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
2002-9
经济日报出版社
郁达夫
379
279
无
这部郁达夫小说精选《沉沦》收入郁达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既有人们熟知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篇,更有长期不为人注意,其实在艺术上颇有特色的《迷羊》和他惟一的长篇〈她是一个弱女子〉。
沉沦
怀乡病者
采石矶
茑萝行
青烟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十一月初三
过去
迷羊
十三夜
她是一个弱女子
东梓关
迟桂花
无
关于这本书本来不想写什么,可又觉得写得不错,至少写进我心里去了,所以还是来写写感想算了。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字不用多说——只有国家强大了,一个国家的人名才能挺起胸直起背来,也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停地努力,国家才能富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只是所有良性循环都有反面——如果一个国家弱小,这个国家的人民就越难抬头挺胸,人民也就更难出去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国家就更难富强。所以当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候,一个人不仅仅会体会到个人的羞耻,还有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荣誉感的被侮辱的耻辱。当然自从中国大妈与中国土豪狂买奢侈品的情况来看,现在应该是“只允许华人牵着狗入内”——这是后话了。
当一个人感受到侮辱时,很难把握“不卑不亢”。要么就是卑——觉得抬不起头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要么就是亢——大举招牌“我是华人”上街游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亢”也是“卑”体现,只有内心空虚,外表才会张牙舞爪。这跟一瓶不满半瓶摇类似,只有没有实质,才会晃荡。
真正的“不卑不亢”应该是沉静的。你觉得我没你厉害,处处不如你,但是我就是我,我不会应为你比我厉害就想到处证明我自己,我只会静静地、默默地提高自己。说不羡慕是假,但绝不嫉妒。我会承认你比我厉害,但我也相信经过努力我会迎头赶上。这才是真正的“不卑不亢”。
一个大学时期各方面成绩远不如我的同学(我这样说还是有点酸溜溜的味道)和我找了同样的工作,只是她在省会,而我在市区。今天她特意跑来问我三方的情况,想特意显摆显摆(也许是我因自卑太多心)——这大概就是“亢”了。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胜利了当然好,但千万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失败了也不要紧,哪里都有赢的机会,结束往往也是开始,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
愿我能一直“不卑不亢”。
翻完了郁达夫先生的《沉沦》,描写直白大胆而细腻,一个被情欲所折磨的年青留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男主角的命运是令人唏嘘的,在异国他乡爱上一个日本女子,加上家中遭遇的不幸,民族的隔阂,让他在矛盾与煎熬中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但跟很多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无论是家庭的不幸还是国家的隔阂都不是夺取男主角生命的罪魁祸首。男主角选择投湖,是因为他面对这些磨难的态度是抑郁的,当然就无法看到生活的希望。而男主角抑郁的根源,就是——性苦闷。
男主角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一方面生理的欲望驱动着他年轻的身心,让他偷看别人洗澡,窥伺别人的野合。而每当这样之后,他又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并且主动把这样的自责上上到道德甚至是民族的层面上。
这本书看起来跟《少年维特之烦恼》颇有几分类似,作者说的好“有哪个少男不善多情,有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可是对于这样的人之天性,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反应。相较于维特的直抒胸臆大胆追求,男主角却一直是在与自己的天性本能做着斗争。对于性欲望的压抑,是很多宗教和社会风俗的习惯,这样焦灼的斗争每天都发生在不可计数的青年身上,其惨烈程度如果能用战争场面描绘出来,一定是惨不忍睹。
国外有一个很火的小册子,叫做《男人除了性都在想什么》,当然了,这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形式虽然戏谑,但是道理却是真切的。如同郁达夫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的,坐在图书馆的时候就觉得书本上浮现出美女粉红的脸蛋和纤细的手,整个人不自觉的就顺着它的牵引走去,直到感到一个温暖柔软的肉身坐在身上时,才发现自己做的不是图书馆的冷板凳了。所以夏天对于男性来说就是个悲剧,一走到街上就开始了冲动的唤起与压抑,整个人一直处于疲惫的斗争状态中,哪还有精力干别的呢。
基于性苦闷,生物社会学家还研究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论,虽然不一定在理,不过说出来乐一乐倒是不错。有一种说法,为什么在中学时期女生的成绩回比男生好。有学者就认为是男性在那个时期正处于性苦闷当中,而女性受到的影响小于男性,自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当中。同样的道理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古人在某些领域的成就极高。因为先祖们结婚早,20多岁的时候已经不用和自己的欲望抗争,自然有更多时间能够潜心研究学问。
性苦闷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要是真像男主那样发展成了抑郁症还是很可怕的。有劝说者,认为男生在青春期的时候要找到合理的欲望出口,即使是用金钱交换的方式,因为这样才能在之后分清性与爱的关系。我倒觉得这有点本末倒置,爱是性的衍生,或者说是人类艺术性的创造。爱情,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人类扯下的一块遮羞布,那些进了大学就急吼吼的开始要谈恋爱的,说到底不过就是想给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出口罢了。
有人说男人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二十出头的时候有一腔激情却没有实战的机会,二三十的时候找到机会了但是实战经验有限,当然生活也算不上和谐;三十多岁经验逐步积累,体力和激情也随之下降;等到四十多的时候经验丰富神经百战,但是已经没法提刀上战场了。
当年我们说封建思想是枷锁,残害女性。其实本着顺应天性的法则,如今的种种观念又何尝不是枷锁。女性的脚解放了,男性身上看不见的枷锁又什么时候能得到解放呢?能够安然度过青春期,摆脱性苦闷的人生,将是何其幸运!姑娘们是菩萨,爱情,是她们最大的慈悲。
《沉淪》這本書是一個老師推薦給我的,看完之後其實有很多的感想,但是真正要寫的時候卻又不知道從何寫起了。因為這真的不是一部我特別特別喜歡的小說,但是它的題目深深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我終於能夠耐著性子看完這個“孤冷得可憐”的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沉淪”下去的。
