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外交官、华工群的互动
2012-4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叶隽
251
无
《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外交官、华工群的互动》把外交官、留学生和华工群这三个群体置于中西交汇的宏大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整体,梳理他们各自的谱系传承和发展轨迹,考察他们在异国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等。
叶隽,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等;曾在德、英、法等国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德国学理论初探》、《异文化博弈》、《歌德思想之形成》、《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著有《中外教育交流史》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主编有“中德文化丛书”、“留学史丛书”、“德国学术概观丛书”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语文学与思想史、中欧文化交流史、器物史与相关理论等。
第一章绪论 一、清民转型与士阶层变形的东方现代性背景 二、西力东渐与西学东渐的双重维度 三、晚清外交官与留学生概念产生的多重功用 四、运思与框架 第二章功名万里英雄老——以郭嵩焘与严复、马建忠等的关系为中心 一、走向世界的挫折与开端:郭嵩焘的驻欧经历 二、留英船政生的识见议论:以郭嵩焘与严复之交谊为中心 三、留法学人的政治关怀:以郭嵩焘与马建忠、陈季同之交谊为中心 四、风起云扬一帆正:郭嵩焘的遗憾与事功 第三章回首故乡暮江碧——以孙宝琦与李石曾、蔡元培等的交谊为中心 一、清末外交官的代际更替:孙宝琦的驻欧经历 二、驻法公使与留法学人——以李石曾、张静江与孙宝琦的交谊为中心 三、驻德公使与留德学人——以蔡元培与孙宝琦关系为中心 四、蔡元培、李石曾一代留欧学人的崛起 第四章从豆腐公司到勤工俭学生——外交官、留学生与华工的相互关系 一、作为理念符号的豆腐公司:李石曾的俭学理念及其与上下层之接触 二、华工来法与留学生的视角 三、工学一体思路的形成与勤工俭学理念的萌动 第五章战争史背景与华工教育的伦理观问题——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的华法教育会活动为中心 一、战争视角的展开与华工机缘的文化视域:以李石曾为线索 二、精英理想与劳工神圣——《华工学校讲义》所反映的蔡元培等知识精英的华工伦理观 三、在军人炮灰、商人逐利与政客策略之间:华法教育会的社会史与交流史意义 第六章欧战华工教育与现代留美学人的侨易互动——以晏阳初、林语堂、蒋廷黻等的基督教青年会活动为中心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实践起点与理论总结 二、林语堂、蒋廷黻等的华工教育活动 三、欧战华工教育的路径区分:留欧学人之《华工杂志》与留美学人之《华工周报》 四、现代留美学人的“报国之志”与思想形成:兼与留欧学人比较 第七章“五四”勤工俭学与欧洲华工背景的互动——以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等主导的旅欧共运兴起为中心 一、“五四”背景与勤工俭学运动的互动关系:以李石曾、蔡元培等为中心 二、欧洲华工背景与勤工俭学的另途:赵世炎与李璜等的切割与勤工俭学学会的建立 三、蔡和森等的政治实践组织:“工学世界社” 四、工运与共运的时代背景:赵世炎、周恩来等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 五、地域精英与世界棋域 第八章结论 一、国际格局:俄苏的兴起与影响 二、历史逻辑:留欧学人史的延续 三、士阶层蜕变的若干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词索引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后记
版权页: 三、欧战华工教育的路径区分:留欧学人之《华工杂志》与留美学人之《华工周报》 如果说欧战的华工需求提供了一种新的需求可能,而华工教育范式的展开,则得益于参与其中的中国知识精英的戮力不懈。应该承认的是,在这样一种华工教育的开辟与实践中,留欧学人扮演了核心与主导性的角色,无论是李石曾的运筹帷幄,还是蔡元培编撰《华工学校讲义》,确立华工教育的伦理观,都充分表明了上代留学精英的高明眼光与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识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还有相当一批初阶知识精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值得充分关注。这其中,既包括像李璜、刘厚、褚民谊等这样的留法俭学生系统中的青年师资,也包括如晏阳初、林语堂、蒋廷黻、史义瑄等来自美国的留美学生。他们的思路与行动,构成了欧战华工教育中一种有效的张力,促成了现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新路径可能。 仅就最能代表中国人本身声音的媒体来看,李石曾创办的《华工杂志》(The Chinese Labor Journal,1917年)与晏阳初主办的《华工周报》(The Chinese Laborer's Weekly,1919年)就路径有异。当初李石曾已经因为参与宣传无政府主义、身与民初革命、积极领导文化教育事业而名声极大,而晏阳初不过是初出茅庐的留美学生。但通过报刊的创办,他们还是殊途同归地走向了华工事业的共同开辟。可见,能力有大小,辈分有高低,但就致力社会公益事业而言则并无先后之分。考察一下两种媒介的创办思路,无疑可互为参照。 《华工杂志》是以一种相对隐形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并未标明主办者具体何人,只是含糊地指出:“这杂志是‘勤工俭学会’的人勉强担任编的,但是我们的文字知识都不够用,所以请吴(稚晖)、汪(精卫)、李(石曾)、蔡(孑民)诸先生及中外学问家常常助稿,或照录原文,或译成白话,然后登载。”
《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外交官、华工群的互动》由海峡出版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无
有很多新东西,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