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1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页数:

494  

译者:

梅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着作者的血泪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本书最初是梅益先生根据阿列斯·布朗的英译本转译,一九四二年上海新知出版社出版。转由我社出版时,经俄国文学翻译家刘辽逸先生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四九年版本进行了校勘和增补。一九五八年,梅益先生又根据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普罗科菲耶的英译本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本于一九七九年出版……

作者简介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一个贫苦家庭。

书籍目录

丛书出版说明导读出版说明第一部1234……第二部1234……附注译后记

章节摘录

  国境线——就是两根柱子。它们沉默而敌对地竖在那里象征着两个世界。一根柱面刨得很光,像警察岗亭一样漆了黑白相间的线条。在它顶上,牢固地钉着一只独头鹰。它双翼展开,似乎正要用利爪去攫取那根漆着线条的界标;同时,这独头的嗜食腐肉的恶鸟,又伸着它那准备啄东西的钩嘴,眼睛凶猛地瞪着对面的铁牌。另一根柱子竖在对面六步以外,这是一概巨大的圆形的橡木柱,它深深地埋在地里。柱子顶上是一块铸着锤子与镰刀的铁牌。虽然这两根界标都竖在平原上,但是这两个世界之间却有一条鸿沟。除非你要冒性命的危险,要不,你要走过这六步的距离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国境线。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些沉默的哨兵,顶着铸有伟大的劳动标记的铁牌,像一条不动的铁链似的从黑海起,经过数千公里—直延伸到最北边,延伸到北冰洋。苏维埃乌克兰和资产阶  级波兰的国界,就从钉着一个老鹰的柱子开始。小镇别列兹多夫是在大森林里。它离国境十公里,对面是波兰的小镇科列茨。边防军某营的防区就是在斯拉武塔镇到阿纳波利镇之间。  国境界标的长链通过积雪覆盖的平原,穿过森林的空地,跳进幽深的峡谷,接着又爬上去,矗立在山岗上,然后又到达河边,从高高的河岸上注视着异国的冰天雪地的原野。  天气非常冷。雪在他的毡靴下面咯吱咯吱地响着。一个身材高大的红军战士,戴着英武的尖顶军帽,从那带着锤子与镰刀的界标旁边走开,有力地迈着步子,在他的防地里巡逻。他身上穿着灰色陆军大衣,佩着绿色领章,脚上穿着长统毡靴。在大衣的外面,又披着一件高领子的宽敞羊皮外套。他的头暖暖地包在呢子军帽里。手上戴着羊皮手套。那羊皮外套一直盖住脚  跟,即使外面刮着大风雪,里面还是暖和的。他背着步枪,津津有味地抽着自己卷的马合烟,在边境巡逻线上来回走着,皮外套不断刮着地面上的积雪。在这广阔的平原上,苏维埃国境上两个哨兵之间的距离是一公里,他们彼此可以望见。而在波兰那面哨兵之间的距离是两公里。  在那一边,一个波兰哨兵正沿着他自己的巡逻线向红军哨兵迎面走来。他穿着粗制的军靴、灰绿色的军服,外面是一件缀着两排发亮的钮扣的黑外套,头上戴着四角的军帽。他的军帽  上嵌着一只白鹰标记,肩章上也是鹰,领章上也是鹰。但那些鹰并不能使这个兵稍微暖和一些。凛冽的寒气一直刺到他的骨头。他走的时候,一边用一只脚后跟敲打着另一只脚后跟,一边  搓着麻木的耳朵。他那双戴着薄手套的手已经冻僵了。波兰哨兵一分钟也不能站住,他一站下,寒气马上就会把他的关节冻僵,所以只好时刻不停地来回走,有时还要小跑。现在那两个哨  兵碰头了,那波兰哨兵转过身来,在他那一边的国境线上,与红军哨兵平行地走着。  国境上禁止谈话,但是,四周是一片荒原,一公里以外霍才有人影,谁知道这两个人究竟是默默地走着,还是违背了国际法呢?  那波兰人很想抽烟,可是他把火柴忘在军营里了。风好像有意地把红军哨兵的马合烟的香味向他吹过来。那波兰人不再搓那冻坏了的耳朵了。他回头看了看——说不定会有一个班长或是中尉带领一个骑兵巡逻队突然从小山后出现,前来巡视边境,检查岗哨。但是四面一个人也没有。雪在阳光底下耀眼地闪着。天空没有一片雪花。  最先破坏公法的神圣性的是那个波兰人。他把一支插着扁刺刀的法国连射步枪背到肩上,用冻僵了的手指头费力地从外套的口袋里摸出一包廉价的烟卷来,然后用波兰话说:  “同志,给根火柴。”  红军哨兵听到了他的请求,可是国境勤务的军令禁止土兵与境外的任何人交谈,他也不大明白波兰兵所说的话。因此他还是继续走他的路,脚上穿的温暖而柔软的毡靴有力地把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地响。  “布尔什维克同志,扔给我一盒火柴,点一根烟卷。”那波兰人又说话了,这回用的是俄语。  那红军哨兵仔细地看了看他的邻人,心里想:“看样子,寒气已经钻进那波兰人的五脏六腑里了。虽然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兵士,他过的可是悲惨的生活。在这样的冷天里,赶他出来放哨,穿一件薄薄的布外套,冻得像兔子一样地跳着,不抽口烟实在不行呵。”这样,他连头也不回地把一盒火柴扔了过去。那波兰人顺手接住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总算把烟卷点着了。那盒火柴又用同样的方法从那边扔过来。红军哨兵无意间也破坏了公法,对他说:  “留着吧,我还有。”  但是,从国境那方面又传来了这样的回话:  “不,谢谢你,我有了这一小盒火柴,就会坐上两年牢。”  红军哨兵看着火柴盒。盒上印着一架飞机,代替飞机的螺旋桨的是一只有力的拳头,盒上还写着这样的字:“最后通牒”。  “是的,他说的对。这对他们是不合适的。”他心想。  那个波兰哨兵继续和红军哨兵并行巡逻——在这荒凉的平原上,他一个人感到非常孤寂。    车站上不安宁了。沿线传来消息,说铁路工人就要大罢工了。邻近某大车站的调车场的工人们已经干起来了。德国人抓了两个司机,因为他们有传送宣言的嫌疑。同时,德军的征发和  地主们的返回农村,也引起了那些与农村有直接关系的工人的极大的愤怒。  盖特曼乡警的马鞭不断鞭打着农民们的脊梁。本省的游击运动大大地发展了,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游击队已经有十个左右。  这些日子,朱赫来简直就不知道什么叫作休息。自从他到镇上之后,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他结识了许多铁路工人,参加了许多青年人的晚会,并且在调车场的钳工和本地锯木工人中  间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他试探过阿尔焦姆。