其實男主人公的性格是很容易分析的,在網上也看了很多人的見解,我想這些都沒有什麽好說的了,因為我可能想不出什麽比别人更好的“高見”了。最讓我感慨的是男主人公在精神飽滿和肉體空虛上的矛盾。這也是他逐漸走向沉淪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在這點上我是很能夠理解他的,男主人公作為一個青壯年,肉體上渴望得到滿足是很正常的生理需要,看到他偷偷地,不能自己的去看樓下的姑娘洗澡並在腦中意淫,我真心覺得她很可憐並且感受到了他內心的孤獨。
他每天早上在被窩裡做那件罪惡的事情讓他深惡痛絕卻又欲罷不能的行為,在我看來這是許多年輕男子在“發情期”都會想做的事情,滿足肉體上的私慾本身就無可厚非,更談不上無恥,可男主人公自己反應卻如此誇張,“總覺得慚愧的很,因為這都是他犯罪的證據”。這讓我們覺得他似乎還有一點點自省的優良品質。然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总是自視清高的他對自己的鄙夷之心,於是自卑與自以為是的矛盾性格就在這種極端的行為中不断被加深,以至最終導致了最极端的行為——自殺。
男主人公是不幸的,我想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譴責他對女性肉體的嚮往。只是他成長為一個青壯年所做的最正常的事。
在两年前读过《沉沦》,那时候对郁达夫是有着满满的厌恶。郁达夫在满心认为人如其文的我的心中就是一个永远年轻却永远猥琐懦弱又卑鄙的留学生,卑微的活在异国他乡,像是一条草履虫。- -这样说好像有点夸张了,但是当时我确实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关上了那本作品集,把郁达夫从我的预读作家中删除了。
再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种心情了。虽然男主的角色还是不怎么让人喜欢,但是总的来说也并非那么厌恶了。觉得郁达夫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首先是人性的自然的表达,二是景物的自然描绘,再是每个主角都有接近自然的愿望。
毫无疑问,这些主角的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郁达夫自己的影子,毕竟天马行空的想象在那个年代并不流行,大部分人的小说总是会先将自己带入,无论是以前的自己,当下的自己或者幻想的自己,这种个人的回忆与欲望才是创作小说的重要的动力之一吧。而小说的精彩程度与内涵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位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的精彩程度以及个人的思考深度。
究竟清醒的沉沦是否算是沉沦呢,也许清醒这个词儿用得不是那么恰当,我所要表达的清醒是指 在沉沦的过程之中已经意识到沉沦,然而对沉沦的觉悟却无法阻止沉沦这件事情的发生。
无论是在小说之中亦或是小说之外,主人公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堕落的行径,然而却无法改变这样的欲望。理性无法战胜欲望,精神的折磨与肉体的享受,这样的矛盾组合让小说的有了一张一合的呼吸,这样的呼吸是急促的,这也正是郁达夫当年在日本留学之时所有的呼吸吧。
洪老师似乎有点反感小说结尾主人公的感叹“祖国,你快富强起来吧”,认为郁达夫没有民族自信心。我认为是情有可原的。虽然我没有出过国,但是多少了解到在日本,甚至在外面的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名声都不是好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旅游圣地才会有一个公示牌写着“狗与中国人不可以进入”。
连日本的妓女都瞧不起这个中国大学生,本身大学生在社会上就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郁还是学医的大学生,这个预备医生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敬,然而遭到了冷遇,只是因为两个字“支那”,这个在日本比任何脏话都难听的脏话,这个连日本妓女都瞧不起的民族。
海外留学的人往往比国内的人清醒,因为他们走出了圈子的中心。没有被困在人群中被困在积极言论的高墙里。他们耳朵里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不一定正确确是不同于过内的不一样的思想,就像是韩寒说的那个仙人掌的小故事,在人群中,会有许多人姑息许多思想,然而当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这样的姑息发生的几率会小很多,因为没有了团队主旋律的威胁,他可以随意弹奏其他音乐,并且可以听清楚其他音乐的情节。留学的人自然可以听见许多不一样的声音,在国内的人也许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很富强很民主了,因为他们看不到比自己的国家更民主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比较,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眼界。
不能说国外对我国的评价就一定是正确的,毫无疑问,中国与日本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许多误解与矛盾,而日本比中国发达也是毫无疑问的,日本有嘲笑我们的资本,却没有嘲笑我们的资格。
然而对于在异国他乡求生存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恶劣的
,能不怨恨祖国吗。
因此我认为他最后感叹的希望祖国快点富强起来是情有可原的。
文学史解读
1自叙的方式 不论是经历还是生活方式,都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和主人公有着很大的相似2情绪流的写法变化,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发展 2浪漫主义情感,注重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剖析和表现
重要点评:
李初梨“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那种“向善的焦躁”和“贪恶的苦闷”
浪漫主义涂上了世纪末的色彩,在重压下呻吟中寄予着反抗。”(郑伯奇)
“无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周作人)
作者生平:
读后感:比较赞同:焦躁的向善,贪恶的苦闷
主人公的个性敏感,清高,脆弱,他口中心中时时刻刻念着的道德的观念,并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反而成了一条锁链束缚自己的行为,是他产生无穷的罪恶感的源泉,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理想形象一定是传统的儒士那般高雅,但本能的欲望却一直阻碍着他去达到这一理想,他的苦闷和纠结的源泉就在于没有真正从心底理解和接受过道德的本质,没有基于自己的观察理解和自我阐述的道德永远不会内化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强行施加一些自己并没有完全认同的东西,后果是可怕的。就好像一个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但全世界都告诉他你必须跑,不跑你就是异类,其实在现在我们也是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当中。很多时候我们也能够对那种焦虑和无奈产生同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强大决不能皆有外界的拔高,虚的东西没有办法控制人的行动,我们的成长需要时间,但这个社会就是忍受不了缓慢,怎么办?
