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林语堂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林语堂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前言

绪言本书是个人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载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诲的省求。当然,这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旅程,但愿我能叙述简明。我深信,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而且人各有道。哥伦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曾去探险,且历经探险途中所有的兴奋、焦虑和快乐。如果麦哲伦选择另一条更长、更曲折的路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也无关紧要。各人路径不同是必然的。虽然我很明白,目前去印度,搭乘喷气式飞机是又快速又便捷的方法。然而,为了更迅速、更正确地认识上帝并获从得拯救而搭乘喷气式飞机,我怀疑这对你会有多大的益处。我确知很多基督徒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探索。他们早在摇篮时代就已找到基督,而且像亚伯拉罕的妻子一样,把神带到任何一个他们去的地方,即使最后进入坟墓,神也和他们在一起。宗教有时使人安逸而且近乎骄矜自满。这种宗教,好像家具或财产,你可以把它带走,而且无论所往何处,都可携它同行。在近代较粗俗的美式英语里,就有所谓人可以“得到宗教”或“出卖宗教”的话语。有许多教会是把宗教放入手提箱出卖,带着它周游各地,这是“得到宗教”的一种便捷方式。然而,我怀疑这种宗教的价值。我“得到宗教”走的是一条险路,我认为它是唯一的路,没有其他的路是更妥帖的。因为宗教本身是个人自始至终面对的那个令人惊悸的天,纯属自身与上帝之间的事,它自个人内心生出,不能由他人“赐予”。宗教最好像田野间生长的花朵,盆栽和花房培育出来的,容易失色或枯萎。因为这是自身的经验,故事中一切值得提及的,当然就以个人的亲身探讨,瞬间的怀疑、瞬间的领悟及所获得的启示为基础。虽然本书不是自传,但是有些地方必须提到个人的环境和背景,使故事的发展易于了解。这绝不是平凡无奇的发现,而是一次性灵上充满震惊与探险的旅程。其中常出现类似雅各在梦中与神搏斗的故事,因为追寻真理的过程极少是种愉快的体验,常有出现类似令哥伦布船上水手们惊恐的风景、海难及罗盘偏差,也常出现疑惑、踌躇、叛变及渴望返航的威胁。我曾航行在恐怖的地狱之火的雪拉恶礁及法利赛党、文士及有组织信仰该亚法派的旋涡。我是终于通过了,但费了不少力气。本书不是为那些没有时间谈论宗教,且永远不可能加入追寻行列的人而写,因为本书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本书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了解的,自觉已有可靠的寄托,那些永不会有任何疑虑且自足的基督徒而写。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座位的人,我与他们不起共鸣。我只对那些会问“在这次旅行中我们到哪里去”的人说话。旅客在航程中为求心安,认为必须先看测程仪,并且找出正确的经纬度,我是对这种人说话。我觉得近代世界与当代的历史都好像是在做一种不知何往的冒险,因此如果我们肯问自己——“我们现在到哪里去”,就是得救的第一个征兆。我能想象出有一艘鬼船,一艘无人驾驶的潜艇,因核子反应释放的能量的驱使而全自动地航行。而这艘鬼船上面,时而有乘客争论,争论是谁在驾驶着这艘船、它将往哪儿开,因为显然它是无人驾驶的。有人发表意见说,那艘潜艇是自动行驶,而更富想象力的人就主张它是自有动力的,因机器各部分的偶然接合,不经过任何工程师的设计就自然成形。