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滑明达,闫嵘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滑明达,闫嵘 主编  

页数:

523  

字数:

553000  

前言

  这本文集选收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原英语系)教师近二十年来在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方面研究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浏览一下这部文集,不论你是否熟悉英语学院,你都会对这个集体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产生良好的印象。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鼓励学术研究的外界条件及其他有利因素,既重视教学又重视学术研究的风气在这个集体里已经日渐浓厚。水平较高、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不断呈现。一批研究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正崭露头角。他们接受过高水准的学术培养,熟悉或掌握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实在是以往不能比拟的、令人欣喜的局面。  当然,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昨天的基础。作为本文集作者之一,我还记得,若干年前,在外语专业院校,当许多人对学术研究还冷眼旁观,或者敷衍了事的时候,已经有人在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的研究。他们不怕冷清和孤寂,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学术发展。对他们来说,学术研究绝不仅仅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也不期待什么奖励或“项目”的支持。驱使他们潜心研究的动力往往是单纯的兴趣与热情。  这种热情不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宝贵的。试想,那些视学术为神圣,为学术贡献卓著的学者,那些令人敬佩的学术大家,哪一位不是充满着探求真理的热情?说到底,如果没有这种热情(或激情),即便天资聪颖,即便具有优越的外界条件,学术研究也难以持久。

内容概要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主要收录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师自1991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专业学术论文,集中体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在外语和二语理论与教学、教改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迎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校45周年的一份献礼。

书籍目录

序前言 21世纪我国英语专业改造的理论基础与模式建构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对《语言学教程》的一点意见 Newmeyer的新作《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索绪尔的语言价值观 讨论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验研究 话语类型教学法探微 话语类型概念探疑 语言符号的整体性 ——兼论符号界定中的歧解 “心”词语的认知框架 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 第三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 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 CausatiVity Expression and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of Resultative Const,"uctions 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及其个体差异 词汇附带习得与“投入量假设” 论非结构衔接与叙事结构的把握 ——叙事语体写作个案探讨 《称呼语系统的历时观》述评 单一界化限制与BREAK类结果句式的推导 认知视野下的话语类型分类问题研究 规则性、语音意识、语义对汉语阅读障碍者阅读的影响 论莱文森的空间认知观 英语常用词与四部英语学习词典的词频标注 汉字性质及发展规律探析 ——兼评有关反对汉字改革的错误认识 二语写作教师反馈研究 ——明晰度、面子威胁程度及其对不同自尊水平学习者篇章修改的影响文学与文化研究 艰难的抉择 ——对《白苍鹭》的生态解读 文学与伦理学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世界 历史语境下的追问 ——评托妮·莫里森的新作《仁慈》 王尔德的纨绔诗风 英语文学创作教学:国内人文教育的一个新实践 普世伦理对话的原则构想 美国广告业“受众细分战略”的理论与机制 美国广告业“受众细分战略”对社会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 ——《景观社会评论》要义 视觉狂欢与视觉权力 ——电子媒介影像的审美意义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互补 从经典西部片看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以《原野奇侠》和《正午时分》为例 从《与狼共舞》和《不可饶恕》看美国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新自由主义态势下的阶级与种族翻译研究 英汉口译中听辨障碍分析 合同法律文件翻译谈 ——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部分译文 法律文件中的近义和同义词翻译 当代中西口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 《翻译质量评估:论辩理论模式》介评 英汉翻译技巧谈:“加法” 全球化与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 ——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多语种)翻译研讨会综述后记

章节摘录

  克服面子伤害,并以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修改线索条件下探求错误所在,并对其进行纠正。而高明晰度的低面子威胁反馈则与之相反,通常采用肯定或鼓励性的话语对错误细节进行具体分析,教师主导和权威性相对较弱,说服性较强。从学习者角度进一步分析,自尊通常被认为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俞国良,2006)。当面对低明晰度的高面子威胁反馈时,低自尊水平学习者由于对教师和自我评价间差异感知的敏感度低,其自尊心不易受到伤害,反而具有权威性的高面子威胁批评反馈更容易激发其产生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并最终转化为较高的修改成功率。而在低明晰度的低面子威胁条件下,由于教师权威性和说服性均较低,低自尊水平学习者修改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处于最低状态,导致修改效果最差。与此相对应,高自尊水平学习者在得到高明晰度的低面子反馈时,不仅教师主导权威性弱,而且说服性较高,使其受到的面子伤害最小,而主观能动性却最强,反映在修改效果上则更好。  上述结果的突出意义在于,当探讨教师反馈效果时,不仅应当把握明晰度等认知因素,还应当充分结合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反馈的人际语用效果对修改的影响。学习者对反馈信息的加工不仅是主体对外部信息进行编码和提取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与主体内部面子、自尊等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认知过程。而反馈所传递的也不仅是错误纠正的信息,更是教师对学生修改行为的一种人际期待。因此,采用单一明晰度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反馈形式与效果间的复杂作用关系。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将重点放在明晰度与修改效果的关系上,很少有研究能够结合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个体差异对反馈的人际效果与修改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这也可能是导致不同明晰度教师反馈结论长期存在分歧与争议的原因之一。而本研究结果至少说明,对错误纠正的明晰度越高,并不意味着修改效果越好。学习者只有在正确感知错误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主观修改意愿,才能最终将反馈转化为修改行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