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娜妲莉.高柏 心靈工坊
出版时间:

2002年10月09日  

出版社:

心靈工坊  

作者:

娜妲莉.高柏  

译者:

韓良憶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娜妲莉.高柏的這本《心靈寫作》是教導創意寫作的經典之作,出版後就成為北美所有教授寫作及寫作治療的人必讀、必引述的一本書。這樣一本小書,篇幅短少、文字直接、樸素,看似平凡之作卻在出版後成為暢銷名著,銷售超過一百萬冊。是教導寫作書籍中的異數,佔據同類書中的頂端。本書談寫作,也談到用寫作來修行,幫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學習寫作不像順著一直線走下去,並沒有從A至B至C、可以讓人變成好作家的邏輯演進過程,並沒有一個簡單明瞭的真理足以解答所有疑惑。練習寫作意味著你最終得全面探討自己的生命。作者過去十一年以來,在許多地方教寫作班,一遍又一遍地採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生,所教授的是一項基本知識,那就是相信你自己的心,對自己的生活經驗培養出信心。

作者简介

娜妲莉.高柏的這本《心靈寫作》是教導創意寫作的經典之作,出版後就成為北美所有教授寫作及寫作治療的人必讀、必引述的一本書。
這樣一本小書,篇幅短少、文字直接、樸素,看似平凡之作卻在出版後成為暢銷名著,銷售超過一百萬冊。是教導寫作書籍中的異數,佔據同類書中的頂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PDF格式下载



  该书带给我最好的一点大概就是:不断写,不要停。让想法自动的付诸笔端,不用想该不该附合逻辑,只是你当时想得,就是一种很强大的情感,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刚好最近也在学着写个中篇小说。入手实在难,总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要表达,就是因为这样,反而不知道从哪入笔,感要有个伟大的开头。但 这样写很难写成小说,或许一小时过去了只憋出十来个字,还是要删掉的。你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其实好好想想,为什么读者爱看小说,小说并不是传授知识,它只是一个故事,更多时候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你看村上写的小说,很多人看不懂,因为他的故事性不强,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看,大概是小说的语言功力。他的小说能笼罩出一种城市的独孤,一种悲伤,不做作,很自然,大概村上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是这样吧,不想如何如何写才是好的,而是随便写,自己怎么写就怎么写。
  
  或许你会担心这样会陷入自我沉湎,这样的担心也是对的。所以要所握出一个度。作者也说了,这是有区分的。在不要和苍蝇结婚一章中,作者说你可以描写苍蝇,但不可以和苍蝇结婚,为什么呢?如果你只注重自己的情绪,沉进去,而乎略了外在,你原是要写一次餐饮,可是你却发了大篇幅与写一只苍蝇,这很显然你陷进去了。
  
  所以,如何把握一个平衡?作者似乎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是很明确的是,唯有写,不断的写,练习,小说家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看完名家名作,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不断地反审自己,知道自己哪些写的好,哪些写不好,便会在下一次写作中改正。
  
  再说,初学者,不止是初学者,如果感觉写得太啰嗦了,没关系,你可以删减啊,没人要求你要一次性写得很棒。你就当自己在写垃圾吧,就算是垃圾,也能成为养份,通过你不断的写,终能开出一朵花。
  
  其实收获不止这些,远不止。我看得很快,你会觉得作者是个很诚实的人,他不做作,不说教,只是像个朋友一样,娓娓道来,真得很不错的写作指南。有志想写小说,当作家的朋友不容错过。
  
  另:这篇书评,也是照着那些方法来的。一气呵成,大概用了20分钟。希望不至于写得乱七八糟,希望随着我的练习,我能把时间一点一点的缩短。快速写作的感觉很好呢。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脑袋里总是思考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我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计划去旅行。但其实我并未真正要做,只是有这么多的念头从心底里冒出来,有时候无力招架。后来看些整理类的书,觉得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可以付诸在笔上,问题结束于纸上。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让自己很郁闷,那段期间顺便也在做毕业设计,总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挺傻不拉几的,不是很像样,有没有适当的方法让我再来练习下如何写作。突然想起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曾经在我们高考之前讲过一个笑话,说哪天如果我们大学毕业去找他说我们不会写报告,他是不会理会我们的。不过现在觉得虽然老师教了我们写,但那真的是我们想写的东西吗?又或者那些方法真的是我们乐意为之的吗?
   我们都是看过高考高分作文的人,有时候其实你会觉得那些不只只是用华丽辞藻堆起来的东西,人家把那股感情带给了你,甚至那股感情扑面而来,让你会觉得,啊,看看人家的,多好!
   我读的是理科,大学甚至不用修语文,要写的文字材料基本上属于没有。所以真的到提笔在这里写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可以换为:字到用时方恨少。
   讲到这里我其实还是没有真正触及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也只是囫囵吞枣般看了一遍。这本书很大意义上来讲纠正了对于写作的一个观点:写作是写作,你是你。写作仅仅只是你刚才刹那的思想,他不是你的现在更不会是你的将来。
   如果不看副标题,我想大家基本上都不会想到这是一本教写作的书。但他的确是,也很明白的写明写作时用来干什么的。书里面有很多创意。就像大人已经习惯用筷子吃饭,但小孩子并不拘泥于志勇筷子吃饭,任何他们觉得有趣的工具其实都可以用来当做吃饭工具一样。还有一点就是,写作时个体力活,甚至还是带有禅意的,因为他很安静,也很没有目的,有时候我们会犯迷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烦躁,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是否够好。书里的答案其实是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人能写出跟别人一样的东西,这本身就很有独特性。
  再来我觉得译者的功底也很强,可惜我没记下那几个让我眼亮的细节之处。
  


  Natelie Goldberg,按照维基百科,她是一位American popular New Age author and speaker. She is best known for a series of books which explore writing as Zen practice.Her 1986 book Writing Down the Bones sold over a million copies and is considered an influential work on the craft of writing.
  
  Natelie是一位积极寻求禅宗佛教练习的作者,但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基督徒,来阅读这本《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1986)(中文版:《再活一次:用写作调心》),它更多是一本关于写作的练习和艺术( the craft of writing)的书,在这方面,是很好的。
  


  这本书一直冲着你喊,“去写!去写!”;当你听到它轻轻对你说话时,你把耳朵凑过去,听到的仍是,“写吧,写吧~”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写吧~
  
  我本来把要写的标题取好了,叫“冰棒”,想写一些小时候的事情,结果写出来,却发现自己另一深处的记忆。
  
  
  鲜红的清明花映满了山坡,这是我上小学四年级——1991年清明节的一天。这天的天气让人感觉已是初夏了,有些炎热,空气中充满了初夏人们忙碌活跃的气氛。我穿着一条红格子背带裙。这时候这条裙子大小正好,等我五年级暑假再穿着它去武汉旅游的时候,它已经显得有些小了——照相的时候摆姿势,一抬手,裙子也跟着抬起来,的确让人感到: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适合了。
  
  不过在四年级清明节的那天,那条红格子背带裙正合适,我美美地穿着它,像是要去参加一个节日庆典。而这天的天气是这样明媚鲜艳,我还清楚地记得那蓝得像水一样纯净的天和不带半点灰色的云。大家上山就像是去郊游一般。我们上山去纪念我外公外婆的爸爸妈妈。然而我没想到的是,离这天不久,我外婆也长眠在那山上了。
  
  外婆去世的那天是4月26号;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这天我期中考试,中午吃饭的时候,菜里有我最喜欢吃的鱼。我正吃着鱼,突然有人进到我们屋里,说我外婆被一辆摩托车撞了。我爸妈赶紧跟那人走了。我正焦急不安的时候,又有一个我不认识的老头来通知消息,他说还要去通知我大舅。我于是跟他一起坐公交车去了我大舅家。我哭哭啼啼地要说话时,大舅妈坐在那里说,“你舅舅已经赶过去了,你去上学吧。”
  
  我边走边哭,直到走到学校门口,把眼泪擦干了。
  
  下午数学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抬起头,突然看见我妈妈带着悲伤的表情出现在教室门口。我的心里沉了一下。我妈妈和数学老师说了些什么,数学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你外婆去世了。你要是做完了就和你妈妈回去吧。” 我交了卷,牵着妈妈的手到了外婆家。只见地上放着一块木板,人躺在上面,用白布盖着。我妈妈掀开白布,我见到外婆闭着眼睛躺在那里,我知道她去世了。
  