其次,主人公不断提到大自然,祖国还有母性情感的女性,这是他渴望寄托的三个去处,但是需要被寄托的情感,其脆弱度可以想见,一个人的成长最终真的只能依靠自己,寄托谁也没用,即便在那时祖国强大了,也只不过收到一份对于你的祖国的赞美和虚荣,其他的能改变么?不能!从他信中没有办法获得自信。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他孑然一身在日留学,没有亲情,个性孤僻,没有友情,曾寄情与寻找个美人,完全的爱他理解他的苦楚,但败于羞于表达。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文著和自然,一个看似多么艺术家的生活故事。可,文末点出了主题---中国的沉沦使个人的命运也划入了自我沉沦的轨道,但,为什么同在日本留学过的鲁迅先生果断就弃医从文,用笔来变相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而不是自怨自艾的呼喊祖国,你要强大啊!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句话在《沉沦》中的“他”身上得到了印证。
开篇就说,“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一个人读诗的时候会涌出清泪来;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同学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在异国的孤独让他有了一种类似于诗人的不俗意境。他读诗,Wordsworth、Heine、黄仲则的诗。可是诗人的孤独总是带有些病态。他出神呆看的时候被农夫的咳嗽声打断,立刻把笑容改装成一副忧郁的面色,“好像他的笑容是怕被人看见的”;他愈闹愈甚的忧郁症让他自诩为Zarathustra;在学校里他总觉得同学的目光怀着恶意射到他脊背上;甚至于,他不再参加中国留学生开会,同他的几个同胞,竟宛然成了两家仇敌。
他的病态不仅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为了一些儿细事,他发了长信与长兄绝了交;杭州的学校都不能如他的意;留学日本与中国朋友讲自己内外的生活反而被说是神经病。再加上当时中国的不景气、沦为殖民侵略的标本,他的安静羞涩反而将他扭转向了另一极端。兄弟间,本该是和气为贵,在将医科改为文科时,他心理却是满满的敌意,甚至于说:“他恐怕一二年后,他们兄弟两人的感情,仍然和好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产生了彻底扭曲的心理趋势。
这样扭曲的心理状态,在对待异性的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原先他在日记里说,“……‘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见到女学生他“呼吸就紧缩起来”,都不敢和她们打招呼。可见他的青涩单纯。二十岁的男孩子,多么渴望爱情,所以他会要求到最新和产美女的N市的高等学校去。可是作者笔峰一转,并没有让他的命运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开始手淫,每天总要去吃几个生鸡子和牛乳,身体一天天虚弱,记忆力一天天减退,嫌恶学校的教科书,反而记熟了法国自然派的小说和中国那几本有名的诲淫小说。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
接着,出现了“无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周作人)。他偷看旅店老板女儿洗澡,在苇草里偷窥男女交欢,到最后找妓女寻欢。每一处都有详尽的心理描写,场面却只是含蓄地用几个词象征性地概括,比如“在席上醉倒”明明就是翻云覆雨了,但这构不成色情却足以撩起情欲。最后,郁达夫花了大笔墨来写他与妓女交欢之事。当时他内心是矛盾无比的。“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陷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了。”花钱云雨,他却是无比自卑的,认为“可恶的东西欺负我胆小”,“几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来”。上靠海的房间里去之时,他吟诗“夕阳红上海边楼”,可是吟诗的心是假的,想女人肉体的心是真的。他看那侍女的围裙角,愈相同她说话,愈讲不出话来。在一个如花少女前头,他连承认自己是“支那人”的勇气都没有。
贯穿整部小说的,除了他的心理病态历程,就是对祖国的感情变化。比如把英文诗翻译成中文诗,变现他是热爱母语的;在日本留学,祖国的式微令他自卑,让他在心中燃起“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的烈火,这时的他在爱国的情感中掺杂着对祖国软弱的埋怨;在妓女面前承认是“支那人”,全身发起痉来 眼泪也滚下来,“怎么不强大起来的中国”使他有了种耻辱感;妓女冷落自己时他甚至令人发笑地说“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吧”,他把爱情与国家联系起来,弱国无外交,难道弱国也无爱情吗?他是爱国的,“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但他爱国的情感是自私的,仅仅是因为“我的死是你害我的”,祈求“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在最后“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怆声中,一个悲剧的尾声尘埃落定。
