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大洋洲文学研究
2008-12
安徽大学出版社
陈正发 编
312
无
本集中选编的文章,它们都是近年来文学研究人员以及外语学院个别年轻教师教学之余从事大洋洲文学研究的成果,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为20世纪。文章中有概论,有单个作家作品评析,亦有流派论述,对比分析。有的采用传统的批评方法评述,也有的则尝试运用新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探索。虽然看上去似乎缺乏系统性,倒也显示出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许多主要的作家作品都有涉及。
《乔纳》——澳大利亚城市小说的发端理查森的小说世界戴维逊与《怯人》克里斯蒂娜·斯泰德和她的小说创作泽维尔·赫伯特,一个观察家、梦想家和人类学家——试析《卡普里康尼亚》的多层主题约翰·莫里森对劳森传统的超越直面人生的快乐勇士艾伦·马歇尔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诗歌继承和发展——简评当代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潮流《赶牲畜人的妻子》——评亨利·劳森、默里·贝尔和弗兰克·穆尔豪斯的三篇同名小说现代派文学与澳大利亚作家怀特帕特里克·怀特及其文学作品的多重属性饱尝世间沧桑始悟人生真谛——论《战车上的乘客》中的苦难与超越主题在对比中彰显平凡——《人树》之人生主题逐出伊甸园后的痛苦与醒悟——《人树》宗教主题解读霍普和他的诗歌创作朱迪思·赖特的诗歌世界后现代派小说的审美特征——论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弗兰克·穆尔豪斯及其作品超越界限塑造自我——评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个性创作走出异化的阴影 寻找迷失的自我——戴维·马洛夫早期小说主题探析从对立到统一——试析“二轮转”手法在马洛夫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与表现荒诞的世界扭曲的人性——彼得·凯里短篇小说创作的双重主题评析边缘人的社会写真——评阿切·韦勒的短篇小说集《回家》澳大利亚畅销小说《荆棘鸟》漫谈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小说发展述评新西兰战后文学弗兰克·萨吉森及其短篇小说“和平”年代孤独人生——评约翰·马尔根和他的《孤独的人》浅评莫里斯·达根的作品新西兰殖民社会的生动画卷——比较简·曼德两部乡村小说的艺术特色后现代派文学与新西兰作家珍妮特·弗雷姆亦幻亦真,畸形人生——读珍妮特·弗雷姆的《猫头鹰在哀叫》大洋洲岛屿的新兴文学论温特的艺术特色
《乔纳》——澳大利亚城市小说的发端 二、创作特点 理查森在澳大利亚文学中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她几乎游离于澳大利亚文坛之外,与澳大利亚文学没有明显的联系。她17岁离开澳大利亚,到德国的莱比锡学音乐,在那里与在大学教文学的罗伯特结了婚。婚后,她对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在丈夫的影响下,她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欧洲文学作品,尤其是法、英、德以及通过翻译阅读的俄国小说。其中,据她自己承认,托尔斯泰、福楼拜以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她影响最大。对于澳大利亚文学,她几乎毫无所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作纳入其发展轨道。而且,自定居英国后,她后来几乎再没回澳大利亚,只有惟一一次短时的造访,那是为创作她的三部曲回她童年时代的故乡搜集材料。无怪乎许多人并不把她看做是澳大利亚作家,而是与澳大利亚有联系的英国作家。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纵观理查森的小说,尽管其作品基本上均建立于她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经历或回忆,与澳大利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智慧的获得》基于她在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的经历,《莫里斯·盖斯特》以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的生活为背景(其中一位主要人物为澳大利亚姑娘),马奥尼三部曲则构建在她幼时对父亲以及家庭生活的回忆上——但它们在整个基调上却不是澳大利亚的,很难看出明显的澳大利亚特征。劳拉就读的长老会女子学院与任何一所英国寄宿学校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理查德。马奥尼出诊行医的小镇换上地名可能是美国中西部的某些小城镇;在作者塑造的所有人物当中,没有一个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这显然是澳大利亚人”。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