  那次数学期中考试,我得了100分。后来又接连考了几次数学,我都考了100分。那些天,我和妈妈一起住在外公外婆家,舅舅舅妈们、表姐表妹们也都几乎天天在那里。有一天,我进门的时候,看到大舅独自一人蹲在门外的屋檐下。那个地方经常是吸烟的人待的地方,我不记得大舅那天有没有吸烟,我印象里他是不吸烟的。他看到我,抬头问我,“听说你连续七次考了100分?” 我点了点头。他说,“好好读。”
  
  曾经有一次,他对人说我长得有点像林彪,我很生气。林彪有怎样的军事才能我不知道,报道说林彪叛逃出国这我也判断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林彪是男的,而我是女的,女的长得像男的,不就是说我长得不好看吗?因此我非常生气。
  
  屋里大家正热闹地谈着话,我看了一眼仍蹲在屋檐下的大舅,进了屋,心里和他一样,充满了悲伤。
  
  (当我写完的时候,发现今天的日期恰好是4月26号。离外婆去世已过去22年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写作,但是每个写作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纳塔莉写下的不仅仅关乎写作,更关心心灵、忍耐、修行、成长和平静。
   不是每一本关于创作的书,都能激起你的创作欲望;也不是每一本激动你的书,能不毁坏你的心灵;滋润心灵的书籍,大部分被误读成忍受的戒律。《再活一次》的确不是一本平凡的书,它激动我的灵魂,指导了方向、滋润了心灵,命我更勇敢地面对生命和生命里的孤独,勇敢的写作。谢谢你,《再活一次》,谢谢你,纳塔莉,谢谢你,生命和世界。


  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着,直到世界将太多的东西塞给孩子们,他们开始有了烦恼和困惑。
  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非常多的,给予的选择也是丰富的,但自己一定要选择自己最重视的事儿才能够活的心安理得和快乐。
  这本书,虽只是一本简单的写作初级指导书,但她却亲切的如邻家的姐姐,让心灵在写作中得到沉淀、梳理和休憩。写出来,然后作为旁观者去观察,去想,去剔除。
  写字、绘画,生活,都需要不断做减法,保持一颗初心。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的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是高贵的,我们都是灵性的存在。
  
  如果我们不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将永无宁日。
  
  聆听我们的世界,这是写作的垫脚石。
  
  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是灵感,一直是写作的孪生姐妹。。
  
  写作的生命力来源于写作者不断的体验生活。
  
  从国庆节开始,我就开始阅读娜塔莉的《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进行阅读,是因为野兽曾经推荐过,后来我一个以文字为生的朋友又认真的推荐了这本书,而我也想在2012年到来之前开始认真地学习某一样东西。于是,这本书的阅读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数不清有多少天在巴士上阅读这本书,以至于我要错过路边的秋天;也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真的可以为了这本书做到废寝忘食。即便如此,我仅仅能做到在月底到来前看完了这本书并很侥幸的把这本书的摘抄放到了我的博客上。真是幸运啊!!!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想起中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说实话,实在对这类书籍没有抱太多的期望,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尽管从未谋面。整本书分成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文字都很少,简明扼要直接抓住要害。更重要的是,当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不觉得我是在阅读一本如何教我写作的书,而是我正在阅读一本优美的散文。当时的感觉的确是妙极了!这是我最爱的一本散文书~
  
  写作是痛苦的事情,是么?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和几位新认识的朋友讨论写作,他们的表情看上去都很痛苦。而为什么有的人写作确是神笔马良,下笔如有神呢?我一直都相信灵感和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记得TED上面曾经有一个视频,作者分享了她写作的时候她感到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让她可以才思泉涌的写作。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写作的人可以把自己调到某一个状态,她是可以自动写作的,即她会觉得有一股力量让她不断的获得灵感写下去。那种状态,应该是禅的状态。
  
  我很喜欢娜塔莉在文中引用了片桐老师的话。片桐老师是一个禅修老师,他让娜塔莉明白写作也可以调心,是禅修的一种方式。我很喜欢他的这个论述。是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练习瑜伽、或是追随某个上师,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认可的方式达到禅修的目的。写作可以,旅行也可以。
  
  这本书本是一本论述写作的书籍,却也谈到了很多灵性的话题。其中我很喜欢娜塔莉的一个论述:天命。是的,我也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内心将永远不得安宁。如果命中注定一个人是个助人者或是写作者,如果她不去做,她的内心将无法获得安宁,那种折磨那种纠结远远高于物质上的贫乏。所以,都去追随我们的天命了,即便只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力的文字源于生活,而生活贵在体验,能够把人的高贵性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体现出来。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写作练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会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并培养耐性和不具侵略性的态度。艺术的世界何其辽阔,一首诗或一篇短篇小说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写作的过程和人生。有太多的作家写出伟大的著作,人却发疯、酗酒或自杀了。写作的过程教我们保持神智清明,我们在写诗和小说的同时,应设法保持心智正常。
  
  真正的生命存在于写作当中,而非经年累月一再朗读同样的几首诗。我们不断地需要有新的洞察和观点,我们生活的世界也非一成不变。你无法在一首诗里便挖掘出永恒不灭、一辈子都能让你满意的真理。别太强烈地认同自己的作品,应该在那些白纸黑字的背后保持流动的弹性。那些文字并不是你,而是贯穿你全身的某个伟大片刻;是你趁着大脑够清醒,而得以写下并捕捉到的一个片刻。
  
  决定书写大块文章前,先给自己一些空间。学会信任你自己声音所拥有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它会开展出方向和需要,但这与你想达成某个目标的那种需要来自不同之处。写作并不是麦当劳汉堡包,写作必须慢火细炖,而且一开头时,你根本说不准烧出来的会是一顿烤肉、一桌盛宴,或是一块羔羊肉排。
  
  做个写作者来提笔写作带给人自由的感受,写作使你得以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原本以为自由代表为所欲为。自由其实意味着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世上应当做些什么,然后确实地去完成自己的责任;自由并不是叫你转移目标,想着自己不应当再写你的犹太家人。然而,在一切灰飞烟灭前,记录下移居美国的那些第一代哥德堡家人的历史,记录他们当年在布鲁克林、长岛、迈阿密海滩的往事,就是你该扮演的生命角色。
  
  惨遭屠杀的,并不是无名无姓的群众,他们都曾是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生活过,我们的片刻都是重要的。作家的责任便在于此;去传播缔造历史的细节,去在意奥瓦通纳那家咖啡馆的橘红色雅座。
  
  片桐老师说:“坐禅时,要把整个人防空。让禅定来到到禅定,而不是让史蒂夫或芭芭拉来达到禅定。”写作时也当如此:让写作来完成写作,让你自己消失,你只是在记录涓涓流过你身体的思绪而已。
  
  写作也有九成靠聆听,你是如此专注地聆听周遭的环境,以至于那环境盈满你的身躯,因而当你提笔写作时,它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从你体内流泻而出。如果你能捕捉周遭真实的一切,你在写作时便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你不单只是聆听隔桌而坐,正向你说话的那个人,同时也在聆听空气、椅子和门,并且穿过那扇门,聆听季节的声音,以及透窗而来的各种色彩的声音;聆听过去、未来,以及你所处的当下。用你全副的身躯去聆听,不光用耳朵听,也用你的双手、你的脸还有你的颈后。
  
  基本上,如果你想成为好作家,就必须做三件事:多多阅读,仔细深刻地聆听,以及多多地写。同事,不要想太多,只要长驱直入文字、声音和各种知觉的核心,并且让你的笔在纸上写个不停。
  
  有人赞美你时,真的请你住嘴,就算感觉很不好受、很不习惯,也请保持呼吸,聆听,让自己听进去那些话,感受那美妙的感觉。建构起接纳正面、诚挚的支持的雅量。
  
  最好能关注些梦想,并采取行动。这是洞察生命的一种方式,否则,我们可能就随着自己的梦想四处飘荡,永无宁日。
  
  写作并非心理学,我们不谈“关于”感受的事,作者有某种感触,应通过其文字唤醒读者的感受。作者牵着读者的手,引导他们走过有苦有乐的幽谷,可是绝口不提苦乐二字。
  
  写作者的职责就是将平凡化为生动,唤醒我们留心简单中自有不凡之处。
  
  片桐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时时刻刻对众生怀抱善念。”
  
  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个最隐秘的秘密,那就是,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世界。那么最终为何不走进客厅、门廊、后院和蔬果杂货店,用我们的躯体完成这个秘密呢?让整件事如花朵般绽放:诗与写诗的人,并让我们对这世界常保善念。
  
