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狂,教出好孩子
新手父母
理察.田普樂 著 陳昭如
256
讓孩子快樂、認真的成長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醫師 好朋友相聚,話題總是圍繞在子女的教養問題上,十幾年來如一。從寶寶喝奶開始至今,孩子已經都大學階段,有的甚至已經是上班族了,相聚時聊天的內容雖然跟著孩子的成長在變,但是仍然離不開相處上的一些困擾;前些日子聽聞一好友的子女忤逆父母親的事件,讓我不勝唏噓,回憶孩提時的那小孩,似乎不是會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幾年不見,卻是演變成如此的相處模式。可見教養是人生之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必須時時的調整與改變,才不至於在無形中將問題累積到不易收拾的狀況。的確「教養」是一輩子的議題,也是一生的煩惱! 新生命的來臨,帶給父母希望與期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俊俏、聰明、能幹、出色,也因此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無形中加諸於孩子的責任與負擔,嚴厲得讓孩子喘不過氣。提及這樣的現象時,父母親們的回答都是:「我並沒有給他們壓力ㄚ!我只是…」。 事實上,生活於現今經濟掛帥的時代裡,分秒必爭、如果沒有效率、沒有神經緊繃,可能在剎那間就發生不能預期的事件而損失畢生所擁有的。身處於如此的世代,行為自然的表露在處事點滴之中而渾然不自覺,如何能說:「我並沒有給他們壓力ㄚ!」然而,給孩子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不同在於,如何在輕鬆的態度上給孩子們適度的壓力,讓他們能夠快樂與認真的成長,適應時代而成為菁英。 此書中的「不抓狂,教出好孩子」點出了為人父母棘手的問題:「保持理性,如果父母連這一點都辦不到,那麼其餘的九十條守則,根本就毫無意義。」先了解自我與人性,輕鬆以對,不必嚴格恪遵每一條守則,所有的原則都有例外。 想清楚,打破某一條規則,最糟的情況會是什麼?如果沒什麼大不了的後果,就算了吧!如此的觀念建立後,再進入教養孩子的世界裡,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栽培出懂得自律、享受人生、尊重他人、舉止謙遜、為人設想,敢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的孩子。 此書是以孩子的立場作考量的教養思考,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所執筆的教養守則,讓父母親能不執著於己見,讓孩子能充分的發揮潛力,成為一個成功、樂觀、尊重倫理且獨立的個體。所以鄭重推薦此書,讓教養的工作真正的輕鬆愉快! 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是父母的使命! --快樂瑪麗安美語教學機構總經理 藍天鳳 八顆糖,教出國際力 作者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有如白布一匹,父母怎麼染,他就暈上什麼顏色!想讓孩子有好奇心,就要多給他探索的機會;想讓孩子惜福,物質供給就不能太充裕;想讓孩子行事完美,就要事事要求細節;想讓孩子獨立,父母就要學會放手!因此,父母親的想法、做法,對孩子的人格特質與未來發展是有決定性影響的。 現代小家庭孩子大多是三個以下,甚至有許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呵護備至,認為孩子是永遠的天使,給孩子最好的一切規劃,想盡各種辦法保護孩子,比如,當孩子與友伴發生互動紛爭時,有的父母甚至會以討公道的身分介入,名為保護孩子,其實卻是為了爭自己的面子或莫名的自尊,而在價值觀部分,給了孩子非常不良的示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的寶貴機會,父母可曾想過:「現在可以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但可以照顧多久呢?小學,中學,大學,那大學畢業出社會,甚至成家立業之後呢?孩子要那時才學會獨立嗎?」 有些家長矯枉過正,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無菌室」裡成長,倘若孩子的友伴有不當行為或言語,就希望讓孩子遠離不接觸,要求老師調動座位幫忙隔離或是換班;另有部分家長,希望不管什麼事都要孩子爭取第一名,得不到第一名不惜轉校或轉班,才藝表演時一定要當主角,那劇中的小花、小草誰來扮演呢?一直以來社會都是多元的,由不同階層、不同功能的人所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發揮的所長,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真實的社會狀況遠比寵愛重要。 家長的正確態度將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天下父母無不希望孩子將來可以在社會上生存得很好,可以自給自足,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發揮所長,活得快樂,受人尊重等等。因此,社會化的學習是教養孩子的重要關鍵,親情是與生俱來,教育方法卻需要不斷學習,更需要家長有「大愛」的認知,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對他人尊重是家長首要的教養目標,要了解「孩子其實是不屬於父母,而是屬於社會的」,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 是父母的使命! 在此書中,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觸,以孩子代言人的角度,將為人父母應俱備的教養認知開宗明義地點出,並藉由許多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實例,加深父母對這些教養守則的體會,這真是一本不論「新手父母」或「老手父母」都應好好保存、時時翻閱的教養寶典。
