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劳动社会学

[日] 河西宏祐,[澳] 罗斯·摩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 河西宏祐,[澳] 罗斯·摩尔  

页数:

267  

译者:

袁晓凌,陆留弟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乃是“一衣带水”之近邻。自古以来,中曰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密切的交流,可谓是源远流长。但到了近代,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等领域全盘西化,从此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大正时代的市民意识及昭和时代的对外侵略扩张,特别是工937年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精神上、肉体上无比深重的“创痕”。那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和间接受害者对于灾难和痛苦的记忆是深远的、难以忘却的。这就是历史。  一直以来,“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是我们对中日关系的基本叙述。可是,地域上的接近并未带来相互认识上的接近,可以说,两国国民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在文化历史方面有着如此渊源的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居然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认识鸿沟,原因何在?这颇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人和日本人要想解开这个疑问,最好的方法和手段莫过于理性的思维。也就是说,两国的政治家、学者应本着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科学、客观、冷静地来面对目前所存在的棘手问题。简言之,本科研项目组认为,要以客观直接的方法来对日本做一详细而全面的介绍。世界是如何看待日本的?中国是如何看待日本的?日本又是如何看待日本的?我们打算从翻译入手,通过直接的翻译工作来客观地介绍和传递来自世界、中国以及日本的不同声音,让彼此间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相互的碰撞、激荡中达到相互理解。

内容概要

  《日本劳动社会学》依托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地把握住了日本劳动世界的真实情况,并把焦点对准了限制日本人自由选择劳动方式的国家大环境,指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侵害了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影响了日本外部劳动市场的劳动过程。

书籍目录

中文版译者前言序日文版前言第一部 劳动研究语境第1章 日本的劳动状况1.1 对日本式经营方式和日本劳动状况的关注1.2 对日本式经营方式的再评价1.3 后现代主义与劳动组织——后福特主义或超福特主义1.4 变动的世界体系下的劳动思想1.5 更先进的劳动伦理?1.6 如何理解日本的劳动状况1.7 本书的构成第2章 二战后的日本劳动社会学2.1 关于劳动的观点2.2 研究劳动状况的八类学术传统2.3 人际网络和劳动社会学2.4 二战初期的劳动者社团研究2.5 近代化理论和文化主义者的反应2.6 劳动社会学课题第3章 劳动研究的竞争模型3.1 对竞争模型的评价3.2 相互竞争的观点3.3 研究现代日本劳动状况和劳动过程的新框架第二部 何谓劳动第4章劳动时间、劳动力参与、劳动伦理4.1 日本人劳动得很辛苦吗?4.2 劳动时间——比较和趋势4.3 劳动力参与和劳动时间的构成——比较和趋势4.4 劳动力参与第三部 日本的劳动力市场第5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挑战5.1 变化的征兆5.2 劳动力市场的综合层面5.3 失业5.4 结构性变化与动荡的雇佣状况5.5 劳动力市场管制的放宽5.6 展望未来第6章劳动力市场的分割6.1 雇佣形式、企业规模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6.2 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6.3 外资企业的劳动力市场6.4 女性劳动力市场6.5 外国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6.6 细分化的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未来第四部 理解日本劳动选择问题的社会政策性背景第7章从劳动政策到社会政策——在国家层面上理解劳动过程的框架7.1 走近日本的劳动政策7.2 劳动法的概念7.3 从劳动政策到社会政策——理解日本劳动组织的框架7.4 社会阶层、劳动市场的细分化、不平等现象7.5 创造就业岗位与雇佣政策7.6 中观层面的法律框架第8章社会保障与“安全网”8.1 社会保险——劳动者收入保障8.2 收入保障的框架8.3 年金8.4 以劳动者为对象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8.5 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市民社会第五部 影响劳动组织率的权力关系第9章工会运动9.1 作为权力关系的劳资关系9.2 全球化环境下工会组建率的下降和日本的工人运动9.3 二战后日本工会运动的构造9.4 结构性变化和社会性框架9.5 劳动工会运动政治影响力的动摇9.6 企业工会与工会会员需求的多样化9.7 日本工会的新定位9.8 对企业工会的各种评价9.9 日本的工人运动将走向何方第10章经营者团体与雇主的利益诉求10.1 为数不多的经营者团体研究10.2 走向经营社会学10.3 企业团体和经营的纵向统合10.4 经营者团体与全国层面上的经营者的横向统合10.5 家族网和裙带关系10.6 日本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商工会议所10.7 日经联的半个世纪10.8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新建10.9 经营者团体的未来第六部 未来第11章日本劳动状况之未来11.1 模型的终结11.2 不平等危机的深化11.3 政策的框架11.4 “工薪阶层”与过往型雇佣惯例的终结11.5 日本劳动状况的未来日文版译者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不过,过去十年的发展却给社团主义的框架投上了阴影。劳动者的最高组织“连合”的影响力显著下降。劳动组织的组建率在最近的20年里大幅下滑(参照第9章)。“连合”对于涉及全体日本劳动者福利政策的影响力也大幅萎缩。曾经是日本参会劳动者政治代表的日本社会党(现在的社会民主党)只是暂时性地进入了村山的联合内阁(1993-1996年),之后一直在苟延残喘。正如清水直子及其他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日本的劳动工会缺乏对决策层的影响力,那么劳动工会是否有存在的意义,社团是否具有抗衡力,都不免让人心生疑窦(清水1997)。  上述怀疑并不新鲜。加仑逊和尾高质疑日本的劳动工会是否真正对工会成员的关心事进行了有效的干预(GalensonandOdaka1976)。河西宏祐证明了当经营者试图引入对经营者有利的人事制度时,很多劳动工会似乎都临阵倒戈,站在了经营者一边(河西1992a)。不过这种观点并未否定劳动工会在企业层面上为提高成员福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河西1992a,Benson1994,1996)。  关于社团主义框架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并不如以前那么默契,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通产省的影响力在过去15-20年间大幅下降,尽管“日经联”和“经团连”进行了合并,经营者团体对其成员的统治力依然在逐步萎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劳动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