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的沉思
2009-3
山东教育出版社
崔光辉
318
347000
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的短期历史被称为科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是指具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与之相对的是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主要指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它以纯粹思辨的方式进行推演研究,试图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它主要受到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影响,采用经验尤其是实验的方式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心理现象本质的知识。 从理论形态演变上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和更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沿着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两条路线不断演进。科学主义心理学是主流的心理学取向,主要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流派。人文主义心理学是非主流的心理学取向,主要包括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流派。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哲学心理学时期的思想起源,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二是心理学流派自身的历史演进,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三是心理学流派的当代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崔光辉,男,1980年生,山东梁山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尤其对心理学的早期历史和现象学心理学感兴趣。
总序 导言 一、为什么要研究现象学心理学 二、国外关于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 三、本书的内容与主题 第一章 从现象学到现象学心理学 第一节 现象学的含义 一、作为哲学的现象学 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 第二节 从现象学到心理学 一、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关联 二、现象学视界中的心理学 第三节 现象学心理学的界定 一、构成“第三势力”心理学的现象学心理学 二、现象学心理学的厘定 三、现象学心理学的澄清 第二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哲学思想来源 一、现象学 二、存在主义 三、解释学 第二节 心理学思想来源 一、心理学的朴素现象学研究 二、意动心理学 三、狄尔泰的心理学 四、詹姆斯的心理学 第三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现象学心理学的思想雏形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 二、哥廷根的实验现象学 第二节 欧洲现象学心理学 一、法兰西学派 二、乌特列支学派 三、米肖特 四、斯特劳斯 第三节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 一、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的兴起 二、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的早期代表 三、迪尤肯阵营 第四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 现象学心理学理论形态的划分 第二节 思辨与实验的现象学心理学 一、思辨现象学心理学 二、实验现象学心理学 第三节 经验与解释的现象学心理学 一、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二、解释现象学心理学 第四节 存在与超个人的现象学心理学 一、存在现象学心理学 二、超个人现象学心理学 第五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现象学心理学方法与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的比较 一、生活世界与实验室 二、意向性与自然物 三、意义与事实 四、描述与说明 五、质化与量化 六、开放性与假设检验 七、实践旨向与技术旨向 第二节 思辨研究方法 ……第六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七章 现象学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取向的比较研究 第八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评价与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斯特劳斯对感觉学说的具体批判是从人与世界这个关键点切入的。他选择了三个主题依次展开:环境并非周围区域,符号并非刺激,刺激并非对象。对于第一个主题,斯特劳斯以台球运动员与玩台球的活动为例。台球运动员与他所处的环境直接关联:他朝向所处的环境,视其为整体,并将台球视作有意义的对象。台球则遵循物理规律,与周围区域的关联仅局限于作用于它的刺激。人与世界的关联在第二个主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斯特劳斯认为,刺激出现在物理作用的意义上。当经验着的人遭遇世界时,才出现符号。因此,符号只存在于人与世界有着直接关联的情境中。对于第三个主题,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刺激仅在激活有机体时,才成为刺激。换句话说,只有在人与世界关联中,才出现刺激。客观心理学所谓的作为物理事件的刺激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并不独立存在,存在着的只有对象,它与我们有着直接的交流。他后来提出,人的本质在于我一他者的交流关系。因此,感觉的本质就在于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世界有着直接的意向关联,人与世界打交道。斯特劳斯并不否认客观心理学的价值,但他认为这必须置于我一他者的前提之下来考察。 ……
无
还没看,书的质量还不错
如果是研究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则本书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