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手册
2010-7
中国社会出版社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编
126
78000
无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举世罕见的自然灾难强烈地震撼了国人的心。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灾后救援与灾后重建之中。不可否认,灾难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的漫长,这其中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有矿难、恶性交通事故、火灾、环境破坏、灾难性踩踏事件等人为或技术的灾难;还有从公元6世纪遍及全世界的“黑死病”(鼠疫),18世纪出现的霍乱,19世纪的炭疽,20世纪的埃博拉病毒、禽流感、艾滋病毒、疯牛病、亨德拉病毒、汉坦病毒、尼巴病毒,到21世纪初的SARS病毒、猴痘、猪链球菌等人类与动物的疾病史;更有战乱频繁,群体性问题凸显,以及以美国“9·11”为标志的超越传统国家安全的恐怖袭击等等。全球化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减少风险的存在,相反,风险依然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类社会越来越面临着生存环境的考验。而在风险和灾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非常脆弱。上述灾难都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共同的特征是突发性、紧急性、迅速蔓延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以及非程序化决策等特点。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突发地震灾害相关法规、政策和预案以及行业管理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突发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总结处置突发地震灾害的规律和特点,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紧急救援知识为目的,注重培养读者解决实际紧急救援问题的能力。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突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简明读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追求普及性、操作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重点突出,方法技巧简洁明快,工作程序和过程严谨。
(2)编写内容涵盖突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如会商、启动预案、通告与联络、实施、后续安抚与追查责任。每部分中间设一两个小的案例,以便让读者认识每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每部分最后设小结,简短描述本部分的结构,并用图示意操作流程。
(3)考虑到受众面,力求文笔生动,本土化色彩浓厚,可读性强,避免难懂的学术词汇或学理分析;同时,准确把握专有名词等。
一、地震基本知识及相关法规
1.地震基本知识
2.相关法律法规
二、预防与准备
1.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2.充足的物资储备
3.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
4.全面系统的应急知识宣传和教育
三、监测与预警
1.地震预警的相关知识
2.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四、处置与救援
1.地震应急处置的管理体制与现场救援
2.城市应急救援
3.地震搜救
4.卫生防疫
5.心理救援
6.应急自救与互救
五、恢复与重建
1.灾后重建应坚持“六原则”
2.灾后重建要强化“四意识”
3.城市恢复重建与农村恢复重建
4.民房恢复重建
5.灾后心理重建
6.建立地震博物馆
7.“两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
六、域外经验
1.美国人的地震自救
2.日本人的成功经验
3.意大利地震应急与救援
4.国外学校的地震教育
参考文献
插图:第二,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可以采取的各种必要措施。同时,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把应对突发事件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级、分期的基础上,明确了权力行使的规则和程序。第三,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做出了规定。同时,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比例原则,并规定了征用补偿等制度。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手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系列丛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