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泉下的美术

[美]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美] 巫鸿  

页数:

270  

译者:

施杰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深藏于地下的黄泉既滋润生命也激发畏惧。公元1世纪班固(32~92)在(《白虎通义》中写道:“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而与他同时代的王充(27-97)则抱怨道:“闭户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造黄泉之际,人之所恶也。”“黄泉”代指墓葬,即众生的最终归宿,唤起一种别样暖昧,这里是人们和自己的爱侣及仇敌的重逢之地:公元前721年,郑庄公觉察到自己的母亲图谋篡权后将其流放,他留给她的诀别之词是一个辛辣的誓言:“不到黄泉,无相见也。”几个世纪以后,到了东汉建安(196-220)年间,另一个母亲强迫其子——一个在江西庐江地方供职的小吏焦仲卿——将其妻子休弃。焦仲卿为改变其母的初衷,用这样的恳求来表达其对妻子的执着之爱:“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焦母不为所动,于是这个故事以这对夫妇的双双自尽而告终。这些例子说明,黄泉成为几千年来无数墓葬的想象场所。(这个词在日本和朝鲜也同样成为地下世界的代名词。)“无数”一词当然不是夸张。中国古人相信每个人——甚至罪犯——都应该有个坟墓,否则他的游魂将变成怨愤和有害的厉鬼来纠缠生人。给罪犯提供的归宿之处可能不过是一个浅浅土坑,但一般人的坟墓通常意味着拥有一个丧葬建筑空间以及墓内的陈设和地面上的标记。

内容概要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巫鸿 译者:施杰巫鸿(Wu Hung)1963年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被《选择》(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Art Forum)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巫鸿近年来致力提高国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交流。策划的大型展览包括:《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Transience: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1998,美国),《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aina,2000,美国),《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Between Pastand future:New Chinese Photograph and Video from China,2004,美国,英国,德国),《“美”的协商》(About Beauty,2005,德国)等,并撰写和编辑有关专著。巫鸿并致力于教育事业,所培养的学生现在在哈佛、耶鲁、匹兹堡、奥伯林、加州、肯州和夏威夷大学等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美术史十议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现灵魂   第二章 物质性    明器    墓俑及其媒质    身体:保存和转化   第三章 时间性    宇宙/神话时间    “生器”    历史叙事    旅行   尾声:写照墓葬   注释   全书所涉墓葬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一旦室墓被发明,它就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欢迎,并很快成为最主导的墓葬类型。砖的广泛使用也为建造各种形态、带有券顶或穹顶的房形室墓提供了更为经济和有效的手段。这些以及其他的创新也激发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术:壁画、画像砖和画像石出现了,取代了以往的覆壁帷幕而成为墓内装饰的主要门类。这些发展持续进行,室墓遂主导了汉代以降的中国墓葬史达两千年之久——尽管传统的椁墓从未完全消失,并间或被儒家的礼学家当作更为“正宗的”古代墓葬类型而复活。由于从椁墓到室墓的变化在改变墓葬建构和装饰的趋势上起到了深刻的作用,很多学者试图重构其发展过程并探究其原因;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有些考古学家将室墓的渊源追溯到椁墓的一个变体,即在竖穴底部沿着水平方向掏挖而成的“洞室墓”。另一些人把室墓的起源与公元前3世纪椁墓中的砖的使用加以联系。黄晓芬最近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重构,着眼于墓中“通道”的发展并假设室墓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1)椁内间侧壁上开通门窗并连接相邻箱室;(2)椁室前部设立通道连接墓内和墓外;(3)建造各种材质(木、砖、石)的多室墓来构成一个墓葬空间和祭祀空间。【图1.15】黄晓芬的重构虽然仍属于类型学研究,但却让我们思考墓葬及其成分在持续变化中的意义。譬如:为什么通道在椁内出现并发展为旁侧的人口?如果在数千年内中国古人一直把墓葬当作隔绝的空间来建造,为什么他们在汉代早期放弃或修缮了这一古老的传统?为什么室墓通常包括并置的祭祀空间和埋葬空间?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放弃简单的进化模式,寻求对椁墓到室墓这一转化的复杂解释。这个解释的前提是墓葬的功能:由于墓葬建筑依其定义乃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而且因为墓葬的设计必然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的观念,从椁墓到室墓的转化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祭祀实践和宗教思想中的变化的影响。总的来说,室墓的发明和流行应与东周晚期到汉代的四个关键变化有关,即(1)祖先崇拜的仪式;(2)魂魄的概念;(3)对死后世界的想象;(4)地下神祗系统的成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囚:素界定了我们称之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黄泉下的美术 PDF格式下载