郁达夫的平铺直叙、不讲章法并不让我觉得无聊,反而让我感到他的坦诚和直率。第一,郁达夫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中表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转,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起。如此直白地阐述《沉沦》中的他与自己的契合度,这着实让我惊讶。第二,正如郜元宝评价的,同样是流泪,郁达夫小说男主人公和日记作者的泪,是那样容易地流出,又是那么自然地流出,这就和朱光潜三十年代曾经批评过的有意无意地侨情或骗人的“流泪的文学”有本质的不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坦诚,让我难以一言评价男主人公的品德。他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懂得忏悔,也会抑制自己的行为,但是性格上的懦弱使他孤僻、病态、不敢正视自己的行为,如果说这是个人的悲剧,那又何尝不是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悲剧?在《沉沦》自序中,郁达夫写到:“——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不是说他的情色不够,而是说,这篇小说让我感到了双主题:灵与欲,个人与国家。个体在群体面前总是显得卑贱、微不足道,幸好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以致合上书籍,我除了唏嘘叹息的悲凉意味之外,甚至有一丝自私的庆幸。
郁达夫曾经说过,“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这原因用叔本华的话来解释再合适不过:“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必然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失望,沮丧,压抑,然后,就是沉沦。
我现在脑海中非常不合时宜地出现了一段艾薇儿的旋律:underground, I fell down.人家至少坠落到了仙境,可是“他”的沉沦呢?意味着个人命运的不可控制,还是暗示国家沦落的结局?
昨天在上班去的五十七路公车上读完了这本书
[ Now Playing:The Drugs Don't Work (Original Demo) ]
和他读诗一般迂循在这首歌里面好几天了 今天在下班的五十七路公车上用我的BB写了下面这些话:
下班前收到表姐的短信 她果然还像个女孩子一样 居然被姐夫气得躺了一天 我自然不是担心年轻人的身体 况且表姐她酒量甚好 于是她的意思是让我回去陪她两天 我想是没有问题的 她还说暑期邀上我妈一起去西塘之类的地方玩 我想除了担心我妈的身体会吃不消之外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主意 想想吧这个世界上想见我的人还是有的呀 而你不是其中之一也不是唯一的那个
但是那个我一直以为和我最亲近的那位呢 她已经开始过着她的暑假生活了 她的我无法参与的生活 之前她也没有告诉我她想见我 甚至她说不想见到没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我的样子 我就知道了她并没有多想见面 这大概是因为一切顺利她的心情也不错 何况麻烦这种托词也说出来了我能怎么办呢 那就这样吧 我也回到我的海边过完这个夏天 和往常一样 现在我已经没有气力告诉她我有多想她了 至少多少看来她是不需要我的 那我干脆就当自己是她生活里可有可无的一个人好了 要做到这点可不容易 然而我必须下定决心不然结局就是被想念折磨到死
不过今天倒有一件最近唯一令我开心的事情 就是来Muji的第二个月我的工资就涨了(最近通胀厉害么)也就是月底评级时我升了哈哈哈
让我多么不理解的是 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你依旧能过得那般好(衣食无忧真好)而且你从来不用关注我(偶然一次传到网上想博你评论的新拍的写真你也没有看)不用了解我的破烂心情(你看到我的说说是无话可说吗 对别人的倒是颇有评论)我是多么不理解你的表现 换种说法是 我想 你不在思考(为什么对我寄去的书CD以及文字没有任何回复“请问您看完听完后什么感想也没有吗”)我想 你对这个世界没有想法
Now i have no feeling to your love , i think the longing works no longer , it just makes me worse.
我的大脑或者我的心今天得到了对此的一种解释: 长久陪伴你的好奇心绝对不会让你感到生活无趣 你对万物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倔强的热忱 而我亦不过是这千万世界里一个渺小的存在 最初的时候你从猫咪般的好奇心开始对我感兴趣 在后来的大半年时间里 你又像猫咪一朵一朵地拨开花丛一样挖掘着我的浪漫情怀 慢慢慢慢我的大脑被挖得什么也不剩了 我就变得无趣了 像现在这个样子 于是你当初对我这个物体的热情也渐渐消失了 那爱情是否降临过我的生命呢 我回答不上来 或者爱从来没出现或者是随着对我的好奇心一起消逝了 我在想 你应该就是伊甸园里蹦出来的一个so fucking curious的小女孩儿 你热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的样子 却不会去想这个世界为什么长成这样以及为什么我会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在我二十岁的时候 在我二十一岁患上傻病的某一个晚上 你是否认真地爱着我 亲吻我的全部 是否也挣扎在无尽的想念里
你眼中的那条鱼正在大海里沉沦
好的文学不总能表示过去,还能说明现在。
在外留学,远离故土,尤其在这风景如画的国度,就如同他描写的日本的广袤自然一样,总少不了的就是寂寞和思乡。
不必非得把民族-国家套在上面,像初中时分析文章一样,好的作品也给标准答案和凛然大义给糟蹋了。自恋与自虐在一个贫弱国家的学生身上展示无疑,现在的留学生不也困苦于此吗?没有了救亡图存,依然摆脱不了竞争的禁锢,在樊笼里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呢?
