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北大听讲座(第11辑)

文池 编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文池 编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一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本书兼收并蓄,可称得上是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种界读者钟爱,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书籍目录

历史的先声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思想言说 曹文轩 对四亿成语的解读——我所理解的“真文学” 范伯群 建立生态平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张曼菱 西南联大与我们 袁鹤翔 精英主义与全球化 张辛 文化与文物 叶自成 中国的强国心态同大国外交战略 燕继荣 中国政治转型战略研究 朱天飚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展望 丛中 远离精神障碍,保持心理健康访问与求证 孙绍振/燕车/刘琼 中国人的幽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章节摘录

书摘  画不出内部结构来,就不能叫再现。而一旦画出内部结构来,就成了解剖图和平面图,又不是艺术了。  有人也可能认为,摄影艺术可以成为反例。一架机械性像机,用没有任何主观感情的镜头拍摄下来的世界,难道还不是一个与客观世界一致的世界吗?这似乎不应怀疑的。但事实上却是很值得怀疑的。我们至少有五条根据证明摄影艺术也不能完成再现的使命:  一,它将立体衰退为平面(客观世界是两度以上的立体世界,而变成相片的世界只有两度的平面世界)。  二,它将无限丰富的色彩世界简化为有限的色彩世界(黑白照片自然不用说,彩色照片也一样无能,它只是很有限地反映了一些色彩)。  三,它将流动固定为一瞬。  四,它将多视角局限为单视角(客观世界中的一座山峰,我们可以从若干个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而变成照片的山,使我们只能从一个视角来对它进行观照)。来到讲座现场前,我还在看一个朋友拍摄的西藏的一座雪山,山前有一棵白杨树,一束阳光照过来,如同一团巨大的火炬,漂亮极了。但是我想,实际存在中的山,至少我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它,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这张摄影作品给我展示的只是摄影者当时所在的视角。  五,它像绘画一样,将光线转为颜色。“画布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几秒钟以前从自然对象发出的。但是它在途中经过了一个‘邮局’。它是用代码传递的。它已从光线转为颜色。它传给画布的是一种密码。直到它跟画布上其他东西之间的关系完全得当时,这种密码才能被译解,意义才能彰明,也才能反过来再从单纯的颜料翻译成光线。不过这时的光线不再是自然之光,而是艺术之光了。”这段话是温斯顿·邱吉尔说的,这位政治家谈起艺术来是很在行的。与绘画相比,摄影将光线转化为颜色,也不过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此时我们会在心中说:一座艺术性的殿堂,在三百年前毁于天火,现在有巧匠们将它一模一样地恢复了,它完完全全地再现了当年那座殿堂,这下它不再是表象了吧?不再是只有一个视角可以对它进行观照了、也不再是平面的了吧?其实,这座刚刚矗立起来的殿堂依然不能说明什么。  首先,三百年前的那座殿堂,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只能依靠当时的记载了。而任何记载都只能是大约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比如说,对殿堂彩色玻璃的颜色的记载,就只能作一个大概的记载: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等等。而蓝色是一个极为笼统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之下,可称之为蓝色的蓝色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后来把蓝色分为湖蓝、孔雀蓝等等,也只能是一种大致的划分。我曾经被蓝色捉弄过。(笑声)一天,出版社通知我去看我的一本书的封面。我觉得它的色调很轻浮,大为不满。我喜欢深沉一点的。他们说可以换色,问我要哪一种。我说:蓝色。还进一步说到了一本书的封面色调。美编顺手从盒子里拿出了八九张蓝色的纸条问:是哪一种?我简直无所选择了,因为看它们哪一张都似乎跟那本书的封面色调差不多。最后我还是认定了其中一张。封面搞出来了,再一次通知我去看,这次我是拿了那本书去的,到那里一比较,觉得那个封面的蓝色与那本书的封面的蓝色完全不是一回事。美编取出我那一天选择的蓝纸条:“这是你自己选的。”我只能苦笑,心里骂:这该死的蓝色!(笑声)  任何一次对历史的重复,都是时代的。死亡的历史不可能再生,时间根本无法追回。这座殿堂无论在外表上多么像三百年前的殿堂,它在本质上也是时代的。时代的物质,时代的工艺,时代的精神投入。三百年前那座殿堂永不能复返了。  再现是人类天真、幼稚的愿望。  夕阳很美,在夕阳中滑动的归鸦很美;晶莹的雪地很美,在雪地上走动的一只黑猫很美;旷野很美,在旷野上飞驰的一匹白马很美。然而,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艺术吗?不能。因为自然不是艺术。我们都还记得那则故事:一位画家非常认真的在画山坡上吃草的羊,一位牧羊童走过来看了看说:“既然你把羊画得跟我的羊一样,干嘛还要画羊呢?”  我之所以从根子上做这样的颠覆,只是想说,我们不要怀有那份痴心——那份将“有”留住的痴心。