在这激烈的争辩中,我察觉有些挫折、困惑、不满的心态产生,于是有人喊:“我什么地方也不要去,我只想留在这里。”我深信这是一幅近代世界的写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有人驾驶着这艘船,但有许多证据显示它是自动而无人驾驶的,富于想象的人就说这艘核能潜艇是自有的。这种想象使它的拥护者十分自满和骄傲,因为他们在冥想中认为,事物偶然的接合(螺旋钉与螺旋钉孔的巧合相配,主轴与主要推进器直径的全等)是庄严而伟大的概念,那些心智较低的人一定没有这种概念。可是船上大多数水手与乘客却被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所困扰:他们从哪里来,最后又会在哪里登陆?我不为取悦任何人而写,相反,还可能使有些人不高兴,因为我所说的都是我个人直接的观点。在教友中容忍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世上所有宗教都差不多这样,特别是基督教,它已经硬化,被放入箱子,敷上防腐剂,不容许任何讨论。很奇怪,关于宗教,每个人都认为他所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理。在演说中要求通过美国联邦宪法的富兰克林说:“我越老,越常怀疑我对别人的批评。”真的,许多人,许多教派,都认为自己拥有一切真理,而别人任何地方意见与他们不同,都是大错特错的。斯蒂尔——一个新教徒,在一篇献词里对教皇说,我们两个教会对他们信条的正确性所持的唯一不同意见是,罗马教会是无误的,而大英教会也永远没有错。虽然很多人认为自身的无误性差不多和其所属教派一样高,但很少有人表达得像一个法国妇人在和她姐妹的小争论中说的那般自然:“除了我自己,我没遇见过一个经常对的人。”可能许多人想给我们一种“装在箱子里的拯救”,许多人想保护我们免于异端的诱惑。忧虑我们是否得救,这当然是值得赞赏的。但另一方面,这种“装在箱子里的拯救”,却常为我们的信仰加上过重的负担。这就是所谓教条与灵性上的独断论,其中我最反对的就是灵性上的独断论。这种过度的保护及负担,压扁了很多年轻的心。写到这里,我想到父亲说过的一个故事。我们住在南中国海边的漳州。有位牧师住在离漳州五六十英里的地方,每月照例要回城里两次。当时父亲十二三岁。祖母因为是基督徒,便奉献她儿子的劳力,免费为这位牧师搬运行李。父亲当时与寡母相依为命,常去卖甜食,雨天就改卖油炸豆。漳州人喜欢在雨天吃油炸豆,因为豆被炸脆以后,味道很像美国的爆米花。父亲是个好挑夫,遵从祖母的吩咐去挑行李,牧师太太随行。父亲告诉我,这个女人把每一件东西都放在扁担两端的篮子里面,不只是衣服、铺盖,其实这些东西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已经够重了,可是那女人还加上一些瓶瓶罐罐,最后又添上一个三四磅重的瓦炉。而她却对我父亲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强壮的孩子,这点东西你不会在乎的,我知道你一定担得起。”其实她没有必要把那个瓦炉搬来搬去。我还记得看过父亲肩上的疤痕,当然它不是单单这些行程造成的,可是我常常想起那些装行李的篮子,那些瓶瓶罐罐以及那个不需要搬运的瓦炉。这使我想起各个宗教的祭司们常喜欢加重青年信徒的重担,还对他们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强壮的孩子,你可以担得起。你只要相信,你就会发现这是真的”,往往使那些年轻人的肩头长出脓包。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记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读林语堂的珍贵资料。正文部分是林语堂多年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对往圣先哲言论的探讨等。附录部分包括“林语堂自传”和“八十自叙”,主要记述了林语堂的生平经历,信笔挥洒,豁达、从容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书籍目录

