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呼啸山庄

(英)艾米莉·勃朗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

方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Emily Brontë,1818—1848)的代表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终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两人间惊天动地、超越生死的爱情与荒原和狂暴的自然融为一体,整部小说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本书收入德裔美国著名插图画家艾辛贝(Fritz Eichenberg)为小说创作的全套经典木刻插图,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英)艾·勃朗特 译者:方平

书籍目录

正文译后记

章节摘录

昨天下午起了雾,又是那么阴冷,我倒是很想躲在书房的壁炉边度过这半天工夫,不打算踩着荒原上的泥路,赶到呼啸山庄去了。 可是,吃过中饭,(声明一下:我在十二点到一点之间吃饭;这里的女管家——一位稳重的太太——总不能[也许是不肯]理会我的要求,在五点钟开饭。她是在我租屋的时候,跟宅子一起接收过来的。)存心不出门了,我登上楼梯,走进书房,却看见一个女仆跪在那里,身边横一把扫帚,竖一只煤斗,正在把一堆堆灰烬压在火焰上,闹得满屋子都是灰尘。这乌烟瘴气的景象立刻叫我回头走。我戴上帽子,赶了四英里路,来到希克厉家的花园门口时,天空中开始飘起鹅毛般的雪片来了。我刚好逃过一场大雪。 这荒凉的山头,盖着黑霜的泥土已冻结成一层硬壳;凛冽的寒气叫我的四肢都打抖。我打不开栅栏上的锁链,就跳了进去,奔过两边乱长着醋栗树的石板道,敲起门来。谁知尽敲也没有人答应,倒把我的手节骨都敲痛了;那一大群狗也嚎叫了起来。 “倒霉的人家!”我心里在嚷道,“你们可缺德哪,这样怠慢人,活该人类永远跟你们断绝往来!我至少还不至于白天也把大门闩得紧紧的。我才不管呢一怎么样我也得进去!” 打定主意,我就握住门钮,使劲摇撼起来。约瑟夫从谷仓的圆窗洞里探出一张好像跟谁赌气的脸来。 “你干吗呀?”他嚷道。“东家在羊圈里,你要找他,打谷仓那边绕过去。” “难道里边没人开门吗?”我回叫过去。 “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堂客在家里。哪怕你拼命敲门,闹到半夜,她也不给你开门!” “为什么呀?你不能告诉她我是谁吗,呃,约瑟夫?” “不,我才不呢!这干我什么事!”咕噜了这么两句,那个脑袋又缩进去了。 雪下大了。我抓住门钮,再试一下;这时候,后面院子里来了一个扛着叉耙、没穿上衣的小伙子。他招呼我跟他走。经过洗衣房、铺石子的场地(空地上有一间堆煤的披屋,有抽水机和鸽子棚),我们终于走进那间温暖、舒适的大屋子里——就是昨天招待我的地方。 壁炉里的煤块、泥炭、木柴,烧着好旺的火,照耀出明亮,愉快的红光来。桌子早已铺好,只等丰盛的晚饭端上来。很荣幸,我在桌子边见到了那位“堂客”,我真想不到他家还有这么一位人物呢。 我上前鞠了一躬,等待着,以为她会请我坐下来。谁知她望着我,往后面的椅背上一靠,就纹丝不动,保持那个姿态,而且一言不发。 “好大的风雪哪!”我开口说。“我怕是,希克厉太太,你家的仆人很会偷闲,可叫门儿受了累。我好容易才叫他们听到我在打门!” 她始终不吭一声。我瞪大了眼,——她也直瞪着两眼;至少,她把眼光停留在我身上,神情中有一股咄咄逼人的寒气,叫人局促不安。 “坐下来吧,”那小伙子粗声粗气地说。“他就来了。” 我依了他的话,干咳了一声,叫那只恶狗做“朱诺”。轮到第二次见面,承蒙它把尾巴的尖端儿晃了那么一晃,算是表示我俩已认识了。 “好一条漂亮的狗哪!”我又开了一个头。“将来那些小狗你不打算留下来吗,太太?” “它们不是我的,”可爱的女主人说。她的回话比希克厉更来得峻峭。 “啊,让你疼爱的一定在这一堆里了!”我把话接下去说,转身望着放在暗处的一个坐垫,那儿好像全是些猫。 “疼爱这些东西才真是怪事呢!”她轻蔑地说。 真倒霉,原来那是一堆死兔子。我又干咳了一下,身子向壁炉靠近了一些,又一次把今晚天气多么糟糕的话搬了出来。 “你本来就不该走出来,”她说着,站了起来,想伸手去拿壁炉架上的两个漆着彩色的茶叶罐。 她本来坐在光线被挡住的地方,这会儿,我可把她整个儿身材和容貌都看清楚了。她长得很苗条,分明还只是个姑娘呢;身段极好,那么一张秀丽的小脸,我真是生平难得有福看到;细巧的脸蛋儿,白皙的皮肤,淡黄色的鬈发一也许不如说金黄色来得恰当——松松地披垂在她那细嫩的脖子上;那一双媚眼,要是在含着笑意的时候,你就消受不了。也算我那颗容易动情的心儿运气好,现在那对眼睛流露出来的只是游移在轻蔑和近乎绝望之间的神色,叫人感到非常的不调和。 那两个茶叶罐她伸手还够不到呢;我就站起来帮她一下。谁想她转过身来对着我,那副紧张的神色,就像是一个守财奴看到有人要来帮他计数他的金子那样。 “我用不到你帮忙,”她断然地拒绝我,“我自个儿能拿得到。” “请你原谅,”我连忙回答。 “是请你来喝茶的吗?”她问,把一条围裙束在她光洁的黑袍子上,站在那儿,拿着一满匙茶叶,却就不往壶里倒。 “喝一杯热茶那真是太好了,”我回答。 “是请你来的吗?”她再问一遍。 “不,”我带着一丝儿笑容说,“你不就是挺合适的请我的人吗?” 她把茶叶倒回去,连茶匙一起摔掉,使着性子,坐到她的位子上去。她的眉心紧皱,朱红的下唇噘了起来,好像一个孩子快要哭出来的样子。P12-15

