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面朝大海

老那 辽宁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辽宁画报出版社  

作者:

老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那,他理平头,开着一辆面包车,不太会喝酒,但和朋友一起吃饭却常常梗着脖子喝得脸通红,他不会推辞也无法推辞或许根本不想推辞。他言语不多有些木讷心中却明白得很,而且很周到,很实在,全无半点花哨。
十余年过去,老那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海关,至今仍在海关。他钟情于写作,白天在办公室里转,他有许多应酬,可还有时间写作,已出版的长篇小说有《生死海关》、《城市蜿蜒》、小说集《触摸黑夜》、中篇小说《幸福生活》等。
没有了中心事件,没有了大波澜,把小说还原为生活状态,还原为生命的初始和庸常的安排,这是老那的艺术追求,他的叙述还有一种追诉的意味,一种似水的流年的怆然,一种欲说还休的犹豫,一种难以克制的流泻,读者只好用心去读,耐心地等待着老那的结束,而这一切,久久不来。老那期望给读者的,正是这种阅读期待。
这部《面朝大海》贯通着海子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在一种貌似无为的状态里,叙说着人生最平朴最实在的也最淡泊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充溢着平淡生活的小小涟漪,像蚂蚁一般咬噬着你的心,痒痒的,痛痛的,无伤大雅却煽动着一种化作一场灵与肉的欲望,但即使如此,欲望也还是温婉的,没有你死我活的争夺与撒咬,小人物之间的小小悲欢,连接着生活中庄严的一端,在一种诙谐的略带幽然的气氛中,渐渐地漫漶成一种焦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拉着石留的手在广场上走,心里想的是千年等一回的美好传说,我知道大家都愿意在故事里讲,在歌里唱,真能海誓山盟等在一个地方的人已经难找了,就算有,大家也都当他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傻瓜。对此我感到欣慰,也感到悲哀。
第二章
师傅是个可爱的女人,如果她愿意嫁给我,我立马就跟她去办手续,尽管他比我大几岁,这可难会贻人口实,问题是师傅一直对我露出蒙娜丽莎的微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面朝大海 PDF格式下载



  两年前读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但是确实看进去了,而且我把整个故事都当真了,我甚至不相信这会是虚构的,印象深的是,石榴对江说:“我是拜你所赐。”还有和他妻子结婚时候一个二婚的妻子眼中居然会闪着的泪光,主人公利用权利大把大把的套钱,让人觉得中国没救了,世界太不公平了,江的价值观就是不管别人的死活,只分和我有关系的人,和和我没关系的人,这让我联想到阎真的《沧浪之水》,面对官僚主义主人公的心灵是多么高尚,仿佛屈原在世,我真的没有他那么高尚。如果这真的是老那的自传,建议他还是学学阎真吧,中国就是缺少觉醒的知识分子,跟西方和日本比中国真的太弱小了,我只能这么说,落后就要挨打,要居安思危,当初建立这样一个国家,多少人承受了多少痛苦,读读革命者的传记和鲁迅,郁达夫,夏衍的文章,这些熟悉的人也许我们早就淡忘了,再重读他们的书,就能想到如今的我们是多么的狭隘。


  哈,算是旧书了。这本书是看着内容与封面再看中的。内容很生活。看了让人觉得就是身边的人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我一个人静静的呆了一会儿。也是难得一本狼吞虎咽的书。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书。


  阅读老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
  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沿着广州黄埔大道走,手里捧着广东作家老那厚厚的两本小说:《面朝大海》与《城市蜿蜒》,这是老那2004年刚出的两本新作,自2001年老那描写海关的畅销小说《生死海关》后,《面》《城》是文字技巧和内容上更圆熟,厚重的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
  
  我在车上一路读着回家,汗自背上渗透,丝丝的冷,老那的笔触真实准确,作家对待创作的虔诚态度击中我的心脏,又闷又痛。书里人物都一一活了过来,他们,离我那么近,近的就像我骨头里抽出的一根肋骨。他们仿佛只有符号,没有人脸,他们一个个自黄土地爬起来,脸灰黑的,自亘古深处走来,走的坎坷、坚实。《面》、《城》,显示出生命力和真实感的小说文本。你能从每一处细微的枝叶上捕捉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聆听到相同命运的呼吸。
  