有利于了解古代墓葬艺术,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看完巫鸿先生的这本书,你会对中国墓葬文化有个大概的理解。并且巫鸿先生针对把现在博物馆里的很多文物还原到当时的“语境”(context)中去理解其随葬物品的各自性质时,很多问题我们的困惑会迎刃而解的!

三联的出的书,纸张和排版我都很喜欢!


一本很不错的书,想要简单的了解中国古代墓葬《黄泉下的美术》是个很好的选着


喜欢巫鸿的书。像他其他著作一样,专业、清晰和严谨。
中国古代的墓葬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一环,以前注意的不多,其实做些整理和梳理功夫,在许多方面是很能有所获益的。。。


从整体上讲了中国墓葬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像一般的书籍重点介绍陪葬物品,而是从古代人们的思想、宗教信仰、文化、思维等在墓葬文化演变中的反映,完整的讲述了一整个墓葬的发展历程,和古代人们对丧葬态度及观念的变化。从多种意识层面讲解了许多我之前一直不明白的东西~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里面的配图很丰富,平面图、截面图都有的~就是翻译过来的,个人认为,在语言上,定语太多,叠加起来有点绕,理解有点曲折····⊙﹏⊙b汗


关于中国古代的墓葬艺术的国外研究。

在此之前,我的脑海中对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只有丁点儿的印象,而这本书则是最佳的了解。

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本书。站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出发点,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墓葬,不仅很学术,也很有趣味


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墓葬的建制,同时进行了一些哲学及审美学的分析


对墓葬有简单的了解


美术考古大师的书,绝对不错。但此书排版有点美中不足的是把注释全放在最后了……这样看起来可能有些不便。


非常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资料丰富,考据有力,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人,必须一读!


巫鸿的古代美术史,值得信赖。三联出版值得信赖。


古人的艺术总能让我们获益匪浅,喜欢这本书。


巫鸿的书一直都很高质量推荐


巫鸿的书评价向来很好~~这本内容很期待(可惜重屏没货了,,,,,,,


巫鸿写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图文并茂。


喜欢巫鸿的书


巫鸿先生的作品 除了赞赏还是赞赏


巫鸿所有书都该阅读


巫鸿的书都很好。


没有想象中从哲学的角度入手,有大量的考证和举例~更期待从死亡的哲学意味和文化来谈美术


不错,了解一点艺术


棺木要刻什么、怎么摆放、对死是怎么一个认识,里面都有。


昨天刚收到的书之一,读完一定会有些启发的。


一本不错的书 对不同的美术知识有了更新的研究和理解


黄泉之下,保留了先辈们真实的生活艺术与追求.


对于平时很少设计的一个侧面,进行了精细的回顾。攒着慢慢看。


值得一看 回顾 失去的历史


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眼光来看,这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内容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很好的一本书!


这个也是送朋友的,他对这类知识比较感兴趣


包装完整,字体大小和段落行距很适合阅读,插图清晰,具体内容尚未细看,第一印象不错。


纸张挺好的,配上插图更具说服力,也使内容更加生动


很好,严谨而又生动


如题,是本好书,视角宏观且独特,深入浅出,占有大量相关资料,阐述清晰,配图充分,与文物相关的行业都该看!


挺不错的书,写的挺细致。封面设计的很好


震撼啊~~。很系统。极大满足某人的好奇。


这本书很专业,但通熟易懂,很值得一读!


