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午后四点

[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  

页数:

157  

译者:

胡小跃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世纪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方面依托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权威机构,每年一度评选世界各国优秀长篇小说,并将获奖作品集成“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出版;另一方面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高度关注世界各国最新出版的特色鲜明的优秀长篇,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人文版外国文学长篇小说翻译出版的豪华阵容。  这套“新世纪外国畅销小说书架”的编辑设想则是在上述豪华阵容中以市场表现为主要依据进行遴选,充分体现我们对于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尊重。列入“书架”的作品,内容生动,可读性强,一经问世,便畅销全球,深受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读者喜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入选作品不仅风靡全球,其中不少还是世界各种文学大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之作,这表明了经典和畅销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统一体。  本丛书将分辑出版。第一辑共二十种,以本社初版时间为序编号排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外国畅销小说的历史脉络。同时我们也寄望这套丛书能以其既有的品质续写新的畅销奇迹,并有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在编辑遴选过程中,限于版权与视角诸原因,不周全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第二辑补记  “新世纪外国畅销小说书架”第一辑二十种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为此,我们再为这个小小的书架增添新作十二种,恳请广大读者继续不吝赐教。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内容概要

  中学教师埃米尔退休后与妻子朱丽叶搬到乡下,打算安度晚年。刚住下来,惟一的邻居贝尔纳丹就来敲门。他们起初以为只是礼节性的拜访,可贝尔纳丹从此每天午后四点准时来到,来了又不说话,干坐两小时后又准时离去。  埃米尔尝试逃离和装病,但邻居照来不误。埃米尔终于忍无可忍,把贝尔纳丹轰出了家门。但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他听到贝尔纳丹家有机器的声响,好奇地过去一看,发现贝尔纳丹竟躺在汽车的驾驶室里,开着汽车的发动机想中毒自杀……  故事奇特,语言幽默,对话精辟,富有哲理,被视为诺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简介

  阿梅丽·诺冬,比利时法语小说家,目前法国最畅销的文学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十多本小说,本本畅销,创下法国出版界的奇迹。她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国书商奖、阿兰-富尼埃奖等文学奖,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已有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其作品。  诺冬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日本神户,父亲曾任比利时驻日本大使,后调比利时驻中国大使馆任职,诺冬六岁那年随父亲来到北京,在三里屯住了两年,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小说《爱情与破坏》,受到读者欢迎。《午后四点》出版于一九九五年,是诺冬的第三部小说,故事奇特,语言幽默,对话精辟,富有哲理,被视为诺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图书。

