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聂运麟 编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聂运麟 编  

页数:

403  

内容概要

  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历史与逻辑统一和开拓创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基本经验以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全书共分三编十一章。第一编主要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编主要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第三编主要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完整而系统,有其理论的深度;同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研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创新之点。

作者简介

聂运麟,l937年生,湖北武汉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科社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原著选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先后承担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9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是》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l60余篇,并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多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l7部,代表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现状》、《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政治现代化与政
治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五卷本)》、《变革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研究》等。
曾先后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社科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专题研究报告奖、教育部第三、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五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物质前提
  (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二)现代生产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是否坚持和正确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生长点
 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崇高价值追求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奋斗目标
  (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自新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石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理论基石”的理论渊源与成立条件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结束语

章节摘录

  其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涵盖了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拓展到经济基础以外的社会发展其他领域,这就是和谐社会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的性质和状态方面的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关系层面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此,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果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话,那么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则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本质推进到本质属性层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最后,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促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获得不竭的动力之源。因此,“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只有把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研究生政治课上课买的教材,老师推荐的,还没有仔细阅读。 听说是新出的书,应该还不错。


自从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概括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题的书籍,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聂教授的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较有新意,特别是导论部分很有启发意义。


了解一下中特的理论发展进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