页。)。英格兰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爱•缪尔则在《小说结构》这部小说理论的经典之作中,对《尤利西斯》的技巧作了彻底的否定:“它的缺点明显:小说构思不定,发展无力,统一性可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409页。)在我看来,这些否定性的观点,是慎重的、负责任的,是值得人们认真倾听的。
    《尤利西斯》确实是一部混乱、晦涩、乏味的小说。它在修辞上的突出特点是傲慢,傲慢地蔑视被许多作者信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小说写作规范,傲慢地蔑视读者在长期的阅读中形成的习惯和期待。乔伊斯的小说写作理念与福楼拜接近,但他在写作上却比后者偏离正道更远。福楼拜的小说虽然也存在冷漠的“客观性”问题,但却好读,也并不难理解,换句话说,福楼拜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把替读者清除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不当回事。福楼拜费尽心思寻找最具有表现力的那个词,努力把语言写得干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而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时候,则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我行我素式的放任和孤傲。他不怕在小说中为难读者。他的语言缺乏概括力,缺乏朴素、简练、准确的风格。他把炫示知识当做一种快乐。他的密集的用典、缺乏明晰性的指代、牵强的戏仿,也许能满足极少数书斋型批评家卖弄学问的需要,但对普通读者来讲,体验到的却是煎熬一般的精神折磨和沉重的话语压迫。乔伊斯这部小说的修辞问题如此严重,就连替他辩护的纳博科夫也忍不住说:乔伊斯“随时动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把戏,如双关语,词序变换,文字重复,或对动词的滥用,以及对声音的模仿。在这些以及过多地对当地情况的提及和外语词的使用,产生了不必要的晦涩,因为许多细节未被充分明晰地表示出来,而只为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作出暗示”。(纳博科夫:《文学讲稿》,389-390页。)荣格也看到了乔伊斯在修辞上对读者显示出来的傲慢,“一种主观心理同客观物质现实谵妄似的混乱,以及一种毫不考虑读者、一味滥用生造词、零碎摘引、声音与语词联想、突兀的转折和思维中断的方法”(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52页,三联书店,1987年。)。《尤利西斯》第十四章对古奥文体的模仿是笨拙的做作的。它的视点要么像石头人的眼珠一样永远不动,给读者一种厌倦至极的乏味感和疲劳感,要么毫无必要地频繁转换,令你眼花缭乱,头昏脑涨,如第十章从三十多个人的视点叙写了几十个场景里发生的事情及出现的人,但却集中不到一个焦点上,形不成有深度的意义空间。读者的眼睛忙活了一通,心灵却一无所获。由于没有兴趣集中地写出人的真正的内心冲突和事件的意义,乔伊斯便倾向于毫无必要地把人物符号化地摆放在字面上,他先后在几个地方整页整页地罗列人名(参见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上卷,译林出版社,1994。在这部小说的中卷,作者先后将87人(204-205页)、18人(217页)、25人(228页)、27人(239页)的姓名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253页整整一页全是人名)。),却从不介绍人物的具体情况。读者不知道约翰•康米神父一路上遇到的两位太太——“议会议员戴维•希伊先生的太太”和“满头银发、仪表堂堂的麦吉尼斯太太”——有什么性格上的差异和气质上的不同,也不了解她们的过去和生活现状,作者之所以写到她们,就是为了让她们跟神父打个招呼就了事。事实上,不仅这两位“太太”,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那种读者到终了都不知其详的面容模糊、性格不明的人物。
    韦恩•布斯说,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是“向我们讲话,想让我们去阅读,尽一切可能使他的作品能被人读的一个人物”(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112页。)。换句话说,尽可能让自己的作品被人理解和接受,应该是小说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要达此目的,小说家就必须替读者着想,就必须使自己的小说具有明晰性的修辞效果。这种明晰性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形象的视觉感受上的直接性和生动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人物形象和情节事象的性质及内涵的明确性和可把握性。这就要求小说家要在描写和讲述之间维持一种稳定而平衡的关系形态。一个对读者的阅读反应更为关注的作家,通常会利用讲述性的修辞手段,有时甚至不避忌用议论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他认为重要的信息。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浪费在对不知所云的描写和暗示的猜测和琢磨上。同时,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出于帮助读者的目的介入性讲述,并不必然地减损作品的美学效果。事实上,作者的介入如果适时适度,不仅会给读者一种亲切感,而且还会增强小说的修辞效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些乐于在小说中进行近距离讲述和议论的大师的作品中,找到支持性的例子和有价值的经验。
