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日惊奇

[美] 埃勒里·奎因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美] 埃勒里·奎因  

页数:

301  

字数:

164000  

译者:

沈云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他们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
霍华德·范霍恩:一个饱受失忆症之苦的年轻雕塑家,急切地找到埃勒里·奎因,请他帮助解决日在困扰自己的问题。
迪德里希.范霍恩:霍华德的养父,莱特镇的百万富翁,他用金钱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位妻。他需要埃勒里奎因——但是为了一个罪恶目的。
萨利迪德里希年轻漂亮的妻子。她来自贫民区,但命运逆转·住进了范霍恩家的豪宅。  
  埃勒里发现了一种犯罪模式,它会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谋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 译者:沈云骢埃勒里·奎因,美国推理小说的同义词,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推理王朝的建立者。埃勒里·奎因是一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这对表兄弟在美国纽约出生。表哥是出生于一九。五年一月十一日的曼弗德·里波夫斯基,表弟是出生于同年十月二十日的丹尼尔·纳森。成年之后,表哥改名为曼弗雷德·班宁顿·李,表弟改名为弗雷德里克·丹奈。李和丹奈虽是兄弟,性格却截然不同。李内向沉稳,是个智慧型的学者·丹奈则张扬热情,拥有发泄不完的能量。两个人碰到一起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争吵,而且一吵就是几十年。李说过:“基本上,我们对于推理小说的看法完全不同。”丹奈则说:“我们对任何事的看法根本上都不相同。”就是这样一对冤家,却成为了推理小说创作领域的第一搭档。

书籍目录

第一时期作品:1929《罗马帽子之谜》1930《法国粉末之谜》1931《荷兰鞋之谜》1932《希腊棺材之谜》1932《埃及十字架之谜》1932《X的悲剧》1932《Y的悲剧》1933《z的悲剧》1933《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1933《美国枪之谜》1933《暹罗连体人之谜》1934《疯狂下午茶》1934《中国橘子之谜》1935《西班牙披肩之谜》第二时期作品:1936《半途之屋》1937《生死之门》1937《恶魔的报酬》1938《红桃4》1939《龙牙》1940《上帝之灯》第三时期作品:1942《灾难之城》1943《前有个老女人》1945《凶手是狐》1948《十日惊奇》1949《九尾怪猫》1950《双面莱特》1951《恶之源》1952《王者已逝》1952《犯罪日历》1953《血色的信》1954《玻璃村庄》1955《奎因调查局》1956《奎因探长自己的案件》1958《最后一击》第四时期作品:1963《另一方玩家》1964《然后在第八天》1965《三角形的第四边》1965《奎因出击》1966《恐怖的研究》1967《脸对脸》1968《铜屋》1968《逃避》1968《奎因的推理试验》1969《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1971《美好的私密之地》

章节摘录

他把门打开。走廊充满了臭味,让人想拔腿就跑。推着拖把的老人抬起头来。“喂,”霍华德问,“这是什么地方?”老人把拖把靠向身体,霍华德看到老人只有一只眼睛。“我曾经到过西部一次。”老人说,“告诉你,卷毛,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到处跑的。我还记得有个红印第安人就坐在路上宽阔的地方,好几英里路什么也没有,你知道吗?就只有这小土墩和它背后的山。我想,那应该是堪萨斯州吧……”“听起来比较像是俄克拉荷马或是新墨西哥。”霍华德说,发现自己正靠在墙上。那用猪油煎的鱼一定被吃掉了,毫无疑问的,但是它的尸骨却像鬼魅般骚扰着整个地方。我必须吃东西,而且不能等,就像往常一样。“怎么回事?我要赶快离开这里。”“这个红印第安人,他就坐在这地方,背靠着那小土墩,你看……”突然,老人的视线移向自己额头的中央,霍华德说:“波吕斐摩斯。。”“不,”老人说,“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过,就在那红印第安人背后的一面墙上钉着一块用大大的红色字母写的招牌。你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吗?”“什么?”霍华德问。“瓦尔多夫旅馆!”老人得意地笑起来。因为我就是那个坐在床上的人?但我怎么可能是坐在床上的那个人?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个邋遢鬼。原来只是张贴纸——当你非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且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时候,那只是张贴纸。他又笑了。我不如躺回这张所谓的床睡上一觉,他心想,是的,那正是我要做的。接着,霍华德发现自己再度回到船上,被星星覆盖着。霍华德第二次醒来时,感觉和上一次完全不同,没有初生的感觉,也没有其他关于在船上的无聊幻想。睁开眼睛,他看到简陋的房间、看到日历上的耶稣、看到破碎的镜子,自己则在一张床上,面对着记忆中的一切。几乎所有的过去都开始涌回他的脑袋:他是谁,从哪里来,甚至连他为什么来到纽约,都记起来了。他记得在斯洛克姆搭上大西洋国家号,从第二十四车道沿着斜坡辛苦地爬上烤炉似的中央车站;他也想起打电话给泰拉齐画廊,询问杰朗画展的开始时间,接电话的人不耐烦地用欧洲口音在他耳边说:“杰朗先生的画展昨天就结束了。”接着,他想起在这个垃圾桶里睁开眼睛的事。不过,在那个声音和房间之间却悬着一层黑雾。霍华德的身体开始抖了起来。他知道,他必须停止发抖,但是他并不知道停止发抖原来这么困难。他试着控制自己,但是把肌肉绷紧之后反而更糟。他向门走去,那上面挂着碎裂的瓷钩子。刚才我应该只睡了一会儿,他想,因为他们还在外头泼水。

