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延伸的墨迹

苗齐田,祁海鹰 编 苗齐田、 祁海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苗齐田、 祁海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

苗齐田,祁海鹰 编  

页数:

615  

内容概要

  适值清华大学1977级学生毕业30周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参加全国高考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时隔30年之后纷纷用笔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延伸的墨迹:清华大学1977级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就是为记录这些感受而编纂的。本书内容既包括执笔者参加高考前和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回忆,也包括他们在过去30年里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的耕耘轨迹和所思所想。

作者简介

苗齐田,1958年出生于辽宁鞍山。1976年高中毕业后到湖南酃县(炎陵县)十都公社南流大队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82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核技术应用专业研究生,1984年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为了清华大学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产业化项目,1997年调入清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并担任副总裁至今。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际发明专利金奖。 祁海鹰,1960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77年高中毕业后到市郊朝阳公社新建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现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专业,1982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热能系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1年受国家教委公派,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资助,赴德国亚琛大学(RWTH Aachen)留学,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大型电站设备制造公司Steinmueller GmbH工作一年。1998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现为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从事燃煤污染控制、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技术、多相流动和新能源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篇 1977级世纪宣言 1977级世纪宣言 一块石阶,永远留在了清华园 续刻台阶,为了心中隽永的记忆第二篇 波澜壮阔的年代 水利工程系 美好的四年半大学生活 清华三忆 做一名像水一样的水利工作者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 环境学院(原建筑工程系) 难忘的1977 记忆中那有关体育锻炼的两件事 30年后再回首——结7班的那些人和事 我的“环7”我的班 清华第一课 机械工程系(原机械制造系) 我们共同的名字——铸7 汽车工程系 怀念陈小悦 愉快的假期 拾贝一看海 热能工程系(原电力工程系) 大风起兮云飞扬 如梦的清华岁月 图书馆的座位 荷塘映照水木之情 老雷轶事 我演大可 在离开燃7班的那些日子里 毕业30年随笔 小品《如此照相》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原电力工程系) 清华回忆——春天的17个瞬间 说说咱们班的那些人和事儿 我心中永远的“电师七” 自动化系 毕业30周年的纪念 我的学习之路 清华的文艺复兴——毕业30年的回忆:见证百业待兴时期 清华文艺社团的组建 清华园的那些人和事 清华——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回家 自73班的如烟往事 拔河征战记 计算机系 “控程计”1977 无线电系 我们从清华和无7班学到的 工程力学系 位于历史“前排”的固7班同学 那年高考 母校为我安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路走来的回忆与思考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遥远的昨天——清华五年和学前往事 难忘1977:我的高考前后 少年立志,圆梦清华——一个新闻片段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30年前,我们这样考大学 30年的足迹 让重逢的欢乐洒满异国他乡——记化工系77、78级入学20年聚会 30年,难忘的大团聚 老邵,你多保重 化73班的同学们 坐火车 悼何林 工程物理系 工物71的故事 清华百年校庆记事 我的同窗好友 30周年回顾 我的高考:撞上了清华,收获了爱情 一片云——回忆我的挚友高文焕 忆王卫平 永恒的笑 课外活动点滴 同学、朋友 我在清华没学过的课 难以割舍的回忆 张三慧老师的物理课 同窗之缘 昔梦迟圆话当年——兼忆清华的体育活动 我的同学 我的高考故事 少年争作弄潮游 大学时的点滴回忆 “买票”去北戴河 班长郭江 毕业30年随想 回忆清华趣事 毕业30年感怀 基础部 回忆我们的几位老师 我们的数师7班 我们的陈老师 孙念增先生和我们 让我悄悄告诉你 一张老照片的前前后后 特殊的班级 77级毕业30周年有感 写在1977级校友毕业30周年之际 我们的欧阳明 命运交响曲:夜游香山第三篇 青春时光的延伸(1977级各班毕业合影) ◆水利工程系水机7班 ◆水利工程系农水7班 ◆环境学院(原建筑工程系)结7班 ◆环境学院(原建筑工程系)环7班 ◆机械工程系(原机械制造系)铸7班 ◆汽车工程系汽7班 ◆热能工程系(原电力工程系)燃7班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原电力工程系)电师7班 ◆自动化系1977级 ◆自动化系自71班 ◆自动化系自72班 ◆自动化系自73班 ◆自动化系自74班 ◆计算机系控7班 ◆计算机系程7班 ◆计算机系计7班 ◆无线电系(原电子工程系)无7班 ◆工程力学系固7班 ◆工程力学系流7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77、1978级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1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2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3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4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5班 ◆化学工程系(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76班 ◆工程物理系物71班 ◆工程物理系物73班 ◆工程物理系物74班 ◆基础部数师71班 ◆基础部物师71班 ◆基础部力师7班 ◆基础部数师72班、物师72班 ◆基础部化师7班 ◆1977级全体学生1982年毕业合影 1977级校友1992年毕业10年合影 1977级校友2002年毕业20年合影附录1 中央电视台“重放”栏目——当年高考恢复重访:四天与四十四天附录2 水利工程系水机7班赛诗会诗词集录附录3 清华大学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无论是天涯海角, 任你在南北东西, 十年,我们相约在这里, 向母校汇报奋斗的足迹。 只要我们中还有一个人, 哪怕要经历整整一个世纪, 我们宣誓,我们一定要回来, 来打造这攀登的阶梯…… 岁月在风尘中逝去, 留下的唯有那成长的记忆。 不敢追前人, 又何求来者, 我们——历史的一九七七! 这是清华1977级同学毕业20年时,我主持全年级纪念大会临近结束时的一段话。当时,我们继续了毕业时曾经的做法,在主楼前的台阶上刻上了纪念我们毕业20年的文字,祁海鹰同学还在大会上宣读了他为此执笔起草的《1977级世纪宣言》。主楼前的台阶已经成为我们清华大学1977级同学的精神眷顾和心灵牵挂。 还是在10年前,2002年年初,为了筹备77级毕业20周年活动,我们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由十几位同学组成。当时提出要给学校捐赠一个纪念物,讨论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就让我和梅萌等同学再进一步调研和了解情况,提出方案。我找了学校的校友会、后勤等部门,梅萌也联系基金会,希望从他们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 记得有一天,是在工字厅前院最东头的房间,我当时在宣传部工作的办公室,我、梅萌,还有校友会、后勤的几个人,又一次讨论捐赠纪念物的事情,当时也有一些方案,比如,图书馆北侧老北院的景观改造;又比如,在学校找地方植一些树;甚至说到学校西门"清华大学"那4个字破损了,需要重新修,等等,但总觉得方案不理想,没有什么特色。大家都冥思苦想,我脑子围着学校的各处转,看看有什么好地方、好景物。当我脑海中出现主楼时,突然,我们1977级毕业时在主楼镌刻的台阶跳了出来,我一下子觉得有了灵感,遂提议咱们就续刻毕业那年刻的台阶吧!我记得我们刻的台阶好像不在最上面,这样的话,就可以往上面的台阶继续刻。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随即决定马上去现场看看,原来还打算去西门和北区的,这一下大家说哪儿都不用去了,直接去主楼。 我们几个人赶到主楼,主楼前的台阶分成两段,中间有一段平台,我们毕业那年刻的台阶在下一段台阶的最上一层中间位置,台阶整体是米黄色的,但我们77级刻的那块条石换成了一块青灰色的,上面题写着"一九七七级一千零一十七名同学一九八二年"。我们数了一下,上面一段还有10个台阶,如果每10年刻1个台阶的话,我们可以刻到毕业100年!这个创意大家一致赞成,不仅毕业20年的纪念物有了,而且今后每10年返校的纪念物都有了,绝对特别有寓意!由于我们毕业10周年的时候没有刻过台阶,索性尊重历史,把第一层台阶留为空白,不做任何标记,毕业20年就在第二层台阶上刻字。我们又沿着台阶仔细观看,每一块条石的排列并不一致和工整,都是错错落落的,只能在原来的位置上选择一块相对比较居中的条石,于是就选择了后来刻上毕业20年字样的那一块。 总体方案有了,台阶的条石也选好了,大家又开始讨论写什么字?由谁来写?毕业时我们写上了一千零一十七名同学,二十年后大家天各一方,听说有极个别的同学已经永远离开了,人数实在无法确定,于是就选择回避了,确定只写"一九七七级毕业二十周年纪念二零零二年"即可。字由谁来写呢?当时讨论是否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来写,我说也可以请我们自己的同学写,任务又交给了我。我知道化工系陶海心同学字写得非常好,于是找陶海心,与他商量此事。谁想到一说刻主楼台阶的事,他格外激动和兴奋,立即给我讲起当年刻台阶时的故事。我记不太准当年换台阶时遇到了一些什么变故,总之是马上就要举行仪式时台阶上刻的字还没有落实,找到了陶海心,他立刻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连夜赶写出了当年那一行字。听到这个故事我当然分外高兴,20年毕业的字由陶海心来写是当仁不让啦!后来,梅萌还在科技园为陶海心准备了写字的纸笔等。当时大家还说,是不是让陶海心一次多写几条,省得以后每10年再专门写挺麻烦的。但我们还是觉得,10年以后海心的字又会长进了,到时再写会更好,这样也会更有历史感。果然,今年我们毕业30年,我又找到陶海心,他愉快地答应继续题字。而且,我们的这本文集,也是我请他题的字,"延伸的墨迹"5个大字着实更加刚劲有力,被祁海鹰同学评价为"字体比三十年前更是苍劲许多"。看来海心这十年的功夫真是了得! 在续刻主楼台阶的方案得到筹备小组的一致赞成后,我赶快找到了时任副校长的郑燕康老师,请他一定支持我们的方案,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请后勤的同志帮助落实刻字的事情,因为时间比较紧,就先在原来的台阶上刻了字,打算过一段时间后再操作换条石的事。2002年校庆纪念我们毕业20年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看到了我们新镌刻的台阶。


编辑推荐

翻阅《延伸的墨迹•清华大学1977级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如同跟随1977级校友们走回到当年紧张而火热的大学生活中,如同与他们一道回首毕业30年来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进取的喜怒哀乐。文集凝聚了他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怀与眷恋,对老师们的崇敬和感恩之心,以及同学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无疑,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清华史料,同时也是一部诠释清华精神的生动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延伸的墨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