    然而,乔伊斯在这部小说中,却更乐意选择展示性的描写。他的描写在修辞上是失败的,因为这些描写常常使读者处于一种心理学上讲的“意盲”状态,即读者看到了作者描写的东西,但却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我们甚至不难从《尤利西斯》中看到完全戏剧化的几乎只剩下对话的纯粹的描写(参见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411-577页。),但这些描写是凌乱的、平行并列的,并不具有真正的戏剧的充满冲突感和内在张力的情节性,因此,从本质上讲,又是非戏剧性的,是读者难于进入的一个世界。利昂•塞米利安说:“如果用戏剧性写作手法而失去的东西大于它所获得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要对它在小说创作中的价值进行反思。”(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42页。)在我看来,乔伊斯的傲慢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描写成了一种过度性描写。这种描写芜杂、累赘、缺乏亲切感和意义感。事实上,读者总是希望从作者的描写中读到一种“意义”。这正像布斯所说的那样:
    读者总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种特殊的手势,一个具体的细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回答说,它不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什么。这种回答远远是不够的。将精确观察到的细节毫无意义地堆砌起来,并不能长久地使我们满足;只有细节被勾画得能够讲述,只有它含有展示出的生活的意义,它才是可以接受的。(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121页。)
    这就是说,真正的描写必须满足读者对于“意义”的渴望,而不是那种除了描写本身之外别无他物的纯粹客观的描写。
    其实,说穿了,修辞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根本上讲,修辞问题乃是一个意义问题,它决定于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别林斯基说:“世界观是文学的根源和基础。”(《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39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因此,在他看来,对文学来讲,“欠缺内心生活,欠缺生活内容,缺乏世界观——这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421页。)。这些观点一点也不新鲜,甚至还会让某些具有“先锋”追求和“后现代”情结的人厌烦,但是,没有办法,它确实是真理。乔伊斯缺乏的就是思想,或者说,就是世界观。考德威尔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正确地指出:
    乔伊斯缺乏以世界观形式出现的批评原则,因此他不得不把一种幼稚的结构形式——《奥德修记》的平行结构——加诸他的都柏林生活。荷马的《奥德修记》有了一部卖弄学问的续篇,其中有与原作相平行的都柏林生活中的“相应的”人物和事件。它是一件可怜的代用品,用来取代一个坚定、深刻的人生观中产生的计划。它是学究气十足的形式主义艺术。(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14页。)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乔伊斯“本人并不具有什么观点,因此,他企图用十分简单的办法——把演员们心里的全部内容统统呈现出来——来制造那个封闭的艺术世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14-115页。)。荣格也看到了乔伊斯缺乏“世界观”这一问题。他说,这部长达735页、让他“感到受了愚弄”的书“没有任何观点”(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48页。);“一个作家永远也不应该嘲弄读者,让他们显出一脸蠢像(相);然而《尤利西斯》所干的就正是这种嘲弄读者的勾当”(《心理学与文学》,149页。);“乔伊斯令我乏味得哭;但这是刻毒而危险的乏味,是连最平庸的东西都不能诱发的乏味”(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50页。);“全书没有任何愉快、新鲜与希望,只有灰暗与可怕,只有惨(残)酷、尖刻与悲剧”(《心理学与文学》,150页。)。一个没有深刻“观点”的作家,一个没有成熟的世界观的作家,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生活、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于是,他面对的生活越复杂、他所叙写的人物的内心生活越混乱,他的写作就越失败,他在修辞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越多、越严重,他的小说叙事就越有可能陷入混乱而黑暗的境地。