媒体关注与评论

莱特镇系列是创作者的一次自我突破,它使得奎因从一位出色的侦探小说作家升华为真正的文学大师。  ——博尔赫斯


编辑推荐

《十日惊奇》:埃勒里·奎因的十二大丰功伟绩:埃勒里·奎因的所有作品都是线索明晰、公平至上的黄金时代推理作品,“挑战读者”的设置更是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桥段。★埃勒里·奎因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的威功先例。★埃勒里·奎因创作的“国名系列”是推理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埃勒里·奎因以“巴纳比·罗斯”之名出版的“悲剧系列”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系列推理小说之一。★埃勒里·奎因在一九四二年创作的《灾难之城》标志着其创作风格成功转型。侦探奎因由毛头小子成长为成熟男人;作家奎因的作品也从单纯的解谜游戏升华为深刻的哲学探讨。★埃勒里·奎因于一九四一年创办了《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对普及推理文化、提高推理文学的地位起到了不可结量的作用。★埃勒里·奎因利用杂志平台,大力培养新人。当今美国推理界所有的大师级人物,几乎全部出自埃勒里·奎因门下。★埃勒里·奎因热衷于推理文学的理论研究。他编辑出版的小说集和评论集都成为了推理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埃勒里·奎因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召集卡尔等推理大师交流创作心得,相互激发灵感。不计其数的经典推理小说都是从研讨小组的咖啡桌上讨论出来的。★埃勒里·奎因先后将推理小说搬上广播、电视、影院……建立了庞大的“奎因推理链条”,推理的火种被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埃勒里·奎因作品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两亿册,三度荣获欧美推理领域最高荣誉埃德加·爱伦·坡奖。★无须一一列述,因为他的名字是“埃勒里·卒因”。他们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霍华德·范霍恩:一个饱受失忆症之苦的年轻雕塑家,急切地找到埃勒里·奎因,请他帮助解决日夜困扰自己的问题。遣德里希·范霍恩:霍华德的养父,莱特镇的百万富翁,他用金钱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位妻子。他需要埃勒里·奎因——但是为了一个罪恶目的。萨利:迪德里希年轻漂亮的妻子。她来自贫民区,但命运逆转,住进了范霍恩家的豪宅。埃勒里发现了一种犯罪模式,它会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谋杀…..真相就要揭晓,祝狩猎愉快!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莱特镇系列第三部——“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之后奎因又一个创作巅峰,上帝用七日创造万物恶魔用十日毁灭世界,地狱般的十天里,埃勒里·奎因可以救赎一切嘞,侦探文学黄金时代最高成就者,三度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大奖,全球销量超过两亿册,中文系列作品突破20万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日惊奇 PDF格式下载



十日惊奇—熟悉而又陌生的奎因

当一九四八年《十日惊奇》发表时,距离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这对合作无间的表兄弟发表第一部作品《罗马帽子之谜》,已经走过了十九个年头。这对同年出生的表兄弟也已经四十三岁了。

对于作家而非篮球运动员而言,四十三岁应该是正处于创作欲望和写作能力巅峰的黄金时期,何况二次复出的乔丹40以四十岁的高龄征战NBA还可以场均砍下20分。

看着力不从心疲态尽显的Ellery Queen,我们只能无限感慨地承认,创作推理小说尤其是奎因式的高水平逻辑严密的推理小说,是一件比打NBA更费劲的活儿。

通读《十日惊奇》后会发现,这是一本极为典型的后奎因时代的作品。在经历了早期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的逻辑为王条分缕析之后,是故事性的增强和光怪陆离的好莱坞元素的中期作品,再往前走,走到奎因后期作品,毛头小伙子埃勒里成长为中年人奎因先生,他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了。

《十日惊奇》是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雕刻家霍华德•范霍恩饱受失忆之苦,找到埃勒里寻求帮助,埃勒里在他的邀请下,来到了莱特镇,却意外发现了霍华德和年轻后母萨利的奸情,一个神秘人掌握了他们偷情的证据,开始敲诈勒索。此时,霍华德的养父迪德里希似乎对这一切有所察觉……

虽然是奎因的后期作品,逻辑推理的精彩程度也并不逊色,宏大的诡计设定和近乎圆满的终章推理,可以看出老奎因雄心仍在。要特别说明的是故事里的两个核心诡计分别涉及到了《圣经》和英文中的字谜游戏,对于中国的读者们显然不够友好。所以试着忘记奎因挑战读者的习惯,全心沉浸在这个惊悚的故事中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逻辑严密是奎因的作品一贯特色,在《十日惊奇》中骄傲的奎因更是懒得布置更多的红鲱鱼。因此,猜到凶手不足为奇,能严密地推理出大致过程才真正值得骄傲。对这一点,这对表兄弟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道破天机:我们的作品绝对公平。另一人补充道:只对天才而言。
就像《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武功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在达到巅峰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恐惧,在《十日惊奇》里,曾经神一样的存在的埃勒里,也对自己能否承担上帝的角色陷入深深的迷惘。孰是孰非?埃勒里最后的做法你是否认同?这份在破案之后多余的思考,是这对表兄弟对自己的质问,他们也同样公平地把问题抛给了读者。