教養快樂自信兒女的私人寶典有些父母讓教養工作看起來輕鬆愉快。無論情況如何棘手,他們總是知道採取正確的作為與言辭。他們有一種近乎直覺的能力,教養出快樂自信,均衡發展的子女。他們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我們有什麼地方能向他們學習?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因為他們懂得《教養守則》。《教養守則》是能夠指引你順利通過教養子女的挑戰的黃金律。這些守則能幫助你的孩子懂得自律,享受人生,尊重他人,舉止謙遜,為人設想,敢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你會對為人父母更有心得,而孩子也能充分發揮潛力。《教養守則》一書讓你用正確
理察?田普樂(Richard Templar) 英國知名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不只在英國地區持續熱賣,更風行全世界。目前除了寫書以外,他還經營一家管理顧問公司,具有多年的組織管理經驗,服務的產業廣泛,幫助企業人員掌握管理技能和規劃生涯發展。 他的著作包括:《I Don,t Want Any More Cheese, I Just Want Out of the Trap!》、《主管就要懂管理:管理高手的黃金準則》和《The Rules of Life》等。《職場就是競技場:職場高手的黃金準則》一書更被翻譯成二十八種文字,幫助無數上班族開啟自己的最佳職涯。 田普樂先生擅長以兒女立場做考量的教養思考,書中歷歷可見,這也提醒為人父母者,成功的父母也應該是一名成功的兒童代言人(child advocate),能夠站在兒女的角度,以合情合理,適情適性的教養方式,謀求兒女長遠的成功與福祉。
序教養守則 保持理智篇01放輕鬆!別急著把孩子改造成小大人02別自責!天下沒有零缺點的父母!03不須十項全能!發揮所長與孩子分享!04彈性運用!所有的教養原則都有例外!05 兩次就夠!別讓孩子參加過多課外活動!06別人所給的每項忠告謹供參考,但無須完全遵循07 承認吧!有時抓狂的孩子的確讓人想逃避面對!08告御狀!暫時迴避孩子也可以迎刃而解09別太沉重!教養兒女之外,也要擁有自己的生活10有了孩子,也要用心經營夫妻關係教養守則 正確態度篇11父母給予孩子,光有「愛」還不夠!12不用同一套策略,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13對孩子微笑、給孩子一個擁抱14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他人15專心看他做事、專心聽他說話!16先讓孩子享受孩童的樂趣,再協助他收拾17容許孩子適度冒險,否則孩子無法學到人生功課18不要顯露擔心,要讓孩子安心、有信心!19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讓他感受到你在乎他的感受20教養子女無須與他人競爭或比較教養守則 日常守則篇21孩子能自己來,就不要幫他做、幫他決定!22讓孩子爭論、辯護、質疑,總之,讓孩子動腦筋思考!23善用讚美,會讓孩子更有動力24孩子需要被清楚界定規範,並設立界限25賄賂不見得是壞事,有時反倒是動機性的獎勵26會對兒女咆哮的父母,可能養育出大吼大叫的兒女27父母有好的飲食習慣,較能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模式28溝通是雙向的,要詢問意見,也要聆聽回應29訂定明確目標,並認真執行30不要嘮叨不休,但要堅定口氣!教養守則 管教原則篇31不要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32獎勵勝於處罰,但不過度才不致讓孩子患得患失33原則要前後一致,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34放輕鬆一點,孩子犯錯不用大聲斥責35對事不對人,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36父母給孩子的警告,一定要徹底執行37請父母盡量保持冷靜,如果你發脾氣,你就是輸家38放下絕對權威,父母有錯要道歉39和孩子起衝突,要記得,讓孩子有台階下40孩子也有表達的權力,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宣洩情緒教養守則 性格認同篇41找出激勵孩子的誘因,做到了要得到真正渴望的獎賞42父母的職責就是發掘孩子的優勢與特長43學習欣賞孩子遺傳到的特質44孩子想的和你一樣,要找出親子間的共通點45找出孩子身上令人欣賞的特質,並加以讚美46跟孩子不用強爭勝,學習做個有風度的輸家47你的肯定有助於塑造孩子的價值觀48無須把父母的煩惱害怕加諸在孩子身上49負面的話語,可能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害50讓孩子保有孩童的天真直率,不用變成小大人教養守則 手足相處篇51父母應培養孩子的手足情,讓他們成為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52爭執的經驗,讓孩子學會體諒與配合53要等待孩子自行解決紛爭,並教導他們解決彼此間的爭議54善用各式各樣一起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團隊合作55不要過於干預,讓孩子自娛娛人,並學會協調與妥協56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57不同孩子適用不同的教養守則58不要偏愛特定孩子,要找出每個孩子的特質59家庭成員要多相處,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60發掘每個孩子的長處,讓他們都有發光的機會教養守則 學校活動篇61上學不等同受教,教育孩子仍然是父母的任務62學校是套裝教育,只能全盤接受63適時為孩子仗義執言,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64霸凌是嚴重事件,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感受65教導孩子捍衛自己,避免成為霸凌的受害者66容忍不合你意的孩子的朋友67記住,你是孩子的父母,不是老師68不要溺愛孩子,更不能隨便就讓他們不上學69衡量孩子的承受度,人生還有比課業更重要的事70父母不要以為自己最懂,事事為孩子做決定教養守則 青少年篇71幫孩子度過這青少年的焦慮期72要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談73讓孩子有發聲管道,並讓他們學習作決策74不要追根究柢。