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多边主义
2012-8
时事出版社
张贵洪 等主编
313
282000
无
《亚洲的多边主义》从地区安全范式、制度模式演变和亚洲合作治理三个视角,对亚洲多边主义的演变、特点、趋势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亚洲国家选择共同体和合作安全这样的构想和范式,为多边主义注入了亚洲特性;亚洲次区域和跨地区多边主义的行动为我们展示了制度模式的实践;亚洲国际关系的新挑战和亚洲地区合作的新特点为亚洲多边主义和合作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和国际关系的演进需要亚洲贡献其智慧和经验。《亚洲的多边主义》是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多国青年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由复旦大学同际问题研究院和亚洲学者联合会共同倾力打造。本书由张贵洪、斯瓦兰·辛格主编。
张贵洪,1965年出生于浙江嵊州。现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曾在美国史汀生中心、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佐治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防分析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联合国与国际安全、印度和南亚问题。目前担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前言
导论
一、21世纪的多边主义
二、亚洲的多边主义行动
三、亚洲的创造性经验
四、亚洲对理论范式的贡献
五、各章主要内容
六、结论
第一部分 地区安全范式
第一章 安全共同体范式的演变:亚洲的视角
一、界定安全共同体
二、安全共同体范式的源起
三、演变及应用
四、东盟安全共同体范式
第二章 东亚安全多边主义与大国
一、东盟的多边主义品牌
二、东亚的安全多边主义
三、大国和多边机制
四、美国
五、中国
六、日本
第三章 中亚的创新:作为新规范的灵活性
一、多边主义与地区安全
二、大国角色及对大国的回应
三、地区制度建设的努力
四、与区域外国家接触
五、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作用
六、亚洲相互协作与建立信任会议
七、反思多边活动
第四章 多边主义视角下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研究
一、气候变化谈判体制的背景
二、各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和政策
三、多边主义与BASIC集团国家多边协商机制的原则
四、对后哥本哈根时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建议
第五章 印度的“东向”政策及其对亚洲地区一体化的影响
一、印度“东向”政策及其战略目标
二、印度“东向”政策的演变
三、印度“东向”政策对东南亚地区安全态势的影响
四、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构建“印度一中国一东盟”
友好合作关系
第六章 冷战后印度的亚洲战略评析
一、战略的存在
二、战略的实施
三、特点、效果及走势评析
第二部分 制度模式演变
第七章 东盟地区论坛模式对南亚多边主义的启示
一、从东盟到东盟地区论坛
二、东盟地区论坛:起源与发展
三、南亚与东南亚之比较
四、东盟地区论坛模式之于南亚
第八章 从多边主义看印、巴、伊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的战略考量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目标调整
二、各方的战略考量
三、印、巴、伊成为观察员后的战略影响
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
第九章 东亚经济多边主义:中国担当“驾驶员”吗?
一、东亚地区合作
二、东亚峰会
三、贸易关系的发展
四、中国是“驱动者”吗?
五、中国:推动“东盟+3”的进程
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
七、东北亚的问题和行为者
八、东亚经济共同体构建
九、中国参与的动力和动态
第十章 中国的亚洲多边外交:制度模式的视角
一、中国的亚洲多边外交:过程与原因
二、中国亚洲多边外交的制度模式选择
三、新形势下的中国亚洲多边外交:挑战与应对
第十一章 规范一致与东盟建设:后苏哈托时期印尼的伊斯兰教、民主与多元文化
一、导言
二、印尼伊斯兰教:文化“混血性”与多样性特征
三、政治民主化、伊斯兰极端主义与反阿赫默迪亚运动
四、自由伊斯兰主义与多元文化
第三部分 亚洲合作治理
第十二章 亚洲的合作与治理:新挑战、新特点、新探索
一、亚洲国际关系的新挑战
二、亚洲地区合作的新特点
三、亚洲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第十三章 国际秩序变迁中的中美亚太战略选择
一、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国际秩序观
二、国际秩序转变与中美亚太战略
三、未来亚太秩序构建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开拓21世纪东亚地区合作的新领域
一、东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二、东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合作
三、东亚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良好合作条件
四、可持续发展——开拓东亚地区合作韵新领域
第十五章 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
一、亚太地区权力结构的特点
二、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三、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政策选择
四、中国崛起与未来亚太格局的变化
参考文献
主编简介
作者简历
版权页: 考虑到有预测称多边地区论坛在应对地区安全问题上已走到尽头,这些机制的重要性需要进行重新评估。此外,对诸如上海进程这样发展中的多边进程也需做更为详尽的分析。因而,我们需要把应对多边安全问题的安全安排的多样性视为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全球体系下的划一性协定。尽管旧的安全安排犹存,但新的安全安排在解决新兴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它不仅是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作为各种安全结构的一部分而在本地区存在的反映,而且是本地区各国的一项既定政策。多边主义在安全安排的这种多边性中得以体现,并很好地扎根于当今中亚各国的政策中。在任何理解最近地缘战略转变和考察本地区的“反恐战争”问题时,这变得十分重要。而考察替代性多边结构也很重要。亚信会议提供了这样一种替代性安排,它假定安全是不可分割的,亚洲需要一个综合性集体安全体系。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为一个更为全面和有价值的争论——有关中亚多边体系的利弊问题——设定评判标准。本文主张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就中亚国家而言,双边安排似乎是多边制度必要的补充而非替代。在把这些制度改造为各国更加认同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决策机制的过程中,多边主义的必要性得以显现。多边活动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它既是地区大国的需要,也反映了新成立国家的需求。有些多边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其必要性是因为有争议的边界、跨境少数民族的存在、通过在边界问题上取得一些谅解来防止分裂主义。另外一些多边机制,像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集体安全安排,其必要性是因为认识到它们的战略边界的范围大大超过其各自国家的边界,因此需要集体努力来保护。还有另外一些多边机制如和平伙伴关系,则反映了建立全球联系以满足不仅内部安全而且维持和平和危机管理等新的需要。所有这些多边制度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存在一个或更多的全球和(或)地区大国。 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利益和视角,有没有可能发展一个共同的战略框架来解决这些问题。中亚国家的灵活路径似乎对此给出了回答。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有一种明显的共识,即对恐怖主义这样的威胁需要发展一种多边反应。这里涉及的地区活动包括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北约。它们在中亚地区有许多交叉的多边反恐责任。为减少重复和发挥潜在的协同效应,它们之间开展对话是很重要的。鉴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是三个最为重要的地区外大国,人们认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北约之间的对话最为关键。为此,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等人尝试通过建立一个类似于亚信会议的协调机制来充当地区性反恐组织的协调人。
《亚洲多边主义》是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多国青年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亚洲学者联合会共同倾力打造。
无
与其他大洲相比,亚洲缺乏多边主义,需要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