我觉得,在本案中,第一次的解答远远称不上完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谁是勒索者?早期的埃勒里在结案陈词时绝对不会留下这样大的漏洞悬而不决,而在本案中能有此疏忽,埃勒里的发挥无疑是大大低于水准。

必须说明的是,我的解释仅仅能解释《十日惊奇》的个案,并不能否定埃勒里最后的反思和迷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反推理小说。

一本集宏大的诡计,双重解答,反推理于一身的推理小说,推理迷不可错过。

五星推荐。


《十日惊奇》,莱特小镇第三集,与前两本《灾难之城》和《凶手是狐》一样,几乎一口气将书看完。我读过东野,道尾,布洛克,康薇儿,席勒曼,莱克斯的一些书,但是到目前为止也就奎因的书,读起来会如此之酣畅淋漓,其他人的多少都会有些沉闷的感觉。究其原因,自己看书时浮于表面不愿太费脑细胞去思考是一方面,另一更重要的方面,相比其他大家写的书,奎因的书阅读的趣味性更高一些,我觉得老奎即使不写推理,也一样能写出十分吸引人的小说。《十日惊奇》在看到?分之二处时,仍然没看出一丝与谋杀案相关的联系,神秘又复杂的范霍恩家族,四个家族成员错综的情感纠葛,就已经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了,而我唯一想的比老奎快的,就是养子与后母的奸情,叹气,我果真是个猥琐的熊。

奎因的推理过程总是被描述的十分复杂,他太过细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而由这些纷繁的细枝末节再延伸出去的细支末节所构成的庞大的“线索空间”,完全能让我这种笨蛋晕掉,无怪乎,总在腰封见到那句: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会知道故事的真相。好吧,就算我熟知基督教旧约的那“十戒”,我也完全不会将案情与之联系起来,冰山太大,露出的角太小,文章又行云流水吸引的人不愿停下来细细思考。线索繁多,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可以很清晰地记得很久前看过的《放学后》里那一长一短的最关键的两根箭,但是老奎的书,脑子就只剩一团乱乱的麻。十分喜欢破解谜题的读者,读来该是很郁闷的,好比数学里的证明题,给的条件必须要不多不少,才能推断出结论,给多了太容易,给少了就根本无解。

莱特镇,它不就是一个小镇嘛,它怎么总这么倒霉,每次老奎一来,就有悲剧要发生。侦探也就是侦探,不是神,所以奎因无法在《灾难之城》中?止悲剧的发生,在《凶手是狐》中给了老福克斯希望最后却发现希望一开始就不存在。而《十日惊奇》,奎因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耻辱,他很善于揣摩人物心理,可是这一次,他在研究案件相关人物心理时,却也成了别人的研究对象,凶手设计的一个局中局,让谋杀进行的无懈可击,大侦探奎因没破了案子,却成了大帮凶,等他幡然醒悟,已经在太久的之后了。

安排这样一个黑色幽默般的结局,作者已经不再是追求悬疑推理过程的完美了。奎因很聪明,但这聪明似乎老让他在绕远路,甚至这一次,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最精明?非王熙凤莫属,但最后给她的判词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苏轼易有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哇偶,值得好好深思,虽然我是头笨熊。


这个命题本身
似乎是个杯具
奎因的小说
还是一如既往的谋掠智慧
莱特镇系列似乎有更大的野心
在纯文学领域一试牛刀
是否有一种犯罪模式,最终将导致谋杀?
相信这并非奎因本人要传达给大家阅读指向吧


奎因的书都不错,我原来看的是百世文库那套里的,这次看到新星出了新版,就买了。期待莱特镇系列的后续作品。


莱特镇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案件和人物。这次的案子也一样,本以为会被杀害的人没有死,倒是凶手不明不白地死了。这次的凶手智商最高,也最了解奎因,所以对于奎因来说,一切困难重重。奎因差点中了计。和其它莱特镇的案件一样,奎因不得不掩盖真相。不愧是一部获奖的作品。我很喜欢。


正好在收奎因的莱特镇系列,这下终于收齐了


很喜欢奎因的书,这本也很喜欢,集齐了5本莱特镇系列。


奎因的莱特镇系列很精彩,而本书是best of best!喜欢。


莱特镇三部曲很不错,是奎因的新高峰,值得一看。


莱特镇系列我不停顿的看完。


莱特镇系列的都要看。


故事区别于以往的套路,在故事的中,奎因也会犯错,而且错的离谱,对于一条显而易见的线索却始终没有注意到,奎因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还会继续支持的。


奎因的作品一直很喜欢


很不错~~奎因长大了哦~~


喜欢奎因的书,正在慢慢收集中


奎因的书很好看,十分不错,给赞


大家的作品确实很强大。


这个商品很不错正版 印刷不错性价比很高


书的质量很棒 还没有看 期待精彩


悬疑小说冲着作者去的。


永远不会失望


很想看一看原版的


不错的书,暂时还没看,先屯着。


奎恩的推理小说是我的最爱!