那將會嚴重損害你和孩子間的關係75從小讓孩子學習如何自立更生,千萬不要溺愛76要嘗試接納孩子,而不要跟他們奮戰到底77咆哮無法解決問題,孩子需要的是冷靜的父母78讓孩子知道不能期望不勞而獲,要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79尊重孩子喜愛的事物,能跟孩子一起培養共同興趣80和孩子盡量輕鬆自在地談「性」這議題教養守則 危機處理篇81婚姻有危機,別把孩子當成攻擊武器82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來面對,父母不要預設立場83面對大變化,父母要協助孩子學習如何與悲痛共處84請關注孩子長期的改變,必要時給予額外的支援85孩子有知的權利,儘可能把真相告訴他們86告訴孩子,雖敗猶榮,他們可以再接再厲87處理離婚過程,共識勝於是非,讓孩子回到重建的生活秩序中88孩子會觀看父母如何應付困境,並以此做為指標89永遠以兒女為優先。不要耽溺於自憐自艾的情緒中90碰到重大挫折不要苛求自己,也給孩子愛和擁抱教養守則 長大成人篇91放手吧,讓孩子獨立思考,學會自己做決定92等孩子開口請益,你只要提出合宜的建議93以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子女,而不是只有下達指令94別企圖成為兒女的摯友,還是努力做個成熟可靠的父母95孩子的人生讓他們自己選擇96提供孩子資源,不要有附加條件97父母本身要獨立,就會讓孩子無後顧之憂98即使發生極大困境,孩子會知道,你永遠在身邊支持他們99孩子若發展不順利,不是你的錯100一日為父母,終身為父母
教養守則05 兩項就夠!別讓孩子參加過多課外活動!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從事哪種行業?芭蕾舞家?科學家?職業棒球員?小提琴演奏家?還是演員?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難下定論,所以父母也許應該保持開通的想法,若手邊有餘錢,讓孩子學習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就不能埋怨說,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就,是因為父母沒有讓他們贏在起跑點。 這樣當然會造成忙碌的行程。星期一鋼琴課,星期二上戲劇課,星期三吹豎笛—之後再去游泳。星期四跳芭蕾舞,星期五學體操,週末下圍棋。而這還只是一個孩子的活動,如果你有兩、三個孩子,那就真的很精采了。 嘿,暫停一下。我們錯過了一件事。在院子裡快樂玩耍的時間跑哪兒去了?學習自我消遣的時間呢?在每週的行程中,孩子找得到時間,翻翻漫畫書,甚至只是閒散的看著空中浮雲,什麼事都不想嗎?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的孩子嗎?你知道,當你要他們自行安排幾天生活時,會如何呢?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例如山際、海濱、鄉野間渡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就是這樣,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你不要驚慌失措,我並非建議家長,禁止孩子參加任何課外活動。這樣做很蠢。但是,我要建議家長,限制孩子每週的課外活動,就說,一星期兩項好了。而且讓孩子自己選擇參加哪兩項活動。不要因為你自己小時候學小提琴,而且很喜歡拉小提琴,就強迫孩子學小提琴。也不要因為自己不曾學過小提琴,很渴望有學琴的機會,就強迫孩子學琴。如果孩子想要從事新的課外活動,那麼他們就得放棄一項現有的活動,把時間空出來(沒錯,如果他們很討厭跳芭蕾舞,那他們可以放棄,即使舞蹈老師認為他們很有天分)。 記得我們在教養守則第一條中提到,那些既快樂又輕鬆自在的父母嗎?你認識多少位很棒的父母,幾乎每天接送孩子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呢?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這個樣子的。他們讓孩子學習一兩項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活動,然後剩餘的時間,孩子自己玩辦家家酒、拚圖,玩得全身髒兮兮的,孩子用空紙盒做勞作,在院子裡抓蟲,替恐龍玩偶排排站,也讀起小時候看過的童書,做一些孩子們都會做的事。因為這些事對他們有益處,而且讓他們不會一天到晚黏著父母。 教養守則06 別人所給的每項忠告謹供參考,但無須完全遵循 你媽媽怎麼告訴你的?餵奶時,每十分鐘要讓孩子喘息一下?喔,還有,你婆婆說,最好不要買套頭的衣服?還有,你最要好的朋友建議你,不要買人工奶嘴,雖然你姊夫說,人工奶嘴真是救命仙丹…… 啊! 而這些都還只是起個頭而已,當你有了新生兒,你所獲得的忠告,數量真是驚人。即使再過個十八年,忠告也不會稍止:「你才別叫孩子去唸大學,那只是浪費時間,倒不如要他去找份工作」;「孩子一到十八歲就要叫他們趕快搬出去,否則到了三十歲,他們還是會賴在家裡」;「不要幫孩子買車,叫他們自己存錢,這就是我家的方式」。 只有一個人的意見你一定得聽:你自己的。如果你有配偶,那麼把他的意見納入考量也屬明智。但就僅止於納入考量的範圍,否則的話,你會瘋掉。但是你可不能抓狂,你得維持理智,如果你還記得第一條守則的話。 我的意思不是說,即使你想聽取別人的意見也不可以,因為或許你真可以從別人那裡找到一兩個有用的良方。但是即使別人所言不虛,你也不一定要照他們所言而行,因為即使有某個特別的方法,或是特定的設備和技巧等,對別人有效,也不代表這個方法對你就一定適用。每個孩子都不相同,每位家長也都不相同,所以很難說別人的意見就一定適用於你。 有一次我的鄰居問我,她是否應該試著讓她的新生兒有固定的吃奶及睡覺時間。她實在沒有必要問我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兩人個性有如天壤之別。她是一個很有秩序,很精確,很有組織的人,如果事情沒有按部就班,她就會有壓力。而我,我比較閒散,孩子累了就睡、餓了就吃,這樣我就很滿足了。 遵行教養守則的父母要有自信拒絕接受別人所給的不合適的忠告。所以,盡量聽聽別人的意見,但是要以自己的標準來過濾別人的忠告。如果別人提供的祕方聽起來不怎麼妙,那大概就不適宜。這種時候,你只要微笑以對,告訴對方:「謝謝你,我會謹記在心。」 