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到个体的哲学

王晓华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王晓华  

页数:

23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始于八十年代初青年人特有的思想苦闷,费时二十三年之久的细致建构,历经四次思想转折,频繁与马克思、萨特、尼采、海德格尔、庄子、老子等世界思想大师的精神对话,终于完成一次真正的哲学创造——个体哲学思想体系的确立,实现了作者几十年的文化宏愿,得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个体文化之维度。

作者简介

王晓华,男,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先后在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刘放桐教授和董健教授。致力于建立个性化的思想体系体系,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43篇,出版专著多部。曾多次赴香港、美国、英国、韩国多所大学游学,并任访问教授。

书籍目录

引论 从原始族类文化到个体生存实践哲学
第一节 从族类社会到个体社会:个体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据
 一、从族类社会到个体社会: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从原始族类文化到个体哲学: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二节 从原始哲学到生存实践哲学: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重新分期来看哲学发展的最优指向
 一、直接断言世界阶段——原始哲学时期
 二、以精神活动为根据观照—阐释—断言世界阶段——精神哲学时期
 三、以生存实践为终极根据建构、发现、阐释世界阶段——个体生存实践哲学时期
第三节 建构个体哲学的意义
第一章 个体哲学的实践观和存在论
 第一节 虚践概念的提出与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
  一、虚践和虚在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界定
  二、虚践的基本结构和虚践与实践的关系
  三、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
  四、现身状态与情绪和意志
  五、显身虚践和隐身虚践;超理性虚践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虚在概念与新存在论的建构
  一、虚在实在:人的实在之为世界
  二、虚践与虚在;虚在与存在
  三、虚在与几个重大哲学问题之解
第二章 个体哲学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根本机制:发明蕴含发现
 第二节 领受,阐释,领会
 第三节 善理与真理;区分认识论问题和生存论问题的必要性
第三章 个体哲学的社会本体论
 第一节 虚践?实践与个体的共同实践
 第二节 个体实践与社会深层结构的本体论关系
 第三节 人对社会结构的发明
第四章 个体哲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 个体实践的历时性结构
 第二节 个体生存的时间性
 第三节 个体生存的时间性与历史
 第四节 世道与社会的深层结构——对于历史必然性的重新阐释
 第五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作为具体乌托邦的个体社会
  一、族类社会
  二、阶级(阶层)社会
  三、个体社会(自由个性社会)——代表历史发展最优指向的具体乌托邦
第五章 个体哲学的自由观与欠缺理论
 第一节 个体的立场方式和自由
 第二节 个体的人的实在的欠缺
  一、身体作为世界中心的欠缺
  二、身体所造就的世界的欠缺
第六章 个体哲学的命运观与身体伦理学的建构
 第一节 我是身体:个体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第二节 身体即命运
  一、已生,必变,将死
  二、与他人共在
  三、孤独
 第三节 作为类命运的缺陷与身体伦理学概念的提出
 第四节 从身体伦理学角度对几种传统伦理学的批判
  一、对康德伦理学和功能伦理学的批判
  二、对萨特和庄子哲学中所隐含的无伦理论的批判
  三、对基督教等宗教伦理学的批判
  四、对世俗伦理暧昧性的批判
 第五节 明星崇拜现象与信仰的一种转向——身体伦理学在大众文化中的前理论显现
  一、 至人理想与明星崇拜现象的诞生
  二、 明星崇拜现象与身体伦理学的前理论显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原始族类文化到个体生存实践哲学回到个体的哲学引论从原始族类文化到个体生存实践哲学人类由个体组成,因此,哲学必然最终落实到个体层面,个体理应成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终极目的。基于以上理由,本书力图建立以个体为本位的哲学。本书所说的以个体为本位的哲学是众多的个体哲学中的一种,力图通过探讨个体实践和人的实在的始基性结构来为一切未来的个体哲学奠定根基。作为个体哲学的导言必须首先完成两个工作:(1)证明上述观点的合法性;(2)阐释个体哲学之为个体哲学的根本之所在。这是本篇引论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第一节从族类社会到个体社会:个体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据追问一种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据本身就是哲学活动,而且它已经把这种哲学的存在设定为前提。这种追问的合法性在于:哲学作为社会-历史运动的内部过程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优指向是一致的——哲学既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内部过程,又是社会-历史运动赖以获得总体性领受和终极设计的原始运动,所以,一种好的哲学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优指向的产物并且造就着这种指向。一、从族类社会到个体社会: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任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划分(过去、现在、未来)都既是对已成历史的主动领受,又是划分者对历史的积极设计,因为历史在被划分之际正在生成着,而且划分者本身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以历史主体——人的独立性程度为尺度,我认为全部的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族类社会;(2)阶级社会;(3)个体社会(自由个性社会)。