这篇小说是郁达夫在25岁之作,其诗词歌赋,英文德文都让人望尘莫及。作品中人物的悲观厌世和自怜自哀却相正衬于他起而振臂之呼,这才是远离故土与苦闷中人物的参照吧。
如果熟悉那个时代的背景,我想,读这本书更能引起共鸣吧。给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其实,在看开头,我们已经可以猜到结局,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起伏让我不能忘却,日本人眼中的“支那人”的愤恨与无奈,想反抗却束手无策,放下书本,心情依旧那么抑郁,国人需要强大起来!
在《沉沦》里,主人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的交流很少,基本都是心理活动。上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我简单地读过,当时只觉得有那么一点压抑和颓废,还不懂其中那些隐秘的事和心理是怎么回事。
现在感受更深,主人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敏感而自卑,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很多无关的不好的事情归结到对自己的敌对上来,以为别人都是在针对自己,基本看不到美好的一面。敏感让他更容易察觉到周围的人事并作出强烈的反映,而自卑又让他把自己感受到的事情都归结为不好的事情并将之放大。他的自卑让他饱受折磨,也许他并非如此爱国,只是为自己的自卑和沉沦找个借口,把自己的自卑归因于国家的贫弱。
在那个年代,直白描写性、爱情的烦恼,是很大的突破。文中青年这种自我戕害和自我安慰与当时羸弱的中国并无关系。这是与其他读者相矛盾的地方。其人性本质属性,弱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借口,供他自我安慰的借口。沉沦者沉沦,如不从自我下手,终究沉沦,无底的幽洞。即使此刻国家强大,沉沦继续。总体而言,这部小说对青年还是有一定的警慑力的。
我比较喜欢郁达夫先生的环境描写,优美i,精彩。让人不由想多读几遍,去和他一起领略那些风光,那些情景中透出的悲伤也让我历历在目的感觉。
几篇短篇小说,讲的同一个时代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折射出那个时代深深地压抑。同时也描写了几个性情类似的主人公,内向,软弱,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是没有任何力量的。……我在想,迷羊里的月英到底是为什么了离开介成的呢。失衡的付出,伤不起。
读到了太多的无奈。
正如我现在的颓丧,没有生活的目的,没有清晰明确的人生追求,整日在游戏和情欲中寻求刺激麻木自我。读完后让我想到的是在这样一副场景:窗外透过清晰地金黄的阳光,而一个青年正蜷缩在被窝中。读这文章正如在面对自己
《沉沦》是郁达夫1921年的短篇小说,是其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翁“他”以郁达夫自己为蓝本,作品刻画了一个留学日本,孤独而自卑,而后近乎变态的青年学生。
之前的“他”只是一个喜欢安静和渴望爱情的学生,经常去无人的地方独自吟诗,浪漫至极。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当时的他在异国不被认可和接纳,而当时的祖国也是政局动荡不安,使得自己没有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开始变得险隘和自卑。在“他”的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困惑和不安,他看到日本的女孩向同学和他打招呼,会脸红心跳,羞涩不堪。他不喜欢学校的课程,他甚至觉得坐在人群之中不合群的孤独比自己呆在角落还要孤独。他把手淫看作极大的罪恶,所以每次完事了都要吃鸡子喝牛乳,但是还是忍不住每天“犯罪”。糜烂的生活和扭曲的心理趋势他偷窥旅店老板女儿洗澡,被发现了的他自责地跑去梅林躲起来。那时的他很矛盾,预科完成他和兄长决裂了,他觉得自己是大善人,是最可怜的人,说到伤心处自己还会哭起来。他把医科改为文科,他觉得求学生涯度日如年,了无生趣,对未来充满了厌恶和失望。住进梅林的他还是耐不住内心的不安与空虚,就出来寻欢作乐。终于在寻乐之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昨天看了两篇郁达夫的作品,《沉沦》和《春风沉醉的夜晚》,两篇作品基调都是忧伤而绝望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最早的对工人形象的刻画,讲的一个不断搬家以写字为生的落魄男人和一个在烟厂卷烟工作的17岁少女为邻发生的故事。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就是都充满了对现实的绝望,主人翁都是落魄邋遢形象,生活阴暗苦闷,但是却让读者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沉沦》中,“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祖国,你为什么不强大一点?”让荒谬而可笑。“他”虽然也算是能出得了国有一定能力和识时务的新青年,但是却不知道懂得用努力和知识去换取美好的未来,只是一味的将社会大环境所给予他的种种埋藏起来,从来不肯客观公正的看待环境,去做自己应该和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和人性阴暗面的碰撞所直接造成的人性悲剧。
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吗?肯定有,没有了艰苦的环境,更添了民族自豪感,现在的中国人唱着高调,大步挺进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令人感慨的同时更值得我们反思。“第二大”并不是“第二强”。现在的中华民族到底还缺少什么呢,现在的进步青年该做的是什么,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责任?
