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订聂氏伤寒学

聂惠民 学苑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学苑  

作者:

聂惠民  

页数:

738  

Tag标签:

无  

前言

  伤寒名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聂惠民教授,早在2002年撰著了《聂氏伤寒学》,已刊行了一、二版。此书作为当代“伤寒学”研究的首创之著,深受中医界的重视。其后,聂教授在原著基础上精益求精,力图为临床医学奠基宗师张仲景的伤寒学术,作出更大的贡献。她重视融汇古今伤寒名家学说,在传承、弘扬方面,将数以百计伤寒名著中所阐析的学术经验,予以择要、归纳研究,特别是通过广搜博览和系统整理、分章论述,将作者所见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分析发挥,使新开辟的“伤寒学”成为历史的必然。  此全面增订本,致意于进一步充实、完善《聂氏伤寒学》的学术内涵,作者为此重新设计编写体例,增设了“鉴别病证"栏目;撰述了伤寒学说对当前预防医学的指导,使“治未病"的防治医术获得更高的升华。聂教授还增补、强化了近些年临床应用经方的特色经验与实例,又侧重于针对现代多种疑难疾病的防治经验,在《伤寒论》创导的辨证论治法则基础上,体现了作者个人创新应用的学验心悟,重点突出临床辨治特长、经方用法要决。凡此,堪称是《聂氏伤寒学》增订本所呈现的靓丽新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迄今,我主要从事临床医学的古籍、文献研究,主张研究者一定要与实际诊疗相结合。在临床文献中,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各科临床医学具有规范、指导性的必读医籍。

内容概要

  《三订聂氏伤寒学》是《聂氏伤寒学》全面修增订正的第三版,目的在于承扬仲景学术,创研经方诊技,突出经典医籍《伤寒论》的学术地位和实用价值;阐明其开辟中医临床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规律,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构成中医学的主体内容;形成中医学以《伤寒论》为核心内容的,独立的、系统的伤寒学术。《三订聂氏伤寒学》自2002年第一版,首先开创了“伤寒学”的研究,抓住关键,阐明“伤寒学”的概括定义及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与范围,突出“伤寒学”的临床实用优势,更利于仲景学术获取最新的进展。  《三订聂氏伤寒学》以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全书共八章,按“以证分类”归纳方式编写,尊重原著,调整编排,归类与原貌相伍,使全书内容层次清晰,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作者以独到的创见,着重阐发六经病发病机理、辨证诊技、方药效用、临床佳验,将六经辨证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运用辨证论治诊疗疑难杂病,揭示了“古方今用”的特色与优势。  全书内容有几项特点:一为扩展实用,提高评价。明示《伤寒论》是一部辩治疑难杂病的专著。二为融汇古今,创意标新。将六经辨证既用于外感,亦用于疑难杂病及内、外、妇、儿、男、皮科等各种病证,活用经方诊疗现代疾病。三为诠释原文,阐述精髓。阐述前人之未发,抒发个人之见解,重于揭示新义。四为综合分析,衍化深义。据原方辨证特点,灵活加减,创立新法,演变新方,取得效验。五为化裁应用,直指结。治病配方,重在主攻。合方论治,择方善于巧配;类方衍化,形成系列方剂;经方化裁,创立方剂网络,便于应用和检索。六为名注荟萃,博采众长。囊括伤寒诸家之精华,融古今为一体,集个人应用经方之佳验,展现经方治疗现代多种病证的良效。七为继承发扬,贵在实用。主张研“伤寒学”,严遵经旨,紧密结合临床辨证探究,并结合现代医学观点,以古病新解、古方新治,拓宽“伤寒学”的研究范围,开辟应用“伤寒学”的新途径。  《三订聂氏伤寒学》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研究、应用“伤寒学”的体会和临床经验,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博采众长.阐发精华,广泛吸纳了现代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绘制了独特的辨治思路,实用性突出,学术价值高。适用于广大中医师、仲景学术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是学习和临床使用《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聂惠民,女,1935年2月生,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授、室主任。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首届毕业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国医论坛》编委会副主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编委。1995年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INTERNATIONAL WHO,WEIN MEDICINE。主要研究方向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伤寒论》防治疑难杂病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课“《伤寒论》四逆理中合方改善儿童体质”“桂枝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科技进步奖一项、研制纯中药制剂“健脾金丹”。主编 编写了24部医学专著,发表论文46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曾赴意大利、圣马力诺台湾讲学与医疗,享有很高的声誉。

