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黎之悟

(美) 凯鲁亚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美) 凯鲁亚克  

页数:

119  

字数:

49000  

译者:

艾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凯鲁亚克风格怪异的半自传体小说!寂寞寻求精神解脱的神宗感悟之旅,巴黎到布列塔尼的东方神秘寻根路! 不过正如我说,我不知道怎么顿悟的,唯一能做的是从最初开始,可能我会恰好在故事的中心找到,然后欢天喜地一直到故事结束,讲述这个故事别无它因,只是为了陪伴。陪伴是文学的另一定义(也是我最喜欢的),为了陪伴讲述故事,还为了教授某些宗教的东西,或是宗教的敬畏,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在于这真实的世界,这是文学应该反映的(在此也的确反映了)。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1922年3月12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195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
1969年10月21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47岁。

章节摘录

  在巴黎(还有布列塔尼)的十天当中,有个时刻我获得了某种启示,那看来又一次改变了我,我想是它使我在接下去七年或更长时间里按那样的模式生活,确切点说,是悟:即日语词中的“突然开窍”,“突然觉醒”,或者简单点儿,就是“眼睛突然睁开”――不管怎么解释,确有什么发生了。旅行结束到家后重新理了理那十天里混乱而又丰富多彩的事件,在我最初的回想中,那“悟”似乎是由一位叫雷蒙·巴耶的出租车司机递给我的,有时候我想那可能是我凌晨三点,在布列塔尼布雷斯特雾气重重的街道上由妄想而生的恐惧,有时候我想那是卡斯泰尔嘉鲁先生和他美得眩目的秘书(蓝黑头发、绿眼睛的布列塔尼人,门牙有缝隙,正好嵌在可舔可吻的双唇中,身穿白色羊毛编织的毛衣,戴着金手镯,洒了香水);或是告诉我“Paris est pourri(巴黎腐烂了)”的侍者;或是在古老的圣日尔曼-德普雷教堂里的莫扎特《安魂曲》演奏,得意洋洋的小提琴手怀着喜悦挥舞着胳膊肘,因为来了那么多名流,教堂的长凳和唱诗班的专用椅都坐满了(而外面正细雨濛濛);或是,究竟是什么?是杜伊勒里花园笔直的林荫道?或是跨越热闹非凡的假日塞纳河轰响的摇晃着的桥梁?过桥时我抓牢帽子知道晃的不是桥(是杜伊勒里码头的临时栈桥),而是我自己喝了太多的干邑,加上精神紧张又没睡觉,一路从佛罗里达费了十二小时过来连带着机场的各种焦虑。是酒吧?是种种苦恼?是哪个从中点拨?                   如先前的一本自传体的书,我在此用真名,既然这样就用全名,让-路易?勒布里?德?凯鲁亚克,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在法国寻找这个名字,而且我也不怕给出雷蒙?巴耶的真名供大众检视,因为他不但可能是我在巴黎顿悟的缘起,而且我所说的关于他的一切就是他和蔼有礼,效率高,有款,不套近乎,等等,主要的是他只是我从法国回程碰巧开的士送我去奥利机场:当然了,他不会因此惹上麻烦的——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也不会看到他的名字印成铅字,因为时下在美国法国有那么多的书正在出版,没有谁有时间赶得及看所有的书,即便有人告诉他,他的名字出现在一本美国“小说”里,他大多也永远不能在巴黎找到地方去买书,如果书真的被翻译了,如果他真找到了,读到他——雷蒙?巴耶,一位了不起的绅士和出租车司机碰巧在去机场的路上给一个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伤不着他什么。  Compris?  二  不过,正如我说,我不知道怎么顿悟的,唯一能做的是从最初开始,可能我会恰好在故事的中心找到,然后欢天喜地一直到故事结束,讲述这个故事别无它因,只是为了陪伴。陪伴是文学的另一定义(也是我最喜欢的),为了陪伴讲述故事,还为了教授某些宗教的东西,或是宗教的敬畏,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存于这真实的世界——这是文学应该反映的(在此也的确反映了)。  换句话说,说完后我就闭嘴,讲述“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编造的故事和罗曼司是为年少年长的白痴写的,他们不敢在书中读到他们自己,就像他们可能不敢在生病受伤或余醉未醒或发癫发狂时照镜子一样。  三  其实,这本书说的是,可怜可怜我们吧,千万别为了我写这些犯怒。  我来自佛罗里达。坐着巨大的法国航空公司的喷气客机,快抵达时飞过巴黎近郊,我注意到夏天北部的乡村是多么的葱绿,因为有冬雪直接化入了那片肥圆的青虫似的草地。比任何棕榈树国度的任何时节都要绿,尤其是在六月,在令一切枯谢的八月(Ao?t)来临之前。飞机着地,没发生乔治亚故障。这个我说的是一九六二年一架满载着带足礼物的亚特兰大头面人物的飞机正要飞回亚特兰大,飞机一头冲进一家农场,无人幸免。飞机从未离地而半个亚特兰大城就空了,所有的礼物散开了,烧毁了,遍布奥利机场,一出壮观的基督徒式的悲剧,全然不是法国政府的错,因为飞行员和乘务员都是法国公民。  飞机不偏不倚地着陆。我们在一个灰蒙蒙、冷飕飕的六月清晨到了巴黎。  机场大巴上一位移居国外的美国人正平静快乐地抽烟斗,一边和乘坐另一架飞机刚从很可能是马德里或其他什么地方来的朋友聊天。在我坐的那架飞机上我没和那个疲倦的美国画家姑娘说话,因为飞过孤单寒冷的新斯科舍时她睡着了。她经历了累死人的纽约,必须给在那儿照看她的人买一百万杯饮料——话说回来,不关我的事。过艾德威尔德时,她问过我是不是去巴黎找我的老相好。不是。(我真该去找老相好。)