绪 言
第一章 童年及少年时代
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
第三章 孔子的堂奥
一、孔子那个人
二、沉默的革命
三、子思:内在的道德律
四、孟子:求其放心
五、以家庭为社会单位
六、统治阶级
第四章 道山的高峰
一、老 子
二、庄 子
第五章 澄清佛教的迷雾
一、禅
二、罪与业
第六章 理性在宗教
一、方法在宗教
二、现在的姿态
三、可理解的止境
四、知识所不及的剩余区域
第七章 物质主义的挑战
一、死巷
二、虚无
第八章 大光的威严
附录一 林语堂自传
弁 言
第一章 少之时
第二章 乡村的基督教
第三章 在学校的生活
第四章 与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触
第五章 宗教
第六章 游学之年
第七章 由北平到汉口
第八章 著作和读书
第九章 无穷的追求
附记
附录二 八十自叙
第一章 一团矛盾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
第五章 我的婚姻
第六章 哈佛大学
第七章 法国勒克鲁佐
第八章 耶拿镇和莱比锡大学
第九章 论幽默
第十章 三十年代
第十一章 论美国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
第十三章 精查清点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童年及少年时代我生于十九世纪末。那一年是一八九五年,是中国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的那一年,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和承认朝鲜“独立”,就是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的第二年。中国惨败在日本手中,是因为清朝政府的寡后把准备建设近代海军的钱移去做现在北京市著名的景点颐和园的建造费。旧的颐和园已在一八六〇年为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而这个无知又顽固的妇人和她的排外心理,促成了数年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曾听父亲说过义和团运动时那个寡后和皇帝逃走的情形,当时我五岁。查考年鉴,我发现订立《马关条约》那一年,同时也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的那一年。童年最早的记忆之一是从教堂的屋顶滑下来。那个教堂只有一座房子,并紧挨着一栋两层楼的牧师住宅,因此站在牧师住宅的阳台上,可以透过教堂后面的一个小窗望下去,看见教堂内部。在教堂的屋顶与牧师住宅的椼桷之间,只有一个很窄的空间,小孩可以爬上这边的屋顶,穿过那个狭窄的空间,从那边的屋顶滑下来。我记得自己曾是那个站在阳台上的小孩,惊讶于上帝的无所不在。我感到困惑,如果上帝真的无所不在,他是否就在我头顶上方几寸远的位置。我还记得曾为每日谢饭的观念而自辩,得到的结论是:这是对生活的一般感恩,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该用同样的心情表示感谢,帝国的居民也该因为能生活在和平与秩序里而向皇帝表示感谢。童年是新奇的时期,站在牧师住宅的阳台上就能发现许多新鲜的东西。眼前是南山的十个峰,后面是另一座高山的石壁。我们的乡村深入内陆,四周被高山环绕着,被当地人称为“湖”。由这儿到最近的港口——厦门,差不多有六十英里,当时,坐帆船大概要三天。坐帆船的旅行,是另一种永远铭记于心的经验。因为住在南方,从乡村到漳州的西河河谷这一段路真是美不可言,不像北方的黄土岗光秃秃的。可是正因为深入内陆,到了离乡村约六英里的地方,河上不能行帆船,我们只得换一艘小很多的轻舟。这种小舟,真正是由那些船夫举起来渡过急湍的。船夫卷起裤腿,跳入河中,把船扛在肩上。童年的部分记忆和我所居住的这环山的村落有关,因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伟大。我常常站着遥望那些山坡灰蓝色的变幻,以及白云在山顶上奇怪的、任意的漫游,感到迷惑和惊奇。它使人轻忽矮山及一切人为的、虚假的、渺小的东西。这些高山早就成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使我感到富足,心里产生力量与独立感,没有人可以从我身上带走它们。这山还印证了《圣经》上的那句话——“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我开始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到把脚趾放进湿草中的快感,他是无法真正认识上帝的。我们家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妹,而我们这些男孩经常要轮流到家里的水井汲水。学习打水很有趣。当吊桶到达井底时要晃动绳子,这样吊桶就会翻转过来装满水,我们不知道有抽水泵这种东西,因为那是煤油灯的时代。我们有两盏煤油灯,另外还有几盏点花生油的锡灯。