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父与子

(俄)屠格涅夫|译者:李鹤龄 三秦
出版时间:

2009-06-01  

出版社:

三秦  

作者:

(俄)屠格涅夫|译者:李鹤龄  

页数:

163  

前言

  本书作者屠格涅夫,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对于现时的青少年朋友,他可能有点陌生,所以在此加以简单的介绍。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生,1883年去世,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任性专横、肆无忌惮地虐待农奴,使他从小就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受到反农奴制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决心不向农奴制妥协。他的作品,有着对农奴制度真实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了农奴们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无情地展示出了农奴主们的虚伪、残忍和浅薄。他甚至在《木木》中不惜以自己的母亲作为原型而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女农奴主典型,表示他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态度。他后来长期居留国外,与他的这一态度不无关系,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字,那就是农奴制度。”屠格涅夫的作品形式精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感人,他塑造出来的典型,给人印象很深,比如罗亭,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比如英沙罗夫、巴扎罗夫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爱国志士……他特别善于塑造俄罗斯的少妇少女的形象,她们温柔多情,对爱情忠贞不二,而且富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前夜》中的叶莲娜……  屠格涅夫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传到了中国。《新青年》当年就连载了他的《春潮》,次年又发表他的《初恋》。截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巴金译有他的《父与子》《处女地》和一些散文诗,丽尼译了他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有他的《猎人日记》……改革开放以后,屠格涅夫不仅没有失去读者,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精装豪华插图本,又出版他的节选本就是一个证明。  读者的多寡是检验作品的主要标尺,没有读者,怎么说得上是好作品呢?一个时期有读者,也算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读者不妨一读。至于这篇作品为什么值得一读,则有待读者讨论。我这个老朽就不在这里饶舌了!  译者谨识于长沙岳麓山下  2005年8月2

内容概要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生涯的最高峰。这部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年),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34年,发表处女作诗剧《斯捷诺》起,到临终前发表《散文诗》止,在半个世纪里,屠格涅夫以诗歌、剧本、小说、特写、书信、评论等文学体裁写下了数十卷著作,描绘了俄罗斯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构成了19世纪40至70年代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的一部独特的文学艺术编年史,为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罗亭》、《前夜》、《父与子》等。

书籍目录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媒体关注与评论

  屠格涅夫的才华突出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漂浮在理想的领域。  ——【法】德·沃盖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正是这样的作品。  ——李鹤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父与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