  生活像一张网,细密笼罩下来。书里的主人公铿锵出场,老那用平淡的语气,叙述着一群八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的生活,江一,照二,马独用,江摄奔波在广东沿海城市,从象牙塔里跌落现实泥沼,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打拼,精神逐渐沉沦的过程,他们在现代都市里妄图突围又沦陷。老那贯有的细腻冷静,却更为凝重直接。他的脸,挂着一丝冷笑,又饱含同情。这样的小说看起来很淡然,其实很沉重。它反映历史,社会中人的存在,生存景况,反过来说,这样的小说也受时代的约束。
  
  老那小说文本里,“江一”“照二”们吃饭、工作、生存,与女子调笑、做爱。在情欲中煎熬,在人情中历练。老那呈现给读者一盆原汁原味的菜,辛酸苦辣,五味俱全。“江一”“照二”们基本没什么信仰,生活也只剩下原始的欲望,如何在沿海先进发达的城市立足、生存下去成了生活第一要素,间或和一些女子情爱纠缠,理想在无情巨大的现实面前破碎,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青春成长过程何其疼痛,何况身处的环境尤如泥潭。
  
  《城》与《面》是有相互关联的小说,《城》中描写的群生状态,《面》抽出其中一人大力书写,小说脱胎于老那2000年的中篇小说《过渡时期》,千疮百孔的现实,无序的喧哗,《城》则用了开放式结构,交错描写着北大学子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我”的命运,在《面》中更具逻辑性与延展性,生死轮回,城市蜿蜒,从农村到都市,从名牌大学生到机关干部,角色的嬗变伴随着价值观的分裂,痛苦善良的小人物,如“套中人”“小公务员”,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最爱,唯他们身上,浓缩了当代社会种种的更递激变,人格分裂与信仰丧失的痛苦无常。小说文本揭示的人性深度,是心灵深处发出的绝望喊叫。
  
  
  《面》中的“我”,是《城》中几个北大男生中的一员,他的软弱矛盾,愤怒无助,莫如说是那个“城”拥有的表象,广州、深圳两个商业化城市,成为当代城市题材文学中“生活在别处”的时代背景。“我”名字叫“江摄”,从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名校,人生道路从此不同,告别了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毕业后在广州海关任职员,机关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在“我”的生活里构成一个万花筒,“我”身上染有政府机关色彩和商业色彩,理想国破碎,棱角被磨平,“我”从一个单纯的农村娃渐渐蜕变成机关老油子,热血青年成了麻木疲惫的男人。一直深爱女人“我”的女子“石留”最后的死触动了他,他有觉醒,却无力。卧轨自杀的海子是“我”虚无空间的精神导师,小说最后引用他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更多是一份“流年似水的怆然”与无奈。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死者已往,生者不息,小说是史诗,“八分之一”冰山下的东西留给读者回味、咀嚼,老那始终没有说教、拯救。只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碎片,记忆的事实。
  
  “江一”、“照二”们的五官模糊着,你看不清他们的脸,可你懂得他们的欲,他们的欲求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争斗,爱恨情仇都那么不易,他们没什么东西可以信任,只有信任自己。最初的爱恋都献给了无知的青春。他们是一群依靠本能生活的唐璜式的人物。书里遍布着容易忽视却无所不在的细节,老那擅长人物对话、细节的勾勒描写,这种自然主义的笔法搞的不好会陷入细节迷宫,阅读老那因此成了一件不容易,却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无休无止,反反复复的细节里凸现出“江摄”“江一”“照二”对生命的无奈与嘲讽,老那悄然隐藏在幕后,肆意铺陈着细节,反复渲染、无限烦琐,生命是一个轮回,死亡不过结束尘世的一切。
  
  让我们看一看《城》中那些年青人的结局:“照二,一九九五年三月,随中央电视台赴西藏采访途中,遭遇车祸身亡”;“马独用,一九九八年五月,北大校庆期间,心脏病发作,死于送院途中”;“江一,二000年九月,因肾功能衰竭死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到他们的死,你甚至会长吁一口气,“尘归尘、土归土”,他们都得偿所愿了。
  
  安排他们生死的老那始终淡淡的,你看不到他的沉痛与呐喊,一切都消失在文本里的语境中。小说直到最后才能激动人心,对结构自如的掌控,小说人物显然有了人类命运更自如的体悟与表达,生命,原是一出是悲剧,同时也是喜剧。小说文本里的荒诞与苦涩,就这样弥漫在空气里。
  
