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朱可夫

莹秋 莹秋 同心出版社 (2011-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莹秋 同心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

莹秋  

页数:

276  

前言

有一位叱咤风云的高级指挥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他屡立战功、指挥卓越,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最终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为苏联元帅,他就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从1942年8月起到战争结束,一直担任最高副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在筹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896年12月2日,朱可夫出生在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童年时代的朱可夫生活十分艰苦,一边到村里教会小学念书,一边随母亲参加田间劳动。1915年,朱可夫应征入伍,因作战勇敢并俘获一个德军军官而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朱可夫参加了红军,先后在部队里任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等职。1924年7月,朱可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1929年底至1930年春,朱可夫又被上级派往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干部深造班学习,受益很大。在教官指导下,朱可夫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战役战术课题,进一步熟悉了现代武器及技术。随后几年,朱可夫得到较快的提升,历任骑兵部队旅长、师长、军长。 1939年,他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欣河战役,他并荣膺了“苏联英雄”的称号,提高了他在苏军中的声誉,并被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朱可夫出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总参谋长。此后不久,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在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封锁列宁格勒的危急关头,朱可夫奉命指挥列宁格勒保卫战,很快就稳定了列宁格勒方面的局势,最终迫使德军不得不转入防御。10月上旬,德军展开对莫斯科的猛烈进攻,朱可夫再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负责指挥莫斯科保守战,最终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而名声大噪,其照片被放在报刊最显著的位置上。 1942年8月,德军全力攻占斯大林格勒,势态非常危急。身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的朱可夫奉命到斯大林格勒实施指挥。在朱可夫领导下,斯大林格勒军民始终控制着阵地。11月19日,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协调指挥下,苏军对德军发起反攻,最终全歼该地域内的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军已经在苏德战场上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这次会战中,朱可夫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被誉为具有高度天才的勇敢的领导人。苏联政府授予朱可夫一枚苏沃洛夫一级勋章,并晋升为苏联元帅。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下达向德军进攻的命令。4月30日,苏军在德国国会大厦的主楼顶上升起了一面红旗。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率守军残部向苏军投降,柏林战役结束。9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及英、美、法军代表接受了德国的投降。至此,欧洲战场上的战争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就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回国先后就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敖德萨军区司令员、乌拉尔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部长。 朱可夫元帅得到的崇高赞誉,得益于其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造诣。无论是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艰苦岁月里、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在斯大林格勒的指挥所里,还是在开往柏林的道路上,朱可夫总是多谋善断、指挥若定。朱可夫不仅在大本营里参与制定各次重大战役的计划,而且还亲临前线付诸实践。朱可夫思想敏锐,善于分析判断敌情;沉着果断,敢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高速度地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围歼敌军的重兵集团;勇于创新,大胆地破除死板的传统作战方法;着眼全局,照顾局部,巧妙地协调各个方面军和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后勤保障;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 朱可夫尤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几乎参与了苏德战争中所有重大战役的指挥。他是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会战、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德河战役、柏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计划的主要制定者。 朱可夫元帅指挥极其沉着,很少感情用事,更不慌乱,而且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动,不为外在的任何影响所动。 莫斯科会战最紧张的时刻,朱可夫既没有盲目乐观,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形势,而战事果然像他所估计的一样。莫斯科反攻后,朱可夫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坚决反对全面进攻,即使被斯大林斥责,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库尔斯克会战前,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主动转入防御,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德军仍未进攻。红军中一些将军开始沉不住气了,但是朱可夫不为所动,坚持原来的判断。果然,德军还是进攻了,而且正好落入了红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仅仅3天,他就在德军面前组成了一道突不破的防线。而这是其他人在半年里也没能做到的。 正是这种力挽狂澜的能力,为朱可夫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 朱可夫不但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如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大量兵力兵器,以坦克兵团实行迂回穿插、分割合围,迅速粉碎敌军主要集团等。当然,朱可夫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人。才干与骄傲、果断与固执、严格要求与简单粗暴,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互相对立的品质,常常并存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但他的功绩远远超过了他的过失,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也是众所公认的。 从士兵到元帅,朱可夫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功勋章2枚,其他的勋章和奖章数枚。朱可夫是所有前苏联军人中获得勋章、奖章最多,级别也最高的人物。朱可夫对军事指挥及军事学术所作出的贡献,已为世界军界所公认。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与世长辞。直到今天,研究朱可夫指挥的著作还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 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将领,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远大的战略目光、冷静的判断力、大胆果断的作风,在现代战争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苏联红军中最著名的统帅,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朱可夫在军事上的成就,已经成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宝贵财富。

内容概要

  有一位叱咤风云的高级指挥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他屡立战功、指挥卓越,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最终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为苏联元帅,他就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从1942年8月起到战争结束,一直担任最高副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在筹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从士兵到元帅:朱可夫》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传奇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鼎鼎有名的元帅的人生经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生从苦难起步 童年的生活 学徒在莫斯科 应征入伍第二章 战场上的雄鹰 优秀的骑士 军旅生涯 终生难忘的日子 年轻团长 深造在伏龙芝学院第三章 扬威哈勒欣河 创建机械化部队 任骑兵师师长 肃反运动 战争乌云笼罩远东 巴彦察干山战役 反攻计划歼灭日军第四章 历史使命非其莫属 军事家的才能 闪电计划 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第五章 苏德战争爆发和叶尔尼亚战役 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战场临危受命 形势极其严峻 苏德会战在斯摩棱斯克激烈的战斗 叶尔尼亚反击战的胜利第六章 列宁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受命飞向列宁格勒 城市布防 列宁格勒保卫战 进入前沿阵地 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 力挽狂澜 大举反攻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的失利于哈尔科夫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苏军实施大规模反攻第八章 库尔斯克会战和战后国土收复 德军的“堡垒”计划 “堡垒”被摧毁 夺取第聂伯河战役 粉碎德军计划 解放乌克兰第九章 巴格拉季昂战役 巴格拉季昂计划 西线进攻 卓越的贡献第十章 西进和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灭亡 前线司令员 波兰解放 强渡奥得河 是否冒险进攻? 攻克柏林 无条件投降第十一章 最终的胜利和战后重建 投降仪式投降 欢庆胜利 稳定秩序 波茨坦会议第十二章 浮沉宦海将帅不失本色 辉煌与失落 东山再起第十三章 军人政治家 幕后的较量 不合适的角色第十四章 夕阳西下几时回 安享晚年 恢复名誉总评朱可夫生平大年表

