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国策》沟通策

王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群  

页数:

201  

Tag标签:

无  

前言

根据美国人际沟通学者丹尼尔和麦克研究所言,人际沟通应该有三个目标本位取向:第一个是自我表达目标,即通过口语传播,在听者面前塑造某一种形象,留下某一种印象;第二个是关系目标,即通过口语传播,与听者或建立、或增进、或疏远、或结束某种人际关系;第三个是工具性目标,即通过口语传播,获得听者的赞同、关注或帮助。而研究显示,这三个目标中工具性目标是人际沟通中最凸显的,其次才是自我表达和关系目标。很显然,《战国策》中,无论是持“合众弱以攻一强”观点的合纵派辩士,还是持“事一强以攻众弱”观点的连横派辩士,无论这些辩士是在雄辩还是在诡辩,他们在游说过程中这一工具性目标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原本是“讲座”,所以本书依然保持原有的口语体,但愿这能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我希望与读者之间仍然保持讲座时的那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另外,为了让读者看得清晰些,原本讲座中隐性贯穿的“提示”、“故事”和“辨析”三大块,现在书中每一块都加上了标题。还有,为了让读者能够了解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方便读者的对照,书中增加了故事的出典《战国策》原文。 人际沟通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的是一张嘴,还要靠你的耳朵,口才是“口耳之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目标的实现还要靠你“心想”、“脑辨”,所以口才也是一门“心脑之学”……根据这些道理,本书与讲座一样,分“原则”、“语言”、“智慧”、“谋略”四个篇章,试图通过具体历史故事的讲述,去芜存菁,逐层剖析,归结《战国策》先秦辩士的沟通艺术。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说明几句以作自序。 归一书屋 2011.10

内容概要

  《战国策》·沟通策》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原本是“讲座”,所以《战国策》·沟通策》依然保持原有的口语体,但愿这能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我希望与读者之间仍然保持讲座时的那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另外,为了让读者看得清晰些,原本讲座中隐性贯穿的“提示”、“故事”和“辨析”三大块,现在书中每一块都加上了标题。还有,为了让读者能够了解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方便读者的对照,书中增加了故事的出典《战国策》原文。

作者简介

王群,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朗诵水平等级考试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娱乐朗诵艺术团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与主持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兼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主持人委员会执行理事兼上海专家组成员,曾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专业论文和著作,多次获奖,负责多项国家和上海以及媒体重要课题。

书籍目录

序 开篇 《战国策》与先秦辩士之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与先秦辩士之二:关于先秦辩士 一原则篇 先秦辩士沟通原则之一:审时度势,把握契机 先秦辩士沟通原则之二:换位思考,因人而言 二语言篇 先秦辩士沟通语言之一:注重修辞,力在感染 先秦辩士沟通语言之二:加强逻辑,力在思辨 三智慧篇 先秦辩士沟通智慧之一:先知独见,不惑于事 先秦辩士沟通智慧之二:远见未萌,避危无形 先秦辩士沟通智慧之三:明辨细别,见微知著 先秦辩士沟通智慧之四:巧妙应变,见机行事 先秦辩士沟通智慧之五:善于倾听,耳聪目明 四谋略篇 先秦辩士沟通谋略之一: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先秦辩士沟通谋略之二:迂回曲折,侧面进攻 先秦辩士沟通谋略之三:步步为营,请君人瓮 先秦辩士沟通谋略之四:巧设比喻,类比对照 先秦辩士沟通谋略之五:利诱威逼,正反对比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据粗略统计,在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就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人数众多,而且构成复杂,士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也说明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人员的上下对流量比较大,他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这些“士”究竟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呢? “士”的地位 战国是一个争战频繁的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全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矛盾重重。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的智能和才干才有机会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特殊重视。 当时,人们对“士”的智慧和口才所转化的巨大力量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一些有眼光的君主和权贵,他们不以权势骄人,而是主动或自觉地与士人交朋友,拜士人为师,待以上宾,争士、养士、用士已成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比如孟尝君认识到士在贵族的政治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兴土木,高筑馆舍,诚招天下士人。凡是士人来投奔,没有不被收留的,而且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于他。据说孟尝君是战国时养士最多的一个了,他的门客最多时达到了3099人,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中型企业,一个团的兵力啊! 在《战国策·燕策》里就记载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生动故事。 燕昭王一登上王位,就向一名叫郭隗的人请教招聘人才的事。 郭隗先对燕昭王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意思是“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而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屈膝地侍奉贤者,甘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一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沉思默念,那么才干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干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些话说得有道理、有条理,按照奴才的标准肯定招不到人才,按照人才的标准就不会招来奴才,当然,关键是看你把下属当人才还是当奴才,看你究竟想招人才还是想招奴才了。 昭王听得频频点头。于是,郭隗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5,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这时候宫中突然有个地位十分低下的侍从主动担当了此事。可这个侍从在外面绕了三个月,却用五百金买了一颗死千里马的脑袋回来了。国君一看大怒:‘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现在给我一颗死千里马的脑袋有什么用?,这个侍从慢悠悠地对君主说:‘死千里马脑袋您都肯花五百金,更何况一匹活千里嘛呢?天下人知道了这件事,那么活千里马很快就有人送来了。’果真不到一年,三匹千里—5便有人陆续送到了王宫。”郭隗接着对昭王说道:“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招揽人才,那就请先从我开始吧;大王你想想,我这么不才的人都被您重用了,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昭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立即为郭隗专门建造了房屋,并恭恭敬敬拜他为师。结果消息一传开,魏国的乐毅赶来了,齐国的邹衍投奔来了,赵国的剧辛也来了,各路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到燕国。

后记

其实,少说也有七八年了,我一直有研究《战国策》先秦辩士口才的念头,但是也就一直停留在“念头”上。一方面由于要应对眼面前许多必须限时完成的事儿,很难挤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去做整体思考,更别提落笔成书了;另一方面因为本人生来有点惰性,如果没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没有编辑的鞭策,我的其他几本拙著也是很难完成的。直到三年前有一天,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约我在电视里做一档人际沟通的讲座,我埋藏在心里多年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叶景先生的鼎力支持,顿时产生了动力。在叶景先生的督促下,经过数月的笔耕和数日的紧张录制,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十五讲的“《战国策》·沟通策”。节目播完以后,我又得寸进尺,想到将讲座付梓出版,因为我觉得电视节目尽管视听兼备,有一定的传播效果,但传播的广度毕竟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很难保存,不免觉得有点遗憾。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朱杰人先生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真让我心想事成了。期盼本书能给读者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些许启迪。 最后,对朱杰人和叶景两位先生表示由衷感谢!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曹利群女士及很多编辑的辛苦工作! 归一书屋 2011.10


编辑推荐

《•沟通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国策》沟通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