章节摘录

  我坚持第一种说法,即一切开始于一年前。  有些屋子是发号施令的,它们比命运更威严,一眼看上去就会被它慑服。应该住在那种屋子里。  快到六十五岁时,我和朱丽叶想在乡下找座房子。我们一看见那座屋子,马上知道就是它了。尽管我讨厌用黑体字,但我还是想用黑体字来表示它,因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再离开这屋子,它在等待我们,我们也一直在等它。  一直在等它,是的,自从我和朱丽叶结婚起。算起来,应该有四十三年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结婚六十年了。我们是预科班的同学。开学那天,我们相遇了,相爱了,从此再也没有分开。  朱丽叶早就是我的太太,也是我的姐妹和女儿——尽管我们同年,只差一个月。 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没有孩子。我永远不需要第三者:对我来说,有朱丽叶一个人就够了。  我在中学里教希腊和拉丁文。我喜欢这个职业,我与不多的几个学生关系密切。然而,我等待退休,就像神秘主义者等待死亡一样。  我并不是胡乱比较。我和朱丽叶一直渴望摆脱普通人所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已被减少到不能再少了,但我们还嫌多,甚至觉得我们的婚姻也是一个落俗套的形式。  我和朱丽叶都希望快点到六十五岁,我们想离开这个浪费时间的世界。当了一辈子城里人,我们渴望到乡下去生活,这不单单是因为热爱大自然,更多是出于对孤独的需要。这种强烈的需要与饥、渴和厌恶相似。  看到那座屋子时,我们如释重负:这么说,我们从小就梦想的地方真的有啊!我们曾斗胆梦想过,那是河边的一块林间空地,上面有座屋子。就是这屋子,漂亮、隐蔽,墙上爬着一棵紫藤。  离那里四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莫沃的村庄,在那里能买到我们所需的一切。河对岸隐约有一座屋子,房东告诉我们,那里住着一位医生。如果我们想高枕无忧,没有比住在这里更好的了。我和朱丽叶遁世隐居,而在离我们隐居地三十多米的地方却有一位医生!  我们一刻都没有犹豫。不到一个小时,这屋子就成了我们的屋子了。屋子并不贵,也不用装修。我们觉得在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我们鸿运当头。  下雪了。一年前,我们搬家的时候,天也下着雪。我们欣喜若狂:从第一天晚上开始,这几厘米厚的白色的东西就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到家了。第二天早上,我们觉得,在这之前的四十三年,我们不像是在自己家里,尽管我们在城里的公寓一住就是四十三年,从来没有搬过家。  我终于可以全身心地照顾朱丽叶了。  这很难解释:我从来都觉得跟妻子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多。六十年来,我给了她什么?对我来说,她就是一切。她也说我是她的一切,但我还是深深地觉得欠她太多。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好或者平庸,而是因为朱丽叶除了我之外没有别的任何东西,也没有别的任何人。我过去是,现在还是她的生命。想到这里,我心里很难受。  刚搬到这屋里的前几天,我们做了些什么?我想,什么都没做,除了在林中散了几次步。森林是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我们常常停下脚步,惊讶地四目相视。  除此以外,什么都没做。我们到达了我们从小就想呆的地方。突然间,我们知道了这就是我们一直渴望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宁静没有被打破,我知道我们会这样一直生活到最后一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任命你去打仗,我让你自由地开战,然后,我将双手捧着你被子弹打穿的乌黑的脸……”  ——伊夫·博纳富瓦


编辑推荐

  诺冬把她这个无伤大雅的小故事演变成了一场让人无法抗拒的闹剧。书中充满让人厌恶的描写和罕见的黑色幽默,你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抵抗阅读它的乐趣。在这个平庸的时代,没有人敢惹毛自己的邻居,但这个残酷的比利时女人却跳出了俗套。她才不管什么委婉用词、敏感神经。面对丑陋的身体和精神,她选择发出剌耳的笑声。见鬼的是,这却引起了广泛共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午后四点 PDF格式下载



很喜欢午后四点慢慢道来的感觉


非常精彩的小说,强烈推荐


她的生活并不荒唐,因为她懂得快乐。


外国畅销小说书架:午后四点


午后四点


很好 !!!!!


   之前无意中用诺冬的照片做MSN头像,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明艳不可方物的美女就是诺冬。她的美貌,加上简单的小说,开头有节奏的短句,都构成了我后来购买《午后四点》的理由。一开头,我就喜欢上了这样的句子,“我和朱丽叶都希望快点到六十五岁,我们想离开这个浪费时间的世界。当了一辈子城里人,我们渴望到乡下去生活,这不单单是因为热爱大自然,更多是出于对孤独的需要。”(P3)
    
    朱丽叶是埃米尔的太太,也是埃米尔的姐妹和女儿,尽管他们同年,只差一个月,因为这个理由,他们没要孩子,而是心神相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故事发生在婚后四十三年,他们退休了。这让人幻想:不用工作的晚年生活,会是一个宁静自由的天堂吗?你终于可以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了。首先是房子,你得有能力找到一幢可爱舒适,适合养老的居所,你们不得不相依为命,一些从未有过的优点被渐渐发现。老来情深意厚的关系真叫人高兴又难受啊。
    
    诺冬这样写道:“森林是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我们常常停下脚步,惊讶地四目相视。”(P4)从某种角度讲,这是诗。
    
    这本书的开头洋溢着不可思议的快乐与暖意。“要活得快乐,就得藏起来。”这对羡煞旁人的夫妻,他们十岁的时候每天一起在冰冷的浴室里洗澡,那些段落写得动人极了。很难相信,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去写一本关于老年的小说,而这样的老之将至,失真,但让人神往。
    