  正如老那自己的说的那样,“在死亡线上挣扎过,在手术台上躺过。或许我的“苦难”并不是最为深重的,但我相信绝不比那些因种种原因故去的同学或朋友逊色。不同的是我还活着,他们死了。”
  
  阅读老那,诚然是需要耐心的,在快速消费着一切的读图时代,“并不细致”的低调的老那,“开面包车、不太会喝酒、有点木讷心里明白着的”老那,他甚至是狡黠的,对生命质地的敏感,参悟人生之大离大弃,才会对生活了无评判,还原生活及生存本质,读者屡屡淹没在老那设置的生活细节中,惊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比“江一”们高明到哪去,甚至活的更卑微、低下。
  
  “欲得真,便得真”,这是一种虔诚的生活及写作态度,作为海子这个当代诗歌精神代表的学弟的老那,他上着班,有着应酬,却一年写一本扎实有份量的小说,他的艺术探求显得孤独、寂寞,却沉稳。在文坛日渐喧哗的声浪里,老那,是一个异端。他固执地写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海关、儿时的农村、都市里人情世故、尔虞我诈。荒芜城市里,老那也在突围,他与很多作家“与时俱进”后却“泥沙俱下”不同,老那不是那种情绪化和撒娇式的写作。不矫情、不避世、不圆滑。他拿自己的书里的小人物“江摄”“江一”“照二”们当孩子般爱着,那些人是他的兄弟姐妹们,他再嘲讽的时候,也同样给予一份深厚的同情。这种同情在书里,化成一种博大的力量,只是这种缓慢而沉着的力量会让人的脊背一阵阵发冷。
  
  日子如往常一样过着,忙碌着,我们以为遗忘了书里的人物,“江一”们却“砰”地跳出来,满不在乎地给你一拳,亲昵、疼痛,他们的生命体验抗争也是我们人生经验中的一部份,“江一”们于是血肉丰满着,在城市日渐荒芜的精神逃亡中,他们是凡人中的英雄,我谓之在平庸生活里能坚持活下去并活的像自己的,就是英雄。老那安排他们的出路大部分是死亡,这无疑是他的向往与绝望。
  
  经过大悲痛后才会有的笔法,情欲爱恨都在烈火中烘焙过,身旁却无一人拍手叫好。种种红尘往事一目了然“静观”过,岁月的空杯子,交给老那满满当当的回忆,因为舍弃,故而留恋。老那的笔,质朴、自然、富于人性,远离虚假的情感。
  
  在写作里,老那是一个幸福的人。剃小平头,布鞋,老那恰似深山古寺的“老衲”,世人的痛苦,尽了然。了然,却不语。细细碎碎地端到你面前,不言不语,看吧,读吧。泪却悲伧流下,躁热的太阳隐在天边,隐含现实洪流之下的人类苦难早化成小说里人物的日常对话,“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却不知,已是三重境界。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似水流年,就这样过了。
  
  浮华世界,可以留住生命里一丝真实气息的,唯有作家手里的笔,考验作家良知的,还是这枝笔,还原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在老那的小说重新活一次,又死一次。灵魂新鲜许多。艺术是和灵魂打交道的工作,小说就是和灵魂打交道的文字艺术。
  
  老那,是打动灵魂的作家。
  


  
  
  关于老那,想说的地方有很多,但仔细琢磨一下,又把许多话给压下去了。作为生活阅历十分单薄的人,来点评他的作品毕竟有些班门弄斧。他的小说都是以生活为原形,极为真实的东西,很多的人与事都是我未曾经历过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感觉遏抑了我的胆怯。
  
  《面朝大海》的封面是橘黄与湛蓝组成的,这似乎表达了这本书的某一个心理历程,当你从纯净走向深厚浓重的过程中受到了冲击,视觉上如此的不协调,而当它们真正摆在一起时,你又并没有突兀跳起,只是坦然接受。或者说,还有些欣喜地看到这人生的变化。我想,你可以选择把它们放在一起,更可以选择分开,但无论是哪样,它们还是融合的恰倒好处。置于书架上,更是引人注意的那种。主人公江摄,把他的生活如此安排,甚好。
  