还没看~~会认真拜读的


很喜欢,生动可看


印刷很好,只是封面不是很喜欢


不错。很棒。非常精彩,还有更多可以形容好的词吗~


结果很不错,推理过程也很有意思


喜欢,不必说过多的话。


耐心看,有意思


挺离奇的,内容十分的丰富,结局意想不到


内容还没看,不过包装的很好


看着质量还好,挺满意的。。


这本书内容不错,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看《十日惊奇》之前,有个大神级的人物(or宠物)和我说,这本书非常好看,吸引他一口气就看完了,然后还让我尝试着阅读的时候猜猜凶手,很好猜。我抱着浓厚的兴趣打开了这本书,再次在埃勒里奎因的引领下,来到莱特镇,体验一场精彩的断案经历。

我读啊读,看啊看,陪着霍华德来找奎因求助,陪着他们回到莱特镇寻找失忆真相,陪着霍华德和萨利坠入爱河,还陪着他们遭遇勒索,故事节奏很快,翻译很流畅,读起来很有酣畅淋漓之感。可惜的是一共300页的书,我看了将近200页依然没有发现有谁被杀了,就更别提去完成大神交给我的猜杀手的任务了。于是我的怨气越来越重,最初猜杀手的热情已经转变成猜被害者了。角色就这么几个,奎因是肯定死不了了。那么到底是受人尊敬的父亲大人迪德里希,还是美丽的后母萨利,抑或是不时失忆几次的霍华德,还是那个阴冷冷的叔叔沃尔弗特呢。十日惊奇进行到了第八日,故事讲到了208页,凶杀案终于发生了,我不厚道地轻喘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踏实地猜凶手了。可惜奎因反映太快了,噼里啪啦的就把凶手的作案手法与《圣经》里面的“十诫”一一串连在一起,一点都没有给我猜测的时间和余地。我的怨气又来了(大神后来说,在我怨气累积的时候,他在遥远的地方浑身发抖,可见我怨气之重),奎因啊奎因,你们干啥剖析的这么快呢?连点锻炼读者头脑的机会都不给,小气啊小气!

虽然脑筋长久缺乏锻炼,但还是看出了奎因在第一次解谜时埋下的伏笔,没有参透的谜、没有得到解释的关键人物便是他第二次获得正确答案的开门钥匙。当奎因经历了一段自我膨胀后,机缘巧合下发现了此案上次侦断时落下的疑点,从而最后真真正正的完成正确推理。

不知道是不是莱特镇的风水不好,三次在这里发生的案件,最后的真相都没有被昭告天下,但幸亏每次小说都很好看,推理都很精彩。

最后,还是感谢那位以宠物为名的大神,强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虽然我没有耐心去猜杀手,却经历了一个好的故事,感谢感谢!


埃勒里-奎因的大名早已在推理迷中耳熟能详,甚至在好友们的带动下,兴冲冲地买回一堆推理大师的作品,包括奎因的《X的悲剧》,《Y的悲剧》,《Z的悲剧》,以及连易中天开书单的第一本书《希腊棺材之谜》等等,为着以后慢慢欣赏,不过,有部分书都还只是囤在家里,限于时间精力还没打开。这次这本关于莱特镇系列的第三部《十日惊奇》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作品,看罢着实让我惊奇了一番。

1*作者之奇。从没想过这位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的埃勒里-奎因原来是如假包换的两个人。曼费德里波夫斯基和丹尼尔-纳森,一个沉稳内向,一个热情张扬,性格截然不同的这两个表兄弟在推理小说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可是他们却走到一起,成为推理小说创作领域的第一搭档。一个负责核心诡计的构思和人物设置,一个负责润色完整为精彩故事。这种一个出创意,一个完成制作的完美合作共同缔造了一个伟大的作者:埃勒里-奎因。

2*剧情之奇。看奎因的《十日惊奇》这点的体会尤其鲜明。从第一日惊奇到第十日惊奇,一日一日,每一日都有不同的惊奇。剧情设置上,作者如同给我们画了双重的圆,让读者随着剧情渐入高潮。从霍华德的失忆症到奎因决定去莱特镇,似乎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入戏,再一点点抽丝剥茧,直至水落石出。高潮过后,再推翻前番得出的结论,挖掘出幕后真正的大BOSS,这时让我们读者也恍然大悟,原来小说开篇缓慢悠长的入戏恰恰是最完美的剧情铺垫。

3*谜题之奇。奎因在谜题设置上着重于心理犯罪及其可能性,在客观而理性的叙述中至始至终都给人一种 “很冷”的感觉。这种冷,一是来自于并不热闹的剧情,二是并不多的出场人物,以及人物之间那种防备及自卫的交际语言,以及字里行间冷眼旁观的清醒,---这一部分文字以特别的字体额外标明,也让我们从剧情中超脱出来,可以平行观视故事发展。这一点上也是作者极力想表明的所谓公平性。从不提供无用的信息,从不误导作者,从不作多重解读,从不浪费笔墨空白描写等等。在谜底揭晓,作者不满足于已有答案,“挑战作者”也挑战自己,在谜底基础上再次大逆转并成功的圆满,这也让读者心悦诚服。