当他问阿尔焦姆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它的事业有什么意见时,这个健壮的铁路工人回答说:  “哦,费奥多尔,你知道,我对于党的认识是很浅薄的。但是如果需要我,我随时都尽力帮忙。你可以相信我。”  这回答使朱赫来很满意,他知道阿尔焦姆是可以信任的,他说到哪里,就一定会做到哪里。“至于入党,他显然还不够成熟。没有关系,在现在这种时候,人很快就会觉悟的,”朱赫来这样想。  这时候,朱赫来已经从发电厂转到调车场去了。这样对工作更有利:在发电厂的时候,他跟铁路方面完全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铁路上的运输格外忙。德国人正急忙把他们从乌克兰抢来的东西:黑麦、小麦和牲口等等用成千辆的车皮运到德国去。    在他后面三步远的光景,是一个彼得留拉匪兵,穿着灰军服,两盒子弹挂在腰边,手里端着上好了刺刀的步枪,刀尖儿几乎碰到了那工人的后背。  在他那羊皮帽下面,一对眯缝着的眼睛警惕地盯着那被捕者的后脑勺。他那给香烟熏黄了的小胡子翘向两边。  莉莎稍微放慢了脚步,走到公路的另一边去。在她后面的保尔这时已经走到大路上来了。  当他向右转弯朝家走的时候,他也看到了那两个人。  他的两只脚马上像钉在地上一样不动了:他立刻认出了前面那个人正是朱赫来。  “原来他就因为这个才没有回家呵!”  朱赫来越走越近了。保尔的心狂跳起来。各种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地涌上心头,一时茫无头绪。时间太仓促,拿不定主意。可是有一点是明显的:朱赫来这下子完了。  保尔注视着走过来的朱赫来和那个士兵,心里非常乱,想不出主意。  “怎么办呢?”  在最后一分钟,他骤然想起了他衣袋里的手枪。等他们从他身边走过的时候,他就对准那兵士的后背打一枪,这样朱赫来就可以得救了!这刹那间的决定立刻止住了他混乱的思潮。他 紧紧地咬着牙,咬得发疼。不是就在昨天朱赫来还对他说过的吗:“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  保尔很快地回头看一看。往镇上去的路上空无一人。前面有一个穿着春季短外套的女人独自走着,她大概不会碍事。在十字路侧面的那一条路,他看不见,只有远处通到火车站的那条  路上,才有几个行人。  保尔走到公路的一旁。当他们相离只有几步远的时候,朱赫来才看到他。  他用那只没受伤的眼睛看看保尔。他那浓密的眉毛颤动了一下。他一认出保尔,就愣得停住了脚步,因此他的脊背触到了刺刀尖儿。  那个押送兵用刺耳的假嗓子吆喝说:  “走呀,走呀,别叫我用枪托子揍你!”  朱赫来又迈开脚步。他本来想跟保尔说几句话,但是他没有说,只用一只手作了个打招呼的姿势。  保尔生怕引起那个黄胡子押送兵的注意,就转身走向一旁,让朱赫来走过去,好像他对这两个人一点也不注意似的。  但是,他脑袋里又闪出一个叫人不安的念头:“要是我的枪瞄得不准,子弹也许要打中朱赫来……”  但是那个彼得留拉匪兵已经走到他身旁了,这当儿,难道他还能够再想吗?  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留着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走到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读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  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在去年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一次群众投票评选活动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仍名列第一。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如此的历史穿透力是罕见的。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着作者的血泪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现属罗夫诺州)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酒厂的工人,母亲给人家当厨娘。他不满十岁就给人家放牛、做童工,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艰难的时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孕育了对权贵和剥削压迫者的憎恨,从小就形成了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  尼古拉从小好学,从六岁起就渴望进小学读书,但都因生活困难而未能如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随家迁往乌克兰内地小镇舍佩托夫卡。在那里他再次进教会学校读书,但刚入  学几个月就被神学教师开除。到十月革命后,他才有了就学的可能,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只好半工半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在车站小食堂当杂工,在发电厂给锅炉工当助手。尼古拉有如饥  似渴的求知欲,尤其喜欢读诸如《牛虻》、斯巴达克斯和加里波底的传记这类描述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的书籍。他不惜把自己在工厂得到的份儿饭送给书报摊主以换取免费读书读报的权利。  尼古拉从小就对以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党有一种近似本能的亲和力。早在半工半读期间,他就结识了工人布尔什维克贝列德雷丘克和林尼克


编辑推荐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保尔",也相信大家知道他的那段名言,就是这些曾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为了帮助学生和读者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在本书前面附上一篇导读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本书的有关情况,而且在书的内容中配有详细的注释。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得到中小学生朋友们的喜爱,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