    
    不过自从“程咬金”贝尔纳丹医生出场后,故事就变得有趣起来,令人发笑起来……拒绝讨厌的来访者,或者虚与委蛇,相信谁都碰到过这种事,令人无奈又气闷。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仅凭个人好恶生活,得考虑礼貌,利害,怜悯与同情。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简直令人生厌。除了愤怒别无选择,诺冬将这种荒诞写活了,扔下读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这不似一般外国小说那般沉闷,反而具有悬疑的诱惑和轻快的笔触,不止一个读者在阅读中如我所想:贝尔纳丹先生是伤心至极的鳏夫吗?或者他的太太过于凶残,他不得不每天到邻居家避难?但是一切疑问随着结尾而告终,没有什么惊悚的理由——邻居这样活着,只因为虚无,因为自己虚无,而让所有人跟他一起虚无。
    
    第一次自杀,埃米尔救了他;第二次贝尔纳丹终于死了,埃米尔拿起枕头,谋杀了他,也是彻底地救了他。至死,贝尔纳丹都没有回答任何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串大笑。你看不透这个人物,但他确实占据你心多时。无论如何,贝尔纳丹虚无的肆意大笑将小说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诺冬正是学哲学出身),而并非只是说故事。我们看完了依旧略带困惑,无法理解——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就是那样的人吗?——就像埃米尔说的:“它们(雪花)融化了,也不留痕迹,。但我现在明白了,雪是一个秘密。我不再了解自己。”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这也是困惑人之所在。但把虚无和雪写成一片,应是小说家的一种成就。)
  
  2008年10月


  主人公,活了快一辈子,终于退休和爱妻隐居梦想中的林中小屋。
  他的邻居却打破了他们的习惯,打扰了他们的生活,毁了他的三观。
  于是他开始崩溃地自我解读,自我反省,自我纠正,脱了教养和文明的外衣,本性是选择正确还是正义呢……无论如何,是和从前不一样了。
  作者很有趣,读过她的《闻所未闻》,感觉《午后四点》更胜一筹,篇幅与节奏,都恰到好处。


  应是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在外面的咖啡店看到的,被名字所吸引,翻翻简介,故事性强,不错,十分符合我现在急需打发的时光和不愿去想当下发生的事的心情。
  
  一本情节相当不错的书,但单作为情节吸引人的小说看待又不能这么说。它有象征性,有作者想通过这些非现实的人物表达出的想法。但这本书很好的是,开头作者在铺设情节时是牵着人物在走,让人物的特征符合自己的设想、理念,但很快,就是人物自身在做着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了(虽我觉得最后男主他杀的情节作者的设计更强)。我想到两个字来描述这本书的优点——“自然”。
  
  不懂的是结尾男主杀人的动机。因为咖啡店要关门,时间所限,对那几页多的长长内心独白没仔细去看,更加来不及认真思考,所以觉得他的行为有些唐突,对于他的“杀人”也更多持负面看法,而没有觉得是使对方得到解脱。因为这本作品里,作者对这个希腊文、拉丁文的小教师的态度明显是嘲讽的。若有人看到这篇书评,也许可以讨论一下关于这个“杀人”的问题。


  其实是一本还算不错的小说。
  
  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也许在于,可以中国读者知道,原来畅销书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畅销书里面也可以有关于希腊诸神名字的戏谑,也可以有对分类法之类问题的长篇胡言乱语,也可以有一些至少看起来还充盈着思想的话语。
  
  但这仍旧只是一本畅销书而已,而这位女作家也仍旧和很多女作家一样,只能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这并非是我对于女性文学的偏见,只是一般而言,女性作家的作品,容易成为畅销作品,却难成为经典作品,即使有经典,也不过是放在书架上的“世界文学名著”型的伪经典。
  