  了解真正的自己,并从那里着手写起,你将增进世人彼此的了解,从而帮助这个世界。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深具自信的写作声音,我们却往往无法连接上这个声音,即使连接上了,也写出了佳作,却不予以承认。我的意思并不是人人都是莎士比亚,而是说人人都拥有真实的声音,这声音可以以真正的尊严与细节,详尽表达出他或他的生活面貌。在我们所能达到的伟大境界和我们的自我认知之间,似乎有着一段落差,因此,多看看自己的作品吧。
  
  我们应该认清我们的内在是美好的,应该散发我们的美好,并在我们的外在创造出美好的事务,内在的丰美,亦即自我意念与作品一旦联结,便可带来大多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宁静与信心。
  
  请诚实面对自己的作品,要是某篇作品写得不错,那最好;要是不好,也别痛打死马,继续写下去就是了,会有别的东西出现。世上的劣作已经够多了,只要能写出一行家具,你便会享有鼎鼎大名;写一大堆温温吞吞、不冷不热的玩意儿,只会令人昏昏欲睡。
  
  
  任何事情,只要投入全副心力,便是一趟孤独的旅程。不管你的朋友多为你高兴,有多么支持你,你都不能巴望有人会和你有同样激动的情绪,或充分了解你所经历的种种情况。这并不是酸葡萄心理,当你写作一本书时,你真的是孤零零一个人。接受这种状况,接纳别人给你的爱和支持,可是对那该是哪种爱和支持,别心存指望。


   看了这本书中的一小部分,我由衷地觉得应该慢慢地看,主要是因为舍不得看。
   今天早上看了“句子结构”、“即兴写作摊位、“每个作家都有一副好身材”三部分
   马上有合上书的冲动,不舍得一口气看完,我得遵从自己的内心。
   活了20多年,第一次有完全释放自己想法的感觉,是比直觉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当看着班车外徐徐而过的车辆,楼层,路人,我第一感觉到什么是“观察”,不带任何的主观意识。然后,我又尝试了我的触觉,摸一摸面前的座椅;嗅觉,闻一闻空气中,虽然闻不到什么;听觉,呼呼声;感觉,每一个人。
    
   太奇妙,太神奇了。
  
  
  
   最后, 我十分感谢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野兽爱智慧<http://www.douban.com/people/philosophia1979/>


  用写作来调心
  
  陈寿文
  
    纳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的《再活一次》(Writing down the Bones)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1986年出版之后,就成为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这样一本小书,篇幅短少、文字直接、清楚、朴素,看似平凡之作却在出版后成为畅销名著。是教导写作书籍中的异数,占据同类书中的顶端。
  
    为写作而写作
  
    成名后的纳塔莉一个人住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的小城道斯。仍是每天跑步、教写作,和不停的做自由书写练习。她很老实地告诉人们,她的方法不会把一个没有写作天分的人变成大文豪,可是她却可以教导一个接触、探索自己幽微世界的方法。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找到创作的勇气和热情,打破僵化的写作形式。
  
    对纳塔莉而言,写作就像修行、坐禅。喜欢就写,不喜欢也写;有灵感写,没灵感也写。且风雨无阻,一旦决定写作,不管外境如何,都要找出时间来写。写得好坏不重要,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坐下来开始做,有没有允许自己写到心底去。“写”这一个动作,成为唯一的目标。写出来的文字只是“写”这个过程的记录而已。
  
    写作的难,纳塔莉最清楚。她常要诱骗自己去写作,就像父母和孩子谈条件,功课写完了才可以看卡通、打电玩。纳塔莉的布朗尼巧克力就是她引诱自己写作的饵,写完了今天的份才可以吃一块布朗尼。写作的阻挠太大,待在家里借口诱惑又太多,纳塔莉在所住的城市里,到处流浪找咖啡馆写作。她想尽办法要让自己创作的热情可以持续,许多年下来她发展出了自由写作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这些都是她调心的法门。
  
    纳塔莉曾说过这本书的书写时间极短,只花了她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并且是一次定稿,几乎完全没有更动原创的文字,也就是说这是她以自由写作的形式下完成的作品。可是在此之前的纳塔莉用她摸索出来的方法独自书写了七八年持续不断。因而这本书的理念早已像堆肥一样层层叠叠的在心底累积、酝酿。并且在她每日的自由书写和每次的写作教学中反覆锻炼,这本书才得以一气呵成。一如修行的过程,辛苦而漫长,其中各种阻挠丛生,可是觉悟却发生在 刹那间。
  
    纳塔莉对待写作的态度,其实是一种禅的态度,她的方式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她跟随她的老师片桐大忍学禅,然后再将坐禅的方法及意念运用在写作上,因而在写作上有了大突破。写作和坐禅一样都要面对难以驯服的心,坐在蒲团,静观数息有什么难?笔写我思有什么难呢?真正艰巨的是面对心的抗拒、心的恐惧、心的狂野。所以,自由书写就是展现心灵的历程。她强调,持续的练习,不等待灵感,不问结果,只重视过程的态度,让写作的笔带自己进入“写”的未知。向未知领域探索,正是创造的精神。
  
    纳塔莉要你坐下来打开本子就写。在纸上快速奔跑,不要回头看。不要字斟句酌的,写错字不打紧,一边写一边哭也不要停,让笔快速的在纸上滑过。
  
    在写的过程中,要说的、要想的会慢慢清楚,写作的主题才会渐渐展现。不要回头修改,只要继续向前,把空白的页面填满。预先计划得太细微的写作计划,常会形成一个大网罩住自己,而让心无法自由,笔不能尽情。
  
    回到初始的意念
  
    写作练习的基本单位乃定时演练。随你喜欢,你可以替自己设定十分钟、二十分钟或一个小时,多久都行。一开始你可能想先设定短一点的时间,一星期以后再增加,或者你可能第一回便想埋首写作一个小时。随便怎样都好,重要的是,不管你选定的时间有多长,都必须遵守,并写完整个时段。
  
    你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末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阻挠之处,回到你把心灵实际所见与所感都写出来的地方;而不是心灵以为它该见到或该有的感受。这是捕捉你心灵奇妙之处的绝佳机会,借以探索思想嶙峋不平的边缘。
  
    初始的意念藏有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灵光一闪的最初反应。但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往往会抑制它们,我们因而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里;思索再思索,再三地远离了和初始灵光的直接联系。
  
    初始的意念亦未受到“自我”(ego)的阻碍,我们内在的这个机制一直设法要取得控制,想证明这个世界是永恒、充实、持久且合乎逻辑的。然而世界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动,并充斥着人类的苦难。因此,一旦你表达出不受自我约束的东西,文中也会充满着能量,因为它表达了世事的真相;文章并未负担自我造成的包袱,你乘着人类意识的波浪前进了一会儿,并用个人的细节来描述这趟旅程。
  
    坐禅时,得把背挺直,双手置膝或置于身前,盘腿坐在叫做zafu的坐垫上;面对白墙,留心自己的呼吸,不管心里感觉如何。怒火和抗拒也好,喜悦与悲哀也好,都得持续坐着,背挺直,面墙盘腿打坐。你学会一件事:不论内心的思潮或情感有多澎湃,都得不动如泰山。继续坐着,这便是得遵守的纪律。
  
    写作亦是如此。当接触初起的意念时,你必须当个伟大的斗士,从这些意念写起。特别是在一开头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情感洋溢且能量充沛,因而难以自持,但切勿停笔。应持续用笔记录生命的细节,并洞悉这些细节的核心。在纳塔莉教导的初级写作班上,常有学生读了自己方才所写的东西以后,痛哭失声。这无伤大雅,他们也常边写边哭。纳塔莉鼓励他们透过泪眼阅读或写作,如此才能显现出另一面,而不再受情绪摆布。流泪时不要停下,勇往直前探究真相。这就是该守的纪律。
  
    为什么初起的意念能量如此丰富?因为它们牵涉到清新的气息与灵感。灵感意味着“吸纳”,吸纳神灵,你的世界因而变得比本来的宽广,而初始的意念随即显现出来。它们并不掩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感受。当下洋溢着巨大的能量,事情该怎样便怎样。纳塔莉、位信佛的朋友有一回在打坐完以后说:“打坐后,色彩变得更鲜活了。”教她打坐的师父表示:“活在当下,世界才会真的活过来。”
  
