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辑要
2009-10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赋斌,范小苒 主编
192
无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抉择严者不可以为法”,名医之根基乃在读书明理,勤于临床。当今中医之教材实乃学习中医之入门阶梯,但若想成为一代名医,非博极群书不可。然中医之文献,乃中华文化保全最全者之一,古之医籍可谓汗牛充栋,无数名家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保留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是造就名医的基础,但这又引来了另一个问题,数千年的积累,保留到现在的医籍不下8000种,浩如烟海!对于读书人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人生之精力十分有限,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中,选择适合的读本,以最短的时间把握中医学之精髓,就变成了问题之症结。 自古医家通经典,发皇古义融新知。《传承中医》系列丛书,从撷取中医经典、百家文献的精华原文着手,然后注释,谈体会和(或)附具病案再进行医理解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创新。
本着实用的原则选用百家医籍古训医案。传统的经典选读、必读类图书,都是按原著章节顺序,从中选取作者认为是重点的章句,加以诠释,读者只能是懵懂地背经文,间或明其大意。本丛书的特点则是遵循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地选用百家古训(可以说具体查阅的古医籍本),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再者,背经典、读古训,关键是要“用得上”。本书对每一个知识点按原文、注释、语译、病案举例、中医解析的格式顺序编写,还有作者体会、经验和发挥,读者既可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又可用中医古训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读古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学习中医、应用中医时能“用得上”,这是《传承中医》又一特色。虽然此丛书看似平铺直述,读后却有“平常之处见崎崛”的感受,回味绵长。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与读案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古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此丛书通俗诠释古人诊病用药之玄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领悟经典妙用。 总之,此丛书“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之验案,“承”国医之精粹,理论联系实践,相信广大读者能得到读书的实惠,体会到开卷有益。
诊法概述 四诊提要 诊病方法 四诊主次 四诊合参 结语望诊篇 望诊提要 望诊内容 望神 望色 望面部 望形体 望姿态 望舌 望小儿指纹闻诊篇 闻诊提要 闻诊内容 听声音 听语言 闻呼吸 闻哮喘 闻咳嗽声 闻呃逆、嗳气及呕吐问诊篇 问诊提要 问诊方法 问诊须知 问诊内容 问寒热 问汗 ……脉诊篇参考文献附表
诊法概述 四诊提要 【原文】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 【注释】①指:切脉与按诊。②合色脉:意即色脉合参,诊断学术语。即诊色与诊脉相结合,综合判断病情变化。 【译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神情,全身和局部的形态;凭听觉和嗅觉听病人的语言,嗅气味的变化;仔细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经过;用手指切按病人的脉搏、脘腹和其他部位。这就是中医临床上的诊法。熟悉和掌握中医诊法,目的是为了认识疾病的本质,找到疾病的病因病机,只有综合望、闻、问、切收集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验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为神且明矣。 ……
国学中医,亟待传承,勤学勤思,方有所成。 --国医大师 周仲瑛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中医,弘扬国粹。--国医大师 朱良春 《传承中医》典藏版采用古训+医案的方式读后确有“平常之处见崎崛”之感。 --《中国中医药报》报社 常宇 《传承中医》传古训之精华,承国医之精粹实属当今中医书籍中难得之佳作。 --道少斋主人 毛以林
自古医家通经典,发皇古义融新知。
无
读了半本,该书不错。
很好,对于准备复习考研的我是个很好的读物
挺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