  回到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也有着很短的篇幅,还有着能抓住人的情节,更基本没有跳跃性的语言,以我的龟速阅读,也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如很多畅销书一样,这本书,很易于被消费。就比如某个白领上班族的某个没事可做的下午,伴随着几个哈欠一杯咖啡,这本小说也就过去了。
  
  我想,有一些书必然要成为畅销书,而畅销书也有它存在的重要意义,畅销书的目的就是被消费,但并不表明畅销书提供的是一种低级的消费。我不知道是否是畅销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不同,为何中国目下的畅销书们就不能有如同《午后四点》一样的质量。
  
  诺冬如很多畅销书作者一样,是一个量产作家,也是一个同型作家,每年都有新小说面市,但风格都差不多。在我看来这是很多优秀作家的硬伤,比如还算不错的村上春树。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毕竟商业上的成功也是成功,有时比艺术上的成功更重要。
  
   而这个作者的生平也许更能让中国读者感兴趣,她父母属于比利时上流社会,她在日本出生,又曾短暂到过中国,而在中国的时候正逢中国文革。她有一本书叫《爱情与破坏》,灵感是来她在中国文革时期的三年经历,也不知道厦大图书馆有没有,反正她的书短而易读,借来花一个下午看看,也还不错。
  
  


  这个世界的态度是荒谬,这种感觉在《百年孤独》里面也有。
  
  这种荒谬有时候让人无奈,有时候让人绝望,有时候让人觉得可笑,尤其当自己也陷入这种荒谬的时候。
  
  当所有人为房子疯狂,拼尽全家之力的时候,当为了飘渺的GDP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时候,当为了虚幻的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朝廷系统面对无聊工作的时候,当为了工资或可怜的虚荣不惜牺牲健康过劳死的时候,当一个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骄傲不惜伤害别国的时候。好像都理所当然。
  
  没有人可以改变这种荒谬,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荒谬,直到世界的末了。
  
  引用圣经里的两句话,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5:18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 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


  《敌意的语言》、《尖锐的讽刺》,为什么翻译成中文就变成《午后四点》了?  诺冬的书是痛快的。诺冬的讽刺是无情的,又充满了幽默。  只要遇见一个粗人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权力是多么有限。人生的最大敌人还是自己,是根深蒂固的习惯。


   自知莫过己,但有时不禁怀疑,我真的了解自己吗?
  
   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人们常说:我看到了某某不为人知的一面。其实没有人是完全赤裸在大众面前,让人一览无遗的。有内心,有头脑,会思考,会忧虑,就必然有自己的隐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即使三岁的孩童亦是如此。很多时候,隐藏都让人有满足感,就像《蓝色生死恋》里恩熙说的:我喜欢有秘密,这样我会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
  
   那么人真的了解自己吗?仿佛如此,却又不然。人像潜水艇一样是有巨大潜力的,又像胃一样是有弹性的,但是这种潜力和弹性并非无止境,所以我们拘囿于一些限制以为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其实,这个自己是在一个条条框框内,是一个定义,一个理解,是一个想当然,但是不一定是全部的自己。当受到种种压力,比如书中善良变得不正常,文明变成一种枷锁时,就会挖掘出自己崭新的一面。像埃米尔先生,一个想远离尘嚣的文明人却被粗鲁的沉默逼疯,最终说服自己成了“杀手”,变得不再了解自己。
  
   原来,我们未必真的了解自己!


  调查一下,看这本书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了《等待戈多》?或许我的思维很发散,那个永远不来的戈多,和这个每到下午四点就准时到来的贝尔纳丹,到底有何相同之处?戈多是谁?戈多到底来不来?戈多什么时候来?为什么要等待戈多?这些都是无解的问题,但是在贝克特的那个短短的荒诞剧中,几个主人公就在徒劳地茫然地等待这个无解的答案,戈多来不来,管他呢,也许,等待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结果,没人在意。
  
  有人说,戈多是死亡,这是人类的终极归宿;有人说,戈多就是一个象征,它的存在印证了人类的荒谬与虚无,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也有人说,戈多是未知的,代表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憧憬,也许还有那么一点无能为力,因为其未知,所以我们无法掌控,只能等待。
  