后记

隔了将近四十年流逝的时光,我还能记得当初阅读《呼啸山庄》时年轻的心灵所感受到的那一股直扑而来的冲击力量:放不下手中的书,却又不得不时时停顿下来,透一口气,好舒缓一下过于激动的心情。有一些文学名著,我特别喜爱,读过三遍四遍;但是这一部我最喜爱的杰作,却从没有读过第二遍——不敢去惊动保存在心坎里的最初的印象。当然,后来我咀嚼它、研究它,又翻译它,但那是伏在案头的工作,不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了。 介绍这部杰作一直是我的心愿。为了做好准备,我收集了包括“牛津版”,“现代丛书”插图本在内的四五种本子,前后试译过几次。在十年动乱中,书籍最容易和人一起遭到劫难,我收藏的这些原著只幸存一种:苏联版的英文本。这自然不是个理想的版本,但我依靠它开始认真翻译起来:修改旧译,续译了近二十章。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不敢奢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译文公开发表的一天,我最大的梦想也只是让自己的心血有一个小小的成果:装订成一册整整齐齐的手抄本。为了便于保藏,便于在爱好文艺的朋友们中间私下流传,双面誊写的手抄本字迹十分紧密。 当初勃朗特三姐妹在她们寂寞的童年时代,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让人知道,办起“地下刊物”来,在两英寸的小本子上拥挤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我看着自己的难见天日的手抄本,很惭愧,很感慨,哪儿想到,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以后,我,一个五十岁边缘的中年人了,没有一点孩子气了,却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做的事竟跟那三位早熟的英国女孩子差不多。 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总是对未来抱着形形色色的幻想,但不一定都能一一实现。现实往往是无情的。现在,经历了几番大起大落的人事沧桑,当初四十年前萌发的一个卑微的心愿,竟然有幸得到实现了,我感谢命运,给苦涩的回忆添上了几丝自我安慰的甜味儿。 需要交代一下原书的版本问题。 《呼啸山庄》的初版本(1847)是一个排印得很糟糕的本子,1850年再版,艾米莉·勃朗特已故世,姐姐夏洛蒂花了不少心血,为之写序,写作者简介,并作了仔细的校订,在标点、段落上也有很大更动。长期以来,这个校订本被看作定本,《呼啸山庄》的各种版本(包括我过去收集的几种本子)都以它为底本。 但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初根据艾米莉手稿排印的初版本得到重视,编家开始改用初版本作为底本(当然参照再版本改正误植),现在我手头所有的三种现代版本:“矮脚鸡版”(Bantam,1981),“企鹅版”(1984),“牛津版”(1985),全都以初版本作为底本了。“企鹅版”的编者这样说:“我们要的是艾米莉的标点和段落,不是夏洛蒂的标点和段落一当然,我们并不要排印得十分马虎的初版本上的那许多误植。”这几句话也许相当普遍地表达了当代编家们的意见。 为什么“要的是艾米莉的标点和段落”呢?可以从第一章中举个例子:洛克乌到呼啸山庄做客,受到冷遇,只有几条恶狗跟他做伴一恶狗开始向他进攻,先是一条,接着是一群向他扑去一被围攻的洛克乌大声告急——主人和仆人却若无其事,依然不慌不忙,在爬地下室的梯子一幸亏这时候冲来了一个健壮的厨娘把恶狗打退了。(见第8页) 如果把这充满了动作的小插曲,改编成电影剧本,可以分切成好几个不同角度的镜头;艾米莉也的确把叙述分为四段(等于电影中运用四个分镜头来表述),但是夏洛蒂在校订过程中却把它们合并成两大段,她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改动,紧张的节奏感就松弛下来了。 又如第九章结尾,说到林敦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领着新娘到教堂结婚;而上文说的是卡瑟琳的兄长一心巴望妹子嫁到林敦家去,好替娘家增添光彩。上下两段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时间上的跳跃,交代的又是两户人家的事;可是再版本中却把这两段文字合并在一起了,这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吗? 这类例子是大量的。我们长期受到电影艺术熏陶的现代读者可以肯定地这样说:在情节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原作者表现的节奏意识比修订者强多了。