    是的,黑暗,这就是《尤利西斯》在精神视境上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潮湿、腐臭的气息。这是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缺乏行动力量的人物,像鬼影一样出现,然后,消失。一切的声音产生于黑暗之中,复又沉寂于黑暗深处。我们看到了生物意义上的人,却看不到人性意义上的人。在这部小说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本能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或道德性的。我们看到了乔伊斯描写布卢姆如何“一边读着一边让粪便静静地排出”(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上卷,153页。);看到“布卢姆先生端详了一下自己左手的指甲,接着又看右手的。是呀,指甲。……我的指甲。我正瞅着指甲呢。修剪得整整齐齐。然后,我就独自在想着”(《尤利西斯》,上卷,195页。);看到了作者对“紧紧膘在一块儿”的两只苍蝇的反复描写(《尤利西斯》,上卷,328-329页。);看到了“我们是往一个孔里填塞食品,又从后面排出。食物,乳糜,血液,粪便,土壤,食物”(《尤利西斯》,上卷,329页。)这样的无聊的句子;看到了“在公爵巷,一只贪吃的狗正往鹅卵石路面上吐着一摊令人恶心的肘骨肉,然后又重新热切地舔着。饕餮。把吞下的充分消化后,又怀着谢意把它吐了出来”(《尤利西斯》,上卷,333页。)这样的令人恶心的描写;读到了对莫莉的心理活动的病态的夸张的描写(诸如“我就教他再搞上一遍,然后把他锁在煤窑里让他跟蟑螂一块儿睡觉”)。等等。
    总之,与其说乔伊斯用数十万字的篇幅,写三个主要人物及其他许多人物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18个小时里的活动,不如说他写的是黑暗本身,或者说,是与人及人性相反的动物及兽性本身。那么,不能写“黑暗”吗?具体地说,不能写社会的残缺和人性的丑恶吗?当然能写,不仅能写,而且必须写。某种程度上讲,直面黑暗,叙写黑暗是文学的具有宿命性质的使命。文学乃是一种对抗黑暗的精神努力。但是,有必要强调的是,写黑暗本身并不是目的;伟大的作家是为了追求光明才叙写黑暗的,正像他们为了追求善而写恶,为了追求美而写丑一样。他们写黑暗,就是为了显示光明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就是为了表现人性的高贵和伟大。人确实从他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与心灵世界和外部社会的黑暗做斗争,以实现自己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而文学的“启蒙”则意味着照亮,意味着给人们的内心世界提供更多的光明。所以,我们反对“消极写作”,反对单单陶醉于叙写黑暗本身的写作,就是因为这样的写作从本质上讲是背叛文学写作的基本道德原则的写作,就是因为这样的写作已经助纣为虐地成为黑暗的盟友,与黑暗一起吞噬着人性的高贵和灵魂的尊严。正是因为对乔伊斯的傲慢而黑暗的写作有着这样的认识,我才不同意有人说莫莉的“沉沦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堕落的缩影”(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272页。),就像我不同意把本•拉登的疯狂说成是“整个”人类疯狂的“缩影”一样;同样,我也不同意“布卢姆和斯蒂芬集中体现了这个社会(当然是指西方社会——引者注)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空虚和行动上的动摇”(《现代英国小说史》,273页。),就像我不同意那种说《废都》里的没有灵魂的庄之蝶“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空虚”和“道德上的堕落”的观点一样。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从一部严肃的写实性的作品的人物身上找不到任何别人的影子,看不到一点点时代生活的内容,而是说一部作品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作者,或者说,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它的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人格修养的镜像,因此,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首先是作者本人,其次才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总之,在我看来,有什么样的作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因此,一部作品不能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光明,不能写出足以对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影响的东西,我们首先应该责备的是作者,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福斯特在著名的《小说面面观》中谈到《尤利西斯》的时候说,除了它的三个主要人物,其他的“次要的神化人物”也“蜂拥而至,大量繁殖,像一条毒蛇的鳞片之间的寄生虫那样。天空与大地都充满了恶魔似的生命,个性消失了,男女性别交替,直到全宇宙(包括爱享乐的布卢姆先生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毫无乐趣的狂欢之中”(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301页。)。厌恶和嘲讽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透社1999年1月18日发自伦敦的消息却告诉全世界:“《尤利西斯》登上最佳英文小说榜首”。由英国的水石书店(Waterstone’s)组织的这次“挑选”活动的这个结果,一点也不令我惊讶。文学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人们有时会根据受作品伤害的程度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受其伤害越深,人们反倒越倾向于认为作者更伟大,更值得尊敬。我称之为审美领域的期待刺痛的受虐狂心理。然而,“榜首”也罢,获得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大奖”也罢,并不能给那些“黑暗”的、“消极”的写作带来真正的光荣,因为真正的光荣永远属于亲切的、温暖的、光明的和积极的写作。
  
