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将不村
2009-1
山东人民出版社
陈涛
260
无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村将不村:鄂中村治模式研究》通过对艾村村民生活和村庄治理的考察,展现了原子化村庄中村民的生活逻辑和村庄的治理逻辑,以及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的影响下,村民的生活逻辑和村庄的治理逻辑的演变。在艾村这类缺失社区记忆的村庄,原本就不强大的传统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弱化,农民行为的理性化更加彻底。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的共同作用下,原子化村庄的村级治理表现出相应的特点。
陈涛,1972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硕士,现为荆楚理工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讲师。1999年进入农村研究领域以来,先后在湖北、江西、浙江、河南等多个省市进行农村调查。已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观察》等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著有《遭遇选举的乡村社会》(合著)。
总序导言第一章 村庄概况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一、家庭结构二、分家与养老三、婚姻圈四、上门女婿五、光棍六、离婚七、妇女地位八、自杀九、小结第三章 村庄环境与村落文化一、“无历史”的村庄二、垮子与集市三、农民闲暇四、民间信仰与地方文化五、农村节庆和民俗六、“做事都是赔本的”——红喜中的人情往来七、小结第四章 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层一、农民收入和支出二、人生竞争和面子三、贫富分化四、第三种力量——庄外的庄里人五、民间纠纷及解决六、小结第五章 农业生产与农田水利一、农业生产二、土地制度三、水利中的治理、合作与派系四、农村公共品与一事一议五、小结第六章 以选举为线索的村治历程一、民主选举前的村治简史二、大换班——第二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三、冯长江当政四、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五、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六、小结第七章 村治状况一、农民负担二、村级债务三、财务清理四、村集体资产五、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六、社会治安与灰色势力七、上访八、财政转移支付九、小结第八章 鄂中村治模式关键词一、如何为艾村定位二、鄂中村治模式关键词第九章 若干讨论一、农田水利与小组内的派系二、小组和村庄的不同派系运行机制三、国家政策对村庄派系及村庄治理的影响四、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为什么会在税费改革后变差附录附录一:艾村4组家庭结构附录二:艾村4组外出工作人员及打工人员情况附录三:艾村4组传统通婚圈外的婚姻附录四:光棍案例附录五:婚姻变化案例附录六:人情礼单附录七:农民负担表附录八:农户收支后记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理解村庄离不开对家庭和婚姻的分析。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家庭生活都会对个体的人产生重要影响。家庭不仅能满足家庭成员对于经济和情感的需要,而且通过家庭与外界的联系,还可以帮助个人达到许多社会目标。比如,当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或者在宗族村庄中属于某个大姓,其人生目标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实现。婚姻是家庭得以存续的关键因素,婚姻如何解决和维系,事关未成年人的抚养和老人的赡养等家庭生活的重大问题,不仅如此,婚姻还将男女双方的家庭联系了起来,因此,婚姻虽看起来仅仅是男女的结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并不只是男女两人的私事,这在农村尤其明显。 家庭生活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引起家庭生活变化的内部原因是家庭的分解与重组。由于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家庭中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老的成员离开,新的家庭也随着分家析产而不断从老的家庭中独立出来。引起家庭生活变化的外部原因是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变化,生育率、离婚率和婚姻圈也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家庭规模、代际关系、分家和养老等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章考察的是村民的家庭生活,具体包括家庭结构、分家与养老、婚姻等。在打工潮兴起前,艾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和外界接触较少,村民家庭关系变化不大;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婚姻圈日益扩大,光棍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村民的家庭生活正在发生重大转型。 一、家庭结构 家庭规模 大家庭需要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来维持其日常开支。