一个人的底线是尊严,而尊严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最高追求层面吧?我想是这样的。
--------------------------------------------------------------------------------------
一年前写的搬家来这,觉得好傻 ╭(╯^╰)╮
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白话文表达流畅而富诗意。作诗也来得,从此书可知,他起码通日语,英语,德语。读下来一气呵成,景物心理都铺陈交待得清楚可见。
我是读了王大姿同学关于《王映霞自传》的精妙评论来追看郁达夫作品的。如其意思,郁品虽不错,格却不高。
我想郁达夫是为了泄欲,在小说中让自己死一次,达到慰藉清醒的状态。
这恰恰是让人悲痛的地方,若是他本身死了我们也就无法对其评论了,所以我认为他是于悲痛中重生,落寞中苏醒。
文中他多次谈到男女之事,国衰之痛,孤单之苦也表示了他对爱情渴望,对祖国的热爱,对爱的向往,他的心灵毕竟是活泼的,我们是该从中看出他的洒脱,不会如其他深陷泥潭之人破罐破摔,他以此《沉沦》纪念了过去的种种悲伤。
“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吧。”看到郁达夫在《沉沦》中的这句话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他终于憋不住了啊。
今天看郁达夫的小说,算是理清了一点他把性苦闷和对国家的失望/期望连接起来的原因。之前我觉得这很不可理喻,你找不着姑娘怎么就赖到“中国”头上了呢?“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文中到处是“我找不着妹子因为我的祖国太弱”的逻辑。其实未必是找不着,他心里想起自己是“弱国子民”立马就怂了。
日本女人对这个性欲旺盛的年轻人不仅意味着一个性对象,而且是一个“强国的性对象”。以郁达夫的性观念(“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性关系中男人是去“操”女人。(抱歉我小人之心,也抱歉我用这么粗鄙的字眼)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类比关系:
性的施事者/受事者
强者/弱者
YY日本女人的快感有一部分就来自“强弱逆转”吧。而危险在于可能反被奚落,甚至自己成为“受事者”——在《南迁》中就有日本女人主动的性关系,女人出现另外的性对象之后他就感到了加倍的侮辱。也更加深了YY的快感。
性与“国家”的关系似乎从来紧密。打败敌国(或异族)某地之后男的杀掉或者当奴隶,女的当(性)奴婢是常有的。还有攻占之后先强奸妇女的,似乎更多。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士兵的性需求,也是一种“征服”的象征。
郁达夫作为“被征服”的“弱国子民”,自己的国家被人家操了,在YY中操人家的女人,操不到似乎自然要赖自己的国家太弱了。开头引的那句话不仅暴露了“女人和祖国”的关系,还隐约显露了郁达夫YY着一个强大的祖国,或者说,“一个强大的祖国”是比女人更重要(更根本,更无可选择)的YY对象。祖国强大了不仅自己有女人,也可以把别的国家置于女性的地位。
性与民族主义就这样勾结在一起,另一个深层的相似就是它们都可能变成失控的怪兽,而且互相激励,坠入颠倒梦想。
郁达夫在描写失意者的敏感脆弱,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心态时,用足了功夫。他想表达的就是这一类壮志难申,又困苦不堪的青年,所以很容易引起那些对现实充满迷茫之人的共鸣。他的小说、散文、古体诗无不有些消极,却很有凄美惆怅之感。
他看看四邊 覺得周圍的草木 都在對著他微笑 總是疑神疑鬼 眉頭緊鎖 與世俗格格不入
一個人 會是如何的貪戀孤寂 沉浸孤寂 這樣一個"熱愛"孤獨的人 好似不食人間煙火的道人
又好似可有可無的一團煙雲 投錯了胎 飄到了不懂得愛的地方 只能蜷縮在角落里 孤芳自賞
你會否如此 一個人時 花 草 樹 云 雨 風 一切都是你的寶貝 大自然不會離棄你 大自然不會憎惡你的丑 也不會蔑視你的愚鈍
你會否如此 遇到同類時 變得局促不安 笑容改裝成一副憂鬱的面色 好像這笑容是怕被人看見一樣
你會否如此 無論何時何地 周身的眼光 總似壞了惡意 射在脊樑上
這位格格不入的悲切者 藏匿于自我封閉的世界里 他鄙視世俗 蔑視男女的情愛 憎恨著乾燥的生涯
然而 不幸 他是世俗的一份子 終究不是神仙 終究不是道士
他渴望愛情 渴望女人 渴望肉體與心靈的纏綿
"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 他吼道
"若有一個美人 能理解我的苦楚 她要我死 我也肯的"
"若有一個婦人 無論她是美是醜 能真心真意的愛我 我也願意為她死的"
飢渴 慾望 燃燒在心頭 於是
"蒼天啊蒼天 我並不要知識 我並不要名譽 我也不要那些無用的金錢 你若能賜我一個伊甸園的伊芙 使她的肉體與心靈 全歸我有 我就心滿意足了"
這是 愛情 這是 漂泊在異國 無所依靠的遊子的聲音
這不僅僅如此 對他而言 這是內心尋覓的一盞溫暖的燈 是一句溫柔安慰的話
這是一份電報 告知他 他日思夜想的祖國 不再懦弱 不再備受凌辱 不再承受著創傷
沉淪
始於漂洋過海 身處異國他鄉
終於波濤滾滾 沉與異國海洋
他是那個悲劇時代所產生的悲劇 錯誤的時間 錯誤的地點 他本可以活得自在
一個人 這樣的孤零零 沒有親人 沒有兄妹 沒有朋友 沒有愛人
他的世界 充斥著陌生人 充斥著戲謔 充斥著憂鬱 充斥著憂慮
世人不理解他 也無暇顧及他
他的病 更因此而加深 只有他和他的幻想 默默的舔舐著傷口 癒合了 形成一道道疤
------------------------------------------------------------------------------------------------------------------------------
不知為何 這位病入膏肓的沉淪者 帶給我的 是強烈共鳴
我不禁去想 假如他活在這個世紀 假如我遇見他 又會怎樣
甚至 我希望他存在於這個世界 假如能夠遇到這個人 一定相見恨晚
或許 我們會相擁 或是望著彼此 大哭一場 然後繼續活我們各自的日子
或許 我們並排走著 什麽也不做 就這樣靜靜走著 祈望這路沒有盡頭
他是可憐的 被那個時代的信仰所扭曲 站在所謂的道德與慾望的邊緣 掙扎
他的萬千哀怨 橫亙與胸中
他們以為他是愛孤獨的人 可是他們都錯了! 錯了!