我们是留不住它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会轻松一些。文学的天地倒可能会显得更加开阔。  下面的见解是我于十五年前在北大课堂上向学生宣扬的——  艺术与客观,本来就不属于同一世界。现在,我们把物质性的、存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以外的世界,即那个“有”,称之为第一世界,把精神性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即从“无”而生发出来的那个世界,称之为第二世界。  我们必须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另一个世界。  由于无止境的精神欲求和永无止境的创造的生命冲动,人类今天已经拥有一个极为庞大的、丰富的、灿烂辉煌的精神世界——第二世界。人类为了物质欲望,也为了精神欲望,还改造了第一世界。上帝最初把第一世界交到人类手上时,这个世界是单调的和枯燥的。上帝给人类的只是一块未经加工的物质毛坯,是人类前赴后继、调动伟大的想象力和付出巨大的劳动以后,才使它呈现出今天如此斑斓多彩的形象。如果有一天上帝从苍茫的宇宙中遨游归来,会对人类说:这不是我给你们的那个世界。至于第二世界,则与上帝毫无关系,完完全全是人类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下自行创造的。上帝给予时,有荷马史诗吗?有《哈姆雷特》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有一种叫做立体派的绘画吗?有哲学吗?有一种叫做“行动决定本质”的道理吗?没有。上帝只给了我们阳光、空气和土地这样一个纯物质的世界。上帝在精神上是赤贫的,他拿不出一点东西可以施舍给人类。人类自己建造了一座硕大无比的精神宫殿。如今,在人类浩瀚无涯的思维空间里,已漂满了概念、音符和画面。  上帝创造第一世界,人类创造第二世界。  这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空白世界,创造什么,并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由的。  我们随便来谈一项体育活动:橄榄球。上帝在把世界交给人类时,并没有橄榄球这一东西。……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卷首语              叩问与追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无独有偶,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将巴黎高师称作“高贵的精神隐修院”。精神,像一束鸿蒙之光,照亮懵懂的心房;像一缕温馨的风,抚慰现实的沧桑;像一片高雅的景,熏染世俗的情怀。对精神的叩问,让我们暂且遁离物质世界的纷扰,拂拭心灵落定的尘埃,正所谓“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精神的观照,也让我们得以闲暇,反思浮躁的人生,彻底撕裂生活的面具,回归真实的自我,追寻生命的终极,正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游心天玄,与物自适。  北京大学,正是这样一所精神的诗意栖居地。这里曾诞生了一批精神巨匠。严复、事鸿铭、蔡元培、陈独秀、马寅初、鲁迅、马幼渔、沈尹默、熊十力、黄侃、胡适、粱漱溟、顾颉刚、翦伯赞、金岳霖、陈岱孙、冯友兰、俞平伯、汤用彤、朱光潜……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思想博大精深,人格儒雅清芬。这激励着北人人一如既往孜孜以求的人文关怀,自由的思想,独立的品质和担当的勇气。如今,北大的讲座,正承继着学术的传统,汇聚着精神的辉光,容纳着思想的争鸣,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曙光初照,来到北大三角地,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讲座通告牌依次排列,不时还能碰撞搜索的眼神,听到惊叹的声音。夜幕初降,灯光如昼,来到三教、理教,你不难发現,讲堂之上,学者谈吐自如,激杨文字,宣讲思想;讲堂之下,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遭、入口、出口处都无立足之地。听众用心倾听,冥思凝想,不时提笔记录,戊点头称是戍摇头质疑。每到精彩处,场下掌声霄动;每到幽默处,场下笑声入云。讲座末尾多半是听众提问时段,有些学生温又谦恭,借机请教;有些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针锋提出自己的见解,学者们总能以谦谦君子之风诲人不倦。两个钟头,一晃而过。听众往往兴致未尽,追问不已,学者们则不吝屠教,一陪到底。这就是北大讲座的盛况。  主讲人不拿思想来哗众取宠,他们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王国维将做学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苇三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由孤独自恃、苦苦思索到兴味盎然、精心钻研到豁然开朗、理得妙悟的递进式发展。来北大开办讲座的老师便是如此治学律己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升腾着自我的人生境界。而冯友兰先生根据宇宙的觉悟程度之高低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是自然境界,即“顺习”、“顺才”;第二种是功利境界,即汲汲于私欲;第三种是道德境界,即为公、为义、为民族;第四种是天地境界,即“浑然与物同体。”  没有讲座人探讨政治形势,关注经济动态,心系人类生存状况,放眼全球进程,在繁复多元的现实中,敏锐感触时代的旋律,独到发现社会的积患,产志促进人类的发展,体现出敢为天下先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表现崇高的道德境界,呈现生命之凝重状态。……