编辑推荐

  巴黎版《在路上》,中文版首次在大陆出版。                                            凯鲁亚克作品中,唯一一部描写美国本土以外的旅程的半自传体小说,在异域的文化背景下参禅悟道。                   1966年至今已出版15个版本。                                                    震惊凯鲁亚克的十天。                                 ——《纽约时报》  凯鲁亚克的活力富于感染力,他的热情和关注造就了真实而朴素的文章。  ——《卫报》  凯鲁亚克是一只非常独特的猫——一个法裔加拿大小乘佛教的“垮掉的”天主教专家。  ——艾伦?金斯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黎之悟 PDF格式下载



杰克.凯鲁亚克的书。。必买,没有任何疑问


凯鲁亚克的簇拥


买了好多凯鲁亚克的书,相信这本不错


这绝对有垮掉一代的最高风范


非常喜欢 买了他的很多书


送给同学了,希望对她有所帮助


还没来的及看,一般般吧


全新塑封的书,满意。


正版名著,很有启发


很新书质量也很好


说实话,这本书看完之后没有任何感觉。


书写的好,值得看


喜欢凯鲁亚克的随性


描述作者为了寻找自己的家乡信息,一直在巴黎的路上寻找。与人偶遇,与自己相遇。但是文字的风格和我大脑不合拍,基本没体会出文字应有的味道


作者为了寻找自己的家乡信息,一直在巴黎的路上寻找。与人偶遇,与自己相遇。非常好看。


其实这本书很薄,个人比较喜欢看厚点的小说


内容讲的个人旅行的过程,还是不懂.....


今日购得《巴黎之悟》与《加缪全集》(小说卷),前者被压得惨不忍睹,几乎被横折;后者硬装封皮多处被压破。希望当当能适当选择快递公司,贵重之物固然要保护好,而对于爱书之人来说,书的品相也非常重要。