這份孤獨 任何人都不會有絲毫眷戀
可是一個格格不入的憂鬱的人 除了點點寂寞 還能祈求些什麽呢
他選擇了死亡
在一次次"向善的焦躁"與"貪惡的苦悶"的鬥爭后 終究選擇的以死謝幕
死前的他 或許早已被淚水淹沒 對祖國的哀怨及不捨 對自我的矛盾與掙扎
他早已是 死了的靈魂
這樣一個人 沉淪 矛盾 病態
為何
我會感到遺憾與不捨
我也 說不清 道不盡了
这是一个敏感、孤单而压抑的人。在他的身上有人性中真实的东西,只是当这些东西被放大以后,则令人失了人的性质,变得绝望起来。
他在“人际”中,怀疑同学对他的态度,以一种复仇的心态面对别人;他断绝了与长兄的关系。一切他认为别人负他的东西,其实根源都在自己。
他疯狂地追求“爱情”,将其作为人生的意义。“苍天啊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在床上“犯罪”,他偷看房东女儿洗澡,他偷看情人亲热,他上妓院。这些经历中,他都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他欢喜,而同时自责、悔恨。
最终,他的敏感多虑,他的懦弱,断送了他。
看这样的小说,没有我想象那么可怕,反而是舒服的,放大的人性阴暗面,让人更加清晰明白地看待自己。
以前读《沉沦》只是隐隐觉得有一种颓废、病态的美。今天老师讲到《沉沦》,李初梨的评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于是,今天重新看了一遍,才慢慢理解了那种“向善的焦躁”和“贪恶的苦闷”之间的矛盾,那种苦苦地在“道德”与“欲望”的纠缠中的挣扎,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令主人公不能自拔,最终沉沦,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殊不知,强烈的否定就是肯定,主人公面对强大的生活,孤独的异乡生活、国家的弱小、冲动的情欲、难以排解的焦躁。这一切摧垮了他的世界。
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郁达夫采取自叙的手法对情欲直接宣泄,可以算是作者对于自己堕落的大胆而率直的告白和忏悔。是“无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周作人)只是“浪漫主义涂上了世纪末的色彩,在重压下呻吟中寄予着反抗。”(郑伯奇)。作品以浪漫感伤的情调书写那个时代青年的“苦闷”,所以今天我们读这部作品应该保持清醒的态度,如果饿有人要效仿作品中的主人公,那么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也就是说,具备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的读者才是清醒的读者。
一个人在路上
郁达夫,《沉沦》。过多的引用名家作品(外文),对自己私生活不满的愤懑,不自觉的颓废和迷途,结尾对祖国的叹息式的感慨……,以此来说明并以此提高小说的艺术价值及欣赏角度。无非是那个时代写的,要以那个时代白话文的进度来看问题。
小说……,比如……并不为褒奖自己而刻意将自己渲染得很好(而是……),在看到他偷看房东女儿洗澡时,我想到郁达夫那个年代的女人看到这里……。
“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
“你这卑怯者!