解放前,艾村很少有家庭可以维持主干家庭的开支,除了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其他家庭基本上都是核心家庭。而现在,艾村的家庭结构因为年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年夫妇差不多都是和一个孩子组成核心家庭;老人都和子女同住,且住房和成年子女的住房完全一样,但大多与子女分灶吃饭;艾村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较好,现在步人婚龄的男子基本上都没有弟兄,刚结婚的夫妇一般和父母及小孩组成主干家庭,但是在这种主干家庭中,年轻夫妇大多外出打工,家里一般只有老人和小孩。 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都会选择和儿子同住,并且大多数老人居住的房间与成年子女一样,但一般都会和儿子分灶吃饭。有几个儿子的老人,居住因为养老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采取的是在几个儿子家轮流“吃转饭”的方式,在老人到某个儿子家生活的时候,这个儿子都会将房屋中的一间正房作为老人的卧室,孙子或孙女则与老人同住一个房间;如果老两口分别由某个儿子赡养,则老两口会分别住在其中一个儿子家里,当然,儿子也会拿出一间和自己卧室一样的房间,作为老人和孙子的卧室;如果选择分灶吃饭的方式,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和一个儿子同住,其中,和小儿子住在一起的最多;也有少数老人会选择住在从前的旧房子中,而不与任何一个子女同住。多数老人都会与子女分灶吃饭,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考虑到老人和年轻人的口味不同,二是可以减少因为日常生活产生矛盾的机会,三是老人可以因此而少做一些家务和农活。 典型房屋结构 在艾村,修建房屋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地基,在房屋的坐向、动工的时间等方面都有讲究。房屋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以避北风,但艾村小山多,受地形限制,也有部分农户选择东西向或者其他不规则的朝向。 为了节约耕地,房屋大多依山而建。房子前面都有禾场,其主要用途是脱粒。快到收获的时候,主人就会用耕牛牵引石磙,将禾场碾压平整;等到收获以后,则会将农作物铺满禾场,然后以石磙碾压脱粒。从前牵引石磙的都是牛,自拖拉机90年代开始进入村庄后,购置了拖拉机的农户都改用速度更快的拖拉机来牵引;税费改革后,农户请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的越来越多,由于联合收割机在收割的同时就完成了脱粒,大多数石磙也因此派不上用场了。 村民每家都有一个菜园,位置一般在禾场的前面,或者房屋的旁边。菜园的面积大约在半亩左右,主人总会在菜园里种满时令蔬菜。菜园旁一般都有一个小水坑,用以浇菜。从前浇水的工具是水桶,浇水的时候,夫妻两人“你挑水来我浇园”,近几年购买潜水泵的农户越来越多,许多农户浇菜地的时候也改用潜水泵。菜种得很多,大多数时候,菜园产的菜主人都无法吃完,便拿来喂猪。菜园的四周种有绿色灌木作为篱笆,或者用尼龙网围起来,以防蔬菜被家禽糟蹋。 禾场的后面是一道围墙,围墙后面则是两个并排的院子,各有一扇大门。两个院子中,供主人居住的是主院落。跨进主院落的大门,即是一个天井。传统的天井都比较小,面积大约在30平方米左右,分田到户后建的房子天井都比较大,面积约在60平方米上下。天井的地面以前大多是土质的,只有少数家庭会铺上块石,近几年则基本上都铺上了水泥。天井左右各设两间厢房,做厨房、杂物间和客房,厨房前必定会打有一口压力井。天井后面是一排正房,从前多为土坯茅草房,现在或为瓦房,或为楼房。瓦房或三间或五间,中间为堂屋(客厅),两边为偏房(卧室)。楼房则上下各三间,一楼的结构与三间瓦房的结构相同,二楼则均为卧室。如此便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客厅里一般都会放有电视、影碟机和电风扇等家电,部分购买了电冰箱的家庭也会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如果不是冬天,一家人晚饭后大多坐在客厅中看电视;冬天天气冷下来后,多数家庭会将电视移到卧室,坐在床上看。影碟机虽然几乎家家都有,但据我们的观察,使用的频率相当低,只有儿童偶尔会用来看一下动画片,这大概跟片源太少有关。客厅除了用来看电视和会客,也是宴请客人的地方,而在平时,一家人都是在厨房中用餐的。堂屋左边的那间卧室是主人夫妇居住的地方,如果家里有老人,则必定有一间卧室属于老人,这间房一般位于堂屋的右边。在艾村,人刚死的时候都要将棺材停在堂屋,尸体在移到堂屋的过程中不能“见天”,也就是说,必须直接从卧室移到堂屋。按照当地传说,如果不这样做,人死后就“登不了堂”。因而,厢房是不能够让老人居住的,如果老人住厢房,死后将尸体移到堂屋时,会因为必须从天井经过而“见天”。
《村将不村:鄂中村治模式研究》是对湖北中部农业村庄艾村全面而详尽的研究。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村将不村:鄂中村治模式研究》系《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之一。本套丛书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吉林、福建11个重要农业大省15个村庄的调查研究报告,描述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展现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南方农村的非均衡性,透视中央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域村庄的实践逻辑,为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读者提供生动的村庄现场,为政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