…………第一章个体哲学的实践观和存在论,第一节虚践概念的提出与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一、虚践和虚在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界定我们的探讨从对个体实践结构的分析开始。首先要追问的是个体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中蕴涵着的深层生存论机制。个体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用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进行的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物质操作;个体通过想象、推理、潜意识运动在精神空间中进行的象征性改造和领受世界的内部活动,我们称之为精神操作。探讨个体实践结构就是探讨物质操作和精神操作的关系。最为显明的事实是:个体生存实践之独特处就在于它是被领受到的对象化活动,或者说,活动在这里是精神活动的对象化。人是有所知道地与事物打交道的。在进行物质操作的同时,必相应地进行精神操作,这正是实践之为实践的根本所在。因此,个体实践的本体论结构在于它是个体物质操作和精神操作的统一;没有内部的精神操作,单独的物质操作本身不成其为实践。进一步证明如下:1. 单独的物质操作本身不能设计什么,设计必须由精神操作来进行,而不设计出新的物质操作结构,实践就不可能进行下去。2. 单独的物质操作本身不能保存自己,它作为活动不断消失在产品中,保存以往物质操作的功能只能由精神操作来承担,而以往物质操作结构的保存恰恰是实践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用更原始的语言来说,就是单独的物质操作是与物质世界直接打交道的实在活动,永远不可能超越具体的物质生存情境——它的本体论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从具体的物质生存情境中抽离出来(它永远落到实处),而对当下物质生物情境的超越恰恰是实践之为实践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推演,我们可以将个体实践初步定义如下:个体实践是个体物质操作和精神操作的互生运动,这种运动通过超越个体当下的物质生存情境而创造个体自身和它的物质生存情境。因此,通常所说的物质实践是有其内在性一极的。可以把个体实践的根基性结构标画如下:精神操作物质操作现在可以确知:精神操作是对物质操作的保存和设计,所以它也如物质操作一样是人对世界能动的本体论关系。但关键的问题是进一步追问:精神操作和物质操作互生运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精神操作的本质是什么?最简单的图式是:个体的物质操作直接改造客体世界,精神操作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对客体和自我的双重认知,这种认识指导个体的物质操作并通过物质操作获得检验和修正。此图式的本质在于,将精神结构当作单纯的认识论系统,而将实践等同于外部物质操作。但这个图式根本没有揭示出个体精神操作和物质操作互生运动的根本机制,更没有领受到精神活动的本质。要发现此深层机制,必须超越这个图式追问:精神结构加工信息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推论将是简单而确凿的:信息是物质世界结构(组织度或有序度)的表征,与物质世界的实在结构是同构的,因此,精神结构整合信息的内部操作与个体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操作必是同构的,且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精神操作和物质操作具有同一性。那么,这同一性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呢?推论将是同样简单而确凿的:既然精神操作对物质操作具有保存和设计功能,那么,精神操作必总是涵括和创生着(超越着)外部物质操作,也就是说,精神操作和物质操作的结构共同性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完全同构的,恰恰相反,二者具有同构性是由于精神操作总是涵括和创生着(超越着)物质操作。精神操作是它自身,同时又涵括着外部物质操作,所以,它本身就是二者在内在性中的统一。涵括着外在性的内在性在它自身中展开着内在性(精神操作)与外在性(物质操作)的互生运动(以概念和表象为其运动形式),而个体实践作为实践就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互生运动,所以,作为内在性的精神操作本身就具有个体实践整体的根基性结构。我曾因此强名之为精神实践(内部实践)。但这显然是不妥的:实践之为实践处就在于其实在性——实践中的人和世内存在者都具有物质在场性,而精神操作中的人和世界都不具有物质在场性,所以,这种具有实践根基性结构和本质特征的内部操作可以恰当地名之为虚践。精神活动的本质是虚践,或者更确切地说,精神活动就是虚践。这是我们经过这番艰难推理所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它扬弃了过去的精神概念。可以说,探讨虚践和实践微妙而至关重要的关系是解释生存之谜的关键。虚践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起点,由此我们才真正踏上探讨实践存在问题的宽广而遥远的道路。但是,我们对虚践存在的证明还是不充分的——如果我们仔细玩味一下我们的证明,就会发现一系列悖论。我们下面就来证明,虚践是如何可能的。首先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生存论事实证明虚践的存在。我在打猎之前总会有意地想打猎的计划。最简单的想法是:“我要去打猎!”我在想这件事时,我作为身体可能并未在脑海中现身,而只是确定一种行动意向。但这是长期以来身体在脑海中现身的结果,原始人精神操作与物质操作的直接同一性已获得广泛证明的事实。这种同一性使原始人的精神操作是具体的,操作主体和操作对象都在操作过程中显现,因此,似乎有一个内在的我与内在的对象打交道,而在非反思的水平面上,我会把此交道领受为与实在活动一致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要去打猎!”这个想法一定与具体的我和具体的对象的关系是一致的,所以,我在想我要去打猎时总是在想我与猎物的交道本身。原始人总处于想象中,并且区别不开想象与现实。这说明原始人总在想象中与世界打着交道。我在未去打猎之前想象着打猎的过程本身,这种想象本质上是我对我打猎活动的筹划。它是生动的,我似乎真的在与猎物搏斗,因此,这种想象与我实际打猎的过程是同构的。区别在于:前者仅仅发生在内在世界中,是纯粹的精神操作;后者则发生实在的水平面上,是包括精神操作于其中的实践。


编辑推荐

《回到个体的哲学》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到个体的哲学 PDF格式下载



对于个体主义的复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本书非常好看,内容很充实。推荐给我的学生们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