“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
这样自言自语的话很可爱,直接……,几乎是郁达夫的招牌语言,……使用。郁达夫的小说人……不如阿Q、孔已己那么具有象征大国民的大意义。而在表达自我上,……,或者说,他是在宣泄,以一种过瘾的方式。对于自己内心的……、卑劣、……和自卑──他找到进入小说的方法,找到……,从自己萎靡不振……从很多人厌恶、远离颓废,希望自己更加健康……其实是担心被颓废打垮。郁达夫走得又深又彻底。我认为郁达夫已被颓废打垮了,只是他开始享受颓废带给他的力量,就像魔鬼控制地狱。
他对“颓废”、“忧伤”的尺度掌握的很好……这是他天生的能力,……书生气……。……不仅小说会使人厌烦乃至恶心……陷入……千篇一律,就像安妮宝贝。
“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他小说中的每个女性都是他用来化解郁结的解药。女人……净化…………希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每个人都与我一样,有着相似与郁达夫的情绪。后来发现,只是我希望大家……。进而猜测郁达夫也希望所有人与他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和痛苦
PS: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车马劳顿四处游走,几乎没有一个三小时以上的安宁的时刻供我个人享用。这种放松式的游荡应一字不写,偏偏遇见兔小姐的征文,这是一定要作的。找到的要写的“点”但没有脑筋将其挖出来,更别谈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我将这篇征文里的许多连接点和句子删掉,用省略号连接各处,后面直接删除将近三百字的东西,算是半篇征文,也不打上句号,示意我并未写完,但又必须给兔兔小姐一个比较完善的交代。
假如兔兔的征文早一点,我可以将《一切都来不及》献上。可算是对郁达夫的一种致敬。可惜小说在前。
今天是到成都的第五天,属于我的房间因为前房客的懒惰(喜欢在深夜一边玩红警一边自言自语说我打死你,在他的日记里写着“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下去,我若再这样写去我就完了”,我偷看的他在电脑中的日记以表示我对他的报复),我现在只能暂铺凉席睡在地上。每天喝点酒,或出去找过去的朋友聚一聚。但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陪在我的身边。直到昨天夜晚,我一个人来到成都街头,走进猛追湾,过天府广场,在电子科大停下──它离祥和里很近,从各个角度看见高高的电视塔,吃烤鱼吃到拉肚子火辣辣,只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就是昨天晚上,我感觉到我在成都了。或者说,只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在听得到自己在想什么。
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到后天(或大后天),等这位并不给房租水电每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的四十岁男人从这所房子中离开时,我才拥有独立的空间,那时再坐在地上(我的床铺所在处)喝九百块一斤的功夫茶,才算是安逸的,巴适的。
大慈寺修葺了它所有佛像的金身,成都的房价在上涨,我在天府广场的喷泉里下车。我们没办法活在回忆里,回忆却让我们活在其中。郁达夫在精神的沉沦中找到乐趣和力量,可能还以为它是一条出路(谁又能说真的不是呢?只是我和其他人没办法也投入这彻底的忧郁中罢了)。大多数人,我们,没办法使自己消沉下去,我更是不愿意它占用我更多的精神空间。现在赤膊在空闲的电脑上写这个PS,我指责他不要在我写东西的时候走进房间。有人在我身后的窗口发出一身叹息,作对《沉沦》的最好礼物和注解,也作这个PS、征文的结束。
07.08.09 成都
再PS:将此帖发出来时旧房客已走。
愿我能一直“不卑不亢”。
那个……第五段的内容,是真的么=。=
你是说那个本子,还是夏天……
那个本子我知道是真的,当然说的是夏天啦=。=
是啊,不过这也是个充满愉悦的事情~
喵呜~
我觉得留学生的特点在于要独立地处理很多问题,这对于年青的他们无疑是一种负荷。在脱离家庭,朋友和组织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学坏的。
此话不假,郁达夫是因为国家之衰而沉沦,因为性欲中的强弱而自卑,这恰恰说明他对国家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由此他把自己的苦恼写了下来,最终也发表出来激励了无数青年,这是他的伟大。
而且当时此君据说由于面目抱歉,身体比例抱歉,写字抱歉…向一个日本国的女学生示好被回断了- -^不过这沉沦倒也值得
最拿得出手的大概就是诗写得还行,所以他总是提起。。
很是喜欢郁达夫的散文的。每每阅读大作家落魄穷困潦倒时,总不免想起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景,心里特么的揪心
郁达夫未必是「他」,况且我还觉得作家很是讨厌「他」啊!
哈哈,是的,是讨厌,但你想一想,作家可不可能讨厌自己?
对,作家兴许也讨厌他自己,还有像他自己这样的一批
可细想想他人就在日本,又和本国人疏远,不去找日本女人,找谁呢...
看你的感想我笑了,因为我第一遍读后写下的注脚是:从自家的春心萌动落脚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上。让我无法释怀。
我也是在大一下的这个时候看了这本书~~
又一个大一下看这本书的来了、
哈哈 握爪握爪!
“一切他认为别人负他的东西,其实根源都在自己”
也许不能全怪他?当时的社会环境?
不能全怪他。当时没有意识到:)
哎呦这么巧 我也大一下
我不觉得嫖妓是不道德的。
我倒觉得这是一篇“情感探索”文章。
说白了,就是尼采所谓的:我们之所以鄙视自己,乃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住我们的激情(爱、恨及其他欲望)。
具备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的读者才是清醒的读者。
具备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的读者才是清醒的读者。加上句男性。
郁达夫在精神的沉沦中找到乐趣和力量,可能还以为它是一条出路...
?
这不是郁达夫想表达的东西
那你认为郁达夫想表达什么?
我个人觉得觉得他是在表达一种对那个时代的无奈,沉沦的无可避免,那种祈求希望而又不断失望,对未来无所把握的迷茫感。这样也符合那个时代积极求索的人们所普遍的一种心态。如果说是沉沦中找力量和乐趣,我觉得不符合郁达夫想表达的东西,也不符合他的品格。
你说的这种郁达夫的表达是“郁达夫式”的表达。我说他寻找力量和乐趣,并非说他寻找到的乐趣和力量有多么强大,如果一定要打个分儿,我觉得他能活着就很不错了。他早期作品中肯定还是怡你所说的希望而失望继而到无把握的迷茫。但他本身就是靠这种忧郁的东西活下来的,他的文章不展现什么力量的东西,也经常看到他哀叹、高呼(这个是古典文学留给他的一样东西,一种长啸和长叹的进化),他本身我觉得是非常脆弱的,他自己也认识到自己这样是比较危险的,所以我觉得他不可能太向上,你和我所说的并不矛盾,只是你把他当作家,我把他当人。我觉得他习惯也喜欢在沉沦中活着。你让他活在任何社会,他都喜欢这样去写,和什么时代什么的,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