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爱冷于死

西渡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西渡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多少是一个显得有些怪异的丛书名。  缘起是若干年前看到的一部日本电影——《等待救火的日子》。电影说的是一群救火队员与某座小镇之间的一个安静、洗练而动人的故事。救火队员平日的生活颇为闲淡,甚至枯燥,小镇也很平静——很久以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更遑论什么火灾之类的事儿。于是,一场火灾,就成了这群救火队员内心某种隐秘的期待,藉此既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又能稍稍打破一下平日过于宁静的生活。显然,“等待救火的日子”并不仅仅是这群救火队员真实生活的某种直白的写照,通过某种双关的手法及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叙事,导演最终将电影变成一部启示意味丰富的作品。当年观看这部电影,就有感于“救火”一词内涵的丰富,多年以后有机会编辑这样一套耐人寻味的丛书,就名为“救火文丛”吧。与电影不同的是,如果说电影中的角色,对“救火”还仅仅是一种期待,那么对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现代人群来说,“救火”就成了某种持久而现实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哗而迷乱的时代,种种令人抓狂的欲望时时刻刻都在焦灼、燃烧着我们的内心。不是说这种燃烧就一定不好,但过于持久、猛烈的燃烧,灵魂乃至生命就难免有被焚毁的危险,至少也会让生活质量严重受扰。只要对生活哪怕还有那么一点点灵魂的诉求,“救火”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持久的主题,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这个功利化时代人们的普遍体悟。于是,本套丛书的宗旨就定位为“抓狂时代的阅读和救赎”,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吧。说得通俗一点,本套丛书的目标是打造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现代知识及职业人群的心灵鸡汤类读物。说“第一套”或许有些托大,但目前市场上类似定位的读物还确实少见。与普通心灵鸡汤类读物不同,书中所选文字除了一些朴素的情感表达外,兼具更多智性、时尚及人文趣味,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在更贴近自身表达与思考语境的阅读中,更高效地获得心灵涤荡——毕竟,时间对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救火”也要讲究效率。

内容概要

本书记述了古今中外,那些艺术及人文大师们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人生传奇。显然,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结集,而是专注于爱情与死亡的主题,立意鲜明,特色突出,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大师们对爱与死的思考和实践,无疑也为大众的生命思考提供了参照,在这样一个浮华、迷乱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某种明灯似的坐标,来照亮和指引我们的人生。

书籍目录

首辑 斯特林堡:“人民公敌”与戏剧大师 中欧文学最伟大的朋克 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悲情 张爱玲:飘逝的传奇与真实 略萨:永远站在生活前线次辑 其人虽已殁,干载有余情——巴赫与贝多芬 歌德:美因河畔的爱情苦旅叁辑 决裂及和解——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 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 奥丽嘉与帕斯捷尔纳克 音乐是他的避难所肆辑 革命有性:拜伦和朱利安的故事 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 狄更斯:灵感与隐秘生活 伍尔夫:那近平天界的美 乔伊斯:与谁其舞 等待戈多等待贝克特伍辑 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穿越现实与幻觉的情爱之光陆辑 巴尔扎克的双重生活 大仲马的七重天 佩斯:原子时代的颂歌诗人 科克托:毁誉参半的越界奇才 萨特的爱情遗产 克劳德·西蒙:在觉醒的通道上 寻找萨冈的无忧海岸

章节摘录

  1964年。在巴黎附近的洛雅蒙。60岁的贡布罗维奇邂逅了加拿大女学生丽塔·拉布罗塞。一天早晨。吃早餐时,他突然转过身来走向丽塔。当着四五个人的面问她是否愿意随他浪迹天涯。  至于去西班牙、去意大利。或去法国南部。还不是很确定。他在寻找最有利于他的健康的气候。这个孤单而怪异的老头引起丽塔的兴趣。她同意跟他浪迹天涯。4年后。他俩结为夫妻,定居旺斯。  整个20世纪60年代。贡布罗维奇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和博尔赫斯,贝克特等作家成为了竞争对手。甚至都曾经获得过福尔门托国际文学奖。有人邀请他回波兰。他断然拒绝了:评论界也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认为贡布罗维奇更能代表荒诞派文学的成就。呼吁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此时,严重哮喘让他变得难以说话。以致渐渐影响到他的心脏。在婚后8个月。1969年7月24日午夜。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1969年的诺奖颁给了另一位荒诞派领袖贝克特。  波兰诗人米沃什在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声称。“所有流亡诗人只是在回忆中访问他们的城乡。他们的守护神永远是但丁”。正如乔伊斯和纳博科夫都选择了瑞士作为灵魂的归宿,赫尔曼·布洛赫则在美国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而贡布罗维奇的遗体最终火化于法国的旺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64年,在巴黎附近的洛雅蒙,60岁的贡布罗维奇邂逅了加拿大女学生丽塔·拉布罗塞。一天早晨,吃早餐时,他突然转过身来走向丽塔,当着四五个人的面问她是否愿意随他浪迹天涯。4年后,他俩结为夫妻,定居旺斯。  ——周江林  萧珊去世时,巴金不过68岁,在近30多年的漫长时光中,巴金默默地想念着她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床头则放着她的译作。生死离别在巴金看来并不是绝对的界限。  ——黄振伟  雪莱在世时就有一种流言,说他想把一些男性和女性友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性自由的团体。雪莱的一生可以说始终处于女性的包围之中,他是她们的领袖和爱慕的对象。他也总是造成他周围女性的不幸,他的一生是悲也是别人悲剧的根源。  ——杨正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爱冷于死 PDF格式下载



上次在书店买了一本,后来再去就一本也没有了
拍下来漫漫看


  这本书起了个好名字,足以骗人们来读~~
  
  最初看到它,是因为看过一篇叫做“爱比死更冷”的影评,写的非常好~看到这个书名,觉得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细读下来,发现自己实在是犯了个超大的错误!
  
  特林斯堡、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巴尔加斯•略萨、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海明威、巴尔扎克、大仲马、科克托、萨冈、弗吉尼亚•伍尔夫、尼德•安德烈耶夫,这本书介绍了这些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作家的“生平事迹”。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我甚至不能抱着一种看传记的心情来看这本书,完全就是片段与片段的结合,甚至连散文都称不上。
  
  对于每个作家,它只介绍最为浅显的部分。看过之后,对于我熟悉的作家,没有了解到更多信息;对于我不熟悉的作家,连一、二、三都不知道,更是无法谈及对其有什么深层次的理解。也许看过之后,有一两条作家的风流韵事可以和朋友分享,例如契科夫的妹妹玛丽雅为了照顾哥哥终生未嫁、巴尔扎克多么离不开女人……我想,这些个信息百度也可以提供。
  
  这本书的目的是“打造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现代知识及职业人群的心灵鸡汤类读物”。自我吹捧也是需要限度的,读完本书,我的感觉就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起码与“爱死于冷”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关系,叫做大作家生平普及读物也有些高抬它了呢。也许我不是“现代知识及职业人群”吧~~
  
  最令人发指的是,书中《略萨的中国秘密之旅》一文,完全就是通讯稿,百度一下,竟然真的是,2010年10月9日•厦门商报• 第A16版。超级无语~~中国的出版业现在竟然如此发达!
  
  最后的最后,幸好不是买的,图书馆的存在果然太棒了!!!
  
  


听这书名本来挺感兴趣的,看了你的评论觉得丫就是一标题党,不看了哎


可以看,不用买


噫~~~~~刚从图书馆借来,幸好也是借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