教養守則12 不用同一套策略,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教養守則第十一條說,父母不能只是愛孩子,父母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所以你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父母某些做法也得視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狀況而定。這就是這條守則所要討論的。 父母不能只是遵循一套教導,不經思考,把同一套教導,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孩子不能這樣教。我有個朋友,他用同一套策略,帶大三個孩子,諸事順利。然後,第四個孩子降臨,這個孩子和兄姐截然不同。他看世界的眼光很特別,無法接受權威也無法了解周圍的人。他很有意思,只是有點獨特。比方說,這個孩子堅持每天晚上穿日常衣服睡在地板上,他認為,如果每天一醒來就得穿好衣服,那麼換過衣服再上床,毫無意義。 我的朋友經常和這個兒子發生衝突,因為這個孩子無法像兄姊一樣,達到父母的期望,做個循規蹈矩的孩子。不過我的朋友夠聰明,他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可行與不可行的管教方式與理由,也全盤考量,對小兒子設定與兄姊相同的標準,是否公允、有益。他們調整了某些規矩,保留部分規定。調整哪些規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認真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與理由。 而且你知道嗎?他們也開始質疑並思考對待其他三名子女的方式,並且找出能幫助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融洽的方式。 祕訣在於,要檢視所有有衝突的領域;另外就是,父母要檢視讓孩子不自在、有顧慮的地方,然後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要如何幫助孩子。 父母如果不思考自己的作為,就極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畢竟,在購物前如果不事先想好要買些什麼東西,你大概會從超市買回一堆無用的東西。渡假前,如果不先想想自己想要做什麼,就較不可能充分享受假期。同理,對如何教養兒女一事,如果不多加思考,父母可能馬馬虎虎,應付了事,卻無法提供孩子最好的教養。 教養守則14 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他人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隨時隨地都在對孩子下指令:「吃午飯」、「上車」、「刷牙」……。然後有一天,我聽見她抱怨自己沒辦法叫孩子開口說「請」和「謝謝」。所以囉,你我都知道她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但是她自己看不見。 不過容易犯這種錯誤的程度,還真是令人驚訝。孩子聽從父母的話,天經地義,但其他成人就無此必要,所以我們會用良好的態度請託他人,卻會指使孩子做這、做那。問題是,孩子並不這樣看事情。孩子不會注意到你和別人交談的態度(說穿了,孩子根本不聽別人講話),他們只是用父母對他們講話的方式,對父母說話。 如果孩子稍微有點頭腦的話,他們會注意看父母的行為,勝於父母所說的話。所以父母不僅不該責備子女,吝於遵行父母的諄諄教誨,反而應該慶賀,子女能以父母的身教為師。 孩子當然需要受到尊重,因為孩子也是人。但是理由不只如此。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那父母就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不會損及父母的權威。孩子很快就會知道:「請去刷牙」或是「請你擺碗筷好嗎?」這些話聽起來可能像是一種客套的請求,但其實他們別無選擇。父母只是用最佳的方式,教導孩子禮儀—那就是,以身作則。 孩子不只在學習禮儀時,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父母也絕不能言而無信,絕不能對孩子說謊(聖誕老公公之類的說法不在此限),如果不想要孩子有樣學樣,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髒話。父母如果辦不到的話,那無異是對孩子大聲宣示,他們不如別人重要,他們無足輕重(反正就是這類意思)。對,我們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也有同樣的認知。 如果父母愛兒女勝於一切(配偶除外),那麼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應該要多於(而不是少於)父母對別人的尊重 。這樣一來,孩子也會尊重別人。而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將要面對的問題。 教養守則20 教養子女無須與他人競爭或比較 有一天我和另一位家長談到孩子的飲食習慣。我提到如果家裡有餅乾和洋芋片,孩子就會吃個不停(所以我們家從來不存放這類食品)。「我很幸運」,她說道:「我的孩子還比較喜歡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好吧,想到她那兩個孩子,剛剛才把別人送的餅乾,大口大口送進肚子裡的樣子,我很懷疑她說的話有幾分真實性。不過,我要說的是,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競爭性話語,故意要讓我和孩子難看,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她和她的子女,顯得高人一等。 訓練孩子大小便就是個典型的教養競爭事例。我知道有些父母,孩子才幾個月大,就開始訓練他們使用便器,認為這樣孩子才能贏在起跑點,勝過朋友的小孩。還有父母渴望孩子比別人的小孩早一點會站、會走,吹噓自己的孩子在運動、音樂、課業成績方面,表現有多優異。而最狡猾的競爭型父母,就是那些公開吹噓,卻又刻意以其他方式掩飾的父母,就像會說:「我很幸運,我的孩子寧可吃水果也不吃洋芋片。」的父母,對於這點,沒有人會一時失察,而認為這件事和幸不幸運,有何相干吧。 我們這些遵循教養守則的父母,不要玩這種競爭遊戲。我們對自己的教養技巧,很有自信;對自己的不完美之處,也感到輕鬆自在(和別人相處自在,不拿子女做比較)。你瞧,那些愛比較的父母,不僅自己沒有很多家有小孩的父母朋友,他們的孩子也飽受壓力。