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全解密
2010-1
当代中国出版社
梁东元
201
无
太阳当头照耀,知了在茂密的枝叶间哗然叫成一片,往日时光和眼前现实逐渐交融为一体。因为怕堵车,不能准时赶到,我每一次出来采访都必须提前驱车上路,先到0约定地点之后再耐心等待。长期而艰辛的采访调查,常常在这样的情景中一次次展开。在花园东路北极寺老干部局干休所的3号楼旁,我一边等候航天医学权威贾司光教授午休起来,一边记起了八年前来这栋楼采访拍摄另一位老人的情景。那位老人就是当年中央专委办公室秘书长刘柏罗,和贾司光是多年的邻居。当年的采访是为了拍摄一部名为《国家往事》的大型纪录片,但遗憾的是,由于政治或外交的原因,直到老人去世的时候,仍无法看到这部纪录片的问世。后来,因为我的《尖端科学写实系列》中《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两部作品的连续播出,我还又曾和北京台的朋友一起来看望刘柏罗的老伴吴路青,听这位88岁的老太太如少女般得意地讲述他们的事业与爱情。和刘柏罗一样,85岁的贾司光也是瘦骨嶙峋,也戴了一副厚厚的眼镜。老人一边抖动着青筋暴露的双手,给我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边竭力睁大两只昏花老眼强调说,现在咱们国家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没有高精尖的东西。而是没有一心为国家安全着想的人,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的人。我不是哪个单位的,我是国家的人呐。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必须为国家着想,为国家说话。这一天是2008年6月24日。在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曾多次因为了解和核实某件事情而如回家一般造访这栋老房子……在航天员中心新建的实验楼内,陈景山虽然已经退休,早就不干室主任这个角色了,但仍然被聘请回来,做舱外服研制工程的顾问。从20世纪60年代末“曙光号”舱内服开始,陈景山就参与领导研制工作了。
从上世界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即秘密着手进行航空生理学的研究和实验,之后逐渐发展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决心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科技领域有所突破。从“581”小组到“651”计划,从“714”任务到“曙光号”下马,这一历程艰辛曲折,光荣而又悲壮。作者采访了众多尖端科技领域的老专家和其它亲历者,在书中大量采用口述形式,首次全面、系统地批露了“曙光浩”这一中国最早的载人飞船任务从酝酿到下马的台前幕后。
梁东元,解放军总装备政治部创作员。主要关注并倾心于尖端科技与自然环境题材的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天啸》《原子弹调查》《对中国飞天大传》《596秘史》《曙光号全解密》《通天秘旅》,长篇散文《额济纳笔记》《倾听大师们的声音》《走过额济纳》等。在《南方周末》《人与自然》等报刊上主持专栏。参与撰写和拍摄12集大型文献记录片《国家往事》、10集电视纪录《居延沧桑》、4集纪录片《航天英雄》以及《春天的故事》《便衣队长》等。
第一章 万事开头难 一、橡皮筋拉火箭 二、小枪解决了大问题 三、“用竹竿”捅下了间谍飞机 四、尖端技术是自己干出来的第二章 上天之前先探路 一、火箭从高空倒栽下来 二、老鼠、猴子与小狗 三、选动物比找对象还难 四、嫦娥牺牲,小豹上天第三章 番号507 一、“和平一号”泡了汤 二、宇宙飞船的锣鼓开始敲响 三、各自为政各自难 四、三家归一统第四章 “曙光号”悄然出笼 一、第一个宇宙飞船计划 二、革命加拼命 三、中国人的脑袋不一样 四、把人抛到了半空中 五、“714”任务秘密启动第五章 烈火金刚 一、我们的困难比天大 二、中国第一排 三、突发事件 四、散摊子是最容易的后记:谢谢你
插图:第一章 万事开头难一、橡皮筋拉火箭1958年正是中国的“大跃进”年代。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号召向苏联那样,也要搞人造卫星,算是最高层审时度势之后发出的一个动员令。会后,聂荣臻责成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和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制订独立的空间技术体系规划。国家计划委员会也指定了9个人,筹备高空探测方面的研究工作。9月份,9人小组又下设了一个生物小组,指定军事医学科学院劳动生理研究所(三所)的所长蔡翘为组长,副组长是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冯德培,组员为徐科等,不久后又增加三所的陈定一和贾司光为小组成员。当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贺诚院长安排贾司光单独搞一个小组,来做军事方面的高空缺氧、供氧装备研究工作,在专门负责歼-8、强-5和运-7环控生保系统这些核心工作的同时,研究和掌握苏、美两个航天大国的相关成就和问题,为我国的飞船上天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贾司光说,蔡翘副院长他们主要搞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我这边是直接和贺院长单线联系。贺院长那时都是直接给我交代任务,蔡翘他们都不过问。贺院长一开始就跟我说,你干你的,不用去搀乎他们那个小组。所以,“581”有我的名,但我其实没真正进去。1958年8月,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拟订完成,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中国科学院“581”组也随即成立,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和卫一清。“581”任务的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箭头分高空物理和生物两种类型;第二步发射小卫星,但不能像美国那样打一个土豆或鸡蛋上去,至少要有一二百公斤的重量;第三步发射大卫星,重量要在几吨以上。