书籍目录

张仲景原序引子:导读十则一、《伤寒论》溯源二、《伤寒论》的六经与六经辨证三、《伤寒论》的辨证法术四、《伤寒论》的论治法术五、《伤寒论》的组方法术六、《伤寒论》的用药法术七、《伤寒论》对临床医学的贡献八、《伤寒论》的学术地位与价值九、学好《伤寒论》之心法十、《伤寒论》的研究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论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提纲(一)太阳中风脉证提纲(二)太阳伤寒脉证提纲(三)太阳温病脉证提纲三、辨病发于阴阳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第二节 太阳病证一、太阳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桂枝加附子汤证(4)桂枝去芍药汤证(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6)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兼证(1)葛根汤证(2)大青龙汤证(3)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二、太阳腑证(一)太阳蓄水证(二)太阳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2.抵当汤证3.抵当丸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论治法则二、辨表里缓急先后治则(一)汗下先后治则(二)标本缓急治则三、辨寒热真假四、辨虚证实证五、辨阴阳自和欲愈候六、热证(一)热郁胸膈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豉汤禁例(二)热邪迫肺证(三)热迫阳明证(四)热迫大肠证七、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二)阳虚兼水气证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小建中汤证3.桂枝人参汤证(四)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五)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八、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热实结胸证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三)寒实结胸证九、脏结证十、痞证(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热痞证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三)寒热错杂痞证1_半夏泻心汤证2.生姜泻心汤证3.甘草泻心汤证(四)痰气痞证(五)水痞证(六)痞证误治后下利的辨治十一、上热下寒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逆证一、火逆变证(一)火邪迫血变证(二)误灸变证及预后(三)误熨变证及自愈机转(四)火逆坏证的预后(五)温病误火的变证二、吐逆变证三、汗下逆变证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一、风寒湿痹证(一)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二)甘草附子汤证二、水饮停聚证三、胸膈痰实证第六节 合病与并病一、合病证(一)太阳阳明合病(二)太阳少阳合病……第二章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三章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第四章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第五章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六章 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七章 辩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八章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章节摘录

  (2)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这两种辨证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各个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以及气血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六经就是人体手足十二经统称。十二经根源于脏腑,运行于全身,如《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又如张介宾日:“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此已阐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种病证的产生,无不与脏腑以及相应的经络有关,或者说,任何疾病都反映着一定的脏腑、经络病变。概括言之,三阳经病,反映了六腑的病变;三阴经病,反映了五脏的病变。况且,在经之邪不解,可以随经人里,发为腑病或脏病。以太阳病为例,如太阳经表受邪,其病属表证,若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致水蓄于下,出现脉浮、消渴、小便不利等,形成太阳腑证,亦称太阳蓄水证。在脏腑病变上,反映着膀胱的证候。阳明属胃与大肠,若阳明热证(即白虎汤证),反映着胃热证候;若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燥屎,阻塞大肠,腑气不通,形成阳明腑实证,以脏腑来论,亦属胃肠燥实证。少阳统属胆与三焦,病人少阳,则胆火上炎,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在脏腑病变上,则又反映着胆热之象。太阴属牌,太阴病反映了脾阳不足之象,证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在脏腑变中,则属脾阳虚证。少阴统括心肾,内系水火二气,所以少阴病有二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或为心肾阳衰、气血不足的寒化证,证见脉微细、但欲寐,甚或厥逆、下利清谷等;或为心肾阴虚、水火不济之热化证,证见心中烦、不得眠、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等。肝为厥阴所属之脏,其病变表现比较复杂,但以寒热错杂为主,证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其病变表现,皆与肝、脾、胃有关。综上所述,故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但不等于六经辨证。因为有些证候,难用脏腑辨证作统筹归纳,而列入六经辨证更为妥当。一般概括来说,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脏腑辨证适用于杂病,但并不全面,值得提出的是,《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以坚实、广泛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因而它是主辨伤寒,兼辨杂病。据此,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创造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规律。


编辑推荐

  《三订聂氏伤寒学》是《聂氏伤寒学》全面修订的第三版,目的在于传承发扬仲景学术,创研经方诊技,突出经典医籍《伤寒论》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伤寒论》的研究历经发展,已大大超越了一部单纯医书的范畴。从内容与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学术价值,以及古今历代医家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伤寒论》在中医学中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伤寒学”《三订聂氏伤寒学》自2002午第一版问世,开创了“伤寒学”研究之先河,抓住关键,阐明了“伤寒学”的概括定义及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与范围突出了“伤寒学”的临床实用优势,古病新解、古方新用,开辟了仲景学术的现代应用新途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订聂氏伤寒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