他們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必須表現傑出,好讓父母能繼續吹捧他們。這些可憐的孩子相信,自己只有不斷勝過朋友,才能討父母歡心。最後,他們長大以後,也會成為過度愛比較的人,這會讓可能和你做朋友的人,為之卻步,更別提他們的手足關係了。父母可以另找其他機會,讓孩子學習一點有益的競賽關係,而不要將有害的惡性競爭,強加在孩子身上。 你瞧,愛比較的父母,對自己缺乏安全感,緊張兮兮的,也對自己做父母的技能沒有把握。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必須貶低別人,抬舉自己的原因。所以不要被他們惹毛,只要憐憫他們,這會讓他們氣得牙癢癢的。 教養守則22 讓孩子爭論、辯護、質疑,總之,讓孩子動腦筋思考! 孩子不只應該要自己做決定(教養守則第21條),他們也應該自己思考。如果孩子和你爭辯,不管這會讓你感到多麼沮喪,這起碼顯示孩子能夠獨立思考。而這也是父母所希望看見的(雖然你可能不覺得這是自己現在所樂見的)。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碰面,他五歲大的孩子就像一般五歲幼童一樣,故意在那裡胡鬧。我的朋友發火了,而五歲大的孩子也因為被喝止而不舒服。我聽見朋友對她女兒說的一席話,深感佩服。「妳想我為什麼對你不滿?」小女孩想了想,喃喃的說:「因為妳叫我不要鬧,可是我不聽。」現在這小女孩就真的想通了,如果媽媽沒有事先叫她別鬧,媽媽後來就不會生氣。然而媽媽循循善誘,教她自己思考。 我的朋友的確抓住了教導孩子思考最基本的一個要件:問孩子問題。問什麼問題並不重要,不管是問孩子,為什麼喜歡打籃球卻不喜歡踢足球;問他們覺得有一百位賓客參加的婚宴,採用何種形式較好;如何減少全球溫室效應;或是問孩子是否認可美國的中東政策(也許把這個問題留到孩子年紀大一點時)。父母就是要讓孩子動腦筋思考。 再者,要挑戰孩子的想法。不要太過突兀,但是可以問孩子,他們為什麼有某種想法。孩子兩歲大時,父母可以問他們,狗為什麼叫?當孩子十二歲時,父母可以問他們,名牌球鞋那麼貴,他們認為合理嗎?(如果他們認為不合理,那怎能期望父母花那麼多錢,為他們買一雙鞋。嘿,要記得教養守則第21條,有關孩子買衣服的零用錢)。 不斷挑戰孩子,問他們問題,讓孩子爭論、辯論、辯護、質疑。一旦孩子能夠不自覺的這樣做,父母無須再用問題提示他們,你就知道,你已經精通教養守則第22條了。 教養守則26 會對兒女咆哮的父母,可能養育出大吼大叫的兒女 生兒育女後,你們就成為一個家庭,不再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一對夫妻。而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家中成員彼此互動,這表示家中每位成員的情緒會彼此影響。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受到周遭人士不佳情緒的影響,仍能保持快樂心情,但我們多數人的情緒,則會隨著周圍人的心情而受到波動。 做一名遵循教養守則的父母,你必須了解,你要為家庭成員的情緒負責。我不是說每次家中有人不高興,就是你的錯。我只是表示,如果有人沉浸在陰霾的心情裡,或是家人彼此爭吵,不要寄望有人會自動停止發牢騷和咆哮,不再生悶氣,亂抱怨,不為小事斤斤計較,停止吵鬧不休。如果你認為有人該從中抽離,讓氣氛轉好,那最好是由你開始做起。 孩子不了解情緒會互相感染。他們不了解父母易怒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讓父母累了一整天。當然,你可以開始教導孩子這些事情,但是他們還得等上好多年,才能懂得因應之道。一旦孩子感到心情低落,他們會表現出一付可憐兮兮的樣子來懲罰你,即使他們知道這樣也會連累你,讓你心情不佳。「這會給他們一個教訓」、「他們自己會想通」。才怪!這得靠大人來打斷這種模式,而這個人選就是你,如同我前面說過的。 我有個孩子(最好不要點破是哪個孩子),當他還小的時候,常常和我發生衝突。我最氣他的是,他從來不會軟化,即使在我對他怒氣大發的時候。最後,我太太總是小心翼翼地找到恰當的時機告訴我,也許這和我自己也從來不軟化的態度有關。我的榜樣教導孩子一個對解決衝突毫無助益的方法。 聽著,這件事聽來不見得中聽,但我要說:會對兒女咆哮的父母,比較可能養育出會大吼大叫的兒女。會對兒女生悶氣的父母,也會鼓勵孩子生悶氣;總是喜歡無病呻吟的父母,較容易有喜歡無病呻吟的兒女。孩子不是每次都會如此反應,而是比在沒有這種榜樣的情形下,更容易這樣做。再不然,因著個性不同,孩子會走另一種極端,(比如說)不像父母一樣易怒,但他們會對周圍的人動怒而感到不舒服;不然,起碼會對「怒氣」這件事,有特殊的「情結」(比照某些專家用語)。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以成熟的態度來駕馭情緒,那麼父母自己就要以成熟的方式來駕馭自己的情緒。當然這是往好的方面看。父母能影響兒女的情緒(以及孩子掌控情緒的方式)往好的方面發展,如此一來,就會對每個人產生良性循環。 教養守則30 不要嘮叨不休,但要堅定口氣! 我最近讀到一篇有趣的報導,研究「嘮叨」這件事(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此事向這些研究人員討教)。他們發現,如果你對人嘮叨不休,不說還好,一開始嘮叨,別人其實反而不會去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 所以,在不嘮叨的情形下,如何讓孩子做事?嗯,嘮嘮叨叨的口吻,會令人心煩意亂,這就是為什麼嘮叨如此令人厭惡。而且當嘮叨變本加厲時—遵循教養守則的父母,請千萬自制—你會叨唸起孩子的性格,而不僅是孩子的行為。所以,「你沒有關門。」是一項合理的指責,而「你從來都不關門。」就是一種嘮叨。更糟糕的情況是嚴厲譴責孩子天生的性格:「你從來都不會替別人著想」,「你就是笨手笨腳」。如果你這樣對待兒女,你會害了他們,而他們是無辜的。 然而父母實在不需要用這種令人厭惡的口吻,或者做人身攻擊。父母應該做的只是,用堅定的語氣要求孩子,然後讓他們清楚知道,如果他們不照要求做,會有什麼後果。就像這樣:「請你去做功課,如果六點之前沒有把功課做好,我就得把電腦關掉,直到你做完功課為止。」然後,六點以前都不作聲,屆時有必要的話,就關掉電腦。如果這是你的標準步驟,不用多久,孩子就會了解,你不是在開玩笑。 有一次我到友人家午餐,我們要用餐的餐桌桌面上放滿孩子的玩具、畫紙、糖果、樂高、撲克牌、廢紙。我開口(有點忐忑不安)要幫忙清理桌面。「喔,不用。」主人說,「沒有必要,孩子會清理。」我心想,孩子忙著在做別的事,她怎麼有辦法在燙青菜的水開以前,叫孩子把桌面清理乾淨呢?