肥皂直到我十几岁才进入我们的生活。母亲常用的一种是用大豆残渣做成的“豆饼”,它只生出一点点泡沫。刚有肥皂的时候,它的形状像一根方木条,农夫常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干,使它坚实一些,在洗濯的时候才不会用得太快。父亲是当时前进的先锋。他是一个梦想家,敏锐、富有想象力、幽默,并且永不休止。他传授给他的孩子一切新的与近代的东西,培养他们对被称为“新学”的西方知识的强烈兴趣。母亲刚好相反,拥有一个被孺慕之情所包围的简单、无邪的灵魂,而我们兄弟姐妹常联合起来捉弄母亲。我们常编造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告诉她。她肯听,可是有点不大相信,直到我们爆出笑声,她才板起面孔,说:“你们又在戏弄笨娘了。”她为养育孩子,受了许多苦,不过好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的姐姐们已经开始负担做饭、洗衣等家庭杂务。我们每天晚上上床前都要做家庭祷告,我们是在一个虔诚、相爱、和谐而有良好工作秩序的家庭中长大的。别人常以为我们兄弟会争吵,可是我们从来没有争吵过。父亲是不随俗的。我们家的男孩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梳辫子,而是留一种童仆式的短发。姐姐常为我们编一种便帽,就是厦门对面鼓浪屿街上法国水手们所戴的那一种。父亲是一个十分好动的人,在月色皎洁的夏夜,他常会一时兴起,走到河岸桥头附近传道,他知道那些农夫喜欢聚集在那里乘凉。母亲告诉我,他有一次几乎因肺炎死去,因为在收割月满后外出传道时流了很多汗,回家时没有擦干。他常建教堂,被派到同安传道时在那儿曾建过一所。我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看见他建在坂仔的新教堂,教堂是用晒干的泥砖建的,顶上盖了瓦,外面涂上了石灰。当屋顶的重量渐渐把四周的墙压开裂的时候,出现了一场大骚动。住在六十英里外小溪旁的华西斯(A.L.Warnshuis)牧师,听说这种情形,从美国订购了一些钢条来。这些钢条用一枚大钉固定在中间,那枚大钉可以把钢条旋转到所需要的适当长度。它们连接在支持屋顶的木条上,螺旋钉一扭紧,钢条把木条牵拉在一块儿,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堂的屋顶被提高了几英寸。这是伟大而值得纪念的一刻。虽然父亲是牧师,却绝不表示他不是一个儒者。我记得曾帮他装裱大儒家朱熹的一副对联,用来张挂在新教堂的壁上。这副对联的字体大约有一方尺宽窄,父亲走了一趟漳州才取回这些墨迹的拓印本,因为朱熹做过漳州的知府。朱熹生于十二世纪,据猜测是因介绍女人缠足的方法而把“文化”带入我们这一省的。就我所见,他的努力不算成功,因为这省女人所缠的脚既不小,又不成样子。我最先和西方接触是在一对传教士住在我们家访问的时候。他们留下了一听沙丁鱼罐头与衬衣领子的一粒纽扣,中间有一颗闪亮的镀金珠。我常觉得它很奇怪,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们走了以后,屋子里仍充满了牛油味,姐姐只好把窗子打开,让风把它吹走。我和英语书籍的第一次接触,是一本不知谁丢在我家的美国妇女杂志,可能是Ladies Home Journal(《妇女家庭》杂志)。母亲常把它放在针线盒里,用里面的光滑画页夹住那些绣花线。我相信,没有一本美国的杂志能用得这么长久。在建造教堂的时候,华西斯曾寄给我们一组西方木匠用的工具,其中有一个旋转机,我对这些东西十分好奇,觉得它们做得相当好。父亲和华西斯牧师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因为华西斯牧师发现父亲对一切西方的与新的东西有兴趣。他介绍一份油墨印的名为《教会消息》的基督教周报给我们。他寄给我们各种小册子与书籍,其中有基督教文学与上海基督教会所印行的有关西方世界及西方科学的书籍。西学就是这样来到我家的。我相信父亲曾读过一切关于西方的有用的东西,我记得有一天他讥笑着说:“我读过所有关于飞机的东西,可是我从没见过一架,我不知道它是否可信。”这大约是莱特兄弟试验飞行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怎么得来的消息,可当他和我们兄弟谈到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时,眼里射出亮光,似真似假地希望我们兄弟有一天能在那里攻读。我们家是一个绝对的梦想主义者的家庭。十岁的时候,我和两个弟弟离家去厦门上学,父亲断言本地学校不够好。因为旅程要花很多天,而且要花钱,寒假时我没回家,这等于离开母亲一整年。但男孩就是男孩,很快我就学会不想家,并沉迷于学校里面的各种活动,这包括赤脚踢从哑铃上锯下来的木球。这是学校里孩子们的普遍运动,但没有任何事像回到母亲身边那么令人快乐。进入被群山包围的坂仔河谷,还有一英里就到家,我们三兄弟不能再忍受船慢慢地摇,就起程步行。我们曾计划怎样向母亲宣布我们回来了,是在门外大喊一声“我们回来了”还是再一次戏弄母亲,用老乞丐的声音要一点水,抑或蹑行入家,找到她,然后突然对她大叫。这个世界实在太小,约束不住孩子的心,这就是那些久住在中国的西方人所称的“中国人的顽皮性格”。