    纳塔莉用她自己所发展的写作方法,实践了她自己的禅修,用她熟悉且热爱的写作找到了一个驯服自己与释放心灵的方法。任何人拿起纸和笔,依循着她的指示,都可以领会体验纳塔莉书中的字句。这本书,会是你孤独写作、自我陪伴的老师。
  
  


   书的确不错,书店看到,回来立即上网买回。
   这个词很形象,翻译地很传神,虽然原来“堆肥”这个词的本意。读到之后,迫切希望知道英文原文是怎么说的,苦于对英语兴趣不足,消息不广,且无好友在外,故留下些许无奈。
   请志同道合者不吝赐教……


   今天读到一本好书《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那天去图书馆不知不觉走到我从来不会逛的教育类图书那柜,一眼就看到这本,确实是一眼相中。不过借回来以后一直没看,这次又去续借了才看。虽然任何时候我都会在自己擅长的事后面写上:写作。但是我自己一直觉得我根本毫无写作天赋。写作是特别辛苦的事情,当你为了交稿,为了稿费去写,尤其痛苦。大多数让我自己满意的文章,都是在胸口澎湃不已,吵着嚷着自己要出来的那些文字,好像我不让它们有机会见人,它们便绝不善罢甘休,让我怎么睡也睡不着。
  
   所以我不觉得是我把它们“写”出来的,而是它们找到我,假借我之手出来露脸罢了。
  
   就这么,我放弃把写作当做爱好很久了,只是为了工作或者挣钱而写写。我也不止一次的自嘲,小时候那种对自己的作文引以为豪的感觉,完全的没有啦啊,呵呵。
  
  
  
   直到我读到这本书。
  
   原来写作可以这么快乐。不为取悦任何人而写,却原来这才是最受人喜爱的。
  
   不要先去设定框架,主旨,中心思想,把时间都花在搜集材料上。灵感与创意常常在这些工作中就溜走了。让笔代替你的思考,让文字自己奔涌而出,放松,不要去控制你的想法,不要让笔停下来,自然而然你所担心的结构,主旨便愈来愈清晰了。
  
   这是不是而我们一直学到的写作方法完全不同?
  
   信任,竟然是一种写作最好的方法。
  
  
  
   当你文思枯寂,激情不再,或是常常觉得胸口莫名烦闷,想找寻什么却又毫无头绪的时候,这本书会给你清冽如甘露的凉爽。书中的方法是如此的实用,坦诚,朴实。没有任何华而不实,堆砌教条的规则。当你的笔直接与心联结,写作便毫无阻碍。
  
   和这本书相比,似乎所有其他的教导写作的书都不值一提了,它成为北美所有教授写作或写作治疗的必读书目。这也是为什么自1986年该书出版以来,没有经过现在的这种营销宣传,全靠口碑而销售超过百万册的原因。写作,只是小众热爱的行为,但是在作者这里,却成为到达生活本真的途径,禅修的一种方式。禅修不是什么了不得,非要做好什么准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地点,经过某位上师的指导才可以开始的事情。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可以开始。它极其简单,自然。
  
  
  
   如果你是热爱写作,你是必须写作的,你是一直向往写作的,或者你从来没试过写作的,请你读一读这本书。它带给你的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引述书中的一段话结尾:“相信爱,它便会带你到你需要的地方。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它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
  
  
  
   最后,感谢作者,感谢译者,感谢图书馆,感谢所有让这本书到我手中的人和事。
  
   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无论是写什么,在写之前,有意无意都会给自己暗示,我要写出不错的文章,不错的句子。结果往往是,费劲脑汁也挤不出多少东西。当告诉自己我要写出最烂的东西,告诉自己不管有没有都要动笔时,很多东西,跃然纸上。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很管用的书,可能,对初学者来说,告诉他追随自己的心,不用想东想西,直接下笔写,比告诉他,要胸有成竹,要想好再下笔会更实用。


  没有比现实物质生活更能改变人的世界观;商业全球一体化,工作常识日趋一致,生活方式日趋接近,原来,哪一种文化也不比另一种优越。
  
  此书的不俗,正在于寓平常和开放于写作之中,消解了天朝素所习见的故弄高深附弄风雅的学院气,是一本值得译介的小书。


  写作如禅修,用写作调心
  
  野兽爱智慧
  
  娜妲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的这本《Writing down the Bones》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一九八六年出版之后,就成為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这样一本小书,篇幅短少、文字直接、清楚、朴素,看似平凡之作却在出版后成為畅销名著,销售超过一百万册。是教导写作书籍中的异数,佔据同类书中的顶端。
  
  成名后的娜妲莉一个人住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裡的小城道斯。仍是每天跑步、教写作,和不停的做自由书写练习。她很老实的告诉人们,她的方法不会把一个没有写作天分的人变成大文豪,可是她却可以教导一个接触、探索自己幽貌世界的方法。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找到创作的勇气和热情,打破僵化的写作形式。
  
  对娜妲莉而言,写作就像修行、坐禪。喜欢就写,不喜欢也写;有灵感写,没灵感照写;快乐、痛苦、颳风、下雨都要写。一旦决定写作,不管外境如何,都要找出时间来写。写得好坏不重要,写出来的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坐下来开始做,有没有允许自己写到心底去。「写」这一个动作,成為我们唯一的目标。写出来的文字只是「写」这个过程的纪录而已。
  
  写作的难,娜妲莉最清楚。她常要诱骗自己去写作,就像父母和孩子谈条件,功课写完了才可以看卡通、打电玩。娜妲莉的巧克力布朗尼就是她引诱自己写作的饵,写完了今天的份才可以吃一块布朗尼。写作的阻挠太大,待在家裡藉口诱惑又太多,娜妲莉带著自己在所住的城市裡,到处流浪找咖啡馆写作。她想尽办法要让自己创作的热情可以持续,许多年下来她发展出了自由写作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这些都是她调伏心灵的法门。
  
  娜妲莉曾说过这本书的书写时间极短,只花了她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并且是一次定稿,几乎完全没有更动原创的文字,也就是说这是她以自由写作的形式下完成的作品。可是在此之前的娜妲莉用她摸索出来的方法独自书写了七、八年持续不断。因而这本书的理念早已像堆肥一样层层叠叠的在心底累积、酝酿,并且在她每日的自由书写,与每次的写作教学中反覆锻鍊,这本书才得以一气呵成。一如修行的过程,辛苦而漫长,其中各种阻挠丛生,可是觉悟却是发生在剎那之间。悟性开了之后,修行的功夫仍是每日要做的功课。对娜妲莉而言,写作就是一个这样的练习,不管写作成就多大,写作练习的功夫仍是要持续做下去。
  
  娜妲莉对待写作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学禪的态度,她的方式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她跟随她的老师片桐大忍禪师学禪,然后再将坐禪的方法及意念运用在写作上,因而在写作上有了大突破。写作和坐禪一样都要面对难以驯服的心,坐在蒲团,静观数息有什麼难?笔写我口、笔写我思有什麼难呢?真正艰鉅的是面对心的抗拒、心的恐惧、心的狂野。所以,自由书写就是展现心灵的歷程。她强调,持续的练习,不等待灵感,不问结果,只重视过程的态度,让写作的笔带自己进入「写」的未知。向未知领域探索,正是创造的精神。
  
  娜妲莉要你坐下来打开本子就写。在纸上快速奔跑,不要回头看。不要字斟句酌句,写错字不打紧,一边写一边哭也不要停,让笔快速的在纸上滑过。在写的过程中,要说的、要想的会慢慢清楚,写作的主题才会渐渐展现。不要回头修改,只要继续向前,把空白的页面填满。预先计划得太细微的写作计画,常会形成一个大网罩住自己,而让心无法自由,笔不能尽情。如果你预先订好了主旨、大纲,流畅与灵感就被挡在规则之外了。
  
  娜妲莉用她自己所发展的写作方法,实践了她自己的禪修,用她熟悉且热爱的写作找到了一个驯服自己与释放心灵的方法。任何人拿起纸和笔,依循著她的指示,都可以领会体验娜妲莉书中的字句。这本书,会是你孤独写作、自我陪伴的私房老师。
  
  Natalie Goldberg:
  
  “读中小学的时候,我是个曲意承欢的模范宝宝。我想让老师喜欢我,我学习逗点、冒号和分号;写起作文来,句句清楚分明,然而既乏味又枯燥,文中不带一丝个人原创的想法或真实的感受。我只是急於把我以為老师们想要的东西拿给他们看。
  
