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蒙古族

金海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7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金海  

页数:

280  

字数:

23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1956年~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到上千万字的资料,撰写出少数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书稿,整理调查资料300余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这次调查为党和政府制定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开创了我国进行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的先河,为民族研究搜集与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时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民族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和反复引述的基础材料。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无论是进行决策的党政部门,还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界,要深入进行民族调查的愿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系统地了解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现状,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地把握少数民族发展的趋势,以制定出适合于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民族政策和发展规划。  如何在新的时期开展民族调查,以获得开拓性的成果,这就不能囿于传统的民族调查方式,而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方式。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分化与整合,是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各个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分化的趋势,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学科之间的整合趋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其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不断增多。

内容概要

  1956年~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到上千万字的资料,撰写出少数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书稿,整理调查资料300余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这次调查为党和政府制定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开创了我国进行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的先河,为民族研究搜集与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时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民族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和反复引述的基础材料。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况与历史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历史及建制沿革 第三节 族系源流 第四节 历史的记忆第二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第三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状况 第二节 人口的素质状况 第三节 人口的行业结构 第四节 生育状况 第五节 人口的迁移流动状况 第六节 计划生育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牧业 第二节 商业 第三节 商品贸易第五章 社会政治 第一节 社团组织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第三节 社会保障 第四节 社会交往方式 第五节 政治体系与结构 第六节 牧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意识 第七节 贫困问题 第八节 牧区的汉族第六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三节 亲属称谓第七章 法律 第一节 禁忌与习惯 第二节 村规民约 第三节 纠纷与纠纷的解决第八章 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化 第二节 文学艺术 第三节 音乐舞蹈 第四节 信息传播 第五节 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第九章 民族风俗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居住 第四节 交通 第五节 那达慕大会 第六节 丧葬 第七节 礼俗第十章 教育 第一节 传统教育 第二节 现代教育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 第四节 牧民的文化素质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第十一章 科技卫生 第一节 现代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第二节 传统民族医药与医技 第三节 预防医学卫生及保健 第四节 畜牧疾病防治第十二章 宗教 第一节 祭敖包 第二节 寺庙遗址及敖包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察哈尔蒙古人  察哈尔蒙古部形成于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是成吉思汗第四子(幼子)拖雷的属民。“察哈尔”一词于15~16世纪出现于汉文及蒙文史籍中。明代汉籍中写作“插汉”“插汉儿”“察罕儿”等,清代汉文史书中写作“察哈尔”,蒙文史书中均写作“chahar”。对于“察哈尔”一词,目前有好几种解释:一为古突厥语,是“大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军的意思;一为蒙古语“沿边”之意,其证据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库登汗率部迁牧于辽东边墙外,故称其所部为“察哈尔”;一为波斯语数词“四”之意,因察哈尔部是在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属户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蒙哥汗以后一直到林丹汗,蒙古大汗均出自拖雷嫡系,人们出于对拖雷名字的避讳,称其属民为“察哈尔”,即“四太子之部”之意。根据蒙古族传统习俗和该部原来的确归拖雷所属等历史事实以及相关史料,后一种解释较为可信。  元朝以后之历代蒙古大汗均居于该部,察哈尔部一直为蒙古各部的宗主部。16世纪初,达延汗(大元可汗)统一蒙古各部,分封诸子,建立六个万户,察哈尔为左翼三万户之一,游牧于今锡林郭勒盟一带,由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一系所领,大汗驻帐于该万户牧地,统领左翼三万户。达延汗死后,其子图鲁博罗特早丧,嫡孙博迪阿喇克汗年幼,政权衰微。到16世纪中期,察哈尔部博迪阿喇克汗长子达赉逊库登汗不堪右翼各部之侵扰,率部离开故地到老哈河以西、广宁(今辽宁北镇)以北的辽河流域。当时直接归他统辖的只有察哈尔万户,人们称其为察哈尔汗,其他各部名义上仍以他为宗主,实际上已经各自为政。到17世纪初期,察哈尔部领有浩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敖汉、奈曼、克什克腾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蒙古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