  对于埃米尔来说,痛苦的事情在于,也许他终其一生也是一个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他以为他搬到郊外的选择能给他带来理想中静谧的生活,一个理想中的戈多。但是,戈多是那么容易让你猜中的么?那么人生岂不是毫无惊喜,尽在掌握了?哈,埃米尔,生活才刚刚开始,你的戈多才刚刚到来。
  
  你的戈多是好是坏,不在你的掌握,所以埃米尔对于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到来坐两小时的邻居贝尔纳丹毫无办法,文明人的准则对于粗人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因为礼貌让他无法拒绝,无法说不。结果,等待这个令人厌恶的“戈多”成了埃米尔每天的功课,想想吧,当你有约会要等人时的那种感觉,尽管还有一个小时才到时间,你也会坐立不安,更何况,你等待的人并不那么可爱。
  
  不是有话说,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你的朋友,同理,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邻居,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但是,当你无法选择自己的邻居时,你又该怎么办呢?当戈多不再虚无,当你知道他每天下午四点都会来,当你一天的十二分之一时间要呆在地狱里,或者说,你清醒时的八分之一时光要面对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天哪,这真是天大的折磨。
  
  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么?对人生毫无兴趣的人?对一切美好事物都丧失感知的人?一个存在就是为了“膈应”人,所作所为都让人厌烦乃至要抓狂的人?他人即地狱,此言不虚。这样的活地狱,是能成为你的考验呢,还是一大劫数?
  
  当你知道戈多不再虚无的时候,当你不想再等待他,而他还执意来的时候,不管你在或不在家里,他都在那里敲门,不屈不挠,试问,亲爱的有礼貌的文明人,你该怎么办呢?
  
  杀了他吧,你对自己说,好吧,那就轮到我们讲下一个故事了,杀死比尔的故事。比尔是谁,其实穿着李小龙黄色体操服的女杀手也不清楚,不过,她认为是比尔让她生活变得糟糕的,她只是以为没有了比尔,她的生活就会很好,其实,决定你生活的,大部分来自于你自身,而不是戈多,更不是比尔。
  
  等待戈多,杀死比尔。世间上大多数的事,也都是这样吧,等待未知的惊喜,砸碎认知的桎梏,人生不过是西西弗斯推石的苦役,周而复始而已。


  中国有句俗语:“邻里好,赛金宝”。但自以为退休后远离尘嚣、归隐世外桃源的埃米尔夫妇,尚未来得及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却遭到了唯一的邻居——贝尔纳丹医生——每日午后无休止的骚扰。
  
  原来,贝尔纳丹医生——这位热情过度的邻居,每日午后四点准时来拜访新邻居埃米尔夫妇,却又冷若冰霜、少言寡语,着实令人哭笑不得。而当事人埃米尔先生又是一位一辈子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当深谙哲学的教书先生埃米尔遇上此等不速之客,读者不禁疑问:这出怪诞的黑色默剧将如何收场?贝尔纳丹医生究竟意欲何为?
  
  说到这里,令我想到了史上最闻名兼最“无聊”的荒诞剧 ——《等待戈多》——毫无目的的等待和无厘头的荒诞剧情却引发了当时人们的热捧和思考。无目的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循环这一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无奈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二者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身自由,另一个则不依不饶地进行无声的骚扰和精神上的囚禁。接下来,引发了两人一连串的明争暗斗。渐渐地,埃米尔发现自己成了默剧里的小丑,无休止而又无目的地等待的恶意拜访,接着便日复一日地自导自演自问自答的寒暄和百般聊赖的自言自语,哲学式地说教变成了自我嘲讽,而医生则成了一位冷漠而挑剔的看客,对于热情的问候和礼节性的接待,除了目空一切的傲慢和藐视的眼神,别无其他回应。最后,彬彬有礼的退休教师无法容忍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被肆意挥霍,自己的尊严被践踏和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终于向无端干涉他人私生活的“恶邻”下达逐客令并将其强行“驱逐出境”,却由此引发了意料之外的后果……
  