  到了大学时代,我爱上了文学,简直是狂爱育。為了要记牢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诗作,我用打字机一遍遍地把诗句打了又打。我大声诵读弥尔顿(John Milt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eats)的诗,然后晕陶陶地躺在宿舍窄小的床舖上。在六○年代末期就读大学时,我几乎清一色只读英格兰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男作家作品,而这些作家大多已不在人世。他们和我的日常生活距离十分遥远,虽然我热爱他们的作品,但无一能反映我的生活经验。我想必是下意识在猜度,写作并不在我的知识范畴内。我当时完全没想过要提笔写作,不过私底下憧景著能嫁给诗人。
  
  大学毕业以后,我发觉没有人会聘请我读小说以及為诗而晕眩陶醉,於是和三位朋友在密西根州安娜堡的纽曼中心地下室,合伙开了家福利餐厅,供应自然食品午餐。当时正值七○年代初,餐厅开张前一年,我嚐到生平第一颗梨。餐厅的名字叫「裸体午餐」(Naked Lunch),语出威廉.布洛斯的小说──「在时光凝冻的那一片刻,人人都看到了每根叉子顶端叉住了什麼东西。」早上,我烘焙葡萄乾鬆饼和蓝莓鬆饼;兴致来的时候,甚至会烤花生酱口味的。我当然希望顾客会爱吃这些鬆饼,不过我晓得,如果我怀著在意的心情烤饼,它们通常都蛮好吃的。我们创造了那家餐厅,我们再也不需要答出伟大的答案,以便在学校裡拿到A的好成绩。就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会信任自己的心灵。
  
  有个星期二,我煮普罗旺斯煨什蔬当午餐。当你為餐厅作这道菜时,可不是光切颗洋葱和茄子便可了事;料理檯上堆满了洋葱、茄子、节瓜、番茄和大蒜。我花好几个小时切菜,有的切块,有的则是切片。那天晚上下班后走路回家途中,我在史戴特街上的珊提柯书店停下脚步,在书架之间流连。我看到一本薄薄的诗集,是艾莉卡.琼恩的《水果和蔬菜》。(琼恩当时还未出版小说《怕飞》,尚且默默无名。)我翻开书页看到的第一首诗,讲的竟是煮茄子的事!我好惊讶:「你的意思是说,这种事也可以拿来作文章吗?」这麼思空见惯的事物?我日常做的事?我茅塞顿开。回家以后,我决心开始写我知道的事,开始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去顾盼自己身外的事物。我已经不是小学生了,我想说什麼便说什麼。我提笔写起我的家人,因為没有人会指责我说得不对,在这世上,我最了解的人就是他们。
  
  这一切都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有位朋友曾对我说:「相信爱,它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我想加上以下几句:「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它便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别太过担忧安全与否的问题,一旦你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内心深处终将获得很大的安全感。话说回来,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享有高收入的人真的拥有安全感呢?
  
  过去十一年来,我在许多地方教写作班;在新墨西哥大学;在喇嘛基金会;在新墨西哥州的道斯(Taos)教嬉皮;在阿布奎基(Albuquerque)教修女;在布尔德(Boulder)教少年犯;任教於明尼苏达大学及内布拉斯加州诺福克(Norfolk)一所名為东北学院的技术学院;担任明尼苏达州的校际诗人;在家裡為男同志团体开星期日晚上写作班。我一遍又一遍地採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生,那是一项基本知识,也就是相信你自己的心,并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出信心。我百教不厌不说,更因此有了益发深入的了解。
  
  我从一九七四年起开始学打坐。自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四年,我在明尼亚波利斯的明尼苏达禪学中心正式拜在片桐大忍老师(Dainin Katagiri Roshi,Roshi即為老师,是禪师的头衔)门下学禪。每当我去看他并请教学佛的疑惑,每每听得一头雾水,直到他说:「你晓得,就好像在写作的时候,你……」他一举写作為例,我便了解了。大约三年前,他对我说:「你為什麼来学打坐?為什麼不用写作来修行?只要你钻研写作够深入透彻,便可随心所欲。」
  
  这本书谈的便是写作,它也谈到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书中所谈有关写作的各点,亦可转而应用在跑步、绘画,或任何你所喜爱并决心在生活中从事的事物上。当我把书中数章读给吾友──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的总裁约翰.罗维根(John Rollwagen)听时,他说:「怎麼搞的,娜妲莉,你是在谈做生意嘛。做生意也是这样,没有什麼不同。」
  
  学习写作并非一道线性过程,没有什麼从A至B至C的逻辑方式可以让人变成好作家。关於写作,并没有一个简单明瞭的真理便足以解答所有的疑惑,世上有许多关於写作的真理存在。练习写作意味著最终你得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指点你如何将脚踝断骨接合的知识,并不能教你如何补蛀牙。本书的某一段落可能会表示写作须简洁明朗,这是為了帮你改掉行文抽象、散漫不著边际的毛病。然而,另外一章却又叫你放鬆,顺著情绪的波动而写,这是為了激励你确实说出内心深处需要说的话。或者在某一章裡头说设立工作室,因為你需要有私人的写作空间;可是到了下一章又讲:「走出家门,远离骯脏的碗盘,去咖啡馆写作。」有些技巧适用於某些时候,有些则适用於其他时候。每个片刻都不一样,需以不一样的方式因应才会奏效。凡事皆无一定的对错。
  
  我教学生时,总要他们「写下骨干」,亦即写出他们心中基本且清明的想法。然而我也晓得,我不能光是讲:「好,把事情写清楚,而且要实话实说。」我们在课堂上试用不同的技巧或方法,学生到头来终於开窍了,便会明白他们需要说什麼,以及需要如何说出来。不过,我可不会讲:「好,到了第三堂课,等我们探讨过这个和那个,你们就会写得好了。」
  
  读这本书也是如此。你可以一口气把书看完,头一回读毕时效果或许会不错;你也可以随意翻开一章,就读那一章,书中每一章都自成完整的段落。看书时放鬆心情,用整个的身体和心灵慢慢地吸收。而且,不要光是看书而已,动手写吧,相信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且运用这本书。”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16:52,野兽爱智慧居
  


  内容:★★★★☆
  翻译:★★★☆☆
  排印:★★★☆☆
  装帧:★★★☆☆
  
  熟悉催眠的朋友会发现,作者所倡导的写作理念,就是催眠里的自动书写。其实不管是借助写作,还是借助催眠,都是要做到与潜意识沟通,释放被显意识压抑的心灵。从书中记述的作者的生活来看,作者对解放心灵的渴望,远大于通过写作功成名就。
  
  作者不赞同那种雕琢式的写作,认为如果敞开心灵,真情流露,自然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李小龙曾说,武术就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当今流行的一些宗教修行方法,或者心理治疗方法,都旨在最大可能地释放我们的潜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释放潜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格物”。所谓格物,字面意思就是究竟事物的原理。举例来说,对于工作,格物的意思就是精通自己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自己在工作中感到压力,一定是自己缺乏某些所需的知识或技能。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压力,不是缺乏对他人的了解,而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
  
  做好生活中和自己相关的每一件事,如果发现有差距,不推诿责任,通过努力学习去弥补它。这就是直指核心,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


   在书店里快速阅读完之后决定买下它。
  
  
   是的。它教我们用“写作”的方式禅修,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作这两个字可以替换成其他:比如吹尺八。据说尺八本就是用来禅修的。比如弹古琴,练瑜珈,画画,跳舞,烹饪,长跑,养花,铸剑……所有你可以想到做到的事情。
   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媒介逃离,审视自己的内心。“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因为人类永远都无法看清自己。人类,一些人类。一直都在找寻生命的真义。那个媒介是什么并不重要。佛家真言不一定非要“嗡嘛呢呗咪吽”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六个字。重要的是心。
   有些人写作是为了挣钱,有些人是为了出名,有些人是为了修行,有些人因为寂寞,有些人只是想写……这本书给无从下手的人提供了一些范例,一些方法。指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人,不应该走任何一条别人指给你的道路。自己要走的路必须倾听自己的声音。可以借鉴此书的方法经验,却决不可按部就班的一一照做。
   书籍。有些是在图书馆写出来,有些在咖啡馆写出来,有些在厨房写出来。有些灵感来自收集民间传说,有些是因为路过某地看到某个小男孩,有些是某个时代生活经验的集结,有些只是因为方便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因此。在练习。大量的练习之外。只要想写,写就是了。
   倾听内心的声音。如果有想做的事,无论那是什么,弹琴,练瑜珈,画画,跳舞,烹饪,长跑,养花,铸剑……立即去做就对了,不用寻找导师、经验、方法、教材、做准备……
   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你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回忆一千遍,生命仍然只有一次。如果有想做的事。。。马上就去做。
  
   还有。。。这个封面真是土。
   让我想起那个一系列的中学推荐名著????