编辑推荐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最新修订典藏版)》编辑推荐: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一代国学大师性灵上充满震惊与探险的旅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PDF格式下载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一代国学大师性灵上充满震惊与探险的旅程


林语堂是敬重的一位大师,这本书是记录了他在信仰寻求中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还包括了他的生平经历,处处展露出一位豁达、从容、睿智的形象。推荐给了自己的慕道友朋友。


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首先得到的信息是作者是基督徒,这非常吸引我,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说实话我并不很了解,知道林语堂前辈还源于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有时间也要读读)。《从》这本书非常好,完完整整的记录了作者信仰的心历路程,首先我是个基督徒,我也很关注中国各个时代杰出人物的信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读过这本书,仿佛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者对中国自古到今国人的信仰做了很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很受启发,虽不是个新近信徒,而且坚贞不渝的追寻上帝的声音,但有时会稍有迷茫,上帝我不舍弃,但我有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些是使中国至今还被成为文明古国的精髓,我要不要继续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比如儒家,道家,孔子(这些虽然没什么研究),但其对每个国人深刻的影响谁都不能否认,这些疑问我从《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好的解答,似乎自己也正在经历作者在信仰过程中的摸索,前进。正如作者所写的"本书不是为那些没有时间谈论宗教,且永远不能加入追寻行列的人而写,因为本书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本书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了解的,自觉已有可靠的寄托,那些永不会有任何疑虑且自足的基督徒而写。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座位的人,我与他们不起共鸣。我只对那些会问“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到哪里去”的人说话。”但愿林前辈在天堂看到有人因为读他的书而备受启发而欣慰,也希望读此书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


第一时间收到书无论从印刷质量还是纸张的质量都不错!价格也很合理简单看了一下林语堂先生从自身的角度把宗教和哲学阐述的浅显易懂!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通往心灵的旅程,拜读中


一代国学大师心灵上充满震惊和探险的旅程。


一直想找这本书,以前叫《我的信仰之旅》。林语堂大师的心路之旅。


前一半看得很辛苦,因为对古代哲学不熟悉,对古文也比较头大,但是还是越看越精彩,关于基督教的一些困惑也随之而解了。每一个有信仰追求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
看完后,后面的同事早等了我几个月,迫不及待地借走了呵呵……
而我,迫不及待地定了下一本林语堂的书:生活的艺术。开始下一段阅读旅程……


林语堂的文章自然是好的没话说.
这本书很有意思, 作者联系着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表达了对于宗教和中国的一些本土文化的解读.
这本书很像是林语堂的自传,可读性也很强.
总是,这是一本需要用心读,并且引人思考的书.


林语堂,与诺贝尔插件而过的伟人!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拜读了!


寻找信仰的路很长很远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需要信仰 信仰不是为了肉体的救赎而是为了心灵的依靠.

终于买到了这中文版的书 算是了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这本书是林语堂思想的“最终"也是巅峰 不读这本书会是所有喜爱林的读者的遗憾……
因为在我看来 有了信仰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林语堂在美国创建了天风,这本书一定是他最好的见证了,支持真理和信仰


了解下大师,林语堂还是喜欢的


宗教本身是个人自始至终面对的那个令人惊悸的天,纯属自身与上帝之间的事,它自个人内心生出,不能经由他人“赐予”——精神上的追寻之路是无数人正在走的,而林语堂既能真实还原自己这条路,还能以文人的视角深入发掘。看他的书,既给自己一个参考,也能旁观和窥见他人的路。


