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毛泽东的故事

石仲泉,陈登才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石仲泉,陈登才  

页数:

373  

字数:

4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系列丛书共有八卷,即:《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开国大将的故事》、《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书中所讲述的人物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作者简介

石仲泉,中共党史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5月出生,湖北红安荆州人。196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并进入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8年底调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5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后任副主任。  石仲泉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的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和协助胡乔木、胡绳同志著述等工作。个人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邓小平》、《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周恩来的卓越奉献》、《当代中国的邓小平理论》、《我观党史》和《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等。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思想新论大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等。主编的著作有:《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毛泽东研究述评》、《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宣言——从到“三个代表”思想》等。

书籍目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农家小子 “省先生”  立志出乡关 新军半年兵 坎坷求学路 学问之道  读“活”的书 奋斗!奋斗!奋斗! “谁主沉浮”唤起工农农千百万 长沙播火种 安源矿工的指路人 领导泥木工人闹翻身 韶山建党 唤起工农千百万 主诗农民革命的摇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去当红色的“山大王” 三湾奠军魂 争取绿林朋友 挽救红军 伟大的会师 三战三捷 井冈岁月战地黄花分外香 挥师赣南闽西 提拔罗荣桓 诱敌深入创奇迹 横扫千军如卷席 战地黄芬分外香踏遍青山人未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创办中央医院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一篮鸡蛋 “是不是想家了” 与人民心连心 劳动状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为你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 在才溪乡调查不到长城非好汉……保安人物一时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换了人间

章节摘录

书摘北京,作为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叫做“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战国时代的燕国,在今天北京外城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建立了自己的首都——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四十六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的一千一百多年,这里都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辽国占据蓟城,把它定为陪都,称为南京(又叫燕京)。金朝取代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元朝建立后,将这里定为首都,并建新城,改名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并享誉海内外。1368年,明军攻人大都,改名为北平。1403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清朝仍定都北京。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京又被改称北平。 位于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取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之后,承天门始称天安门。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天安门成了禁地。明清两代,除了皇亲贵族可以出入,百姓不准过往。天安门在那时的主要用处,是国家每逢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在此举行“颁诏”仪式。 在古老的天安门的历史上也有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年月。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坏了天安门前的华表,日寇“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招牌,也曾钉在天安门上。天安门默默地矗立在凄冷的寒风中,怒视着帝国主义者的耀武扬威,记录下豺狼的疯狂叫嚣。中国人民期待着自己能真正成为天安门的主人! 为恢复天安门的尊严,为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在天安门前呐喊、抗争。“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这里的一切都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激励着中国人民起来击败入侵的帝国主义者。 直到北京解放,北京才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天安门才真正属于中国人民。 为迎接北京的新生,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做好了一切准备,并打算把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1948年底,即在北平解放的前夕,毛泽东提出:“蒋介石的国都定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1949年1月31日,瑞雪纷飞的北平,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齐威武、军仪雄壮的大军。手持小旗彩带的百姓,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尽情庆祝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天,到处是欢迎的口号声浪,到处是喧天的锣鼓鞭炮,京城的人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北平获得了新生。 1949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后同夫人一起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和王稼祥一边抽烟,一边交谈。毛泽东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石头城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沉思了片刻,说:“是不是定在北平?”这与毛泽东的想法一致。 “嗯,谈谈你的理由。”毛泽东接着说。 “我认为,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势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有道理有道理。”毛泽东笑着,不住地点头。 1949年3月5—13日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中共中央所在地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同年9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过讨论后正式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北京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 凌晨六点,毛泽东仍在伏案办公。开国大典在即,周恩来惦记着毛泽东的休息情况,三次打电话到毛泽东的卫士值班室询问。 毛泽东仍看着写着,直到写完…… 下午1点,毛泽东起床,很快地吃完饭。稍事休息,两点钟步行到勤政殿。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已经在这里集合,他们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宣布就职,并宣布中央人民政府即于本日成立。会后,大家兴奋地在一起交谈起来。 两点五十分,领导人分别上车。车队由勤政殿门口出发,经中南海东门,五分钟后到达天安门城楼后边。大家互相招呼着集齐,开始登城楼。 毛泽东从城楼的西边楼梯,拾级而上。走在前面的毛泽东穿着为参加开国大典缝制的绿色中山制服,左胸前缀着红锦缎飘带,飘带上印着“主席”两个烫金字,随着秋风的吹拂飘舞。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在左胸前佩带着红色锦带,锦带上印着他们的职务。他们衣着的色调和式样各不相同,但佩上这红锦缎的飘带后都显得光彩夺目。每个人都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P366-36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毛泽东:我生于韶山冲;我父亲的名字叫毛顺生,他年轻时因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回村后通过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用心节约,积下了一点钱,买了些田地,使我家具有“富农”的地位;我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打我和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我越来越恨他,但父亲的严厉对我也有好处,使我工作上非常勤奋;我母亲出嫁前的名字是文七妹,她仁慈厚道,同情穷人,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常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曾因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十岁时曾经逃离学校流浪三天,十三岁时开始长时间劳动,同时贪婪地阅读我能找到的除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我曾因为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没有农民当主角而纳闷了二年,《盛事危言》激起我恢复学业的愿望,但我父亲反对这件事,为此,我们发生了口角,最后我从家里出走,这时,湖南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名字,同他博大如天、精深似海的才学;同他的举天拔地、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气魄;同他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同他的气势磅礴、吟颂世传的诗词;同他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伦理风范;同他的彪炳千秋、光照后人的功绩紧密相连。他的名字为中外反动派敬而远之,甚至惊畏恐惧,使敌手成为败家;他的名字,也为一些人感到神奇,去了解、追随、预测大势和历史的走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毛泽东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一位伟人充满人性的光辉跃然纸上,伟人的坚韧、执着、信念、方向和目标,大的梦想都是我们学习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