看了一半多了,大师就是不一样,句句经典


快递很给力,包装也很好,书内容丰富


专业全面的好书,深入浅出


内容非常好,图文并茂,很有收获哦


书不错 质量可以


有点贵~但是书的确不错


有意思,很好


这个作者,我欣赏,所以都买来,看看


拿到书后十分激动,写的很专业,书的质量很好!


同事买的,表示很喜欢


很有见解!深入浅出!


匆匆浏览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


书的质量超好,至于内容…非专业人士纯业余的表示苦逼啊


国内的专业人员估计写不出这样的书啊。


他山之石,在方法论上很要参考价值


看到书名就有种冲动想买,买了感觉也还行.


学术性强大,作者强大,总之是本必读书。


写的条理很清楚,翻译的也不错。


还没看,但是里面的插图,照片非常清晰,有一种很值的感觉。。。


老公说看起来应该是博士论文


书写的不错
通俗易读
值得推荐


之前看过巫鸿的另一本,觉得很不错,所以订了《黄泉下的美术》,作者以宏观视角看待古代墓葬随葬品,很有启发性


了解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的一本很不错的书!


作者的墓葬美术史论文集,研究地下美术史的。


还没读完,但已经深深被吸引住了。从学习美术史的时候就了解这些器物,但是老师讲解时基本没深入讲解过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每次都是昏昏欲睡的听完,现在从另一个角度重温真是受益不浅。


黄泉路也要遍布鲜花和艺术


古代人的生死观。


先生的三本书,从天上、人间、黄泉三方面写完了,很好哦。


巫鸿教授的书值得一读!值。。。


艺术史的研究,常给人言之空泛无物的感觉
巫鸿先生的书是例外


巫鸿的书算是一本本都收了,价格在现在看来也算还可以了。


了解历史,了解古代文化


该书的角度很好,虽然深度一般。


算是深入简出,可语言上还是学术性书籍的感觉,至少在文字上并不算美妙,缺乏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不过分章介绍明确,适合入门看吧。


分析系统全面,适合专业研究。


刚收到书,印刷质量很好,内容还在阅读中,待评价。


不小心带到荒山中读的,都梦到鬼了~~


可惜没文化的俺看起来觉得好枯燥。。


就是图片是黑白的 要是有彩色的就好了


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推荐!


好书,有意思。


草草翻过,没有彩图,觉得写的还行吧


差不多都买了


内容很专业!


学术性有些强,要多看几遍才理解记住


作者从时间、空间和地域等方面,以美术学的观点出发,对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的各时期墓葬形制做出了对比,内容详实,容易理解,对于初学者,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读研后接触了很多巫鸿老师的著作,结合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为美术理论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和空间。对美术考古有兴趣的人不应错过的好书!!


优质,价格便宜,纸张也很好。巫鸿的一些观点挺吸引人,但需要辩证思考。喜欢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


另一个世界的美丽用严谨的论述,配合各色插图,展示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这的写的很好 很好 大推荐


很好读,但是翻译有的地方貌似有点问题。巫鸿先生的书不能用来学习实证精神呦~但是特别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引领人向更广阔的方面去生发思考。


觉得巫鸿先生的讲解很有道理。学墓葬,还有美术史很必要买一本哦。


这算是艺术史和考古学的名著了,巫鸿的代表作,说什么也要看的。


巫鸿的书多是早前的论文 不然明明是中国人 就算是入了美国籍 也没必要非是用英语写成 再找人翻译成中文吧 内容是不错 观点是新颖 但是跟大部分译文书一样 翻译过来就不是很好懂了


本人拿到此书以前是看到过这本书的,看的是正版。发现卓越的价格比书店的正版便宜11.2元,遂在卓越买之,但拿到后却发现是盗版,主要是图的问题。此书的图片在本书的前段是有彩图的,但是中段以后全部是黑白图,但正版是后边也有一些彩色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欣赏和学习的水平。另本书的纸质也不是很好。但通体还是可以。


美术史的必读书目,只是语言风格明显的欧美化,读起来略让人吃力


很好很强大,不过他的书中的很多插图和内容在他的《礼仪中的美术》都有,可能有新瓶装旧酒之嫌。


地下建筑的专业分析


黄泉下的美术


巫鸿先生新作


巫鸿大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