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雀东南飞研究

李杏林,中共怀宁县委,怀宁县人民政府 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杏林,中共怀宁县委,怀宁县人民政府 编  

页数:

202  

前言

  孔雀性灵援起兴,屏开旭日福骈臻。在30集历史传世经典电视剧《孔雀东南飞》拍摄成功,开始进入后期制作之际,由李杏林先生编著的《(孔雀东南飞)研究》出版发行了,这本倾注了作者汗水和心血的鸿篇巨制,同时也凝聚了贤达深情和智慧的佳构妙制,不仅是怀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而且是对外展示神韵的又一靓丽窗口。  享有“首府首县”美誉的怀宁县,山水毓秀,俊彦辈出,文化灿烂,底蕴深厚。这方热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戏曲文明,产生了独领风骚的完白艺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元素,展现着怀宁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记录着怀宁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展示着怀宁人民细腻丰满的艺术情趣,它们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已经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重要智力支持。其中东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上承风骚、下启唐诗宋词的长诗之圣”,其主题思想、人文情怀、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等,可谓是“独树一帜,难望项背”。怀宁人民既然拥有这块珍贵的文化瑰宝,就必须加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不断挖掘和丰富《孔雀东南飞》历史文化品牌的新内涵,充分凸现怀宁本土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怀宁在皖西南艺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迫切需要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如何找准我县文化艺术发展方向,增强竞争力,提升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电视剧《孔雀东南飞》的拍摄和《孔雀东南飞文集》的出版发行,我们认为:一要强化中心意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内容概要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章中第一长篇,是最享盛誉之作。它出于汉乐府诗“杂曲歌辞”,性属民歌,类同《诗经》之“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有反映人民群众悲惨生活处境的;有歌颂受剥削遭压迫的劳苦大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有暴露封建统治阶级鼓吹伦常之虚伪性的;还有揭露封建礼教残酷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桎梏,赞颂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爱情与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它的原型素材,是通过“采风”从民间得来,因而有很强的群众性、人民性、思想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所以流传至今1000多年,经久不衰,广为人们喜爱与传诵。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被大中学校教材所选用,真谛正在此中。  《孔雀东南飞》在《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乐府诗集》时,改为《焦仲卿妻》。诗中主要正面人物是刘兰芝与焦仲卿,而题名突出刘。从原题的一个“为”字,不难体察出:此诗尽情歌颂刘兰芝的反抗精神,相应地也赞许了焦仲卿。

书籍目录

前言序博学篇小吏港与《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产生地辨正从小市民俗看《孔雀东南飞》从小市方言看《孔雀东南飞》从道教探讨《孔雀东南飞》论《孔雀东南飞》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论《孔雀东南飞》语言特色《孔雀东南飞》悲剧刍议《孔雀东南飞》时代的节烈观是朦胧美还是风俗画孔雀为何东南飞论情圣焦仲卿商港乎?文港乎?“郡府”之辨赏析篇李白《庐江主人妇》浅析王安石《咏小孤山》浅析再评王安石《咏小孤山》评梁启超关于《孔雀东南飞》的论述张恨水《孔雀东南飞》试析谢鸿斌题相公庙联评析《题周玉双“孔雀东南飞”砖雕》赏析《题贾万友刘兰芝赞》试析读袁放先生的一首好词吴振洪教授赠诗三首简析剧作家何孝充赠诗简析三老重瞻孔雀台谢超元《谒焦仲卿刘兰芝墓》试析评周元宴教授题《孔雀东南飞》诗联《古诗(孔雀东南飞)缘何能成杰作》评析导游篇春访“影视城”品味文化感染魄力猪山龙山负势竞长三大精灵我为尊关于“兴飞”真实与修饰“双十”合解华山的虚与实惜字亭永镇庵歌谣篇《孔雀东南飞》民歌·小曲演唱乐谱歌谣附录古诗《孔雀东南飞》缘何能成杰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作者考旅游业的发展与发现与时俱进长演不衰《孔雀东南飞》的改编作品评介后记