  
  小说中,作者诺冬借书中人物之口旁征博引,将哲学、宗教、社会科学等等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中,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现象:埃米尔夫妇象征人类善良、积极面对生活的一面,贝尔纳丹及其妻子则代表人类慵懒、自私、贪婪,面对生活毫无目的和理想,消极颓废的一面。小说深刻地剖析和讽刺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同时,书中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独、缺乏关爱这一社会问题提出思考,体现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关于这本书的构思和创意,令我不由想到了西村京太郎于上个世纪创作的的推理小说《敦厚的诈骗犯》的核心诡计:素不相识而又少言寡语的中年主顾五十岚屡次三番上门造访晋吉的理发店,借理发、修面的理由企图威胁诈骗理发师,忍无可忍又受其诱导的理发师晋吉在为其剃须时用剃刀割断了这个看似敦厚的诈骗犯的咽喉,却不料已落入了早就厌世欲轻生的五十岚设下的局。
  
  应当说两篇小说在构思上有雷同之处,或许出生于日本的比利时“BAD GIRL”作家诺冬读过西村京太郎的这部小说,或多或少从中得到了启发、截取了灵感。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臆测,我想,这个令我好奇的疑问只有作者本人才能破解啦!
  
  言而总之,这是一部披着荒诞默剧外衣的严肃哲理小说,于无声处闻惊雷,怪诞之中蕴真理。涉世不深的同学记得多读几遍,不要错过这部风格独特的类型小说。最后,再次向99的馈赠致意!祝大家新年多读书!O(∩_∩)O~


   这本书真的很短,正如书名一样,是一本可以在某个慵懒的下午茶时间拿起来的书,伴着一杯或两杯热饮,就能够读完。
   很多时候,对于这样的小册子很是提不起兴趣,因为似乎不够厚重就隐喻着粗糙的结构和糟糕的情节。再加上可能是学英文出身的缘故,对于用法语写作的作家确实了解得少的可怜,因此,对于书中很多的文法感觉相当陌生和不惯。然而尽管如此,诺冬的笔触竟然在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下生生切入心间,留下挥之不去的触动。
   在这一本154页的书里面,诺冬用了前100页来铺垫最后的高潮。了解了胖医生和他不似人形的太太的生活后,理解那位教授拉丁文的退休教师的挺身而出变得没有那么困难。毕竟,又是谁来定义某个人需要怎样的救赎?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勇气用自己的sin去救赎另外的人吧(更何况这个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实际关系)?当埃米尔在最后时刻想:“我的白色也融化了,谁都没有察觉”时,他是否失去了天堂的通行证?
   平心而论,且不从道德上评判老教师的极端和偏执,不是人人都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坚定的实施的。对这一点,深表敬佩。安安稳稳做了一个甲子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徒(假定他是法国那85%的国民之一),却在通向梦想生活的门前发现了胖胖的守门人。于是,他和守门人(撒旦?或许吧)达成了不容于世俗的约定,甚至无需任何语言上的沟通。他的枕边人直至人生的结尾都不会了解到这样的一个过程,她只需作为他的妻子、姐妹和女儿享受门后的安乐就万事大吉了。她,会毫不意外的升入天堂吧?当她发现她的埃米尔在afterlife中无法伴于她的左右时,一定会惊诧之极吧。(不知是不是我太阴暗了,这是我脑中小剧场的高潮,笑)
  
  注:个人有个小小习惯,读书后经常会去查一下书中人的名字。很多时候都可窥作者巧思的一斑。由于不懂法语,这个过程有点迷茫,更不知道结果是否可靠,不过相信也不会偏离很远。埃米尔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仿佛我们的“伟”“强”和“丽”。然,这个名字起源于阿拉伯语,曾用于指代国王、酋长等权力中心之人,后引出含义“受命之人”。这就使书中的“临危授命”或多或少带上了些宿命感。而胖医生的名字帕拉墨得斯含义为“足智多谋的人”,以辩才著称。不过,似乎在书中他相当惜言,更和足智多谋相去甚远。可是转念想想,不需任何讨价还价和兵不厌诈的“说服”埃米尔完成未尽之命,不是最强之辩么,不算足智多谋么?