林先生和鲁迅不同,他的作品是温和的/幽默的,什么东西在他的笔下都是轻松的,这正是他的融雅于俗的理念的体现 。
林先生那一代很多人是中西合璧的大家,这本书就是他的思想精神一生变化的记录。从诞生在基督教家庭,读基督教的大学,教书又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对基督教、佛教、儒教、道家等有深刻的研究。在我们平常人,特别是现代人,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这些做系统的研究,即使有,也有个人理解力的问题,很难读懂。作者最了不起的地方,对这些有深刻的研究,表述的语言却是浅显的,我们平常人基本都可以看懂,而且语言轻松。读过那么多的书,当代只有阿兰德波顿是这个风格,一直很喜欢。但德波顿是英国人,对于我这个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曾经很多次去教堂礼拜,但每次听牧师讲道,总是太浅,太庸俗;也去过很多佛寺,和僧人聊,在佛教和基督教之间不能确定。从小受唯物主义的教育,想象出来一个佛祖或者上帝,怎么也做不来,而且如一般人一样总是去辩驳,神如果在,为什么不来帮教徒。这些困惑着我很久了,向往有信仰,让自己的内心坚定,又无法走入这个怀抱,而且,每一个都能找出他们的好和不好,实在纠结。这本书,结合作者自己一生的信仰路线,把困惑我的这些问题,全部都厘清了,作者自己也经历了听不进布道的时期。把宗教的精神分析的无比透彻,特别是道家的智慧,在他的引领下,都豁然开朗。
很是值得去看的一本好书。


林语堂的作品,有品位,而且书的质量上乘,值得收藏。设计大气,书页略黄,字体大小及间距合适,读起来很舒服!


是林语堂先生的心灵之旅,中西结合,广征博引。


林语堂的语调很幽默,很实在,也很深刻。


林语堂的书,很幽默!!!


林语堂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读。装帧精美让人舍不得拆


朋友是林语堂迷,林语堂的这一系列书几乎全买了。装帧蛮好看的,简单大方,不失大家作品的气质。


和一代国学大师一起探寻心灵之旅!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为它已经找了半年,搜索各大网站,缺货,搜索各大书店,缺货,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林语堂先生这本与大陆官方主流思想颇有冲突的好书。谢谢当当网。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应该值得一看。


托尔斯泰说:“当我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我的人生还有意义;但是当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我不得不向上帝呼求”。
我相信真心爱真理的人,真理也爱他。希望能安静下来,与林语堂先生深入对话


林语堂的书应该是值得一读的 还没读 很期待


林语堂的东西就好看


林语堂写的真好,让我轻松的读懂,读进去。感悟到。


书装帧的非常精美,而且林语堂先生的大作非常给力


因为偏爱林语堂,所我的评价没有价值,在我看来他写的东西都有可读性。


更好的了解林语堂先生!


刚刚收到书,迫不及待地撕掉封套,翻看了一部分内容。从装帧上来看,的确精美,封面相当干净,里面的用纸也很光滑有质感,收藏价值挺高的。这本书提到了许多国学和宗教内容,得细细品味。


不愧是国学大师的作品,非常喜欢。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基督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灵上的变化,也感受了国学大师的文学风采


国学大师学贯中西


书很漂亮,内容也很精辟,不愧为国学大师。。。 大爱


非常好的灵性书籍,文学大师的信仰历程。


大师的文采和信仰之路让人感概不已


看看各个宗教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信仰


从宗教到生活,再从生活到信仰。


说实话,自己可没有什么信仰。我奶奶信佛,我一个邻居的老奶奶信基督,一些同学也有自己的信仰,在生活和内心中就对这些很好奇,有时候看着他们就在想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决定了要信仰,还是信仰让他们信仰。不知道他们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更接近神,教他们如何得救


买来之后一翻,发现它的内容和他的另一部作品《国学拾遗》内容基本相同,有些后悔没有先看目录,再下单。留着以后送人吧。


让我们跟随大师进行一场心灵之旅,相信大家会有很多收获。


大师的大作,值得拥有,建议收藏。


文学巨匠的真是撰写,值得慢慢品读,追溯信仰之旅的同时,反思现代生活。


大师的书,主要是膜拜一下!


