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海地理

卓玛措 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卓玛措 编  

页数:

298  

前言

  地理的区域性始终是地理学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主题。编纂一套中国省市区的地理丛书,对认识中国地理的区域规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加深理解中国国情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和东西都跨越5000多千米,陆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由于中国地域差异大,自然地理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地理也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一个行政区内叠加在一起,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省市区地理,即组成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区域格局。“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正是从综合集成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中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特征,并从全国的角度,阐述其区域时空变化规律。  中国国情特色鲜明,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展布地带性明显,资源保障不足等因素较为突出。“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正是从历史透视的角度,分析了省、直辖市、少数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理过程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特别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格局,在这个意义上说,丛书是对已完成的“中国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图书鉤重要的学术补充。

内容概要

  《青海地理》编写的指导思想有两点:一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统领,坚持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汲取自然与人文科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青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机理、过程和动力学原理;二是基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系统分析全省和各分区的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特征,揭示存在的人地关系矛盾,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  《青海地理》在结构上分三部分进行编写,即总论、分论和专论,重点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卓玛措,女,藏族,青海省门源县人,教授,博士,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区域地理与土地管理研究。主持并完成青海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并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省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  丛书主编简介:  王静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负责人,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 论/l第一章 地理区位第一节 自然位置第二节 经济位置第三节 文化位置第四节 行政区划沿革第二章 地理特征第一节 自然特征第二节 资源特征第三节 生态与环境特征第四节 经济特征第五节 人口与文化特征第三章 地理区划第一节 自然地理差异第二节 人文地理差异第三节 发展差异第四节 地理区域划分第二篇 分论第四章 河湟区第一节 地理概况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布局第三节 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第五章 环湖区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第三节 青海湖景区旅游资源类型与评价第六章 柴达木区第一节 地理概况第二节 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第七章 三江源区第一节 地理概况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建设第三节 三江源区生态旅游第三篇 专论第八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补偿第一节 青藏高原环境与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第二节 青海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第三节 构建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第九章 青海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第一节 青海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第二节 青海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海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关系到四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高原独特的地形、大气环流系统和多样性的气候,提供了多样性的生物栖息环境,形成较为丰富的生物物种。青藏高原剧烈变化的地质历史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演化提供了不断变化的生境,这里古老生物种和新物种共同存在,是世界生物种的一个重要的形成和分化中心,是世界生物资源的宝库,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环境脆弱  青海高原仍处于隆升过程,地质历史年轻,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边缘造山带区河流深切。地势的继续隆升使高原的地貌外营力作用强烈,地表物质处于不断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生态环境变迁剧烈,自然生态系统处于极大的不稳定和强烈的变化之中。寒冷、干旱、多风、大风的气候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地表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冻土广布的下垫面,在周期性的冻融作用下,地表形态不断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原气候更是异常地剧烈波动,气候向偏暖、干旱方向发展,造成冰川后退、湖泊萎缩、河流径流量下降。这种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后,极易迅速退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海地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