但是女主人走到廚房門口,用愉悅的口吻說:「十分鐘內,餐桌上的東西就會被清到垃圾桶囉。」顯然孩子已經習以為常—而且他們以前已經很清楚,媽媽不是口頭說說而已—所有的孩子馬上都聚集過來,五分鐘後,桌面已經清理乾淨,可以上菜了。不用嘮叨—媽媽只說一次,而且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後果會如何。 關於嘮叨,還有些值得一提的事。頭幾年的時間,孩子雖可以勝任某些工作,但是期望他們自己記得去做,並不合理。所以與其生氣孩子又忘了餵小倉鼠,很想數落他們一番,還不如用讓大家都愉快的方式處理。孩子負責餵小倉鼠,但提醒他們餵食的工作則是父母的任務。現在,你只需要有人對你嘮叨,提醒你要記得叫孩子餵寵物鼠就好了。 教養法則34 放輕鬆一點,孩子犯錯不用大聲斥責 當我十幾歲時,有一次幫忙料理全家的餐點(你待會就會知道,我用「幫忙」這個字,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其實真正煮飯的人是我媽媽,我則幫她把冷凍豆子拿出來。不知道為什麼,我用手抓著那包豆子包裝袋上端的一角,然後用剪刀,沿著我手指的下沿,剪開包裝袋的一角。可預見的,(除了我手中抓著的袋子一角)豆子整包掉到地上,豆子四處飛散,撒得滿地都是—冰箱和廚具底下,洗衣機底,我們的腳邊。 我嚇壞了,抬頭望著我媽媽,等著一頓無可避免的高聲斥責,那時我媽媽已經很緊張,忙著邊切肉,邊注意不讓淋在肉上的醬汁煮焦,爐子上還有蔬菜,但是那時我老媽卻笑彎腰了。 然後你知道嗎?從那次以後,我沒有再犯過同樣的錯誤了(是的,我知道,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沒犯過這類錯誤)。重點是,我無須被罵才能學會教訓。媽媽用笑聲而不是罵我笨(老實說,那顯然是滿愚蠢的),讓我對媽媽的看法,以及對我們母子的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啦,不管那件事有多蠢,那真的純屬意外。那麼當孩子存心找碴、頂嘴時,又怎麼辦呢?即使是在這種時候,父母通常也能化麻煩為歡笑。如果你能掰出個笑話,或是在適當的時刻,以溫馨,戲而不謔的方式調侃他們,通常就可以改變他們原來會讓你活受罪的心態。如此一來,大家都會比較快活,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穩固。 約翰.柏寧漢(John Buringham)寫了一本很棒的童書,書名叫做《你寧可……?》(Would you rather?)他在書中問孩子,他們喜歡,例如,全身塗滿果醬,被水淋得溼搭搭,還是被狗狗拖過泥濘地?(順便告訴大家,我全力推薦,我是說這本書,不是說被狗狗拖著經過泥濘地。)我的小兒子很愛這本書,所以有時候,當他剛要開始調皮,我就問他們問題,以解除狀況:「你們寧可……現在趕快停喔,回房間禁足五分鐘,還是接受三十秒鐘無情的搔癢?」這會引得他們咯咯笑,分心忘了原來要做什麼。 孩子似乎對不用斥責來制止他們這件事很領情。現在我又想到,我知道我也應該對某些成年人試試這招。 教養守則35 對事不對人,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我曾經認識一位相當值得信任,很誠懇的人,她開了一門兒童行為的課程還是講座之類的。有一次在某個場合,她告訴我,她學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不是孩子頑皮,孩子是好孩子,而他不過做了一件頑皮的事。」哈,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所聽過,瘋狂的政治正確心理學中最好笑的例子。我們一逮到機會,就會傳誦這則荒謬至極,令人嘩然的忠告。 然而,令我慚愧的是,事實上我必須承認,她所言完全正確。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取笑一下這種說法。「這台電腦沒有問題,這是一台好電腦,只是運作有問題。」不過,撇下面子問題,我必須承認,她所說的原則,真是一針見血。 父母一旦告訴孩子,他們頑皮、自私、懶惰、肥胖、愚蠢、粗魯、好管閒事、粗心大意,等等,你就是替孩子貼標籤。如果他們認同這種標籤(他們為什麼不信呢—我們訓練孩子要相信父母的話),他們的行為也會如此反應。他們會認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懶惰。」或者,「我有什麼好在乎的,反正他們認定我頑皮搗蛋。」當然這不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過程,至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不會,但是如果父母替兒女貼標籤,他們會照這樣去做。 父母應該做的是,譴責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可以告訴孩子:「那樣做是自私的行為。」或者,「強行進入別人房間的行為很粗魯。」這樣的做法不是針對個人,而只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示意見。如果你現在覺得很想大喊:「可是他真的很懶惰!」,我不會說你錯了,然而如果我說你有可能是對的,那可算是「非政治正確」。我只是要告訴你,父母絕對,絕對不要當著子女的面說這種話,也不要在別人面前這樣說,以免萬一話又傳回兒女耳中。在兒女吃完飯連餐桌都不清理,更別提幫你洗碗盤,這樣連犯三次之後,你可以把這個標籤,保留在你最私密的思緒中。 不過正面的標籤就截然不同了。只要這些標籤是正面的(不要給孩子壓力去做他辦不到的事),它們能夠鼓勵孩子,表現出與此名符其實的行為—思慮周密、事事謹慎、勇敢等等。 甚且,其實父母有時候可以利用這些正面的標籤,在孩子行為即將脫軌時,強化孩子的好行為:「看見你行為這麼粗魯,還真是讓我嚇一跳,因為我一直都認定你是個特別有禮貌的人。」這讓孩子覺得安心,父母沒有放棄對他們的正面看法,所以要做個「有禮貌」的人,孩子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教養守則42 父母的職責就是發掘孩子的優勢與特長 我有個堂弟,他有嚴重的學習障礙,肢體發展極不協調,這使得美勞、運動、演奏樂器,對他而言,都變成十分困難。老實說,這麼多年來我們都看不出他在哪方面會有發展。他的哥哥是個極有天分的音樂人,喜愛聽音樂。後來,大家慢慢發現,雖然阿丹沒有辦法像哥哥一樣,擅長彈奏樂器,但是他酷愛音樂欣賞。如果你在車上放音樂帶,只要聽到樂曲前兩個小節,他就能大聲哼出歌曲開頭一段音樂。沒錯,阿丹有他出色之處—他可以在「聽前奏猜樂曲」的競賽中,打敗所有人。 