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游泳回家

[瑞士]罗尔夫·拉佩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5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瑞士]罗尔夫·拉佩特  

页数:

500  

译者:

陈巍  

Tag标签:

无  

前言

  今年春天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以及在今后的几年里,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dvetia)精选的瑞士当代优秀德语作家的文学作品将陆续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个文化交流项目在瑞士文化基金会安萨尔维斯贝格(A.Salvisberg)女士和柏林文学研究会(LCB)乌·雅内茨基(U.Janetzki)博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得以实施,中国读者将会在这个当代文学系列中充分感受今天瑞士德语文学中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记忆,体验当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多棱面折射,感悟世界各地同时代人的情感和命运。  说到瑞士的德语文学,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在苏黎世家喻户晓的高特弗里特·凯勒,想到他的《绿衣亨利》和《马丁·萨兰德》。凯勒在他的小说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地带这个小小的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画卷,描述了个体在社会形态变异中的历程。凯勒19世纪就已经为瑞士德语文学奠定了在整个德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的瑞士德语文学群星灿烂。他们中间不仅涌现出了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德勒、黑塞那样的经世作家,也蕴藏着像罗伯特·瓦尔泽那样鲜为人知、却又充满神秘和狡诡的现代主义文学家。著名的文学双子座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更是为瑞士德语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些作家在中国都有广泛的译介,深受中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然而,我在这里使用的“瑞士德语文学”概念却蕴含着某种悖论,因为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了瑞士德语文学在存在中的不存在,或者说是在不存在中的存在。  我们若用罗伯特·瓦尔泽语调来说,假如有一种文学叫做瑞士德语文学,那么它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渺小得几乎就像片片飘逸的雪花,然而正是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对于任何-个瑞士人来说,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二都是国外,因此毫不奇怪,20世纪以来的瑞士德语作家几乎都必须融入整个德语地区,或者融人整个世界。洛桑的文学理论家彼得·冯·马特曾经说过,瑞士德语文学是一种语言区域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某种效应,瑞士籍的德语作家若要成功,那么他们必须在其他德语国家得到认同,在那里摘取文学的桂冠。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仅有五百万德语人口的瑞士无法为德语文学的接受提供足够的疆土和阅读人口,如果说要对瑞士德语文学做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它首先是属于德语的,其次是属于德语国家的,再者是属于欧洲的,最后则是歌德意义上属于“世界文学”的,因此它也是属于瑞士的。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近当代瑞士德语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创作的视角、涉及的主题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生活和命运都远远地超越了瑞士的疆界。

内容概要

威尔伯一出世,爱尔兰籍的母亲便永远离开了他,瑞典籍父亲也不知去向,第一个家竟是医院的婴儿保育箱。外祖父把他接回爱尔兰后,他才体验到一丝家的温暖而最要好的朋友康诺去了教养院,外婆奥拉死于一起车祸,威尔伯认定自己始终是个孤独的失意者。但迷人的女孩爱妹教会了他截然不同的东西。经历了大半生,他才真正长大成熟,明白不可轻易放弃幸福……读者跟随主人公从美洲出发,经过爱尔兰到瑞典,再到美国纽约,沿着他失踪爸爸的足迹,看到了他的迷失,彷徨和成长。 瑞士当代知名作家罗尔夫·拉佩特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对世界充满疑虑的少年肖像,并因该小说获得第一届“瑞士图书奖”,获2008年度“德国图书奖”提名。

作者简介

罗尔夫·拉佩特1958年出生在苏黎世,现居爱尔兰的利斯托威尔。1982年出版了处女作《接下来的日子》。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完美诗人的天空》(1994)、《走失者的歌唱》(1995)等。1996至2004年间,他主要工作是撰写剧本,此外还参与瑞士电视剧的编剧。长篇小说《游泳回家》2

