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日《四书》诠译传统初探

黄俊杰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黄俊杰 编  

页数:

4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日四书诠释传统初探》共收录论文19篇,论述中日学者对四书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讨论经典诠释的理论问题,体现出现代学者对中日《四书》诠释传统努力探索的业绩。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作者简介

  黄俊杰,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总主持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台湾大学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  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2007)、《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 tion (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Mencian Hermeneu 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书籍目录

导言理伦与背景诠释学与修辞学诠释、修辞与论辩沟通Canonical Comprehensiveness and Heretical Partiality《论语》与《孟子》的诠释何晏《论语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Making Sense:Wang Bi(;ommentary on the Lun Yu朱子对《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章的诠释及其继起争议元田永孚的“君德辅导”与《论语》解释:关于《经筵论语进讲录》的考察二程与朱子对“仁”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大学》与《中庸》的诠释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论朱子在对《中庸》的诠释过程中受吕与叔的影响及其对吕氏之批评从朱子与阳明之《大学》疏解看中国的诠释学大盐中斋的《大学》诠释贝原益轩对《大学》的解释朱子与宋明《四书》诠释程颐与经典诠释阅读与理解:朱子与施莱尔马赫诠释思想之比较朱子对理解之蔽的认识——兼论中西阐释理论的一项本质区别明代书院与儒学诠释的平民化论袁宗道的《四书》诠释Classical Reaso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Essays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理伦与背景  诠释学与修辞学  抽象字母的巨大成功使得各个分散的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至希腊语言和后来的罗马帝国能够发展出它们自己的文化王国——这一文化王国在今天或多或少覆盖了全世界。这个既令我们感到非常熟悉又有启发意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根本不是科学;它是在过去至现代作为真正文化的雕塑师并且促进文化茁壮成长的修辞学。由于我们自己就是现代科学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补充的是,修辞学并不是对情感的熟练操控和感性主义。把修辞学视为只是作为一种矫揉造作的空谈而加以排斥的做法是一种片面的结果,并且是对我们的科学文化的误解,这需要重新考虑……  修辞学的世界从根本上讲曾经是文化传统惟一的承担者。这份遗产包括古代晚期的大学文科,还有教会掌管的基督教育文化,而且正是在人文主义者再次盗用古代遗产期间,现代的科学启蒙才开始出现……  ——蔼达美:《文化与传媒》  修辞学在古代曾经是一门“显学”,演讲和雄辩是当时精英政治和城邦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言善辩是古典大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才能。可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修辞学这种早期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很长时期一直处于被贬低的位置。今天我们可以说,修辞学正在经历一场盛况空前的复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黄俊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日《四书》诠译传统初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