此外,还有元素之奇,圣经,十诫,心理诱导等等也让人叹为观止。于是第一读奎因作品《十日惊奇》让我感受到惊奇,一种理性写作,一种纯逻辑的魅力。


埃勒里·奎因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然而惭愧的是,直到现在我才刚刚读完他(或者是“他们”)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莱特镇系列的第三部——《十日惊奇》。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奎因果然是名不虚传,小说的情节设置、结构、语言等等都是大师级水准。小说当中有一些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书的后半段出现了一个从事殡仪馆工作的肥嘟嘟的小邓肯,奎因是这样描写他的:“从他和验尸官、检察官查兰斯基,以及和达金警长讨论问题的样子来判断,埃勒里觉得他一定是在停尸板上受孕、在棺材里爬着长大、在停尸间里的香味里断奶的。他第一次发情的对象,可能是某个周末到他父亲店里去的顾客。”这样辛辣的讽刺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真不知道奎因是怎么想出来的。
讽刺完殡仪馆的人,反过来,到了下一页,奎因又讽刺了一位精神病顾问,奎因是这样说的:“这副样子——这副‘随时都会有灵方冒出来可是却从来没有灵方冒出来过’的样子,他(埃勒里)从太多医务人员脸上看到过。”
读这样的语言是很有趣味的。而为什么奎因会写出来这样的语言呢?我想是和他洞悉人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说到洞悉心理,《十日惊奇》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奎因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从小说开头霍华德奇怪的失忆症开始,一直到小说的结束,奎因完全从各个人物的心理入手:他们的心理所引起的行为的反应,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又反应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人们为什么会犯罪,犯罪的心理是什么;更为可怕的是人可以利用他人的心理来犯罪,当然也可以利用他人的心理来破案。而这部小说当中和其他的小说不同的地方在于,书中的主角,大侦探奎因也是有心理弱点的,而且也会被人利用这种心理弱点。这倒也符合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特点——谁的心理都不会完美。
而正是这种心理学上的特点,才会让人们在明知是错误的情况下,还是会继续走下去,不敢喊停。因为喊停会马上面对痛苦。当然不喊停会有更大的痛苦,只不过,人们都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不喊停就永远不会停下来,也就永远不会承受直面错误时的痛苦。可是,这种侥幸心理往往会让自己走入更深的深渊,最后万劫不复。
“除了上帝和奎因,没人知道结局。”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结局是有准备的。不过为了防止剧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美国的通俗文学非常发达,畅销书作家赛珍珠甚至还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埃勒里•奎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的作品一向水准较高,《十日惊奇》也不例外——虽然故事没有多么“惊奇”,但对于人心理世界的发掘则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一般说来,长篇推理小说很少有不死人的(当然有例外)。《十日惊奇》中文版一共301页,要到200页之后才出现死者,这对读者的耐心是个考验。读完全书,回头想想,这个故事简单而平凡,如果一开头就出现死者,估计写个中篇就够了。但奎因运用多种推理机关,巧妙地设置小说结构,把故事写得五光十色,毫无注水嫌疑。

这本书人物太少,即使把那个百岁老母亲算上,有犯罪嫌疑的人不过5个。如果最后罪犯是奎因,我或许会惊奇一下。不过,那是不可能的。对于爱好推理小说的读者,读到迪特里希要萨利去参加晚宴那一段,应该能够看出些端倪了。读奎因的小说,猜出谁是凶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凶手的诡计,这个就比较复杂了。

这本书的诡计涉及到多种手法,串在一起,倒也新颖。看到霍华德的失忆症,我不禁想起别问写的《记忆碎片》。这个短篇也是讲失忆症的,诡计相当出色。阿加莎的《最后一幕》与《十日惊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高水平的心理操控。在那本书中,一代名探波洛先生悲情落幕,虽然故事有点牵强,但以情取胜。奎因的推理则更为严密。

小说中运用到了“字谜推理”,这是常见的诡计桥段。在日本推理小说中经常见到,江户川乱步、有栖川有栖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但由于语言差异,虽然神奇,却总觉得食之无味。英语稍微好点,毕竟是熟悉的。奎因巧妙地把字谜的盒子隐藏起来了,最后打开,还是有点“惊奇”。

小说的核心情节写了一场“美国梦”:迪特里希依靠个人奋斗,从贫民窟飞进了上流社会,娶了年轻漂亮的萨利,还有个十分崇拜他的养子霍华德。看似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却暗藏危机。奎因借这本小说,描绘了二战以后不久美国浮华空虚的社会生态。而对于人性中暗黑角落的发掘,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奎因将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方法与逻辑推理手段相结合,成功地揭开了表象背后的真相。


