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2010-06-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政涛
206
125000
无
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伟之事业,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教育的人文旨趣,其根本正在于对教育作为立人伟业的殷殷守护。倡导教育人文,不仅为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教育人文”不仅是理想世界的教育精神镜像,更是一种当下教育实践的踊跃动姿,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人文动姿之可能性的发掘与显现。 学术之名,非在皇皇巨构,同样存在于绵密幽微的精耕细作之中。本丛书不拘一格,旨在悬置时下的教育言说范式,力求以文化的、心灵的、生命的敏锐触角,去细密地探究当下中国社会的教育人文机理。在此,我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心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期待的教育人文学术,乃是以理性探究与审慎言说,回应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教育问题,力求避免教育学术的自说自话,保持教育人文学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生动的张力。 教育人文建设是一项扎根培元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立足长远,有开阔的视野,免于浮躁和激进,撇开大而全的体系化言说语式与整体性、替代性的言说姿态,直面教育的基本问题,踏踏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温经典,探寻当下教育的深层机理,夯实现实教育的思想根基。
没有一种成长像生命成长那样,如此复杂多变,难以琢磨,在这样的奥秘面前,常常会发现以往的教育规律无用,以往的教育方法无效。正因为如此,没有一种实践活动像教育那样充满了智慧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的事业,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百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先后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0争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读者》等杂志转载。博士论文《教百生活中的表演》,
第一辑 凝视教育 教育与生命的重负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的事业 教育的眼光 没有灵魂的教育 在教育与规训之间 倾听着的教育 图像时代,教育何为? 受教育与受苦 什么是好的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与中国人国民性的改造 课堂的三种境界 风筝齐舞的课堂 让学生享受汉语 明生命自觉,强文化自觉,成“新基础教育”自觉 第二辑 我们时代的教育者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教师的不幸与幸福 教育者的文化乡愁 什么是教师的精神生活? 我们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教师的四种类型 教学的勇气,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气 什么是教育思想? 第三辑 探问教育的思想 从“知道分子”到“知慧分子”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 教育学的悲哀与尊严 教育学的“根” 我们该怎么研究教育实践? 对话的年代与对话的困境 第四辑 生命跃动中的思想碎影 一个人的教育史 从对人的担忧和希望开始 叩问教育学的“道”和“路” 等待灵魂的配偶 红色贞女的重负与爱 从相遇、知遇到“道遇”
全部教育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用什么去教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以及如何教育(教育的方法)。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倾向导致了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野。古典教育以“什么是教育”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庄重而又精微的教育形而上学体系,相比之下,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这个核心自然的衍生物,或者只是一段注脚,用来诠释教育的真谛。现代教育“超越”于古典教育之处在于:它轻轻滑过“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大做文章。现在的教师们常常能声情并茂地讲一套自己如何教育学生的经验方法,但如果猛然地追问一句:什么是教育?其则一脸茫然,显现出一种空洞的谦虚。 这似乎不能怪他们。多年以来,我们始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教育,中国的教育要么缩减为政治本身,要么沦为经济的工具。它犹如一个庞大的寄生虫,分别寄生在政治和经济的躯壳里,却没有自己的根。因而我发现在学术界里,教育问题对不少有分量的学者来说只是些思想的边角料,更多的人谈起教育来总是兴味索然。我曾参加过一个学术沙龙,当被人问及所学专业时,我老老实实回答:我是学教育的。结果原本欢腾的会场顿时变得寂静无声。 ……
无
《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家,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是我见过的最专业,最务实,最称职,最有魅力的专家之一。每一个研究教育的人都该细细品读这样的丛书!
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后来才发现时李政涛老师的。很喜欢他的书。
此书很好!感恩李政涛教授!
值得一读,对教师的帮助很大
是作者的随笔文集,通俗易动,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