  
  
  


   我们觉得这也许是引人注意的首要的独特性;但它却一直被看作是一种逗人开心的计谋,或是作者为了构筑其现实主义故意而树立起来的脚手架,而在竣工后的整个结构中并不具有任何重要意义。
   一部伟大的书确实可能产生急坏的影响;而一部平庸的书最终可能是最有裨益的。下一代人需要对他们自己的灵魂负责;一个天才需要对其他天才负责,而不是对一个工作室没有受教育、未经训练的花花公子负责。
   至于在道义方面,我觉得它简直另人发指,不知廉耻、毫无人性、亵渎生命:尽管这位教长崇高、伟大,我说我们还是应该把他轰走。
  


   虽然只读到第九章,但我实在忍不住写篇评论了。我估计即使我全读完,也不会好很多。
   我读的是萧版,译得很不错,但注释多的让人疯狂。某些章节的注释甚至超过了正文,来回的翻,我简直没法形容这种感受,真想像霍尔顿的说句:TMD。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中文译著中的一朵奇葩。
   其实意识流小说并不难懂,只要你沉下心去读,能感到一种意识随意流动的自由,美妙。读《喧哗与骚动》时,我还能感到一丝愉悦,但读《尤利西斯》时,感到的只是愤怒,怨恨,诅咒……如果要写明白这种感受,估计也得写篇意识流小说。最让人愤怒的是,你明明不喜欢它,你却不由自主的想往下读。
   尤利西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那疯狂的引用,近乎炫耀作者自身的才识。另外在本书中,乔伊斯对一些作家的作品也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我不知道纳博科夫在写《洛丽塔》时,是否借鉴了他备为推崇的乔伊斯这一写作方法——在小说中暗含对某些作家的评论。
   《尤利西斯》是套用古希腊神话奥德修斯这一故事的,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权利意志。
   普鲁斯特写完《追忆似水年华》时,有人评价道:只有腿断了的人才会去读,不然谁有那么多的时间。套用这种评论方式来评论《尤利西斯》:只有癌症晚期的人才会去看,你的生命还必须多于三年。
   或许乔伊斯本来就是要把这本书写的很晦涩,来保证它的地位,那乔伊斯的目的达到了。
   萧乾先生在序中引用了一段容格对本书的评价,这个评价简直太中肯了。
   写这篇评论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谈一下第一印象,并不是内容,结构。好了,我还是继续读吧,我希望在读完对它的评价会有所改变。


  在《尤利西斯》那个世界里,尽管邪恶与破坏的因素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它们却远比历史留传给我们的所谓的伦理道德价值更有价值。《尤利西斯》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错乱似的喧嚣与骚动的忠实记录,它以反向的方式深刻地体现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而毫无宗教的性质,它解脱精神的枷锁,冻结一切多愁善感,它不是任何生活侧面或任何人物的自我写照,也不是作家个人观点的主观表现,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完全,更为客观的类似于瑜伽的境界。在那个世界中,摆脱了世俗与精神的区别,摆脱了灵魂与肉体,爱情与憎恨,信仰与偏见的束缚。


  如果把每天的呓语和毫无营养的闲谈也能称之为书的话,我想这是对书的诋毁。
  说实话,这本书只看了几页,因为它有着根本不值得看的情节,你可能说情节在这本书里根本不是重点,那起码出于对读者的尊重,不要理所当然的把别人的不理解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吧。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不懂”,最侮辱读者的是作者写书一定比我们读来要容易,因为他是故意把书写难懂的,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承认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却是毫无进步性的创新。任何文字都是以达意为最基本法则的,如果建筑师把你家厨房的地面设计成十五度斜坡,你会骂他不负责,但缘何小说家写一本天书,人们就要夸他?这是皇帝的新装效应吗?
  就我目前所看的几页来讲,各种隐喻掉书袋的文字充斥其间,就是说你要读他的小说,先得把1000本以上的其他书读一遍才能找理解他说到的笑点,这是多么迂腐炫耀手段啊。
  这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混乱得连作者自己都无法把控的怪诞综合体。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一样。天际线虽然很丰富,建筑也各展其风貌,可是作为城市来讲,它的空洞与贫乏是空前的。就像好建筑加不出好城市一样,好文字也加不出一本好书。


