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7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

中国小说学会评选 编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

中国小说学会评选 编  

页数:

583  

前言

  从2001年开始,创作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已经连续进行了7年。7年里,中国小说学会评委会秉持专业性、学术性、审美性、民间性的原则,对每个年度的长、中、短篇小说进行认真的评选,并每年推出一本《中国小说排行榜》。可以说,无论是排行榜本身还是这本小说选,都以其鲜明的特色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越来越高的评价。  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更不是出于市场和商业的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真实的责任感与紧迫感。长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都处于一种被否定和贬低的状态中,而2007年顾彬的“垃圾说”更是把这种贬低、不满情绪夸张和放大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被有意地延宕了,而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也由此陷入了一种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窘境之中。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小说真的没有经典,还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当代经典?这是今天中国文学界无法回避的一个尖锐问题。我们不妨从“经典”的定义出发来分析一下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经典问题的偏见。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对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应该说,经典既有客观性、绝对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相对性的一面,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和轻视当代,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这实际上就“人为”地阻隔了当代人、当代文学通向经典的道路,并以“悬置”的方式剥夺了当代人认识和言说当代经典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阻隔”面前,当代人正在逐步失去对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学的信心。我们仿佛不是生活在当代,所谓当代、所谓当代文学似乎都成了一种“缺席”的、不在场的存在,更不要说当代经典了。这种对于当代文学变相的“虚无主义”可以说也正是当代文学面孔暖昧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7我们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们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们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换句话说。即使它被后人“考古”挖掘为“经典”,那它对所处时代的读者也是毫无意义的。我很难想象一部对它所处的时代和它所处时代的读者毫无精神影响的作品会成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们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是可悲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呼唤和确立当代“经典”。不仅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而且每一个读者也应该是一个“经典”的确立者和命名者。实际上,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它不应是“过去时态”,而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态”的。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而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排行榜也可以说正是提供了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化的一个重要路径与机遇。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年年都有小说排行榜和小说年选,2009年初就出现了好几个排行榜,并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书籍。相对于其他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有什么独特性呢?  我们的答案是,每年中国中、短篇小说的数量都很惊人,如何让其中的优秀作品浮出地表,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阅读,是摆在广大文学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年各种版本的小说排行榜和小说选本的出版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年度内中国中、短篇小说被“经典化”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一篇小说如果没有被广泛地阅读,甚至不为人知,那它被“经典化”的概率几乎是没有的。在某种程度上,小说排行榜和小说选本越多,越减少了经典作品被湮没和被遮蔽的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选本和排行榜基本上都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即使某些挂了各种学会名目的选本也都是某一个编选者所选,是“一个人的经典”、“一个人的排行榜”。这既有好处,又有局限。好处是“个人”的选本可以完全尊重编选者的审美趣味与文学原则,无需向时代、传媒或意识形态的趣味妥协,因而旗帜鲜明,极有特色:局限在于,“个人”的选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编选者的个人审美嗜好,甚至审美偏见,文学风格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往往得不到呈现,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对一个年度文学经典的遗蔽。此外,个人的选本有时候还难免受到人情或文学之外的因素的干扰,且对这种干扰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所以主观性就变得不可避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中国小说学会推出的〈中国小说排行榜〉就具有了特殊的价值。这个排行榜可以说既有“个人化”选本的长处,又有效地克服了”个人化”选本的局限。它是中国小说学会27位专家评委经过严格的程序评审、筛选出来的作品的结集。中国小说学会评委会坚持的是专业性、艺术性、审美性、民间性的原则,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与斟酌,每一个评委都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因此,这本书中的作品可以说是已经经过了某种“经典化”论证的作品,是个人意见“集体化”、“公共化”之后的产物,不仅主观偏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克服,而且其权威性、公正性也是个人性的选本所无法达到的。  也许还有人会问,每年的排行榜和各种年选都“抢时间”,都比赛谁出版得早,年初出版的屡见不鲜,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为什么总是不急不慢地推出?  我们的答案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出版社当然都希望年选能在年初推出,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推介上个年度的作品。应该说,年初推出其新鲜感与市场冲击效应都是不错的。但是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不追求时间效应,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首先,从市场来说,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对自己的质量有信心,它本就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追求长销和持久的影响,因此对于需要者来说,无论年初和年末都是一样的。更何况这本书从选目、版式到体例都与其他选本有所不同,书中每一篇作品后都有作者的照片、创作谈和专家的评点,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且还包含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对话,它已超越一种静止的书的意义,而有了一个动态的“对话场”的意义。其次,从文学品位上来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是面向文学史的,它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学术行为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无论何时推出都追求的是一种学术总结的意味。最后,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延后”推出也是一种彰显自己独特品格的策略,中国小说学会希望自己的排行榜能以独特的“出场方式”与其他小说选本有一个真正的比较。而且越到后来,浮躁的喧哗与各种泡沫越会渐渐散去。对品质和内涵的需求会成为读书界的首要追求,那时这本印制讲究、评选权威而内涵别致的书可谓生逢其时。  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已经走过的7个年头是成绩显著、令人鼓舞的。我们相信,通过评委会的不断改组和评选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一定会越办越好、越走越远,并一定会成为中国当代小说辉煌历史的永久见证。