多數孩子的運氣都比阿丹更好,他們沒有這麼嚴重的障礙阻撓他們。不過,上面的例子顯示,即使是面臨最嚴峻考驗的孩子,仍有所長。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有擅長之處,以利他們的自尊心—「聽前奏猜樂曲」也算數。如果你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自己能對世界有所貢獻,抬頭挺胸,這就是起點。隨著時間過去,孩子會有自信,會發掘自己其他長處。有些孩子樣樣精通,而有些孩子則只在自己喜愛的少數幾件事上,展現優點。父母的職責就是繼續發掘,直到找到孩子有出色的表現之處,並且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優勢與特長。 那不必是學業取向,也無須是與學校活動相關的事項(音樂、體育、美勞等),雖然這些活動也都滿可取的。孩子的特常可能是記憶力絕佳,可以提醒父母那些忘了記錄在購物清單上的事項。孩子也可能是是家裡最善長組織與整理的人,可以把所有的影碟整理得井然有序;也許孩子有一手好廚藝,做的起司義大利麵,好吃的不得了;或者他很會照顧動物。父母要讓孩子確知自己所長—也許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們的長處。 順便提醒家長,這一點對於家中排行小的弟妹,更形重要。老大通常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優於弟妹。如果家中孩子多,那麼年紀較小的孩子,就很難受人注目(我在家排行老五,所以我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因此父母要讓排行小一點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教養守則56 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認識一對夫妻,他們有兩個孩子(這頗為常見),一個孩子多數時候都規矩行事,而另一個孩子則經常調皮搗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父母的錯。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確對那個頑皮的孩子說:「你為什麼不能像姊姊那麼乖?」(不錯,你的眼光敏銳,我剛才違反了教養守則第35條,不過那孩子根本就心不在焉。)如果這不算擺明了向一頭鬥牛揮舞紅巾,那我就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個行為了。 如果容許忌妒和競爭在孩子之間滋生,兄弟姊妹之間就無法擁有和諧的關係。所以絕對不要讓其中一個孩子知道,你認為他在運動上的表現比其他孩子好,或是他沒有其他孩子聰明,不夠風趣,沒有才華。然而那並不表示父母得假裝孩子在各方面都一樣好,這樣就太荒謬了。但是父母無須指出那些孩子自己可能都還沒想到的差異性,而且也沒有必要評論不同孩子之間的能力。 真是關鍵所在。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在美術方面真的很有天分。」而不必說:「你的美術比哥哥好。」本來就是嘛,為什麼要挑剔可憐的哥哥呢。這和說你的美術比張三、李四好一樣不相干吧?不是嗎?然而這樣就給人一種印象,你把孩子看成一組相關人等,而不是個別的個體。拿這個例子來說,這就等於告訴那個可憐的哥哥,他是這組人之中的瑕疵品。 在教養守則第60條中我們知道,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件好事。我要說的是,父母應該在獨立於其他弟兄姊妹的情況下來考量孩子的才華與短處。畢竟孩子彼此間誰比較會或比較不會煮飯、唱歌、跳繩、算術、記錄電話留言、說英文、講笑話、梳理頭髮等等,實際上一點都無關緊要。 當然,孩子可能不會這麼想。但是男孩子通常比較愛競爭,而女孩通常喜歡知道別人的看法。孩子一定會拿些瑣碎的事情來試探你,問你這類的問題:「我畫的圖比她的好看,對不對?」,「我可以跑得比他快,對不對?」那你該怎麼回答? 答案是,你要做到自己小時候承諾過,長大後一定不做的事,躲避這個話題。你可以說:「這很難判斷。你把那些樹畫得好美,樹葉上的紋路畫得很棒;但是她用色好看,著色上也有進步。」;或者說:「你跑得快一點是應該的,因為你比他大兩歲。」 教養守則70 父母不要以為自己最懂,事事為孩子做決定 我十六歲那年,決定申請進入英國林業委員會(Forestry Commission),也被接受了。但是當我正要開始接受訓練時,我突然昭告家人,其實我比較想進美術學院唸書。那真是巨大的轉變。我媽媽一定對此大有意見,但是她智慧的不發一語,支持我的選擇。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她到底認為哪一種選擇對我最好。 如果父母真愛孩子的話,你會忍不住對孩子多數的選擇有意見。父母會擔心孩子選課太難;放棄修西班牙文,以後會後悔;擔心孩子只為了喜歡物理老師而去修物理。但是對這些事情,父母無能為力。父母能做的只有溫和的,不給孩子壓力,不表示自己的喜好。幫助孩子做出最佳選擇,並支持孩子所做的選擇,即使你擔心他們所做的選擇,並不是最好的。 父母也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孩子不選擇你認為他們應該做的選擇,會有什麼後果。父母要孩子做的選擇,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我知道你是遵循教養守則的父母,所以你不會有意識的企圖主導孩子走向某個非出於孩子自願的職業生涯或人生道路,然而,父母很容易以為自己最懂。父母可能以為自己的選擇乃是基於對孩子的最佳考量,但即便如此,父母也可能是錯誤的。 正如我不斷重複說的,父母的職責比學校肩負的任務更廣。父母不是只教導孩子化學、音樂、英文,父母要教導孩子人生技能,其中包括像是決策能力等。如果父母不讓孩子自己下決定,父母就不是真正幫助孩子。 機緣巧合,我後來沒有成為林業家或藝術家,我後來有過各種不同的歷練,然後才安頓下來,成為一名作家。我有一個朋友,在校時為了該修拉丁文還是俄文,掙扎好久,他現在經營一家人力仲介公司。另外一個朋友為了大學該主修哲學還是社會學,取決不定,她現在在一個保育團體工作。我認識兩個有化學學位的人,一個現在是成功的證券交易員,而另一位是成功的搞笑演員(不騙你)。我甚至還認識一位七十二歲的長者,他十五歲輟學去當海關官員,六十歲時才又重返校園,獲得法律學位,成為一名律師。 