  我如法练习了一下下,效果明显,相当有用,下面就是我的练习作业,二十分钟却能写出一大篇来。很是了得!对了,按照她的要求,一口气写下来,没有回头作任何的修改。
  
  1.说说透窗而来的光线的质感,赶快写,就算现在是晚上,窗帘都拉起来了,哪怕你愿意写北极光都无所谓,写就是了。写十分钟、一刻钟或一个小时。
  
  练习:
  
  外面的光线已经非常强烈了。窗帘却像是半开的眼,惺忪的闭合着,中间有道不宽的缝隙,把光线推挤成一道不太厚实的墙,直撅撅的插进房间中来。窗帘后面的光线散射开来形成雾状的晕影,把粉红色的布幔勾勒出肉感的妩媚。天花板上的锯齿状影子静静的躺在哪里,居高临下的看着下方,那是窗帘身旁的朋友,等待着阳光的离去一同离开。帘布如起伏的山峦叠嶂出一个个浑圆的山峦,又弯曲出一道道沟壑,层层间隔,疏落有致。天蓝色的墙壁与窗框颜色鲜明的把粉色的窗幔烘托出来,如同是舞台中央聚光灯下鲜亮的主角,周遭的影像已经被淡化了。满眼都是主角的表情。
  
  2.从"我记得"写起,写很多细微的往事。如果陷入庞大的回忆里,就写那个,一直写下去,别管那段往事是发生在五秒钟以前,还是五年以前。在你写作时,只要不是当下发生的事,就是复苏的往事。如果僵在原处写不下去时,就重写一遍"我记得",然后继续写下去。
  
  练习:
  
  我记得那是刚来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工作在经过两个月的寻找和等待后终于有了个初步的眉目,要去一家建筑公司的工地当助理。从内心深处对这个工作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活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身建筑装修工地主要就是靠工头和工人这两个角色就足够了。工头从老板哪里领来项目,然后用多年的经验迅速的就把工程量分解量化了,几个工人小队也是手法娴熟把先面的工序和工作领走施工。而非要多一个工地助理无非是认识建筑公司的老板这层关系,一个碍于人情世故的生加岗位。当时需要同时施工的工地有两个,一个在东四环外的北京化工厂,另一个是在北二环的雍和宫,2000年的东四环外,在当时北京大部分人的概念里都是遥远偏僻的场所,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更是觉得要坐公车这么远,超出了想象。在老家那边这绝对是出城到外地而且还是不近的县市。北京的冬天好像也是不停的变暖,现在已经根本没有寒风凌厉的感觉,可是
  在当时却是冷到心扉印象深刻。就着冰冻刺骨的西北风,开始了穿梭在北京对角两个工地的建工生活。
  
  6.告诉我你早上做了什么:吃早餐、醒来、走到公车站。描述要尽量明确,放慢脑子转动的速度,重新审视一早上的细枝末节。
  
  练习:
  
  早晨的睡眠在混沌中被窗外的鸟叫打断了好几次。身子还黏着梦的泥泞中,脑汁黏稠的停滞不动,可树上的鸟儿早早喳喳喳聒噪了起来。朦胧中估计着是鸟儿们在聊天,变换了好几种声音的歌唱,不停不懈的把睡梦干净利索的切成了好几段,每段之间没法相连,痛苦的只能从沉睡的香甜中辗转出来,惺忪睁眼,开始起床。例行的一杯白水远在厨房,迈动沉沉的脚,嘴里的干涩已经发出急迫的要求,昏暗的厨房还笼罩在昨夜的寂寞中,瞬间被我开灯的雪亮光线完全占领。抓起茶杯仰脖,咚咚咚灌了下去,第一个环节算是如期完成。第二步也顺理成章的开始马桶了会议,通过短暂的思考和小结,昨天的成绩和收获都飞快的呈现下去,在默默的读书声中,和昨天的五谷精华说了句白白。自从看了某本健康书上关于洗手的重要性之后,强迫洗手症算是落下了,大事小事间隔都要洗手,是心理安慰最成功的体现。擦干手后的肚皮在咕噜咕噜的晨间歌唱里发出饥饿的抗议,看来这一步赶不上一步,上面还未结束下面急待开始。生命的全部意义是否也就是这赶趟过程中的满足和充实?从家到买早点的小市场是要走路三分钟的,空气格外的香甜,昨夜的雨水还赖在地上没起呢,太阳已经把被子完全掀起并罩上清新的床单了。保安穿着厚厚的大衣佝偻着背站在阳光满满的墙角,眯缝着眼等待换班的时刻。走在鲜亮的风里面,春意盎然的味道隐隐约约躲在不远处的地方。走进小市场里,空荡荡的大厅里人员稀落。摊主们都没有精神的在收拾水灵的果菜。可能早起是每个人都心不甘情不愿的。买烧饼的老板娘倒是在生意不错的忙碌中显得劲头十足。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此书,看了书摘后,觉得与自己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于是就买了。刚开始看时,还不太相信前言中所说的“...看了十页,我就知道我有办法写前言;看到第二十六页,我已经写了起来;到了第三十页,我已经写满了两张纸...”,觉得说得太离奇了。
  没想到的是,刚看到正文的第3页,自己就已经不自觉的拿起笔在书上面划起来,因为那里有段话与自己思想是一致的。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创造了这几十年读书的“第一次”:第一次在书上划道道,第一次在书上加注自己的想法、评论、随感,第一次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大段的当时的感受。
  这种冲动不是被迫的,是下意识的,是一种如流水般自然的运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自己的思想,但很多很多东西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有些东西还有了许多新的启示,新的思路,有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真正的自己,自己真正所想所要,所要表达的意念。它让你有机会安静地欣赏这个世界,聆听空气的声音......
  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更一本心灵交流的书,第一次阅读这样一本书,那种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说清楚。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学习写作的绝好指导书。虽然全书不到二百页,我却半年才读完,当然这是我读书的一贯不良作风。可是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再活一次》是很有用的。
   这不是一本你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除非你对它无动于衷,想尽快完成这种读书任务。娜塔莉在每一个章节都鼓励你立刻拿起笔或者开始敲键盘,相信自己的内心。我就在她的“蛊惑”下,每天都写。
   写作老师和一般的教写作的读物常常让我们向别的作家学习,多看其书,背诵、模仿,而娜塔莉是让我们求救于我,挖掘自我的内心世界,相信自我所想,并勇敢地写出来。
   刚把这本书拿到手上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叫“再活一次”,现在我明白了,我在写作中明白了,你在自己所写的事件中,的确可以获得重生。
   喜欢写作的朋友,这是一本你不能错过的好书!


  最初从书架上把它放入手中,不是因为书名<再活一次>而是因为它的副标题:用写作来调心。
  
  我想写,但又害怕写,因为总是觉得写不好。用作者话讲我们都有心魔,它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干扰我们做每件需要调动身体某一部分甚至全身的事。而我们又它在意它的意见,于是一次次的臣服于它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我想我也有这个收魔,所以总在寻找一些关于写作指南方面的书。想写,是想能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没有想过,通过写,还可以调心,这吸引了我。
  
  书不是长篇大论,每篇自成一体,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但不妨碍我对这本书感受,因为基本每看一篇,感受相似。它不是教你,怎么写得好,写出水平,写成作家。而是告诉你,如果你有话要说,哪怕是句骂人的话,都可以写下来,像个孩子一样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跟自己对话,随时随地,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咖啡馆,是在厕所,还是在工地,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场所,只要你能心无旁,笔随心动。用敏锐去觉察自己所思所为,在洞察中,书写中来修行,从而让自己变得心神清澄。所以作者教我们不用考虑篇幅架构,转承起合,儙辞造句,用心写,常常写,总有一天也会写出好文字来。用作者的话说:“我们的身体是垃圾堆:我们收集经验,而丢掷到心灵垃圾场的蛋壳、菠菜、咖啡渣和陈年牛排骨头,腐烂分解以后,制造出氮气、热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诗和故事便从这片沃土里开花结果。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时日。不断翻掘你生命里的有机细节,直到有些细节从散乱无章的思绪垃圾堆里筛落下来,落到坚实的黑土上。”
  