  我不会再把笔墨倾注到江摄的变化过程中了,那是人世的一个必然,青涩年华到成熟时期的过度已不需要去关注。无论社会是否给予你特殊的照顾,你都将面临着失去、得到、再失去、再得到以至无从知晓是否失去或者得到了某些你原本重视亦或不重视的东西。我只是想去抓住小说里所叙述的,找寻江摄的方向,心理上的和实际上选择的。而找到了他的,就等于找到了老那的。
  
  为了方便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们,了解我所说的,我还是要把江摄的来历简单说一下。忍饥挨饿的孩子——北大的莘莘学子(某个细节表明这还是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初入海关的游手好闲外加好色之徒——麻木不仁又保存些良知的油条。大概的发展就是这样了。我们对江摄的发展方向毫不鄙视,如果有人说,江摄过于恶俗,我只能判断说话的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虚伪,一是诗人。但如今的社会里,诗人太少,虚伪的人太多。江摄坦荡去改变生活接纳生活承认生活,从某个角度上讲该是个值得去喜欢的人。作为一个个体,容易征服逆境,却无法征服社会。
  
  前面说到,江摄曾经是个文学青年,这可以从“我在高校读了七年书,实际上就是看了七年的小说”得出。写作者老那不讲究文字的排场,但注重细节,他在小说里许多个你料想不到的地方,安插一句话一个人一桩事,他的叙述沉着冷静并且缓慢,琐碎到你想去忽略很多段情节跳跃着阅读。但是,当你阅读到后来某一段中时,我断言你会有些懊恼,你并不知道你正在阅读的这一段情节或者人由何而来。而老那,大概,会偷笑。或许你会说,这是写作者的失败,不善于抓住读者的阅读节奏。考验读者的耐心是个错误。而我却认为,这恰恰是老那语言叙述上的一个特点,上世纪末到现在流行文化的蓬勃景象让阅读彻底堕落成为一次汉堡包盛宴。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那,对这场语言简要快餐阅读的革命采取了回避态度,他选择的仍然是自己所要表达的那种状态。平静而淡然,欲说还休。只要你静下心,哪怕只有二十分钟的倾心阅读,你就不会轻易选择跳过任何一段。这里,如果你不了解江摄读书时的身份“文学青年”又怎能去理解他在面对工作后所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时的反映及心理波动,而交代这个身份,老那没有在任何一节里特意强调,只是在书中人物觥筹交错时不经意的言谈等行为中带出。除了刚才提过的那句话,还比如,“小江的文章写的好极了。”“练过一吨纸的魏碑。”最不可遗漏的是小说的结尾,江摄在海边会想起海子的诗。我也想偷笑一下,这是典型的“文学青年”作为,老那终于明白的显摆了一下。
  
  江摄这样的人,他的生活愿望是高出生活实际太多的。“文学青年”这个名词,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变了性质的,不再有钦佩和褒扬,大凡有人提到这个词都是用一种比较夸张的口气。江摄从梦游、混日子的状态,承受生活洗练,经历官场浑水,这种大的跨度,给他的冲击不会少于楼房倒塌。正如他自己所说,突然对升官产生了兴趣。整个的人生理念被颠倒了。这是一种屈服,或许,还有点屈辱。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江摄选择了他所该选择的方向。老那在描叙江摄与形形色色人打交道时主要采用的手法还是对话与心理活动。他的对话总是那么普通,像你在大街上听到的一样简单,不去修饰,每一句都是你身边人可能会说出的。真实感,是《面朝大海》不能不一再提的亮点。老那现居广州,所以我们有幸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不少带有广东特色的称呼。比如“大佬”“阿爷”“靓女”,这些词汇并不会让你发呆,只会使你有那么点小小的错觉,似乎飞离所在的地区来到沿海,和江摄的无奈生活汇合在一起。作为阅读者的你会感慨,无论在哪儿,我们都是无奈的。如果你如此感慨了,老那的目的就达到了。好的小说正是在这样无为平静的叙述中给你难以忘记的穿透感,读者与写作者的共鸣正是每一个作家所希望得到的。
  
