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红孩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

红孩  

页数:

535  

字数:

430000  

前言

  写作是要有个心态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写出的作品质地会有很大的不同。年轻人跟老年人也有所不同,一般讲,年轻人有股猛劲,而上年岁的人作品就显得很绵润。这里主要指的是散文写作,如果是杂文,往往人越上了年纪,写出的文章就越辛辣。想想也是,人一旦活到七老八十,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还真有可怕的。近年来,我接触了一批上了年岁的作家,有七老八十的,也有五六十岁的,他们最怕的就是被文坛所遗忘。这些人在中青年时,都曾写出过一定的好作品,有的在全省,甚至在全国还曾产生过很大的反响。然而,随着时过境迁,思维僵化,力不从心,写出的作品不要说再产生什么社会影响,有的人甚至连发表都成了问题。就我所供职的《中国文化报》副刊而言,每年收到这样的老作家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论名声,他们的作品不用说,应该发在头二条。可是,论质量,还真有点勉强。然而,为了报纸好看(有相当多的读者很看重作家的名气),也为了作家的尊严、面子,我还是把他们的作品放在头二条。文章发表后,很多老作家对我总是千恩万谢。我还得搭着笑脸说,谢谢您的支持,欢迎继续赐稿。谁料,本是客气的话,对方却当真,没过几日,又呼啦啦给你邮来好几篇(有些老作家不用电脑,坚持手写),弄得你用也不是退也不是。拖的时间久了,人家还打电话催你。你又得有理没理地胡乱解释一通,等找着机会再选发一篇。  这种鸡肋般的作品也有好处,就是能应景。譬如建党建国多少周年,纪念某人某事多少周年,或者是清明节、三八节、端午节、重阳节以及现在新兴的各种洋节,他们的作品最能派上用场。年轻的作者由于缺乏阅历,写出的节庆作品大都平淡,没有内容,比鸡肋还不如。从这个角度说,许多中老年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是宝贝,你还真不能没有一点储备。  我的许多老年作家朋友都说我孝顺,说我最能够体察他们的心情。我的一位新识的年近80岁的老朋友,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自从退休后便感到十分寂寞。后来到部队的干休所老年大学学习,无意中接触了几个喜爱书画和文学创作的朋友,几经周折,跟我认识。不久,他把一篇散文《会唱歌的金达莱》送给我。我很快编发了,还开玩笑对他说:“您年轻时在朝鲜战场喜欢过一位女孩子,在心里埋藏了60年,现在才说出来,老伴看后不吃醋吗?”老朋友哈哈大笑,说:“哪里会吃醋?年轻时谁没有过浪漫呢!”老朋友的家人也都很兴奋,认为他又进入了人生第二春。现在,老朋友几乎每个月都要写一两篇作品给我,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想把内心深处的故事写出来。  不是为了发表,把内心深处的故事写出来,这实在是写作的真谛。就当下绝大多数写作者而言,有几个人能这样做昵?我们看到,有相当多的作家,写作是被动的,是等着编辑电话或登门约稿的。前几年,还有几个大牌作家公开提出,先付稿费再写稿。我们不能说被动写作一篇好稿子都没有,但总觉得这应景写作不那么可靠。我以为,一个作家正常的写作应该是:他对生活的某一方面有所触动感悟了,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写出来。具体说投给哪家报社,那就看这个作家跟哪家报社的缘分了。我注意到,有很多的成名作家,他们所发表作品的报刊和杂志常常是固定的那么几家。反之,也有一批作家,很熟悉给报纸写作,他们采取的是四面开花,不论报刊大小,有求必应。从写作质地来说,我支持第一种,固定的给一些熟悉的报刊,这样会写得很从容。不好的一面是,会给人一种圈子的感觉。第二种虽然网撒得大,市场占有率高,可以扩大作家的社会影响力,但由于市场需求大,稿费多且高,容易使作者急功近利,创作出的作品比较毛糙。从我每年编的年选看,很多名家的作品最终没能进人选本,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心态浮躁。  人都有一老,怕被别人忘记是人之常情。然而,艺术可不管你多大年龄,它只相信真理。我很佩服一批上了年纪的作家,譬如:吴冠中、黄永玉、从维熙、贺捷生、舒乙、陈祖芬,随着年纪的增加,他们的文笔非但不陈旧,反而更加有力量有青春的活力。这样的作家,他们是不怕别人忘记的。因为,他们的写作,始终是在为自己为人生写作。  问题是,我们现在有相当多的中青年作家,在文坛刚出了点名,也开始有了怕别人忘记的写作心理。他们给自己有了规定,每年要在报刊发表多少小说,在报纸要发表多少散文,要出几部长篇小说,要写几部电视剧。一位前几年正火的作家对我说,名声到了,金钱如浪潮一样席卷而来,想挡都挡不住。因为是多年的朋友,他的作品我也经常浏览,发现质量越来越差,有的作品几乎不忍卒读。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还有人举报他的作品有抄袭嫌疑,也有人说他雇了枪手。作为朋友,我认为这都是假的。这位老兄有次聚会后曾无限感慨地对我说:兄弟,哥哥这几年是发了,可是我的代价你知道吗?我的心脏已经装了三个支架。比起生命,钱算什么,就那么回事。好好活着,才是真的。  市场经济,使很多品牌一夜成名,也使很多品牌一夜毁掉。作家写作,自然排除不了功利,历史已经证明,凡是按照艺术规律创作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就会长久。那种总想着通过写作去挣钱、去捞取功名的人,其实已经跟写作没什么关系了。冰心、巴金的写作考虑过被别人忘记了吗?如果总考虑别人忘记,以他们的名气和资历,恐怕每天发一篇作品也不是什么问题。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只是为自己的心灵写作。所以,至今人们记得住他们的不朽作品。就是说,写作是自己的事,如何欣赏是别人的事。正像我编的这本散文年选,我说好说坏,那是我的认识,与别人无关。那么,什么与作者有关呢?对于书中的不足,我在北京期待您的批评!  2012年3月6日北京西坝河

