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

曾红岩,坤燕昌 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曾红岩,坤燕昌 著  

页数:

218  

字数:

368000  

内容概要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立足于现代高校图书馆已经普遍建立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体系,介绍了从信息资源的来源及分布,馆藏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体系组成及利用平台、利用基础,以及常用学术信息类型(涵盖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等类型)的具体利用,到怎样在信息检索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形式中体现合理利用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全书着力于从使用的角度展示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重视该研究领域内处于学术前沿的成果及应用,传递理性独立的学术研究意识。希望本书能够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给予高校学子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当然也希望能初步展现作者在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书籍目录

资源篇
 1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
  1.1 信息
  1.2 信息资源
  1.3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
 2 馆藏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
  2.1 高校图书馆
  2.2 馆藏信息资源体系
  2.3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平台
利用篇
 3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基础
  3.1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检索概述
  3.2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及检索技术
  3.3 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利用
 4 图书资源利用
  4.1 图书资源界定
  4.2 图书资源概况
  4.3 图书资源利用
 5 期刊资源利用
  5.1 期刊资源界定
  5.2 期刊资源概况
  5.3 期刊资源利用
 6 学位论文利用
  6.1 学位论文界定
  6.2 学位论文资源概况
  6.3 学位论文利用
 7 报纸文献利用
  7.1 报纸文献界定
  7.2 报纸文献概况
  7.3 数字化报纸概述
  7.4 图书馆报纸文献利用
 8 专利信息利用
  8.1 专利信息界定
  8.2 专利信息类型
  8.3 专利信息特点
  8.4 专利信息相关知识
  8.5 专利信息源概况
  8.6 专利信息利用
 9 标准信息利用
  9.1 标准信息界定
  9.2 标准信息概况
  9.3 标准信息利用
 10 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与利用
  10.1 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概述
  10.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未来发展
  10.3 西昌学院馆藏重点特色文献数据库概况
  10.4 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利用方式
整理篇
 11 信息检索报告写作
  11.1 信息检索报告概述
  11.2 信息检索报告写作的关键环节
  11.3 信息检索报告结构要素及格式
 12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
  12.1 毕业(学位)论文概述
  12.2 毕业(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12.3 毕业论文写作程序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特别需要注意,在信息定义中强调了“自我”表述。这表明信息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与否为转移,无论有没有主体,或者无论是否被某种主体感觉到,都不影响信息的“自我表述”。  如果引入一个约束条件,信息定义的层次就会下降,相应信息的适用范围就会变窄。  我们引入一个最有实际意义的约束条件——存在认识主体,从认识主体的立场上来定义信息。在这个条件的约束下,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就转化为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认识论层次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认识论层次信息与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所关注的都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原则的区别,即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从“事物”本身的角度出发,就“事”论事;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就“主体”论事。由于引入了主体这一条件,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就具有了比本体论层次信息概念丰富得多的内涵。事实上,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判明了它的价值,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认识论层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认识主体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可称之为感知信息;认识主体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向其他主体)输出的信息,可称之为再生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受认识主体约束,可以说,没有主体就没有认识论信息。一般而言,在人类所及的有限时空中,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转化过程大致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相统一。  具体来说,由事物对象产生本体论信息,作为主体的人从中提取所需信息尤其是结构、功能方面的信息(感知信息),然后通过分析、综合等过程再生出优化了结构、具备新型功能的信息(再生信息),再作用于事物对象,使对象结构发生改变并产生人类期望的新功能。这样,事物对象又产生了新的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新一轮的转化过程又开始了……这种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造就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正常的人类主体来说,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这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是最基本的信息定义,如果在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基础上再引入某种新的约束条件,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将转化为更低层次的信息定义;引入的约束条件越多,定义的层次越低。  例如,在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中引入认识深度这一约束条件,认识论信息就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层次:语法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义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这是较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用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利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