  那落在她身上的目光让她心跳骤然加速
  她瞥了他一眼 与他视线相遇 突然觉得眼前一片发白
  炽热的激情洋溢在他脸上 如坟墓般寂静
  是这样的激情俘获了她的芳心 使她成为他的
  
  真让人拍案叫绝的场景
  《Ulysses》小说中 男主角在海边信步漫游 与远处坐在石块上女孩的眼光不期而遇 四目相投 女孩马上感到一股前所未有 排山倒海来的情欲
  文学惯用天雷勾动地火 或干柴烈火 等等与光火相关的景象描写那种感觉
  当然 两人沙滩凝眸对视的瞬间 燃放烟火再适合不过了
  
  男人炽热的眼神令女孩内心沸腾 女孩盈满的激动更撩拨男人欲望的翻滚
  女孩不经意露出的裙下旖旎 男人私下开始自慰 一种有距离的陶醉和痴迷
  
  然而 烟火落幕时 围观的人群尚高声呼喊 大声鼓掌
  一切却露水般蒸发在灰暗的空气中 一切又如此平静
  书里果真穿插的烟火情节 清晰生动地描绘着激情的组成要素 莫名的悸动 沉醉及清醒后的冷静
  且Joyce的这股冷静来得极快
  
  当女孩起身 瘸脚跛行离去 远处依岩而立的男人 震惊于女孩明显的身体残缺 内心轻蔑地暗想 一开始便发觉她哪儿不对劲了
  不 其实他什么也不知道 在女孩映入眼帘的瞬间前 他什么也不知道
  只被阵阵情欲蛊惑得不能自已
  
  然而 在激情烟消云散后 唯一可能留下的东西 就是一无所有
  既无爱情 也无婚姻 更不用说友情 甚至不会想和对方礼貌寒暄
  激情终究是短暂的幻想 一如Leopold Bloom沙滩上的经历
  与女孩目光接触 在璀璨的烟火下自慰
  
  
  
  


  其实我没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我是在中学时期就有机会拜读了,当时根本不知道尤利西斯有如此伟大,而我读的那个版本则更早是1994年的版,同期读的还有一本叫猫的书,这两本书同属于《域外小说新译丛书》
  
  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什么也没读懂。
  过于意识流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还不懂如何处理脑子的这些信息,但当时我搞懂了一件事,不能把它当小说来读,这本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躺了有十多年了,一直想找闲空来琢磨琢磨。或者买本译本更好的,比如这版?


  关于ULYSSES本身我只说两句:
  一是想写东西而不敢写的人看一下会知道原来东西怎么写都可以,觉得自己挺会挖坑的人看一下会知道绝世名揪原来是这个样子。
  二是至于你是不是看热闹的,我反正是。
  
  内容只摘一段,第三部十六章吹牛吹到开心处说到了神奇的中国人:
  “‘有一回俺瞧见过中国人,’那个勇猛的讲述者说,‘他有一些看上去像是油灰的小药丸。他把药丸往水里一放,就绽开了,个个都不一样,一个变成船,另一个变成房子,还有一朵花儿。给你炖老鼠汤喝,”他馋涎欲滴地补充了一句,‘中国人连这都会。’”
  ——什么都是油灰捏的,个个都能吹出花儿来,还给你炖老鼠汤喝!一瞬间我想到了无数正在消失的现实,乔伊斯这个青年真是预言帝啊!
  ——中国人连这都会!