章节摘录

  博学篇  小吏港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民间故事诗中的杰作,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它为“长诗之圣”。余冠英及孙望等同志在关于此诗的评论与注释中,指出该诗产生地点在安徽潜山县。  潜山与怀宁为邻。怀宁县是东晋安帝时设置的,县治在今之潜山县城。公元1217年(宋嘉定十年)怀宁县迁到宜城渡(即今安庆市),到元至治三年(1323年)将怀宁县拆开,在其西北部设立潜山县。小吏港在今怀宁县西北与潜山县接壤处,距离今潜山县城仅15华里,此地至今还流传着焦仲卿夫妇殉情的民间故事及戏剧。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李硕成(怀宁小吏港人,1962年逝世)曾对我说,《孔雀东南飞》有手抄本;现在潜山县邮政局工作的陈孝诚同志也说,1955年在当涂看到过类似抄本。从这些传说、戏剧及手抄本来看,与诗中所反映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不过诗中写得较为概括,传说叙述较为具体。如传说中叙述刘兰芝投水死后,刘家将其尸体送到焦家;当时焦仲卿亦自缢于庭树。焦母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敢出头露面,经乡里父老提议,由焦仲卿的妹妹焦月英主持,将这一对情人合葬。焦家住在圩区(即今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这一带人民怕山洪暴发将墓冲毁,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都将坟送到丘陵区安葬。而刘兰芝家住在丘陵区(即今怀宁县小市镇红村刘山组),于是由焦家出钱向刘家买了一块山地(即今小吏港背后乌龟墩),将这一对情人葬。而这些具体细节,诗中只用“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这两句概括了。由此可见,“合葬”是真实的,“求合葬”的不是焦、刘两家,而是当地人民。乌龟墩在诗中称为“华山”,这可能因为小市港上有李花山,下有花家山,是受到这一带花山的影响而得名的。此地人民后来亦称乌龟墩为“孔雀坟”,30年前,这儿是万木参天葱茏密茂的古坟墩,如今已辟为粮站仓库。  就在乌龟墩东南角不到1华里处有个刘山嘴(如今叫刘山村民组),传说刘兰芝的家就在这里。刘山嘴南面的一口池塘,传说就是刘兰芝投水自尽的地方。小吏港对面叫“焦家畈”,辖有利民、河湾、东店3个行政村,长约8公里,宽约4公里。河湾村有个焦畈组,传说这儿曾是焦家庄园,焦仲卿的家就在这里。  还有一些流传性的方言,反映了故事对后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我们家乡祖传至今,将磨媳妇的婆婆叫做“焦八杈”,这就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枝子”,这就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焦二”,这就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就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就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  小吏港是一个有近200家村民的农村集镇,下街头有个洋洋大观的孔雀台。孔雀台呈“凸”字形,主台2丈多宽、2丈多长,为正方形。台前有两根大红圆柱,柱子的顶上,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台的屋顶是用绿色琉璃盖的,台内天花板上画有鸳鸯、孔雀,台前及左右三方檐下以各种图案组成的唇边,显得雍容典雅,古色古香。主台左右后侧两边是两间大的房子,专供演员化妆和住宿用。小小集镇有如此颇具规模的舞台,是罕见的。当地有这种说法:“到了安庆一定要上上塔,到了小吏一定要登登台。”此地较为有名气的文人如李学海、夏梓归(清光绪年间秀才),曾在诗词中把它与南京的凤凰台、武汉的黄鹤楼合称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精灵”。这显然是艺术上的夸张,但亦足见此台是颇有声誉的。  台的下面墙壁上有大小碑文四块,有的字迹模糊,无法辨识。纵览这些碑文,可知:唐末开始建土台;元朝开始建竹棚台;到明永乐年间才建筑起砖瓦楼台。就楼台来说,开始它的规模很小,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庭台,以后逐渐扩大,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具有如此规模。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三桥区区长李玉珊曾经征调民工要拆此台盖区公所,因遭到人民的反对而作罢,可惜这个台在1969年冬被毁掉。如今,小市人民还纷纷要求重建,可见人民对这个台的感情是深厚的。  