  坦白说,我始终抱着灰蓝心态来阅读这本书,说不尽的苍茫,为了江摄或是老那而感慨。我知道的,一个好的写作者在塑造主人公时是把自己的情感浇筑进去的。我看到了他的无奈与强颜欢笑。他面前铺就了太多的路,却没办法选择自己所愿意走的。大概,本就没有一条道路是他所想要的吧。人生就是这样,给你太多的可能与不可能,那些不可能的往往就是渴望之至的。
  
  失去方向,这不光在江摄先特立独行后举手投降的复杂海关生活中体现出,也可以从他和若干个女人交往的过程看出来。这本书里的女人太多,繁杂的像大观园里那些摆设的小玩意儿,她们雷同或者截然不同,保持一个性别,等在路上,只为了让这个叫江摄的男人来发现并领回宿舍。我只用宿舍这个词,因为我并没有从哪一段文字中发现江摄想把她们领回家。只有一个叫洪玫的例外,但在某个早晨江摄打了她一耳光后,这个女人又回到路上了。当然,她们又有谁不离不弃地跟着江摄回家呢,石留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也是平静而理智的,作为女人,我看着她的一笑一颦就知道,她并没有应诺下什么。在她与“军阀”的抱负与既得利益两种情感搀杂的婚姻出现后,我对她有了些厌恶。这些人,他们,过于理性了,理性得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只存在性与刹那的温情。老那在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时,用的是最朴素甚至有些庸俗的文字,那么单调地重复着被红色睡裙、丰满胸脯、白花花大腿的吸引,毫无抒情意味,就象把家里腌制的蜡肉呈给读者。我感到悲伤,江摄,他真实的让人想大哭一场,他把镶着金边的外衣脱下,只给你看直楞楞的肋骨,却全然不在乎观看者的反映。十四世纪行吟诗人发明的词“爱情”,在这里,是个被忽略的对象。隐约提起过,当你有所注意,立即打住。老那,你把你的方向弄乱了,埋汰到了蜘蛛盘旋的网中,而又随时准备轻而易举的逃离。阅读的过程,是艰难的,我时常会为眼睛的洁净而悲伤,我处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无奈的生活中,阅读这样一场纷乱复杂无奈的生活。
  
  不知道是否是老那良心发现还是原本就这样安排,他在这部长达二十八万字小说快要完结的时候,让读者明白了石留作为一位善良纯真女性的执著。她对江摄的爱从没有过停止,在那个行进的人生路上,一直朝着那个既定方向走去,丝毫不离。那场婚姻不过是个掩盖她热烈爱着江摄的面具。我有些羞愧,为前面对石留的错误理解。她作为女性沉默地承担了太多。我还有些诧异,老那的阅历实在丰厚,他如此精明地考量了女性的忍受力与执著。至于江摄的婚姻,与那位叫作马羚的女人,我只能说,那是他累了,需要港湾休息。爱用在这里,有些牵强。小说发展到如此,江摄已经不再混沌,他偏离了他原来的那条道路,并在新的路上坚定着。然而,石留死了。一个纯净的化身离开了江摄。这对他来说,只是小小的震动和伤感,甚至不足以影响他去喝酒做爱。但足够了,本就是那样一个出色干净的江摄,石留的死已让他再也不能无所作为的混沌下去。他似乎有决心回到自己的方向上了。小说的最后,他给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了两点,帮助一个女人,劝说一个女人。这一段的叙述,沉静舒展,有了些抒情意味,我读的很是低沉,原来心里的那么一小块不确定的怆然终于彻底爆发了。
  
  老那,你是否偏离了你所要走的方向,你是否和江摄一样的茫然。看完全书后,我忍不住思考这个问题。而很明显的是,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作为一个理智而成熟的读者是不会把主人公和写作者的身份弄错位的。而我这幼稚的询问,恰好再次证明了老那小说写作上的成功。
  
  
  2004/9/29
  


呵呵,写得可真够深刻的。
这本书刚读到一半。原本,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懒在床上看会儿书的。现在有一本书就在写字桌上,可是没有太大动力去翻阅。
看了你的评论,我想,我还是应该坚持把它读完。然后,再仔细的回味下这本小说。


哈,终于读完了~


感觉如何。。。


嗯,感觉,和你一样。只是,没你深刻,呵呵。
读完了后觉得,还是有收获的。


在看面朝大海的时候,越往后看书越簿看得越慢,不想把这本书看完。看到榴死掉眼睛湿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