正在读 刚刚读到中国的古代信仰 孔孟老子墨子 很受启发


不愧是大师作品,从语言到内涵都很值得读,满意


大师作品,就是好


粗略看了一下,大师的作品就是 不一样哦~回去要细细品味!


我正在读,觉得这本书是中国基督徒必读书。也是传福音的好书!


我喜欢这本书,就像我喜欢吴经熊的《超越东西方》,两位东方的大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西方的基督教作为他们人生信仰的最终归宿,我们不能从中得到些启示么?


呵呵,和我想象的有点差别啊。Science的意思是I know,那么不知道的超越认知的就是神学了。我读完本书就是这样一个理解,和传统的祷告得到保佑那种朴素的底层人民信仰是完全不一样的啊。


我现在在信仰上有些迷茫,所以买了这本书。在信仰的摇摆上与文学大家有了一丝共鸣,这是让我惊喜的地方。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让人很喜欢,捧在手里就有了一丝依托感。


大师之作,不会因为时间而过时,很精典的语句,每每读来都觉得收获满满~!


了解大师的必读之作


大师力作,经典中的经典,除了认真的阅读吸取文学的营养外,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大师的心路历程。我正在看儒释道这章,大师说:儒家,君子,好教养、有礼貌;道家,爱与温柔的教训;佛教,对罪的承认、深深地关切人类痛苦的事实。一卷卷读下来,看到哪就写到哪吧。


与信仰有关,非常好奇,苦读中。


写了作者的思想信仰的变化过程和其他一些事,不错。


属灵的历程,在信仰上得到了指引,认识了真理,灵性上得到了升华!!!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你不知道他的底线在哪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因为没有明天


文化的碰撞,宗教的碰撞总有抵挡不住的诱惑。


我是基督徒


抱着一个基督徒的心态在读此书。。。。


值得基督徒们阅读,有利于传福音


人生的思考,知识,中国古代哲学,西方神学,西方近代哲学,全部在这部书里,年龄不同,读到的理解的也不同。值得读好多遍的好书。


书本大小合适,闲事捧到手心看很舒服,文字风趣幽默


信基督的孩子们比较喜欢看这本


包装精致,适合收藏!


以前看过,买一本收藏


选修课老师推荐的,通俗易懂,挺适合我这种“门外汉”阅读。不过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经过了长途奔波,封面磕坏了些许,有点可惜。


这本书还不错的,推荐购买


虽然很少接触基督教,但是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中国特色的基督教观念


开卷有益,子的推荐


这是一本顶级推荐的书。


很好,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基督教都要了解。


深刻 文字很美


文字功底很好


封面很大气,里面文字印刷业非常好,值得珍藏!


我想这本书,是值得大家去买的~


书装订的很精美,纸张质量也很好,大致的浏览了一遍,排版上没有问题。读过林君好几本书了,总是能从中汲取不少的心灵营养。非常满意~~物流速度也很给力!!


评论评到另外一本书去了 书包装可以 内容非常好


大学时候就有看过这本书,这次是送朋友的。非常系统和严谨的一本书


买给姐姐的书,我没看过,她很喜欢的


看了之后还是有很多的启发,真的是值得一读


喜欢,稍微有所了解,不是很懂


最好,超赞!


纸质一般,内容有点深,不过很精彩


喜欢他。。。。。。。。。。。。。。。。。。。。


质量非常好,从现在开始研究林先生的书了


一知半解啊,不怎么懂得欣赏


看来一开始,很不错,写的活泼生动,很有趣,而不是我想的那个时代的人文绉绉的


好书,如果每天都有大把的读书时间该是多么幸福和奢侈


和作者一样,让人尊敬和喜欢


写了自己的心路。


自个还没读,为朋友买的


好书值得看哈。


林语堂先生的信仰经历


林语堂经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