内容概要

《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由红孩主编,《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由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红孩主编,精选2011年发表的散文精品100篇。其中不乏黄裳、陈忠实、舒乙、刘心武、麦家、迟子建等名家的新作,还不拘一格地收录了韩美林、林青霞、周云蓬、石维坚等艺术家的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美文之美
 1 一枚珍贵的邮票/王宗仁
 2 春秋的老实人和天真汉/李敬泽
 3祝“妈节”愉快/裘山山
 4 夕暮箫声船儿归/刘县生
 5 卡比莉亚/笛安
 6 老祖禅寺联意/闻 章
 7 故乡草/刘翠婵
 8 十二月的北京,去看一个人/孙 蕙
 9 天鹅海子/苏怀亮
 10鲁院的柿子树/郭严隶
第二辑 生活之真
 11 黑色温暖/蒋子龙
 12 灵前,我不由得跪下/韩石山
 13 终身伴侣的选择/董鼎山
 14 那些租来的房子/周云蓬
 15 装修记/闫文蛊
 16 对一座城市的记忆/崔咏洪
 17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请问你敢不敢/赵红仕
 18 浮现的带鱼/第广龙
 19 春天在画眉鸟的舌尖上/乔秀清
 20 归宿不明的她们/李新立
第三辑 岁月之河
 21 敲响城门的远方乡党/陈忠实
 22 茅盾先生一瞥/周 明
 23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陈奕纯
 24 思念索拉/麦家
 25 粗瓷小碗/王阳春
 26 从小学到初中/肖克凡
 27 碎花/言子
 28 童年没有迪斯尼/汪文勤:
 29 弹手风琴的女老师/钟国光
 30 永不消失的第一眼/宋晓亮
第四辑 城市之声
 31 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舒 乙
 32 纵浪大化别世旭/林非。
 33 好一趟六合拳/刘心武
 34 身前身后/朱以撒
 35 曾记否,穿城而过蝈蝈声/徐城北
 36 沧海一声笑/林青霞
 37 岳母在京种红薯/风信子
 38 好想再骑一回牛/向善华
 39 事物的种种可能性与道德无关/张鸿
 40 寻找这个城市的秘密/方向明
第五辑 文化之光
 41 也谈文物性建筑的搬家/邵燕祥
 42 几回明月 /韩美林
 43 雪野上的字
 44 魔术城/筱敏
 45 拐巷处一片苍凉
 46 我的白字戏情怀/杜丽华
 47 谢土
 48 在路上,棉/陈漠
 49 失落在成语里的古侯国/霍志宏
 50 今日寻声到煦园/方华敏
第六辑 精短之韵
 51 一个女人与一座荒山/苇子
 52 体检乐事/何申
 53 梁启超-蔡锷·小凤仙/解玺璋
 54 和小镇拥抱
 55 高高的禾垛/樵夫
 56 走客/姚源清
 57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李云迪
 58 那一弯腿的颤动/邱燕妮
 59 补丁开花/孙道荣
 60 在倭瓜花前守望/蔡雨艳
第七辑 苍生之情
 61 吕梁山访贺龙中学/贺捷生
 62 永玉的来访/黄裳
 63 寻访地坛和史铁生/叶稚
 64 好一个小老虎/石维坚
 65 父亲的中山装/徐祯霞
 66 地图上的牵挂/子建
 67 安静在冬天里的蝶
 68 父亲的老猎枪/艾平
 69 一只芦花鸡丢了/郭宏
 70 周末,母亲打开手机等我/刘振聚
第八辑 凭海之悟
 71 想起另两位草根歌手/肖复
 72 带笤帚的小鸟/迟子建
 73 再见时先说再见/红孩
 74 平凡的幸福/柯云路
 75 有些事情离我非常远/王小
 76 人生况味
 77 朴素的表达/王海滨
 78 有一点遗憾也幸福/苏洪源
 79 回味岱山的渔歌号子/邵顺文
 80 禅味梨花/冯小军
第九辑 旅途之恋
 81 井冈雕塑园/石英
 82 山丹丹盛开在陕北高原/周振华
 83 风雨南华寺
 84 午夜开始的玫瑰新年/赵玫
 85 明月映宜春/彭
 86 嫩江边上
 87 仰天堂记虚/许俊文
 88 六千米/赵旭如
 89 太行山上的山楂红了
 90 生命之珠
第十辑 实验之坊
 91 鲁迅晚年为什么不回绍兴/张映勤
 92 被电影虚构的生活/吴佳骏
 93 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李娟
 94 喑哑的黄鹂鸟/祖克慰
 95 低音区/吴中聂
 96 走开是因为想要怀念/安 宁
 97 喜欢裸泳/曹澍
 98 一张洗脚票/樟楠
 99 怀想驴鸣/王达银
 100 我那些和尚亲戚/高 军