我想知道那些要把一人一书读一辈子的读者,有没有做到一辈子只用一个洞。
感谢LZ这篇笔调激情四溢,名词杂烩而居,四顾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的评文。


两个问:
第一,我不是山顶洞人,所以洞可以开很多。而且事实上,你的文字也间接证明了你并没有真正读懂我的评论。一人需要一辈子的观看,并非只看一人呀,那不成对眼了??
第二,如果你看懂了《尤利西斯》的每个段落,自然领会我“云深不知处”的评价。当然,托马斯.阿奎那是个线索,你不妨去试试。人嘛,多试试也就不那么偏执了。


准备读《尤利西斯》,谢谢楼主的指导


谢谢楼主~第一次读差点买了注释少的版本。。。
哎~金隄的译本封面比较帅的说。。。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就是在一个介绍由书改编电影的节目上,电影里布鲁姆的扮演者是那个经常扮演大侦探波罗的秃顶老头,以至于一开始我以为是波罗系列


对对!就是他!看来的确有这电影的呐~~~当时我第一反应也是怎么波罗还有这么一集。。。


可惜在网上搜不到这个电影,连大卫·苏切特的百度百科里也没发现这部电影,可我确实和楼主一样记得那个妓女坐在布鲁姆脸上那一段,伴随着布鲁姆的心理旁白


小问题,金本是全本么?恍惚听得金本是选译捏~~


是全本,绝对的全本。说选本,是因为金是第一个翻译该书的人,最初只是翻译了前面几章,然后萧乾就翻译了全本,跟着金才将其翻译完。否则,萧乾译本不会如此名气大,事实上萧乾译本完全没有金译本好。


金堤(1921-2008)浙江吴兴人(今湖州)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同年开始任美国驻华新闻处翻译,历二载,改任北京大学英语助教及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后,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回到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转业北京《中国建设》英文杂志社从事编辑、翻译工作;1957年转到南开大学执教;1977年调往天津外国语学院,历任翻译、审稿。


谢谢楼主提醒,看来我是被误导了。原来也有听闻金本好,但是又听说好归好,不全,就没再读。非常感谢~


我只读了前面的几章,的确比萧乾、文洁若译本流畅,且注释都在当页的下面,查找更方便,不足是注释少了点,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的中国读者,阅读过程中要更吃力了。


注释是少些,但是我觉得读小说,注释多了也要命。我读此书,万不得已,不会看注释,看注释反而影响阅读。金本比萧乾译本的好就在于流畅、自然。萧乾译本还是非常准确的,但是显得生涩。


你好,我是来到捣乱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Y1TijwebcQ


你真能闹


是的,黑暗,这就是《尤利西斯》在精神视境上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潮湿、腐臭的气息。这是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缺乏行动力量的人物,像鬼影一样出现,然后,消失。一切的声音产生于黑暗之中,复又沉寂于黑暗深处。我们看到了生物意义上的人,却看不到人性意义上的人。在这部小说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本能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或道德性的。
-----------
这个书给我感觉真的挺黑暗,也让我对拉美“爆炸文学”的喜好降下一大截。


看中译本没什么,把英文版啃下来再出来说话


你写这么多,真的很变态


额,希望你能理解女生说变态时的娇气口吻


这篇文章当然不怎么样了,最后的结论——真正的光荣永远属于亲切的、温暖的、光明的和积极的写作——非常值得怀疑


颇合吾心。看完了,匆匆。我很失望。深受伤害,如笔者所言。开始怀疑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评判标准。为你变态的这么长的奇文鼓掌。


”因为真正的光荣永远属于亲切的、温暖的、光明的和积极的写作。 “
看完到这句话我就呵呵了,逻辑混乱。


读完了?
意识流的意思就是读着读着就没意识了……


就是你读完也不知道在读些什么,哈哈哈


囧里个囧,当里个当。。。


咦,这么老的版本还有啊,前两年我编了全译本的精装,那个经历实在是……不过,也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逢人就炫我从头到尾读完过这部神作


编?你真是挑战极限的淫啊……


因为换了个版式,所以要从头到尾看一遍
……说到底,我也没得选择啊


我觉得不管怎么换,看出错的可能性都不大,哈哈哈……别把两句号一个黑点一个星花丢了就行!


即便如此,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完了,漫长啊……


顶!!LZ太有才华了!!!


囧啊


哈哈哈!(大笑三声)


这都被你挖出来……


这还不算奇葩的,同志们可以看看金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册P267第九行“中国人吃存了五十年的鸭蛋,都变成蓝的绿的了”,这莫非说的是松花蛋?!?但是五十年这可吓了我一跳,哈哈哈外国人就是搞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