在奎因中后期的作品中,《十日惊奇》是令我惊喜外加惊奇的一部。      这是艾勒里莱特镇探案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凶镇》(台版译作《多灾小镇》)、《凶手是狐》。三个案件都发生在莱特镇及其周边,乡村气息浓郁。而前两本书中的配角也在第三作中露面或者被谈及。   这三部作品的创作,每一部距离上一部的创作间隔都是两年,算是很有些回忆味道的讨好的作品。      只不过,《凶手是狐》就我的感觉来说,是三部作品中比较乏味的,这个承上启下的腰就显得有点软弱。      《十日惊奇》的案件本身也不算特别复杂,属于单线发展的结构,并没有设置过多的注水红鲱鱼来迷惑读者。一个受失忆症困扰的青年雕塑家爱德华求助于艾勒里帮忙解决他的病症,奎因来到他在莱特镇的家中作客,邂逅了他的养父养母与叔叔。   在作客的九天中,艾勒里被爱德华告知了他与养母的奸情,两人间的通奸情书被人盗窃并被胁迫勒索,一念之仁的艾勒里为其充当了交赎款换回情书的角色,却不知道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中。。。      这个案件在第九天的晚上发生了谋杀案,奎因凭借自己的推理得出了结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其实,真凶并不是很难猜,但对读者而言那是建立在习惯的排除法上的,但真正的第十日的推理过程却相当严密繁复,颇有早期的奎因作品的风范,即使这赞誉多少有一点放大化,但是对于中越来越注重故事性与角色的内心刻画,减弱了逻辑比重的后期作品来说,《十日惊奇》中的推理还是让我这样的奎因迷感受到了久违的醍醐味的。      再来,就是这部作品中的种种细节被与《圣经》上的“十戒”律条关联起来,用理性推理与宗教信仰归结在一起,是十分有意思的尝试。后期的奎因作品,也洗净了国名系列之后的一些比较世俗化的好莱巫化的融入爱情元素呈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酱料”,开始像人的精神与内心领域进军,虽然我是不太喜欢《凶手是狐》中的淡寡推理味,但是这种心理层面的探索在那部作品中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不可以不说这是奎因作品风格的又一次异化,虽然说相较于最前期的纯解谜来说不会太让推理谜感冒,但是比之好莱巫化的那些作品来,还是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挖掘,况且这部作品的凶手虽然并不难猜,但整个故事的构思(包括其中艾勒里几度被困窘到)、超强的凶手智慧与其中颇有趣的字谜游戏,依然是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显得很耐看。      有关于奎因推翻了自己原先所下的结论的起因,在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突兀,是若干时日之后意外的发现了一篇受屈者的日记。不过日记给奎因的启发仅来源于其中的姓名字谜排列,属于触动了奎因灵机的某个导火索,从而开始对整件事做重新的考量,在破解整个谜团上并未提供更直接的线索,所以可以说与最后的推翻重来并无实质的联系,相信天才的艾勒里即使当时没有发现那页日记,将来也总有一天会对整个案件原先的错误进行再度思索,所以也就牵涉不到公不公平的质疑了。      另一个方面,艾勒里的性格在这部作品中重新显现出来,正是由于过分自信的执拗使他沦为了被人利用的角色,也正是这种自信被打击后,让他对真凶发出了“你毁了我,你明白吗?你毁了我!”的呼喊,这是一种信念被摧毁的怀恨,一种从被吹捧的云端坠落下凡的羞愧,也许也是一种从此更谨小慎微更理性的标示。从《希腊棺材的秘密》中回溯的奎因初次探案的挫败之后,似乎这次的奎因是遇到的对手最强大,丑的最厉害的一次,也许这本是作者要再一次给艾勒里增加人间味道的,之后还有近十本的作品没有看,不知道是否有更令人惊喜的后续。      莱特镇的三起案件,艾勒里到了最后都没有公布出真相,前两次是出于善意,这一次虽然威逼真凶自裁显得有一点不合法(三起案件的不公布真相也许正是作者要将案件摆设在纽约之外的舞台的原因),但是也是出自于对真凶注重名誉的体谅。      奎因的作品,看三部有一部惊喜就会把前两部的不快扫尽,当然,依然希望之后的那部《九尾怪猫》会带来更多或者至少差不多的惊奇。