现代版本恢复初版本的面貌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几种中译本中,拙译由于晚出,有机会利用当代英国学者们版本研究的新成果,可说第一次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原作的明快的面貌。 在英国古典文学中,《呼啸山庄》一向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有人把艾米莉·勃朗特称作“我们现代文学中的斯芬克斯”,这是说,她是个猜不透的谜。英国评论家塞西尔在论述本书时提出了很精辟的见解,但他向我们描绘的女作家是个离得我们很远、不食人间烟火食的“神秘主义者”。 严肃的学者像凯特尔以他所信奉的阶级斗争的学说去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他的论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凯特尔并没给予很多考虑;我觉得他不是帮助读者去理解、接近作者,而似乎是帮助作者披上现代化的服装来取悦读者。 在西方很时髦的性心理学也应用到研究《呼啸山庄》上来了。英国小说家毛姆介绍给我们的艾米莉竟是一个由于遭到拒绝而有着精神创伤的同性恋者!真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序文中要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个和我们在一起、和我们心心相通的艾米莉·勃朗特。希望读者会喜爱她和她的作品。译者立志要提供一个新译本、又为它写了长序,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和读者一起分享从原作中得到的喜悦啊。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偏僻地区度过了孤独、短暂的一生。1818年7月30日,她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三岁丧母,六岁那年随三个姐姐上慈善学校读书,这寄宿学校教规严厉,生活条件恶劣,大姐二姐因此得了肺病,第二年相继死去,夏洛蒂和她停学回家。 在寂寞的童年她就开始把兴趣寄托在用诗或散文编写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又喜爱在附近的荒原上独自徘徊。十七岁时,曾在姐姐充当青年教师的学校就读四个月,因苦思家乡,随即离校。十八岁时(?)曾担任教师半年。二十四岁时,随姐姐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德语,只读了九个月即回家乡。 大约在二十七岁时,开始写作《呼啸山庄》。1846年,她,夏洛蒂,安,姐妹三人化名自费出版了一本薄薄的诗歌合集,未受注意。 1847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莱》(安·勃朗特著)先后出版。她的杰作受到浅见的攻击。 1848年,她亲爱的哥哥自甘堕落,悲惨地了结一生,这对她是个刺激;不久,她也于同年12月19日郁郁以终,年仅三十。 为纪念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成就,1893年英国成立“勃朗特学会”。1928年,哈渥斯(Haworth)牧师区(她们的老家)成立勃朗特纪念馆。在1968年,将近十万人从世界各地前来纪念馆瞻仰。目前,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可说受到读者最大的欢迎,不下于狄更斯的那些名著。 这个译本附木刻插图14幅,艾辛贝(Fritz Eichenberg)作,采白兰登书店版本(1943)。 “一张年表一小说情节纪要”系参照桑格:《的结构》(C.P.Sanger.“The Structure of Wuthering Heighs”,1926)一文所附年表编写。 方平 这个译本,因多次重印,纸型损坏;这次利用重排的机会,通读全书,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订。 方平 1991.10.9


编辑推荐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勃朗特的代表作,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终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整部小说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呼啸山庄 PDF格式下载



个人感觉比简爱好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