你看,我們的選擇對人生道路會有某些影響,但長遠來看,卻不一定如我們原先預期一般,所以何不讓孩子就研讀他們自己想讀的科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自信,提供他們所需的技能,孩子就能將他們的課業選擇與課業成績,轉化為一個能令他們快樂的職業生涯。 教養守則81 婚姻有危機,別把孩子當成攻擊武器 當然這主要是指正經歷離婚階段的家長,不過在發生其它危機,夫妻關係有點緊張時,你也可能掉入這種陷阱。如果父母的情緒高漲,所有家人的情緒也會跟著攀升。所以不管你是深陷煩亂的心情,在近乎絕望的憂慮中,還是感到嚴重沮喪,無法抑止傷心,很可能你每次感到生氣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幾乎無法控制怒氣。可能每次都這樣,也可能偶爾這樣,但是每當你感到憤怒時,你就很想儘可能的挑起爭端,耍手段。 不幸的是,你所能操弄的最佳手段就是利用配偶(或是前夫/妻)對孩子,你的孩子,的愛。也許你會限制配偶和孩子接觸的機會,只容許配偶在你明知對他不便的時間來探望孩子,或者在最後關頭才告知配偶你的某些計畫。甚至對孩子拋出短短幾句批評配偶的話,破壞孩子對配偶的感情;或是很技巧的讓孩子知道,你的快樂完全建立在他們身上。 也許你自己身受上述策略之害。這會讓你蠢蠢欲動,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畢竟是對方自己先來招惹的,不是嗎?然而是誰先開始的重要嗎?我不是指對父母而言,而是,孩子在乎是誰先發動這場戰爭的嗎?孩子最在乎的是,父母停止互相攻擊。孩子不是笨蛋,他們知道父母在做什麼,至少了解一部分。他們知道自己被夾在所愛的父母之間。其實即使沒有父母間的戰爭,情形已經夠糟了。孩子不懂如何處理嚴重的人際衝突,但是藉著觀察雙親的互動,孩子正在迅速學習。你確定你們雙方現在所教導他們的,正是你們希望孩子學習的嗎? 當你的配偶或是前夫/前妻玩弄這些手段時,難免會令人想跟進。但是你必須抵抗這種誘惑,維持道德高度十分重要〔請見拙著《人生法則》(The Rules of Life)一書第八十八條〕。是啊,我知道這條守則重要但很難辦到,不過你是個有原則的人,你辦得到的。你一定要這樣做,以平靜有禮,誠實而正直的態度,來回應每個挑釁,每個惡劣的策略。讓你做個值得自己驕傲的人。 我有個朋友和丈夫正經歷難關,慶幸的是,她是一位徹頭徹尾遵守原則的人。有一天她兒子突然宣布,爸爸說他十四歲的生日可以獲得一部越野摩托車做為生日禮物,雖然雙親之前一致同意,這要等到孩子十八歲才行。這顯然是一個計謀,先生出難題給她,同時藉買兒子喜愛的東西來拉攏兒子。出於沮喪,我的朋友很想一五一十告訴兒子,她對他那沒格的父親的看法。然而她要求自己自制,對兒子不吭一聲,私下和丈夫解決此事。她發揮高度斡旋手腕,節制自己的言行,最後終於和丈夫妥協,解決爭端,把送禮物的時間延到兒子十六歲,但在此同時,丈夫可以每個月找一個週末,帶兒子參加越野摩托車的相關活動。 這樣做得到什麼好處呢?如果孩子現在還不能理解,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你這樣做是為他們好。這會強化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最棒的是,這會比原先的安排讓孩子更為快樂。而這一定會比從對配偶反擊的行為中所獲得的任何小滿足,更讓你覺得坦然。
學做稱職的父母 靜心中小學校長 簡毓玲 多數人認為只要能把孩子生下來,天經地義地,就升格為「父母」,殊不知,「為人父母」可得做好萬全的準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先人們早就提醒我們的銘言,但有幾人將之套在「為人父母」這件事上。以致於社會新聞中,不乏親子相處、教養,悖離常理之情事發生。此書中的「不抓狂,也能教好孩子」正好可以引導現代繁忙的父母,以最便捷的途徑,獲得與子女快樂相處、健康成長的好方法。 據個人在教育現場中,所接觸的父母們所面臨的教養子女困境,大多來自下列幾個部分: 一、不知在哪兒可以學到當好父母的知能。 二、為生活忙碌賺錢,輕忽了與孩子相處的重要。 三、誤以為上一代或保母外傭等可以替代父母的角色,有人代理父母即可。 四、不想麻煩,做自己喜歡的事即可,認為孩子是麻煩事兒。 五、沒有與孩子相處、教養的正確方法,以致於經常遇到挫折、不愉快,甚至遺憾終生的事。 以上幾個困境,在本書中將一一的揭開答案,原來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自然容易做對,又可輕而易舉的達成任務呢! 一、正確的觀念:觀念影響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在作者田普樂的自序中,第一句話:為人父母,無常理可循。的確,既是無常理可循,多數人卻又以自由心證處理之,以致於才有「第一個孩子依書養,第二個孩子照豬養」的傳言。甚至有懵懵懂懂從探索中且戰且走的帶法,或道聽塗說的方法,但不管什麼方法,若有幾個原則引導,相信,對父母或子女都是有幫助的。此書中的「不抓狂,教出好孩子」,正有許多觀念上的引導;如在某些時刻,父母子女是需保持理智的,否則,情緒將搞砸了親子關係。 二、放下身段:很多時候,父母也總認為自己要非常的完美,不准有任何的差錯。事實上,父母也是人,彼此的尊重,會讓親子關係和諧、快樂,這些都是你我熟知的,但該如何做才好,卻常忽略了。在本書中,您會有「啊!原來就是這樣」的讚嘆喔!因此,放下身段,不用「認為」對待孩子,將可擁有快樂的親子關係。 三、適時的表達心中感覺:多數的父母,還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方法對待孩子。事實上,這一代的孩子,面臨的大環境已不適用「嚴師出高徒」的教養方式。關心他、愛他,就得大聲的說出來,不喜歡孩子的做法行為,亦得婉轉明確的表達,以平等尊重的對待方式,逐漸的塑造某些規範,養成孩子明理的處事態度,孩子,才能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四、保持終身學習的好習慣:為人父母,這堂課,是學校教育中未列入的正式課程,以致於被大多數人忽略了,除建議應在高中職階段或大學階段適時的安排此課程外,目前坊間出版品、社團、社大……等等,類似親子教養的課程、出版品取得容易。欲為人父母者,或已為人父母者,都得養成不斷再進修的好習慣,可以從書中擷取作者或前人的經驗,亦可從上課老師或同儕經驗分享中獲得寶貴的間接經驗,作為帶領子女時的參考。 常聽到「早知道,我就……」,聰明人,絕不說此話,總是做最好的準備,現代的父母是幸運的,有前人的引導,可以減少摸索、碰壁的尷尬,不抓狂,教出好孩子,正是引導我們做個稱職父母的捷徑,更能帶給您我愉快的親子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