在埃勒里.奎因的莱特小镇三部曲中,我到目前为止看过的仅这一部,所以,也无从比较优劣。这部小说在我所看过的奎因推理小说中算是比较薄的一部,人物也相对的少。但是案件却依旧被设计得扑朔迷离。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擅长研究别人心理奎因在这部小说中成了别人研究的对象,他就好像是中国成语中的一只螳螂,在全神贯注地把心思花在面前的那只蝉的身上的时候,却不提防地落入了黄雀的陷阱中。
作者一如既往地将此案件设置成一棵藤蔓丛生的植物,有的枝节可称之为线索,有的枝节可称之为障眼法,能不能准确地区分,就全仰仗你自己的那双眼睛了。许多推理迷在阅读推理小说时,以寻找出小说中的案件疑点,推断出犯案凶手为乐趣,不错,这的确是读者验证自己的想像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好选择。就算是自己的推测被狡猾的作者引入岐途,小说那精巧的构思,合理的安排,出乎意料的结局,都会让读者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这里,犯罪成了艺术,成了用来成全高智商英雄的华丽丽的工具。有时在想,推理小说的作者最适合练的武功应是双手互博,写作时,罪犯与侦探如互博的左右两手,进招拆招,全由作者一人搞定。而当作品拿到读者面前时,左右两手便合成一个周伯通,打你个眼花缭乱。咦?好像有点扯远了。回到《十日惊奇》上来,其实把推理小说定性为一场心理游戏,还真有点小瞧它了。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咱们这个小社会的缩影,还是人心底那一点小阴暗的放大。就拿《十日惊奇》来说,凶手假《旧约》中的十诫之名,安排了一次看似完美的谋杀,然而 ,正是在这场玩弄心机的谋杀游戏中,隐藏在人性中的丑恶却一一暴露出来: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每个主要人物都像是站在了照妖镜前,包括大侦探奎因。
据说天主教教义中损害个人灵性的七大恶行:七宗罪,均源于贪婪,这样的说法似乎在这篇小说中得到注解。中国有句老话:“人心是填不满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大侦探奎对奇案、怪案的追求心理,让凶手有了可乘之机,屡破奇案的傲慢与自负,使奎因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而疏于调查。凶手、被害者、帮凶,无不被自己的欲求蒙蔽了心,结果,歁骗人者被人算计,算计人者自食恶果。

这起案子结束后,奎因大侦探大概会吸取两点教训,一、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二、所有与案件有关的人所提供的证言与证物,必须一一核实来源。


埃勒里•奎因曾多次获美国侦探小说年度大奖“埃德加•爱伦•坡”奖,并于1961年获“埃德加•爱伦•坡”终身大师奖。终身奖啊,就像电影界中常常颁发的那个终身成就奖一样啊,对于职业者来说,这个奖真的很重要,是对你往昔工作的肯定与赞许。

一般小说的作者都是确有其人,但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埃勒里•奎因却并不存在,他是小说真正的作者曼弗雷德•李和费德里克•泰纳这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与古怪孤僻的福尔摩斯、骄傲自大的波洛相比,埃勒里•奎因有身材健壮、相貌文雅、一副绅士风度、智慧超凡、善良英俊。
奎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设局精巧、推理严密,它不像克里斯蒂小说那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较少接二连三地死人。随着案情的进展,奎因会将破案线索逐一揭示给读者,但这些线索全都扑朔迷离很难猜破,最终的谜底是所有线索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完美的推理令人赞叹,但刻意求工又难免留下些许笨拙的痕迹———在《十日惊奇》中,罪犯竟然要按《圣经》中的十诫去一一构陷替死鬼,其难度之大简直匪夷所思,整部书推理部分占据了书中很大一部分,可见作者是要让大家见识一下自己非凡的推理能力和技巧。
这部书中凶手比较强势、智慧是相当的不一般,让奎因费尽心思去解谜和探秘,有时候真的感觉他有点力不从心啊,有时候感觉有点像《东方列车上的谋杀案》,所有人,无论凶手、受害者都利用他或者耍他、出卖他。在自己屡屡不能战胜对手的时候,在最后竟然可以以如此的结局来收尾,让他揭开凶手的企图、让凶手的罪行显现出来,但是遗憾的是在凶手在行凶的过程中,奎因也被结结实实的操纵了一下。多少感觉作者有点折腾完主人公后,再次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够担负起大家给予的美誉。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点为了正义而正义了一把。不过这样的结尾使得原先高大的形象有点打折扣,有时候甚至有点同情凶手,因为他是非正义的,而奎因是代表正义的。
奎因小说获得的至高荣誉之一是文学大师、“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对它的称赞,他写过不少有关奎因小说的精妙短论。或许凭这一点,就能说明奎因小说确有其独得之秘。


一直想买埃勒里奎因的书,所以这次看见打折打到3.2折,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书到手之后其实挺出乎意料的,本来以为打折打到这种程度的书多多少少都会有质量问题,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质量很好;物流也很快,第一天下午下的订单,第二天中午就送到了,堪称是在当当网上最愉快的一次购物,赞


情节算是比较曲折,但基本上是按照我猜想的这条线路在走啦。奎因的小说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主角的性格也没有太鲜明的特色。


老公喜欢的,都是经典的!


大师作品应该不错


外包装不错,内容还没有看。整体OK。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买


书的内容是我喜欢的啊


还没看,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


先评再看!


这本书内容十分赞,但书的质量不是很满意,没有以前买的好,而且感觉新星出版社缺纸,居然把正反两面,一面印内容,另一面印书的版本信息,感觉寒碜啊。


此商品很好,我非常满意。


我总觉得读美国一派作家的推理作品,像极了已经在国内遍地开花的美式快餐,那些汉堡或者热狗,营养不是很多,但是有另一种过瘾,特别是体现在喜欢麦当劳,肯德鸡的朋友身上,不过老实说,我是偏好中餐多于西餐,小吃多于快餐的人,所以我总觉得对美式快餐没有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但是很有意思,我认识过一些人,还是相当喜欢这种快餐的,所以说问题可能主要还是出在偏好上。

