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府哲学面面观

冯广宏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冯广宏  

内容概要

天府哲学,源远流长。有句老话,叫做“易在蜀”——易经是传统哲学观念的生长点,但这门学问却在蜀地生根、开花。成都人扬雄、卫元嵩,还大胆地把易经改造了一番。这没有一定的勇气,根本不行。 天府中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由于过着辛勤劳动获得的闲适生活,人们遂养成一种带有幽默意味的性格。因此蜀中不仅有深厚的经学基础,还有定慧禅学土壤,更有将两者融会在一起的道学或理学林地。那些文化遗产,那些文化遗产,大都既系统性,又有模糊性——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但又决不是“不可知论”。 天府哲学的发展历程,经过这样一描绘,脉络显然清楚得多了。如果进一步研究那些哲学体系形成的因果,于是就有了一根主线。 哲学很难讲,特别是通俗地讲那就更难。本书不过在历史的扫描中,选取一镜头,陈列一些画面而已——为此,便叫做和《天府哲学面面观》。

书籍目录

总序引言一 永续利用的自然哲学 八卦蕴涵的环境保护意识 渊源久远的黄帝迷信 蜀地颛顼抛弃了迷信 尸子逃蜀留下的自然观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从盖天说走向浑天说二 道法天说走向浑天说 天一生水与古城湮灭 鲧禹治水的不同理念 东别为沱为开明所继承 李冰完美体现治水哲学 围绕着水的种种思考三 攻心为上的军事哲学 扑朔迷离的《阴符经》 鬼谷子和鹖冠子 出自易理的兵论 从《心书》到《长短经》四 天人合德的易道哲学 “易在蜀”的赞叹 从君平卜肆到草玄亭 元包奇解和太极图 三苏易论五 勇于开拓的进取哲学 大禹的奋斗精神 开发西南的雄心壮志 蜀学的崛起 霞光中的经学六 善于生活的适身哲学 闲适宽松的天府性格 道法自然的蜀风 超越象外的逃禅 游乐的妙谛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公元前361年,孟子曾经拜访过的梁惠王,急急忙忙地坐车前往相府,因为丞相公叔痤已经病危。他来到病榻之前,公叔痤感激地伸出枯干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府里的家臣中,有个公孙鞅,现在的职务是中庶子。别看他才二十几岁,却是个真正的奇才。我死之后,就请大王把整个国政交给他吧。”惠王不觉愣住了,站起身来要走,只见公叔痤挥挥手,让室内所有的人退出去;接着对惠王悄悄地说:“如果大王不愿用他,必须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走出国境!”这回惠王倒是痛快地答应了他,回宫而去。 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良心上很过不去,便把公孙鞅喊来:“今天大王来看望我,问我谁能继承相位,我倒是推荐了你,可是他似乎并不同意。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一军。对他讲:如果不能用你,干脆把你杀掉。想不到他竞爽快地答应了我。这里有些金帛,你把它拿上,赶快离开相府,逃命去吧!”公孙鞅听后却不以为然:“相爷请勿过虑。吾王既然不听您的话用我;当然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他根本不把我当回事!您就请放心吧。” 后来公叔痤死了,公孙鞅一直也没有离开大梁。 这时,邻国的秦孝公已经即位,求贤若渴。公元前359年,公孙鞅走了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到达秦国,参见孝公。听公孙鞅谈他的政治主张,孝公先是不断地打瞌睡。公孙鞅最后讲了强国之道,孝公听得高兴极了,于是,任命他为左庶长,颁布变法政令,立即在全国实行: ——所有居民编成什伍组织,有罪连坐; ——禁止私斗;有军功者受爵;宗室子弟,没有军功就没有名位; ——凡是耕织取得高产的民众,一律免除劳役:经商或因怠惰而致农业减产者,罚为奴婢。 公元前350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开阡陌;设郡县;按人口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 通过10多年的改革,使秦国由一个偏僻而欠发达的邦国,一跃而为兵强民富的强国,成为七雄中的霸主。《史记》说:那时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公孙鞅立了大功,由大良造受封为商君,拥有15邑的领地,被人们称为“商鞅”。 在执法过程中,商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公元前348年,8岁的太子出外游玩,行动上触犯了法律,按条例应当受罚。商鞅说:“太子是未来的君主,又未成年,不能用刑,就让他的老师公子虔代他受刑;另一位老师公孙贾,有教育不严的责任,该受黥刑,在脸上刺字。”过了4年,恚忿的公子虔自己又犯了法,这回受到了劓刑,割掉了鼻子。他受刑之后,感到奇耻大辱,整整8年没出家门。 公元前337年,45岁的秦孝公因病去世,19岁的太子继承王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觉得复仇的时机已到,就向新王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感到风头不对,想逃回梁国,但梁国不敢接纳;他只好跑回他的领地商邑,组织起一股军队,向北进入郑境。秦国大军赶来擒拿,他抵挡不住,终于在黾池被杀。秦将把他的尸体运回国都,听候发落。惠文王下令加以“车裂”,进行五马分尸。 在这段时期,秦国有个人思想上特别紧张,他就是商鞅的老师尸佼。他本人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人称尸子,最初在秦国活动,做商鞅的门客。商鞅变法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经常向他请教,并多次采用他的策划,可说是一位幕后的高参。由于尸佼具有科学的思路,扎实的功底,因此,商鞅公开称之为“老师”——其实他的年龄并不比商鞅大。但就因为这一称号,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尸佼目睹商鞅缺乏仁政,一味任用严刑苛法,对民众保持高压态势,在同僚中积怨甚深,早就感到非常危险。尸佼几次劝其功成身退,可是商鞅头脑发热,就是听不进去。当孝公一死,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及至公子虔向惠文王告状,他听到风声,马上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他想:当初惠文王犯法,是老师公子虔代为受刑;一旦商鞅定了罪,必然会拿他这个“老师”开刀。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趁惠文王还未向商鞅下手之前,迅速逃离秦国。他提前办好了有关手续,决定向南方跑——他明白北方各国,迫于秦国的威势,一定不敢收容一个罪臣;而南边的蜀国,具有独立王国的地位,秦人鞭长莫及,暂时还不可能侵入,所以最为安全。于是尸佼星夜兼程,一口气跑到成都,干脆在那里做个寓公,收徒讲学。 《史记·孟荀列传》提及“楚有尸子、长卢”。其所以称他在楚,是因为那时的蜀地,划分在楚的范畴,实际上该说“蜀有尸子”。汉刘向《别录》认为尸子是晋人,晋在战国时期已经分解为韩、赵、魏三家;因此,他的老家可能是在魏地,后称梁国,因而早就与商鞅有过交往。尸佼在蜀地著书20篇,共有6万余言;他教了不少学生,后来寿终于蜀,葬在成都。因此,尸佼应该算是最早的天府哲学家。 尸佼所著的书,名为《尸子》,在司马迁时代还“世多有其书”;但到东汉末年已有所丧失。《后汉书·宦者传》唐李贤注称:《尸子》有19篇“陈道德仁义之纪”,另有1篇“言九州险阻、水泉之事”;可见此书内容相当丰富。他的思想是新颖的、开放的、综合的。 P12-15


编辑推荐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对自然哲学、治水哲学、军事哲学、易道哲学、进取哲学和适身哲学展开论述。语言通俗,内涵深刻,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天府哲学面面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