  当上帝说“汝之生活即吾之所在”时,我们会忘了所有分离的况味——杰克•凯鲁亚克
  
   昨夜,读罢《巴黎之悟》,凯鲁亚克的性情又一次充斥我的全身。读书间,不觉一罐雪花已下肚。他的性情总能感染我,一点放纵,一点漂泊,小小信念,些许感悟。
   几年前计划去上海旅行,出发前的几日,我去了一趟书店。无意间,在外国文学类架上看到一摞整齐垒起的书,32开本,每本约莫四百页的样子,很有厚重感。纯白的书皮,下方偏右处书“在路上”三个字,下面一行小一号的英文字“on the road”,而且是用那种老式打字机里的字体。拿起放在最上面没有被塑封的一本,随便翻翻,其实内容什么的全没看进去,只是这样一个书名,与即将出发的旅行很契合,加之素色的封面很是喜爱,便买下来。回来后倒也没有立即阅读,直到临出发前,才将它塞进了已打好的背包。
   于是,那一趟开往上海的T118上,一路光影闪烁的车厢里,我认识了杰克,认识了beatgeneration,从此,着爱,一往而深。
   《巴黎之悟》便是那次行程回来,读完《在路上》后不久就买的。但不晓何故,薄薄一本却始终没有启封,直至前日才将它拿出来。
   这部自传体小说,其实是作者这个作为魁北克的法国后裔的寻根之旅。法国,本就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梦幻的国家,很多的文人墨客亦都甘愿与其找出千丝万缕的瓜葛。比如,最近正受众人追捧的穿越电影《午夜巴黎》,片中主人公正是在巴黎找到了他心中崇拜的黄金时代,然而在我看来,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正是主人公最终做出了活在当下的选择。这一点,与杰克巴黎之悟也有共通之处了。
   在法兰西,他依旧沉醉于各种干邑,出没各种酒吧夜总会,因为他是凯鲁亚克,这是他的放纵,他的漂泊。
  当然,他法国之行的目的是寻根。他出没各种图书馆查阅文献,他亲自前往布列塔尼的布雷斯特寻找可能的遗迹,他在布雷斯特同一个与自己同名的当地饭店老板长谈。寻根的执着也许并不伟大,但毕竟是一点属于他的小小的执念,是一颗空虚的内心试图通过祖籍的寻找,来获得自我的一份慰藉。
   犹如生活中的那些个所谓理想,所谓追求,所谓属于人类潘多拉礼盒里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礼物——希望。但这些个被描绘的极其绚烂的东西,真的是自己需要的?还是我们仅仅通过追求的过程,来获得一份陪伴,而不至于陷入无底的空虚。《在路上》里萨尔渴望西部,《巴黎之悟》中凯鲁亚克需找祖辈的痕迹。然而,当萨尔最终到达西部后又如何,不过是回到纽约的家然后再次渴望西部。凯鲁亚克行走在法兰西的经历则更加讽刺。
   虽然他讲着一口纯正的法语,可法兰西给他的却是种种掣肘的回应。
   图书馆里他需要的文件大部分在二战期间被毁了,他需要的文件很多却在英国。
   错过去布雷斯特的飞机,但行李却被带走,只得坐火车去追行李。
   在那个与他同名的当地饭店老板家聊关于故土的过往时,老板的女儿却因为他如今在美国的出名而前来讨签名。
   他讲法国人的大餐,如何如何的步骤是自己永远做不到的。读到此处时我又不禁想,倘若有一日我游览在南京的街头巷尾,咸水鸭、鸭血粉丝汤,是否会给我带来同样的烦恼,何况,我还不及他能说纯正的法语,吴侬软语的调调,在我,已只是初学者所奏出的丝竹管弦,只得其声,不得其解。
   最为有趣的是,当他终于来到原是故土的布雷斯特时,却苦于寻觅不到住处直至午夜,最终在警察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一家小旅店。
  终于憋不住的他开始怀念佛罗里达。一个法国的后裔站在法兰西的土地上,说道:“我已经想家了。”
   所以,终点未必是描述中的伊甸园,未必是我们所企盼的图景,就像凯鲁亚克说陪伴是文学的另一定义,我想,追求也是。追求追求本身,比追求理想更美。
   于是,我们一直在路上,于是,路上才是漫山的野花和流淌的小河,于是,我们才可以在路上放纵狂欢。而公路的尽头,才是若隐若现的雪山。
  
  
  
   刀刀Salvic
   2012年3月28日 珠海 晴
  


  由于要写毕业论文,读的很快,自己也去过巴黎,可能与外国人的感受不大相同吧,看过他的觉得自己的也蛮精彩,每个人在巴黎的故事都不相同。写的有些繁琐,各种小事的记录还有一些美国风,对于一个在国内长大的孩子来说,个人感觉可看可不看。
  
  
  
  
  
  
  
  
  
  


  灵光乍现下的巴黎旅程
  ——读《巴黎之悟》
  
  范典/文
  
  你不能不说这个世上蠢材太多,天才太少,正因如此,那些天才的所作所为才让人不能理解。凯鲁亚克是一位,他的书市面上不多,但众所周知的那本《在路上》,癫狂与不羁的寄存品,至今仍在收容年轻人躁动的心。他们知道“垮掉的一代”,知道艾伦·金斯堡、威廉·博罗斯,也知道凯鲁亚克,然而偏就不太了解他们所抛弃的那个世界和所建立的新价值观。
  
