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三农"报道研究
2007-12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明,蔡骐 著
312
张明是我所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今年上半年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这部专著便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修改而成的。其论文选题研究的是党报的“三农”报道,这也是我负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闻传媒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中的一项子课题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中重要的制衡工具,既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地的混凝土”(N维纳语),又是社会变革、发展的推进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报的“三农”报道,正在逐渐成为新闻传媒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提升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一种传播范式,同时也开始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党报塑造公信力的良性互动。因此,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张明的这部专著,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三农”报道的历史概述。
《党报“三农”报道研究》为党报《三农》报道研究,其内容包括了“三农”报道的历史概述,党报“三农”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报道策略,“三农”报道呈现的问题分析等。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党通过《解放日报》等报刊提出扫除文盲的号召,并经常刊登对失学的农村青年和壮年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的报道。
张明,1969年出生,湖南永顺人,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参编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其中发表在《新闻大学》的《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冲突与协调》一文,被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持编撰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收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目标 四、主要理论资源 第一章 党报“三农”报道的历史概述 第一节 建国前党报“三农”报道概述 一、号召进行“土地革命”的宣传报道 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报道 三、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报道 第二节 1949—1978年建国后的“三农”报道概述 一、宣传“土地改革”的报道 二、宣传“大跃进”、“放卫星”、人民公社的报道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报道 四、农田基本建设、社队企业和医疗卫生的报道 第三节 1979—2001年改革开放后的“三农”报道概述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 二、聚焦乡镇企业的报道 三、农民进城务工的报道 四、农村致富典型的报道 第二章 党报“三农”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报道策略 第一节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人民日报》报道总体分析 第三节 《湖北日报》报道总体分析 第四节 “三农”报道的具体内容分析 一、突出农业、农村经济的报道 二、关于塑造新时代农民和农村干部形象的报道 三、关于宏观“三农”政策宣传类报道 四、关于民生话题的报道 五、关于村民自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报道 第五节 “三农”报道的运作策略分析“ 一、宏大叙事策略 二、党报公信力、影响力塑造策略 三、报道内容的民本策略 四、报道形式、风格多样化创新策略 第三章 党报“三农”报道呈现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内容生产方面的问题 一、“三农”政策宣传报道模式化 二、农村致富典型报道的程式化、模式化 三、舆论监督报道弱化 四、工作成就总结式报道多 五、报道的人文关怀力量不够 第二节 报道理念方面的问题 一、作为报道主体的农民缺乏话语权 二、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党报改革与“三农”报道的改进 第一节 新时期党报面对的困境与发展机遇 一、党报的困境 二、党报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党报改革与“三农”报道的互动 一、“三农”报道与完善党报的媒介生态 二、“三农”报道与党报的公信力塑造 第三节 党报“三农”报道的改进 一、“三农”报道读者群落观念的改进 二、“三农”报道主题策划的改进 三、“三农”报道采访方面的改进 四、“三农”报道写作的改进 结语 附录 一、《人民日报》“三农”报道案例参考 二、《湖北日报》“三农”报道案例参考 参考文献 后记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党通过《解放日报》等报刊提出扫除文盲的号召,并经常刊登对失学的农村青年和壮年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的报道。当时有些报道也指出有些冬学、民校和识字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产和群众实际生活的需要;有的地区仅重视“有条件有重点的建立民校”,强调集中学习,甚至规定“出粮出柴”等,致使农民群众教育受到严重影响。1944年4月18日,陕甘宁边区发出《关于提倡研究范例试办民办小学的指示信》,就在群众教育中实行“民办工助”的政策作了三点说明:1.民办小学的形式与执行“民办公助”方针的步骤不求一律。2.民办小学的学制、教学内容不求一律。校址、经费、教员待遇等也可由群众决定。3.要加强对民办小学的领导。同时,还强调指出,办教育要注意群众的自觉和自愿。这一政策的确定,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解放日报》等党报报道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使边区处处吹拂着文明的新风。许多报道都认为开展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教育是党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重要一环。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紧紧抓住了这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消灭文盲,摆脱愚昧,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并发挥“民教民”的作用,既学文化,又学时事政治,还可结合生产,使“农民不出门,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