  发现很多欢喜惊喜都来自于生活中不经意的选择,这一次也是,我想这与我近期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读克氏的<单纯的品质>,仿佛在聆听大师,艰深难懂,虚无飘渺,那么读这本<再活一次>就是在倾听自己,触手可即,然后身体力行,从看待身边的一花一草开始。前两天,我跟朋友说我特别难受,突然对自己很质疑,感到从没有过的陌生,朋友说这很正常,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了解都只是冰山一角,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我想如果这样,我冰山一角大概还没有露出,我想给自己做个实验,就是切身地感受那些难受,那些质疑,但我没有想出具体的办法。之后,过了两天,我就遇到了这本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我读了克的书,不是因为我最近自我纠结的状态,也许我根本体会不到作者的禅意,如何达到调心,进而再活一次。我不知道是否已经进入状态,但是我知道看的时候,有许多支离破碎的感受源源涌出,从来没有过,就像现在,写着写着话越来越多。我还没有开始用作者的状态来写,但是已在感受中,在大脑中开始写了好几次。而这次,是我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输出。回头再看这两段文字,是我没有想到的,至少感觉写时比以往流畅很多,虽然很啰嗦,也许语句不通顺,可是写到这我感觉很愉快。很抱歉看的人了:)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想好好与自己相处一下,不防看看这本书;如果你的写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不防也可听听这位作家的写作心得;如果想取经写作技巧,那就算了。
  


  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需要在认同声中得到满足,有人需要获得一些现实的利益,有人把写作作为救赎手段填补内心的空缺,有人将写作作为生存方式以实现内在的本能和冲动。
  每个人的写作目的都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就是把文字当作禅修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一本经典巨作的。
  真正的经典,是要用生命燃烧,用心血浇筑,是付出爱与死的代价磨出来的。绝对不是安安静静坐在咖啡馆里,寻找自己的可能性,用字句塑造自己的形象。
  我爱修身,也爱写作,但是我不会把写出经典当作口号和目标,也不会把写作的禅修当作写出经典的必要积累。


   写点什么确实能带来心灵的一次洗涤,不论是各式笔尖疾飞在白纸上还是各种输入法下的显示屏。每当开始写的时候,总是在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神迷才能言归正传的开场,优美的华丽的转过开始的迷茫,让文字逐渐清晰而不那么突兀。娜塔莉大概一开始也是这样吧~
   删掉那些“也许”、“大概”,让文字转为心声,写就对了。写和文字并不是绝对的紧密。我的文字随键盘跃然屏中,但心里却像一只笔在刻画。一直对写作有点抗拒,似乎或者肯定的是,从小的作文就没及格过几次,就连那个高考也没把格子填够。就像纳塔丽说得,我们都有心魔,它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干扰我们做每件需要调动身体某一部分甚至全身的事。而我们又它在意它的意见,于是一次次的臣服于它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写作就是在堆肥,这个概念还是第一次知道,把那些最猥琐的文字写在纸上。有点像黄秋生的那个牛粪上的鲜花。不过生活的确是在点滴堆积中,从最阴暗和肮脏中淘涤出钻石,使得整个生命因此光亮。
   总的来说,这本书定位是写作的指南,但所蕴含的道理也折射出生活中的细节和真谛。生活总是在细心的发现中才会变得美好。那些阴暗处也会有光鲜的小花。看这本书得过程中都是在外面,环境嘈杂,但这些文字都能吸引你,因为很多都是你在这样的环境中所忽略的。不一定志愿成为个作家,但是偶尔找家咖啡馆,点一杯便宜的饮料,靠在窗边写写画画也是件很惬意的事。


   这本书据说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销量过百万,是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如何写作,而是试图鼓励每个站在写作起点的人,告诉他们前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也告诉他们如何让步伐变得轻松。它试图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在写作中释放心灵的方法。书中分为六十六个小节,不像课程,更像作者随手写下的写作感想。其中有些小窍门,虽不起眼,却也是帮助初学者快乐写作的好方法。
  
   坦率说,我是习惯于在电脑上敲字的人,因此书上的一些纸笔写作的小技巧并不适合我用。不过作为一本写作的启迪书,它的宗旨很可贵,内容也有趣,茶余饭后,一次读一节。无须急着看完,因为这本书就是让人这样读的。
  


小小的一本书,却会带入你走进写作的世界
  
试试写写短诗,画出美好的一天
试试写写日记,跟自己的内心唱歌
试试写篇小说,从中满足玫瑰色的幻想
让念头自由飞舞吧,带你飞翔


想起一位老师说过的:“写字就是写心。”


立品版的09年读过 紫色的封面设计很好看 是陆志昌设计的?韩良忆的译笔很好啊,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也是她翻的?她姐姐是韩良露哈,也是胡因梦的好友,研究占星的。当时看过就觉得作者讲写作特别好,跟禅结合了,虽然当时还不太懂,她还有本狂野写作,看到在淘宝上有这本加狂野写作两本台版一起卖的70多元


英文版是香巴拉出版的啊 1986年就写了啊


是。这次去台北书展,我也买了一本《狂野写作》,阅读中。


看完了不一定能看懂。看懂的不一定能看完。 不能说懂,但有灵光一闪,会心的感觉


很喜欢,想买一本,你们是从哪里买到的呢?


正在为自己的编辑工作纠结中。。。看了评论很喜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05076/
这本书有中文简体版。网络书店上应该可以买到的。


恩。谢谢。都查过啦。当当卓越都没货。。


淘宝上有的


我找个时间问问立品的人,为啥不重印呢?


初写者的心、笔和纸
我很喜欢教入门班,因為我必须重回初写者的心灵状态,重拾我对写作最初的想法和感受。从某方面来说,每一回坐下来开始写作,我们都必须重返初写者的心灵状态。两个月前我们写了篇好文章,但这并不能担保我们能再一次写出佳作,这事可是说不準的。说实在的,每一回动笔时,我们都在纳闷自己以前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每一回都是一趟新的旅程,而且没有地图。
因此,当我教写作班时,都必须把同样的故事从头到尾再讲一遍,心裡同时得记住,学生们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必须从最开头的地方讲起。
首先来看你要用来写字的那支笔。这支笔必须能书写流利快速,因為脑袋思想的速度永远快过手写的速度,你可不会愿意让一支慢笔更加减缓你手写的速度吧。原子笔、铅笔和毛毡笔都慢,尤其是毛毡笔。到文具行去,看哪种笔让你写起来最顺手。试用不同种类的笔,而且别买太花俏、太昂贵的笔。我多半用价廉的西华(Sheaffer)钢笔,一支大约一?九五美元,它还有可替换的墨水夹。多年下来,我已买过成百上千支,每种顏色都买过,虽然它们常会漏水,可是写起来很快。新上市的钢珠笔写得也挺快,但是有一点不大好控制。你会希望能感受得到笔接触纸面的连结感和质感。
也得想想你的笔记本,这一点很重要。它是你的工具,就好像木匠少不了槌子和钉子一样。(幸福吧,只要一点点成本,你就能作生意了!)有时候,有人会买高价的硬皮记事本,庞大又笨重,而且因為本子外观精巧好看,你会以為非得在上头写好些文章才配。相反地,你应该觉得,就算在纸上写下全世界最烂的垃圾文字也没关系。给自己宽阔的空间来钻研写作,便宜的活页笔记本会让你觉得,你很快便可以将它填满,然后另买一本。此外,这种笔记本也易於携带。(我常买笔记本大小的皮包。)
加菲猫、大青蛙剧场、米老鼠、星际大战等,我爱用这种封面很好笑的笔记本。每年九月开学时,这类笔记本就会上市,售价比一般的活页笔记本贵一点,可是我喜欢它们。打开史奴比封面的笔记本很难叫我太过一本正经,这也让我比较容易能找到它们──「喔,对了,那年夏天我是用西部冒险系列的笔记本。」多试用不同的种类:内页空白、划线,或印有图案的;硬皮或软皮包装的。到最后,它都得為你效劳。
笔记本的大小也有关系。小的笔记本可以装进衣服口袋裡,可是这麼一来,你也只能记下小的想法。但这也无所谓,美国名诗人,同时也是小儿科医师的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就趁著看诊等病人的空档,在处方笺上写了不少诗。
细节
大夫,我找了你好久哇
我欠你两块钱
你好吧?
很好,等我一弄到钱
就带来给你哪【原註1】
在他的诗集中,可以看到许多处方笺篇幅的诗作。
有时,你可能会想把思绪直接用打字机打出来,而不想写在笔记本上。写作运用到身体,因此会受所用工具的影响。打字时,你用手指敲键盘,打出来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字体:你内在的另一个层面可能会因而浮现。我发觉当我在写带有强烈情绪的文章时,我非得先手写在纸上不可。手写的动作和心情的波动有著比较紧密的关连。然而,当我要写故事的时候,则会直接用打字机。
还有件事你不妨一试,那就是对著录音机讲话,看看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直接将声音录下来的感觉如何。或者把它当成方便行事的办法:你可能正在缝衣服的边,而这让你想起了有关你前夫的往事,你想把它写下来。你的双手忙著缝纫,可是你有张嘴可以对录音机讲话。
我很少用电脑工作,但我能想像用苹果电脑写作的滋味:把键盘放在膝上,闭上双眼,就这麼一直打下去。电脑会自动换行,那叫做「线回」(wrap-around),你可以没完没了地敲键下去,不必担心打字机到了一行终了,会发出叮的一声。
勇於实验,甚至试著在大张的绘图纸上写作。内在的世界诚然会创造外在的世界,然而外在世界和我们所使用的工具也会影响我们思想成形的方式。试著用飞机在空中喷烟写作。
要慎选工具,可是也不要太过小心翼翼,以致紧张兮兮,或花在文具行的时间比花在写字桌前的还多。