章节摘录

  第一宗 不可饶恕之罪  他出生时,他母亲却去世了。母亲怀了他七个月零十一天,耗尽了全部力气。他的出生却导致了母亲的死亡。他第一次睁开自己的眼睛,母亲的却永远合上了。像是对他杀死母亲的惩罚,医生拍打了他的屁股。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他却哭喊着,第一次呼吸。母亲被推进太平间,有人把他放入保育箱内。他是如此之小,如此之轻,没有力气,但却不停地哭闹。医生猜测他肺里怎能填充那么多的空气。护士想尽一切办法使他安静,安慰他,但却无济于事。  其他五只保育箱内没有婴儿,他孤身一人,近三周来所有的孩子都顺产,直到遇上他。他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不该躺在这只玻璃盒子里,所以他又哭又闹。因为他觉得这世界太亮,太白了,光线穿过他紧闭的皱巴巴的薄薄眼睑。有时他体内的某些东西好像屈服了,他安静下来。然后光线消失了,他的小拳头张开,在不安稳的睡眠之中手指颤抖着。  护士罗兰·赛德勒负责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圣·弗兰西斯医院出生的孩子的名字绣在白色纯棉枕套上。女孩子她用粉红色线绣,男孩子用浅蓝色,因为这是传统。父母可以把这些枕套带回家,留作纪念,这也是传统。  罗兰护士虽然已年届三十九岁,孤身一人,但她依旧镇静地迎接四十岁生日的到来。她与一条名叫鲍勃的纯种的拉布拉多小狗生活在一起,每隔几年与一位男护士保持一段短暂的情史,但没打算再结婚。她十九岁那年,被一位年纪比她大两倍,没有她就不想活的牛仔竞技表演骑手拉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离开他,则是因为他还有别的女人,他离开了就活不下去,那一年她二十岁。不久之后她前夫被一头公牛踩烂,而她却接受了护士的培训。  一旦圣·弗兰西斯医院出现了弃婴,都由罗兰护士负责取名。她使用一份按字母顺序排名的名单,依次打钩。此刻她已钩到了字母W,这位躺在保育箱内的小男孩,十二天来要么哭闹,要么精疲力竭地酣睡,这会儿恰好轮到“威尔伯”这个名字。在这位母亲迷迷糊糊地被推进难产室时,罗兰只是匆匆地见过她一面。在孩子母亲去世后,罗兰护士问过她同事,但没人能记起孩子母亲提没提到过他该叫什么。就连那位第一次遇到女人生孩子死亡、事后有几天茫然若失地在走廊踱步的年轻医生也帮不了她。罗兰护士从未见过孩子的父亲,负责接待的护士只知道,他既瘦小又胆怯,为妻子担心而落泪。他坐在接待室里,茫然若失地度过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次日清晨五点二十分,有人告诉他妻子的死讯才作罢。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似乎没有理解听到的这条消息的后果,随后起身,走掉了。医生追着他喊,他的孩子,一个男孩还活着。但这名男子只不过迟疑了一下,就迅速地离开了医院。  罗兰护士下班时,把绣有WILB字样的枕套放进柜子里,就坐车回家了。她没像往常那样带上小狗鲍勃走进公园,而是在街上溜达了几步。她给它喂了些食物,站着喝掉一杯咖啡,然后洗了个澡。随后,她穿上自己最好的连衣裙,一件无袖的黑色裙子,这还是罗兰按照广告上的图案自己裁剪的呢。她叫了一辆出租车,向市中心的一家剧院驶去。  罗兰很喜欢《马奇与阿普里尔》这部剧,连日来哭闹不停的威尔伯给她带来的烦恼暂时烟消云散了。这部剧讲述一位名叫阿普里尔·巴克瑟的年轻的美国女教师在世纪之交的巴黎与一位古怪的英国画家弗雷德里克·马奇结识。最初两人还无法彼此忍受,九十分钟的误解与纠葛之后却成为一对。舞台上展示的既非百老汇风格亦非莎士比亚的套路,但由于戏里有特别多的浪漫与激情,正对罗兰的胃口。  演出结束后,她在休息厅里待了一会儿,观赏悬挂出来的招贴画与照片。一位男子站在她身后,他的脸映在陈列橱窗的玻璃上。罗兰认出了他是扮演弗雷德里克·马奇的男演员,便惊讶地转过身,弄得这位男士禁不住朗声大笑。三幕戏的每一幕都让罗兰对这位男演员爱恋不已,还把这种热烈的感情在最后谢幕之后自嘲为愚蠢的狂热,正如灯光把她拽回现实,像电影院里放松一般。这位名叫蒙哥马利·菲尔德,在舞台下不知怎么丧失影响力的小个男人,给罗兰递过来一支香烟,尽管她不抽烟,还是让他点上了火。  三天后剧团要离开,罗兰也跟随前往。一直是她个人生活中心的这条狗,被她送给了自己的兄弟,家用器具则捐赠给一家慈善机构。她回医院与所有人道别,最后一次走进保育室。


编辑推荐

  《游泳回家》以诙谐灵魂的文字,深沉含蓄的基调,交错变换的时空,瑰丽奇特的叙述,细腻精致的心理描写,全方位勾勒出一位从小失去母亲的男孩威尔伯二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以及寻找失踪父亲的艰难人生体验。这是一部普通人离开“家园之后对精神故乡的向往”的追寻史;是一部全球化时代情感丰厚、发人深省、影响深远的鸿篇巨制。该书的出版给当代德语文坛注入一股清新亮丽之风,受到了德语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游泳回家 PDF格式下载



总归还是一本好书,只是读着有点胸闷


瑞士文学丛书终于出了,这本还算不错。


当我们老去,
发现所有的回归途径都是一致的——
无非是懂得了距离
而你的前半生命运多舛
那么接下来的生命
注定热烈燃烧


还不知道好好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