内容概要

  《2007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评选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类。作品包括:《彼此》、《相爱的日子》、《茨菰》、《野草疯长》、《游戏房》、《大漠人家》、《红色娘子军》、《硌牙的沙子》、《湘绣旗袍》、《起舞》等。

书籍目录

代序:“排行榜”是中国小说“经典化”的重要路径短篇小说彼此性爱“问号”——评《彼此》相爱的日子与爱有关和无关的——评《相爱的日子》茨菰岂止是个人婚姻悲剧——评《茨菰》野草疯长一个人生的永久命题——评《野草疯长》游戏房心理描写的纵深度——评《游戏房》大漠人家“苍穹上的眼睛”——评《大漠人家》红色娘子军难以告别的革命——评《红色娘子军》硌牙的沙子是谁破坏了师生关系——评《硌牙的沙子》湘绣旗袍悲美的文化祭奠——读《湘绣旗袍》玻璃房子异域话语情境下的性别寓言——读《玻璃房子》中篇小说起舞凄美伤怀的哈尔滨书写——评《起舞》万箭穿心悲悯的诗学——评《万箭穿心》比风来得早“仕途”的“唱”与“念”——评《比风来得早》风月剪东坝的悲情与风情——评《风月剪》本命年短信暧昧与游走——评《本命年短信》今夜去裸奔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救赎——读《今夜去裸奔》余震一场心灵深处的大震荡——评《余震》天窗三个人的战争,生存的风景——评《天窗》士别三日须刮目相看——评《士别三日》莉莉离散:有多少爱可以阐释,可以重来——谈《莉莉》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乡村日常生活景观的呈示与表现——评《赤脚医生万泉和》黑白从最简单的事说起——评《黑白》青木川时代,历史与文化——多维视野下的“青木川”——评《青木川》戎装女人军旅女性形象的一次刷新——我读刘静的《戎装女人》长调不可复制的文学记忆——评《长调》

章节摘录

  这次他们是去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城市。三年前,黎亚非第一次跟周祥生出门,就是去这个地方。  出门之前她还有些忐忑,周祥生为什么找她去呢?科里的医生有二十几个呢,男医生尤其多,他跟她孤男寡女的,这么一路走下来,算怎么回事儿?黎亚非犹犹豫豫地收拾好东西赶到会合地点时,才发现周祥生的助手不只她一个,还有麻醉师吴强。  吴强开车,手脚不闲,嘴也不闲,黎亚非这一路上听到的信息,比她在院里待三年听到的还多。原来,科里大部分的医生都跟周祥生出去过,她算是最后一拨儿。而且不光是周祥生,其他三四位主任医生也经常在周末带着主治医生们出去。  “您的名气大,来的病人多,”吴强对周祥生说,“他们大树底下好乘凉。”  黎亚非坐在后面,望着外面的风景。他们走的是一条盘山公路,左一弯右一转,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树根处沁出凉湿的气息,正是早秋时节,山色总体还是绿色的,但偶尔的,会有一棵枫树烧着了似的闪现出来。  “黎医生,沉默是金啊。”吴强见黎亚非一声不吭,从后视镜里打量她一眼,笑着说道。  “我一向笨嘴拙舌。”黎亚非说。  “寡言少语,”周祥生说,“是女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怪不得我们院里的女医生一个比一个矜持,”吴强哈哈大笑,“这下我找到病根儿了。”  他们到达时,病人家属们已经等在宾馆里了,七八个人像迎接救星似的欢迎他们的到来。两个女人殷勤地陪黎亚非进了房间,一个给她洗水果,一个替她沏茶,她们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弄得黎亚非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又不知道该跟她们说什么。  ……


编辑推荐

  《2007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是中国小说学会27位专家评委经过严格的程序评审、筛选出来的作品的结集。中国小说学会评委会坚持的是专业性、艺术性、审美性、民间性的原则,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与斟酌,每一个评委都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因此,这本《2007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的作品可以说是已经经过了某种“经典化”论证的作品,是个人意见“集体化”、“公共化”之后的产物,不仅主观偏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克服,而且其权威性、公正性也是个人性的选本所无法达到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07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