  如今他的大名已等同于某种商标,在一个规整有序的体制下发出刺眼亮光。花七年时间旅行,三星期就写完《在路上》的确让人叹讶,追踪记忆、任意识的细流于打字机上源源不断交汇、喷涌,这个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一生落魄孤独,在公路狂欢,在酒吧纵情,与自己的书写打着数字般精确的交道,一不小心却成为文化潮流的核心,然而正如诗人加里·施耐德所言:“他从不想成为社会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他只想是个作家。”
  
  作为作家,他具备了“灵感捕手”的状态,在记忆里捕捉那种一闪而过的“顿悟”。这本《巴黎之悟》写于1965年,篇幅短小,十天的巴黎寻根之旅,尽是糟糕而随意的沿途见闻,他追寻名字出处,沿巴黎到布列塔尼一路奔走,无论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去国家图书馆,还是一个不经意的邂逅:跑去档案馆,还是错过航班,在酒吧与人闲聊,他都有一种身份的焦虑和探究的执着。这个所谓的“悟”字,是其肉身经历人间旅程,灵魂在记忆回廊中自悟的一瞬。
  
  东方禅悟有两种:开悟与悟入。“开悟”是依智慧理解佛教真理而得真知,也称“解悟”;“悟入”则是由实践而得以体证真理……如此,结合此书开篇写道:“在巴黎(还有布列塔尼)有个时刻我获得了某种启示,……它使我在接下去七年或更长时间里按那样的模式生活,确切地说,是悟:即日语词中的‘突然开窍’、‘突然觉醒’……”而“顿悟”又与“渐悟”不同,强调的是“顿然”和“快速”,这种灵光闪现的一刹,凯鲁亚克自认得到了所需。尽管回忆这段旅程,繁乱、琐碎,甚至是精神错乱的,然而却见证了禅悟的超越性和无逻辑性,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形态。
  
  像这样的作家,是“一个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嬉皮士,使东方信仰为美国所接受的精神先导,和最早的公路狂欢的先驱”,他以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去对应精神自由的真理,所以他总是在文字中强调精神与意识的“急流”,放纵和淫乱的生活其实是肉体逃遁浊世的表现,于分裂和狂燥精神中迸发的念头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凯鲁亚克从自己“让-路易·勒布里·德·凯鲁亚克”这个全名出发,对自己法国移民的家世产生浓厚兴趣,洋洋得意用流利的法语与法国人交谈,甚至不厌其烦的去纠正对方的读音,而且他耽迷于此,顿悟于此。这时,思绪不断喷薄而出,一种凭借狂燥而堆砌的想象迅疾聚拢,这就是“顿悟”的一刹,犹如抽了大麻,幻象毕集:尼安德特人、火星、食蚁兽、但丁、裹尸长袍、天堂……不得不让人突然想到他曾说过的话:“我自己对于事物的自发的印象具有无比的价值。”
  
  移民的身份、破产的家庭、潦倒的生活、破裂的婚姻,在战后迷惘的人群中,这种破损变本加厉,迫使他去追求一种实质的身份感。书中作者常自称“国王”或“小王子”,且常对那些法国人对他名字作出的反应作了些描述,这种自我存在意识的强调,恰应证他对自己身份的追逐,而且常常是带有几分调侃和揶揄的。然而现实的冷酷,那些法国人对他的不屑一顾、怀疑或讽刺,使其放逐自己,并以穿越虚无、抵达悟境来结束此书。他放弃那种规整的追求故事脉胳的写法,而是采用碎裂而有穿透性的笔调来展现这段旅程。
  
  有一种作家是凭借勤奋流传于文学史,如巴尔扎克、路遥,还有一种作家是凭借天份被读者铭记,如凯鲁亚克、让·热内,他们笔端都流露着真实的社会和时代,当然他们都是别的作家无可替代的,要读凯鲁亚克,便要做好无所依循和无可奈何的准备。穿越虚无,到底能否“顿悟”,还看你的造化。
  
  2010-4-15完稿
  
  
  
  ——已载于《出版商务周报》


不错,想读读了。


要做好读不懂的准备,但是好书是一读再读才会懂的。


我读过了
读完了没懂,
结果发现其实是这样啊~哈哈哈,懂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