章节摘录

俄罗斯在19世纪后期,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幅员辽阔,但还很贫瘠。 在莫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名叫斯特列尔科夫卡村。这是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一条没膝深的小河从村旁潺潺流过,清澈的河水长满了绿藻,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每年炎热的夏天一到,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尽情地嬉戏、玩耍,度过黄金般美好的童年时光。 村子北面有_片桦树林,一眼望去,好像没有尽头。一幢很破旧的农房坐落在村予中心,房子的一角已深深陷进地里,墙壁长满青苔,房顶长着杂乱的野草。这是一个只有两扇窗户很不起眼的农舍,在俄罗斯极其普遍,到处可见。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就在此呱呱落地。 在这所房子里,早先住着一位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朱可娃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凄凉。于是,她从孤儿院领回来一个两岁的男孩,却不知道他的亲生父母是谁。这个男孩是在3个月的时候,被一位妇女放在孤儿院门口的台阶上,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善良仁慈的朱可娃把孩子收养后,取名康斯坦丁·安德列维奇·朱可夫。这个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 朱可夫的父母都是第二次结婚。在此之前,他们分别都有过一次婚姻,但结婚后不久就丧偶了,没有留下孩子。他们结婚那年,康斯坦丁已经,50岁,母亲乌斯季尼娅也35岁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名叫玛莎,比朱可夫大两岁。 父亲康斯坦丁·安德列维奇是个穷鞋匠,终年走城串乡,朱可夫很少能见到他。母亲在一家农场干活,劳动强度很大,但工资少得可怜。由于家里太穷,朱可夫的母亲不得不另外找活干。每年春、夏季和早秋的收获季节,她都在地里拼命干活。秋收之后,她就来到县城,替人把食品及各种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村的商人那里,运一趟能挣1个卢布到1卢布20戈比。 后来,朱可夫一家因屋顶坍塌而不得不搬家。 “必须离开这里。”朱可夫的父亲说,“不然我们都会被砸死的。现在天气暖和,我们住到草棚里去,以后看情况再说。说不定有人会租一问温室或者茅屋给我们住。” 朱可夫的父亲垒起一口小灶,全家人都在草棚里住下。朱可夫的母亲提议把母牛牵去卖了,买木料盖房子,可是她丈夫不同意,因为除了母牛之外,他们就只剩下一匹老马了。过了不久,朱可夫的父亲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到一套小房架。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康斯坦丁把它运了回来,不到11月就把房子盖好了。新房子的房顶全部是用新稻草铺成的,看起来非常漂亮。朱可夫一家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地。 1902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天气格外寒冷。因为收成不好,打下的粮食只能吃到12月中旬,朱可夫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朱可夫的父亲和母亲挣的一点钱,除去买点盐和面包,再加上还债,已经所剩无几。 邻居们的日子尽管也都不太好过,但是他们看到朱可夫一家的艰难生活,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不时送去稀粥或是白菜汤。在农村,这样的相互帮助并不少见,这充分体现了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俄罗斯人友好互助的优良传统。 收割的季节到来了,母亲对朱可夫说:“孩子,你该学学收割庄稼了。”父亲也对朱可夫说:“你已经长大了,很快就满7岁了,该千点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顶一个大人干活了。明天我们去割草,你带上耙子,和姐姐玛莎一起摊草、晒草、垛草。” 朱可夫一直很喜欢割草,大人也常常带他去,但是那时候都是去玩。这一次和以前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可是去参加劳动。朱可夫__为此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了。在去劳动的路上,朱可夫看到许多同年的小伙伴,也都拿着耙子坐在大车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与自豪之情。 由于从小就参加了各种劳动,经常干农活,朱可夫的身体锻炼得很结实。更重要的是,朱可夫在劳动过程中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受益终生,对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903年的秋季临近了。对朱可夫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和他同年的小伙伴们都在为上学做着各项准备,朱可夫借来姐姐的书,每天都在用心学习认字,也为上学积极做准备。 朱可夫要进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位于维利奇科沃村,离朱可夫家有1公里半的路程。附近四个村——雷科沃村、维利奇科沃村、斯特列尔科夫卡村和奥古比村的孩子们都在那里学习。小朱可夫在这所教会小学里刻苦学习,表现非常优异,还上过荣誉名册。 给朱可夫和同学们上课的老师叫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一列米佐夫:这是一个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人很好,从不平自无故惩罚学生,也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因此,谢尔盖深受学生们的尊敬,而学生们也很听他的话。 P1-3


编辑推荐

朱可夫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元帅殊荣的苏军统帅,他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二人之一。 由莹秋编写的这本《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讲述了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的民族神话,再现了列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悲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朱可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