章节摘录

  一张没有多少重量的邮票,一言不发地躺在我的邮册里已经30多年了。方的天地,圆的情感,承载着雪域的山高水长。你不要以为它的色彩不够鲜艳,可是一旦加上我的西藏生活它就会闪烁出生命的光芒。  那天,我乘坐的汽车在藏北谷露附近抛锚后,暂住路边这个养路道班的第三天,车已修好,我们准备起程赶路。我把三天来应交的伙食费送到道班班长巴珠面前,20元钱,5斤粮票。还没等我说句感谢的话,巴珠就一口谢绝了:“咱们都在这条路上生活,你们跑车,我们修路,车离不开路,路因为车而存在,一家人嘛,不要这么见外。再说道班五个人,添上你这一口正好是个吉利数,六六大顺。五个人的饭怎么做,六个人的还是怎么做,添一把米加一勺水就是了。不用另起锅灶,给什么钱给!”  我仍然坚持要付粮和钱,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是军人必须遵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巴珠见再推辞就不好了,只得收下。也算是给我个台阶下吧。  就在我前脚已迈出门坎要上路时,巴珠忽然喊住我:“你等等,我有东西送你!”说毕他就转身从屋里拿来一封信,从里面取出一枚邮票递到我面前说:“这个送你,希望你喜欢。”我双手接过,满心喜悦:“你怎么知道我是个集邮爱好者?”他笑答:“这些天,我见你总是拿着一本集邮杂志在翻,不是集邮的人,哪有工夫费这眼神。”好个巴珠,有心人!  我接过邮票仔细看起来,这是1956年3月30日国家发行的三枚一套“康藏、青藏公路”纪念邮票中的一枚,面值4分。纸质已经发黄,但很完整,图和字均很清晰,可见主人保管得多么精心。我看着票面呈现的在雪山上盘旋的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图线,心里涌动着满足和向往,这种满足和向往很快就变成了称心如意的美好回忆。世界屋脊上的这两条公路都留着我曾经的脚印,尤其是青藏公路,我沿着它百余次进藏。此刻意外地得到这样一枚邮票,我的激动和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这枚珍贵的邮票必然有它的故事。巴珠给我讲了它的根根茎茎。  1959年春天,那是西藏历史上突然降临的一个阴冷的季节。西藏上层反动势力背信弃义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叛乱。雪山起火,草场降祸。解放军平叛部队的一个战士负伤住进了这个道班,他的腹部被叛匪用藏刀砍了数刀,伤势很重。部队的卫生员陪着他治疗、养伤。巴珠的阿爸是一位四乡行善、爱洒八方的民间藏医,用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许多病人。巴珠从小就受到老人家医道德行的熏染,懂得医术,当时他配合卫生员给战士治疗刀伤,为了找到一味藏药,他星夜奔波五十里路去拜访一位专治刀伤的藏医。一个月后,叛乱平息了,战士伤愈也要归队,临别前他给巴珠讲了这枚邮票的来历:我们部队进藏参战之前,士兵们纷纷在驻地邮局购买发行不久的西藏题材的邮票,大家都觉得带着这些邮票去平息叛乱,会有一种别样的亲切的鼓舞力量。战士对巴珠说:“现在叛乱平息了,西藏人民会过上太平日子。这枚邮票见证了西藏隆冬的严寒,也见证了西藏春天的温暖。留下它作个纪念,以后你们看见它就会想起我们共患难的这些日子。”  ……


编辑推荐

  精选2010年散文诗作品,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散文诗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散文世界。读者走进此书,如走进满布彩贝奇石的十里海滩,相信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