初始的意念
写作练习的基本单位乃定时演练。随你喜欢,你可以替自己设定十分鐘、二十分鐘或一个小时,多久都行。一开始你可能想先设定短一点的时间,一星期以后再增加,或者你可能第一回便想埋首写作一个小时。随便怎样都好,重要的是,不管你选定的时间有多长,都必须遵守,并写完整个时段。
1. 手应当不停地写。(不要停下来重读你刚才写的那一行,那只是在拖时间,并在设法掌控你正在说的话。)
2. 不要删除。(那是在编辑你写的东西,就算写出来的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也随它去。)
3. 别担心拼错字、标点符号和文法。(甚至别去管是否把字写出了格子,或超出线。)
4. 放鬆控制。
5. 别思考,别想著要合乎逻辑。
6. 直捣要害。(倘若你写出了可怕或太过赤裸裸的东西,那就一头钻进去,其中说不定蕴藏了很多能量。)
以上即為规则,必须确实遵照,因為你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末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阻挠之处,回到你把心灵实际所见与所感都写出来的地方;而不是心灵以為它该见到或该有的感受。这是捕捉你心灵奇妙之处的绝佳机会,藉以探索思想嶙峋不平的边缘;就像切根胡萝卜似的,让你的意识将纸张染得如生菜沙拉一般五色繽纷。
初始的意念藏有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灵光一闪的最初反应。但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往往会抑制它们,我们因而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裡;思索再思索,再三地远离了和初始灵光的直接联繫。比方说下面这句话──「我把喉咙上的雏菊割掉了」突然浮现心头,可是我受过一加一等於二逻辑训练的脑子,经过深思,基於礼貌、恐惧,加上对自然无矫饰的语言感到难為情,於是会这麼说:「胡说八道,你听起来一副想自杀的样子。别让人见到你在割喉咙,人家会以為你是神经病。」如果我们听任潜意识的压抑发威,我们会写出:「我的喉咙有点痛,所以我什麼话也没讲。」合宜但无趣。
初始的意念亦未受到「自我」(ego)的阻碍,我们内在的这个机制一直设法要取得控制,想证明这个世界是永恒、充实、持久且合乎逻辑的。然而世界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动,并充斥著人类的苦难。因此,一旦你表达出不受自我约束的东西,文中也会充满著能量,因為它表达了世事的真相;你的文章并未负担自我造成的包袱,你乘著人类意识的波浪前进了一会儿,并用个人的细节来描述这趟旅程。
坐禪时,你得把背挺直,双手置膝或置於身前,盘腿坐在叫做zafu的坐垫上,这个姿势名為「手印」(mudra);你面对白墙,留心自己的呼吸,不管心裡感觉如何──心头洋溢龙卷风般的怒火和抗拒也好,还是像大雷雨般的喜悦与悲哀也好,你都得持续坐著,背挺直,面墙盘腿打坐。你学会一件事:不论内心的思潮或情感有多澎湃,都得不动如泰山。继续坐著,这便是得遵守的纪律。
写作亦是如此。当你接触初起的意念时,你必须当个伟大的斗士,从这些意念写起。特别是在一开头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情感洋溢且能量充沛,因而难以自持,但切勿停笔。应持续用你的笔记录生命的细节,并洞悉这些细节的核心。在初级写作班上,常有学生读了自己方才所写的东西以后,痛哭失声。这无伤大雅,他们也常边写边哭。我鼓励他们透过泪眼阅读或写作,如此才能显现出另一面,而不再受情绪摆佈。流泪时不要停下,勇往直前探究真相。这就是该守的纪律。
為什麼初起的意念能量如此丰富?因為它们牵涉到清新的气息与灵感。灵感意味著「吸纳」,吸纳神灵,你的世界因而变得比本来的宽广,而初始的意念随即显现出来。它们并不掩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感受。当下洋溢著巨大的能量,事情该怎样便怎样。我有位信佛的朋友一回在打坐完以后说:「打坐后,色彩变得更鲜活了。」教她打坐的师父表示:「活在当下,世界才会真的活过来。」


这是一本被忽略的书。。。很值得放在手边,时不时拿出来重温~


 应该是首印很少吧?5000册?它远不如其他灵修书那么火爆啊,可是我觉得它比很多咋书店热卖的都要好。这本书好像从来就没有在书店被摆在显要位置。


是哦。要不《书评增刊》推荐一下这本书吧。


好呀!good idea...i'll think about it.


:「相信爱,它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我想加上以下几句:「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它便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别太过担忧安全与否的问题,一旦你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内心深处终将获得很大的安全感。
——
谢谢楼主


格物


能每天坚持写点东西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格物的解释可谓精辟,关键还要知行合一


释放潜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格物”。所谓格物,字面意思就是究竟事物的原理。举例来说,对于工作,格物的意思就是精通自己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自己在工作中感到压力,一定是自己缺乏某些所需的知识或技能。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压力,不是缺乏对他人的了解,而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
  
  做好生活中和自己相关的每一件事,如果发现有差距,不推诿责任,通过努力学习去弥补它。这就是直指核心,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
——


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媒介逃离,审视自己的内心。“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


嗯,但是想做就去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看到最后5555.。。封面很好啊


封面是陆智昌做的哦~lz百度一下


陆智昌做的就不土吗、···个人审美差异而已


为啥我买不到


偶羡慕两种人:能用“写作”或“唱歌”来准确表达思想、情感的人。打算买这本书看看。


不回头修改竟然可以写得这么通顺……


似乎很好啊!


看到你的评论更想看这本书了。


这似乎是我寻找了很久的书,能打开我的心灵。
此书一定要看。


我也有这种心魔,想挑战某件事而总是不敢去尝试;微乎其微的一些小事...


亲爱的~


你还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


我同意楼主。。看你选择哪条路。这是本好书。但是我没有给力荐。虽说经典不一定要死去活来,但每个人的路,对写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我还是很爱很爱你~~~~~哈哈哈哈哈


确实是没有读懂的


哪里有卖?或者电子版的?我想看这本书


我是在金石堂的网站上买的台版书。


我有电子版的,是TXT版的,不知道全不全


很久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英文原版的,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去写,一直写这种鼓励。然后台湾出版,内地却一直没有看到。在网上找了很久很久,最后终于非常巧合的在一个现在已经关闭的私人网站找到了。


这本书其实就是让你每天不停的写,不要用任何接口停止每天的写作,直到成功!其实写文就是要多看多想多写,很多人没成功,就是因为看多了,想多了,但是写却不够多,如果一个人把看多,想多,写多,完美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合理的渠道,那成功还是有可能的。
这本书适合初入门的朋友看,特别是那些写了一半就因为懒惰或者毅力不够的朋友,应该买一本回去,会起激励作用的。
PS:关于这本书的其他写的有关写作小技巧方面的阐述,感觉对写文帮助并不大,如果是已经有了自己系统的写手就没必要看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