编辑推荐

  一流学府的思想之声,著名学者的智慧集锦! 《在北大听讲座》书系创始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读者》《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思想读物,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强力推荐,深受各界读者钟爱。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约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一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北大听讲座(第11辑) PDF格式下载



我不怎么喜欢听学校里的讲座,但是对比较好的讲座还是听的,虽然亲身去听,收益较大,但是时间也要发得较多,所以我习惯于看讲稿。


开本再大一些会显得更大气一些。


历史的声音


无论是内容还是价格,都满意。


希望不是最后一个,这套书质量不错,如果能给每个讲座都标记上时间最好了,希望再版时有所改变。总体被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便宜。呵呵


这一套丛书都不错,内容也可以,只是现场讲座有时不是很系统,也不全面


都是以前的演讲记录,感觉一般。


还可以,涉及的很多学科


在这个时代,一切似乎都是可以嘲笑的,包括思想、理性、大师和经典,一切似乎又都是可以允许的,昏聩、腐烂、变形皆可以被人们装扮成自然的发生。“怎样都行”的口号占据了最前沿,不负责任但又一味奢望享乐的人愈来愈多。他们是思想的贫困者,精神的畸形儿,在他们那儿,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允许了。作为十足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全部目标可以归结为两项:赚钱和享受。怎样才能充实我们的思想,不做思想的乞丐呢?还是让我们来读读文池主编的系列丛书《在北大听讲座》吧。在该丛书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又有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既有对古典精神的解读,又有对未来的追求与探索;既有对生命真谛的寻找,又有对普遍和永恒情感的专注;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大凡思想都有锋芒,如同兵器中的剑,虽明如秋水,却寒气逼人。学者锤炼思想就如同铸剑,在不断升温的过程中积累火候,最后破炉而出,削金断玉。《在北大听讲座》中到处都是这种宝剑,每读一篇讲座,领略一种思想,如同佩剑夜行,虽身单力薄,胸中却有冲天豪情激荡奔涌,阅读的过程也就由此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之剑削开锋刃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单是科学教育,“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能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性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读该系列丛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人社会,不再为灯红酒绿而迷惑,不再为物欲横流而叹惋,因为在我们的耳畔时刻震荡的是那些思想者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的是思想者头脑中思想的灵光,我们所享受的将是思想的盛宴,而绝不是庸俗的金钱美女、声色犬马。让我们一起回味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追悼会上的那句名言吧:从今之后,众人仰望的不再是统治者的脸色,而是思想家的风采。许多的过失和狂热一旦消失,人们才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发现自己与世界的真正联系。 阅读更多 ›


在这个时代,一切似乎都是可以嘲笑的,包括思想、理性、大师和经典,一切似乎又都是可以允许的,昏聩、腐烂、变形皆可以被人们装扮成自然的发生。“怎样都行”的口号占据了最前沿,不负责任但又一味奢望享乐的人愈来愈多。他们是思想的贫困者,精神的畸形儿,在他们那儿,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允许了。作为十足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全部目标可以归结为两项:赚钱和享受。 怎样才能充实我们的思想,不做思想的乞丐呢?还是让我们来读读文池主编的系列丛书《在北大听讲座》吧。 在该丛书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又有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既有对古典精神的解读,又有对未来的追求与探索;既有对生命真谛的寻找,又有对普遍和永恒情感的专注;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大凡思想都有锋芒,如同兵器中的剑,虽明如秋水,却寒气逼人。学者锤炼思想就如同铸剑,在不断升温的过程中积累火候,最后破炉而出,削金断玉。《在北大听讲座》中到处都是这种宝剑,每读一篇讲座,领略一种思想,如同佩剑夜行,虽身单力薄,胸中却有冲天豪情激荡奔涌,阅读的过程也就由此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之剑削开锋刃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单是科学教育,“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能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性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读该系列丛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人社会,不再为灯红酒绿而迷惑,不再为物欲横流而叹惋,因为在我们的耳畔时刻震荡的是那些思想者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的是思想者头脑中思想的灵光,我们所享受的将是思想的盛宴,而绝不是庸俗的金钱美女、声色犬马。 让我们一起回味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追悼会上的那句名言吧:从今之后,众人仰望的不再是统治者的脸色,而是思想家的风采。许多的过失和狂热一旦消失,人们才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发现自己与世界的真正联系。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