这么多年以来,我虽然一直身处国防尖端领域,了解并创作了不少航天方面的作品,但对于航天医学工程这一科技领域,还是所知甚少。这其中的缘故,除了我以前还没有来得及深入了解之外,也和国家过去对这一段历史的严格保密有关。2008年,因为有机会深入相关单位采访体验,我立即调整了整个创作计划,并迅速把全部力量投入到了中国航天医学工程这一题材的调查与写作上来。当时的基本判断是: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种种缘故,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系统地表现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的文学作品。虽然,此前也有人偶尔涉及过这方面的一些事情,但都比较简单、零碎,尤其是“921”工程之前的那段秘密历程,更是鲜有人披露。即使有些作品有所反映,也由于缺乏深度和广度的了解,缺乏严谨科学的考证,许多地方就难免以讹传讹,错误百出。第二,航天医学工程几乎是和航天系统中的火箭、卫星及飞船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系统,它的建立甚至早于当时的航天部门。从最早的航空医学工程到航天医学工程,从最早的“曙光号”飞船到后来的“921”工程,从最早的小狗上天到后来的载人航天,航天医学工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几十年来,曾经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迹和故事。并且,这样的作用依然存在,这样的奇迹依然在发生,而我的创作,就是在这种历史作用和时代奇迹中加入自己的探寻与发现。常常是食之无味,寝而无眠。辗转调查与伏案创作的艰辛自不待言,光是对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就已经使我在短短几个月中两鬓成霜。2009年6月16日,在我完成这套系列作品最后一个标点的那天,山东电视台《我的中国梦》剧组对我进行了采访拍摄。
《"曙光号"全解密:"神州号"之前的载人飞船计划始末》为你讲述你所不知道的一段中国航天历史,调查亲历者的亲身经历,倾听当事人的当时故事。“神舟号”并非中国的第一个载人飞船工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即开始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并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到70年代末期,“曙光号”任务因种种原因被迫下马。这段历史有着许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曙光号"全解密:"神州号"之前的载人飞船计划始末》中。众多老专家、当事人分头讲述,首次全面向您披露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人怎样用小枪解决大问题?美国间谍飞机被击落为何成了世界之谜?“和平一号”为什么胎死腹中?“714”任务为何最终夭折?第一代宇航员的选拔经历了何等曲折的过程?“曙光号”载人飞船的下马和“神舟号”飞船的成功有着何等密切的渊源?
无
暂时还没来得及看,不过看了书评的,感觉还不错,由于曾经跟航天系统有接触,所以对这一块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了解那段历史吧,作为对航天历程的一个补充。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本书解密了一个我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书中的许多人,我在孩提时代就认识,然而随着507的成立,他们离我越来越远,
内容翔实,脉络清晰,很多内情确实不为人知,作者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很有史书的范儿,但大量的事实和当事人的评论让读者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值得关心中国航天史的读者看看
由于上班事多,晚了,书还是有看头的,大概看了一些,也前看过舒云,跟里面有一些相识
正版便宜!
原本是家里的男孩子提出购买的,收获后自己翻了翻,感觉之历史真实的再现,分章节的描述阅读时可以思路清晰
还没看。这次这个专题的书买了两本,不过书的外形都被搞绉和变形,还不太干净,好象是从某个角落翻出来似的,看得好伤心。(你们的评价标准只限于书本内容是否好看,我还没阅读,如何去评分?)
翔实客观。是对历史的客观回顾。
一群人的命运随着载人航天计划的上上下下而几经沉浮。从书中再次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面临的艰难环境和各种困难与干扰,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更多则是人为的桎梏。虽然只是从一个侧面截取了航医所的部分历史,但已经让人学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