奎恩的这本《十日惊奇》之前,我读过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康奈利的《最后的郊狼》和《黑色回声》,都是我觉得可读,但是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作品。显然前者属于硬汉小说,后者属于侦探小说,奎恩的作品也应该属于类似于侦探的小说,只是本书的主角是作者本人,更接近于推理小说作家的角色,其实这一系列作品都是进行如此设定的,而《十日惊奇》属于莱特镇系列的第三本作品。不过我言及其他两位作家的书是因为觉得他们风格上的近似性。比起日本推理作家,多数美国推理作家的模式性太重,而且他们不喜欢花哨的布局,没有众多的人物线索,更加注重严谨和纯粹性,而在故事的流程上趋于单一的故事讲述,没有多少枝末,以至于能够蔓延出更加深刻的诉求,这也就是我之所以说美国推理小说像快餐的原因所在。

《十日惊奇》的故事起始于奎因多年前认识的一个朋友霍华德的来访,霍华德有严重的短期失忆的症状,在失忆期间他不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事,但是极有可能是带有犯罪性质的事件,所以他来邀请奎因陪他回到莱特镇的家中,以见证他的下一次失忆行为,以便找出真相。于是奎因不久后来了,带着他正在创作的小说,以创作为由住进了霍华德的家中,迎接他的除了霍华德,还包括他的父亲迪德里希,和他年轻的后母萨利,以及跟他非常不对付的叔叔沃尔弗特,还有像幽灵一样的祖母。

有意思的是,小说的起始并没有谋杀,或者犯罪,作者在开篇不久反而就把诱因捅了出来,这委实是一种冒险,也确实让我几乎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整个故事的脉落,即使结尾处有了作者的一次推翻,也是我早已预料的,在看过的那么多的推理小说中,这部小说的推翻完全不具有让人惊叹的地方,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追求巧妙布局的读者而言,这个故事显得有点薄弱。

在推理系列小说中,多数作者会把主角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独一无二的英雄,但是也有一些作家会在某部作品里还主角以血肉之躯,比如这本作品里,奎因就被设定成了一个共犯,一个参与其中并被误导了的人物,直到他在第十日惊奇的篇章里揭露出真相。其实这种手法在别的作品中我也见过,只是没有像这部里面奎因觉悟的那么晚,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只能来一个黑暗处决,我会把他看作奎因的一个伏笔,也是所谓的真相永远不可能被公之于众的另类诠释。

而书中关于第一重真相与宗教“十诫”相契合的解读是比较有意思的,尤其是对宗教兴趣盎然者一定能品读出其中的味道。把无意识行为嵌入宗教的盒子,以达到有意识的谋划,正是全书的灵魂所在,而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恐怕不是在于推理的过程,而是对于十诫的引用。


莱特镇系列第三部,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作者中后期作品的笔风转型了。不过在第一次推理中主人公居然遗漏了一个决定结局的疑点,
这是在早期作品中也很少出现的问题,那应该是作者故意留的一个转折点吧,不过略显薄弱的故事和较少的出场人物不难让人猜到最
后的真相。


好看的是奎因这个名字,其他都无光彩.书看完,连吐槽的兴趣都没.


书的腰封上介绍本书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最高成就者,三度获埃德加.爱伦.坡大奖"。我看完后没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觉,可能是因为成书的时间太早了,那会的侦探文学作者所能想象的故事情节与犯罪侦探手段远远比不上现在吧。翻译一般,没有文学感。另外,现在出版的书排版越来越稀松,2006年的书一页约有1000字,这本书一页不到800字。


他的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呢


书有点旧。像是二手的


小说写的非常好,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书质量挺好的,符合我们的期望.


我买了四本书,却只发来两本,说是无货.可我上网一查原来是涨价了,不是没有货.可我下单是你们明明有,只为涨价就不给发有点太不讲诚信了吧.让人很失望.


不过犯罪里面涉及到十诫,必须对圣经等有所了解


博尔赫斯说,莱特镇系列的创作标志着埃勒里奎因由一个侦探小说作者上升为真正的文学大师。说得实在精准。埃勒里似乎想带给读者感官上的升华,兼顾推理解谜的同时,更重要带给我们灵魂的触动,不禁对人性重新思考。感谢作者的自我挑战,莱特镇中埃勒里的表现实在惊艳极了!


侦探小说是我的最爱 埃勒里。奎因是我喜欢的作家


奎因晚期比较好的作品,值得一看


很喜欢奎因,跳出生活得庸扰,读一段奎因推理,享受啊。


比较平淡的一本吧,没有那么引人入胜,花了2周才看完,有些问题好像还没解决完似的。


莱特镇系列里比较好看的一部。


层层剥开,引人入胜,超乎想像,挑衅你的每一个脑细胞。


收集奎因的作品,但是最近这几本为何都没有书签呢?而且希望新星社改进下字体,看着总觉得不舒服。


第一次在卓越订书,今天早上快递送上门的,挺快,从订货到收货只用了三天半,书很好,没有我事先担心的压痕什么的,书我还没看,但是相信奎因的作品会很精彩!


十日惊奇


背后三千虎豹 屏腿 天地撼肥臀


无线路由


埃勒里·奎因莱特镇系列


封面好漂漂啊


莱特镇系列,收藏


奎因的书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