  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的书评会如此好,也许是我不懂看吧。我总会认为如果是一本小说,至少故事情节应该丰富,给想看的人更多遐想。可是本书除了内容上的简单(午后的四点到六点会有邻居探访,邻居总是一言不发,惜字如金。主人公夫妇总会想到各种办法去刺激邻居,内心也是波澜壮阔。最后引出了邻居的太太,邻居逝世了,由他们一家来照顾邻居的太太),语言也是很平实,偶尔也会谈到古希腊的些许神话人物。仅此而已~~我想我看的应该够仔细了


  就这样子的书还能再版?额、、、、、、、、、、、、、、、、、、、
  (这样的评价不能添加评论吗?竟然无法提交。再 额。。。。。。。)


  小小的书,灰色的封面。我是在图书馆的角落找到这本书的,大四无聊,天天在图书馆里淘书。淘书前又不爱做功课,看到哪本“有feel”就借了看。正巧那天看到了这本。然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合上书,心里大叫“太精彩了!太好看了!”然后再从头到尾看一遍。一个本来简单的故事,无非是一对老夫妻恬淡的生活遭到一个每天四点准时敲门却又不说话的怪邻居的破坏,他们从最终的隐忍到最后的崩溃。但是这个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却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主角深入你的心里,与你融为一体,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这本书还了之后,想想不过瘾,还是去书店买了回来。好书,真的是必须买下来多看几遍的。


  在头痛的状态下看完这本书,看书的时候有点儿昏昏沉沉的,时而走神儿。不是书不好看,是对我来说似乎有些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明和粗鄙,存在着。如果礼貌变成了你人生中通往幸福生活的巨石,你还会抱着礼貌继续生活下去么?
  如果米歇尔从一开始就拒绝开门,那他也不会成为杀人犯,即便他杀人在这本书里看起来是应该的,那么自然要发生的事情。
  作者诺冬,如果不是看译后记的话,我也许不会再看她写的任何其他作品了,但是现在,我非常有兴趣阅读她的所有作品。诙谐、讽刺,成为她的写作风格,炫耀也成为她的一个标志。想再读读她的处女作,很好奇,听说基本上全篇是对话,像剧本一样!


  诺冬是比利时一位很有名的年轻作家。由于她哲学专业的出身,她的小说中常常蕴含了一些需要令人沉思的哲理,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中。
  
  大部分人对于书中的埃米尔和他的邻居贝尔纳丹的行为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我对此不置可否。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活着就有他活着的理由,不需要被评论和指摘。
  
  我只是很喜欢埃米尔和他的太太朱丽叶的生活。那种生活是我一直一直都梦想和追求的。在一个安静的空地上,找一栋屋子,真正的用来生活的“屋子”,和最爱的人一起生活,不需要多余的一切,孩子、朋友、亲戚、邻居、娱乐,都不需要,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安安静静,忘记时间。
  
  我欣赏埃米尔六十年来如一日地爱着朱丽叶,感动于他说的那些“即使每一天和她在一起,也仿佛永远都不够似的,她也一样”,“她和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一样,一点都没改变过,即使经过了59年。”“她是我六十五岁的小姑娘,是我的妻子,我的朋友,我的女儿”
  
  要一种怎样深的感情才能让两个人如此深爱彼此。并且始终没有改变过。即使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他们也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我梦寐以求的。或许也会有个人在看见我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本很不错的书,幽默但发人深省。
  或者我们都是文明人,但有不得“限制”在文明之下。
  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和空虚有了解多少?
  总之,诺冬是一个适合我口味的作家,她的书一定要找来慢慢品味。


畅销小说风格+哲思+各异的吸引人的元素


真有文采,写得真好!


复杂的社会,简单的想法,幸福地生活


"即使每一天和她在一起,也彷佛永远都不够似的,她也一样".......


很恬静。需要的不多,只是彼此理解,彼此依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