小吏港又叫“焦吏港”,系舒席收购点之一。唐武德四年(621年),将同安郡改为舒州,州治怀宁县(即今潜山县)。宋政和五年(1115年)才改舒州为德庆郡,所以潜山有舒州之称。潜山、怀宁一带,方圆60华里,均是盛产斑竹、水竹之区。这一带的农民,巧于竹席的编织,颇负盛名,因此潜山系舒席故乡之一。如今潜山还有不少旅居南洋的华侨,他们的祖先(有的就是本人)就是因为经营竹席而远涉重洋的。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舒席畅销,江浙一带的巨商大贾均来此坐地收购。他们鉴于生意兴隆,故称小吏港为“小市港”。而序明确告诉人们故事发生在庐江府,《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庐江郡辖有舒、皖等县,即今桐城、潜山、怀宁、太湖、望江一带。在这些县内均无法找到第二个小吏港,这正如《怀宁县志》卷五《山川志》载:“小吏港者,以汉庐江小吏焦仲卿得名。”这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情侣而命名的。在这里,史料、地方志、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均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今日的潜山县城与小吏港依然屹立于皖水的西东,水陆两路均可直达。诗中所说“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写的是陆路;“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这写的是水陆兼程。这就准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刘家居住在今小吏港背后的刘家山,对于当时府城来说,自然是穷乡僻壤了,因此诗中“生小出野里”、“其日牛马嘶”,这些都是符合乡村特点的;而且当时府吏闻变后,请假出府,不需多时,便可见到兰芝;特别是仲卿的死是“自挂东南枝”,小吏港恰好在今潜山县城的东南方。所有这些,都是符合诗中所写的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的。  原载《艺坛》1981年3期  《孔雀东南飞》产生地辨正  《孔雀东南飞》被文学史家称为“长诗之圣”,或誉为上承风骚、下启唐宋的鸿篇巨制。正因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关于该诗产生的地点问题,历来就被人们争论不休。浙江的同志以该省有桐庐县为据,就以该诗产生在浙江为荣耀;江苏的同志以该省有华山为证,就以该诗产生在江苏为骄傲;广州的同志以诗中有“交广市鲑珍”之语为由,就以该诗产生在广东而自矜;我们省内庐江县的同志也津津乐道庐江乃《孔雀东南飞》的故乡。总之,这些争论,全是好心,充分反映同志们非常珍重民族文化遗产。  关于《孔雀东南飞》产生的地点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余冠英和孙望同志在此诗的注释与评论中,就指出该诗产生在今安徽潜山县一带。今天高中语文课本及各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中,关于此诗的注释亦从此说。近几年来,我在《艺坛》、《乡音》等刊物上所发表的有关文章,就该诗产生的地点,根据上述定论,已作了详细的阐述与补充。因此,关于此诗的产生地点,应当是无所异议的了,司是至今还有人抓住诗中个别语句或当地一鳞半爪的奇闻轶事,就牵强附会地说该诗产生地在他那个地方。这是应当予以辨正的。  该诗序言中指出该诗产生地点是汉末庐江府,因此研究该诗产生在什么地方,首先就应当考证出汉末庐江府治在什么地方。  庐江郡是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置的,当时郡治在安徽省庐江县西。汉末频年战争,舒县(庐江)当兵争之冲,人户迁徙,“江西(江北古称江西)遂虚,合肥以南,唯有皖城'(《吴书.吴主传》);献帝时,庐江郡治移置皖城(今潜山县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说:“建安(献帝年号)四年,(权)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而《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孙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袁)术妻子。策用汝南李术为庐户江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皖城就是庐江府治。这是建安四年(199年)的事。“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李术不肯事孙权,权攻之”(见《孙权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孔雀东南飞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