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集成管理
2010-7
经济管理出版社
沈小平
221
240000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管理变革的节奏更趋频繁。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在全球市场的技术、信息、资源和产品的交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也在改变着生产方式与市场交易的游戏规则,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法和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市场全球化、需求个性化、竞争激烈化使得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包括质量、成本、服务、柔性和时间的全方位竞争。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协作更趋广泛和紧密,从常规的供需关系发展成为全方位紧密协作的伙伴关系。因而,供应链系统必须在协作与竞争的两立中寻求统一,在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主动适应,使得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急剧增加。面对人们感到困惑的复杂环境和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如何应对和求解需要并值得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此,本书试图从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提出问题,以一种新的方法论为指导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和供应链管理战略层次体现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供应链管理从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拓展到关注企业外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的计划运作协调管理延伸到企业外部供应链整体的协作关系与协作方式的管理,从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供应链演进形成了整合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集成化供应链。正如马士华教授提出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代表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思想。通过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推动供应链朝着战略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供应链管理把竞争的视野从企业转移到供应链系统,体现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的经典论断: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供应链作为竞争的主体正在取代企业竞争的各自为战,尤其是转变供需交易企业之间的相互博弈为“竞争一合作”。
本书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如何认识供应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如何分析供应链价值系统与竞争优势及其产生的动因与机制、如何理解供应链战略和战略协同机制、如何构建供应链系统综合集成管理的支持平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把供应链系统视为既是一个整体目标一致的协作系统,也是一个多目标冲突的复杂系统;既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准市场型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主体。从供应链系统整体出发,以协作、协调与协同构成供应链管理的主线,认识和掌握其复杂性特点,即组成结构及相互作用、匹配和整合、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整体特性,揭示系统变化的动因和机理,探求与之适应和匹配的理论和方法。
沈小平,湖北武汉人。先后获得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现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主编教材1部,先后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6项。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理论与管理决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
第1章 综合集成理论与方法 第1节 综合集成的含义 第2节 综合集成方法论 一、产生背景 二、理论基础 第3节 遵循系统原理 一、整体性原理 二、层次性原理 三、开放性原理 四、目的性原理 五、自组织原理 第4节 复杂系统问题求解 一、从定性到定量 二、分析与综合统一 三、整体论和还原论 四、问题求解路径 五、建模基本原则第2章 供应链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第1节 供应链的组织特征 一、一般组织结构 二、合作关系类型 三、新型准市场组织 四、典型表现形式 第2节 供应链组织的形成机制 一、分工与协作集成 二、企业-供应链 三、企业-市场-供应链 四、竞争-合作-供应链 第3节 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 一、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二、系统的复杂性表征 三、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第3章 供应链价值系统与竞争优势 第1节 供应链价值系统构成 一、企业价值链 二、价值链的组织形式 三、供应链价值系统 第2节 供应链竞争优势 一、供应链价值活动 二、供应链价值子系统整合 三、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形成第4章 供应链战略管理 第1节 供应链战略的提出 一、企业战略 二、产业组织 三、供应链战略的产生 第2节 供应链战略框架 一、供应链战略意图 二、供应链战略的层次 三、核心能力战略 四、横向一体化战略 五、基于时间的竞争战略 第3节 供应链战略参考范式 一、战略管理演变特征 二、战略决定性因素 三、战略管理过程模型……第5章 供应链战略协同第6章 制造企业管理集成第7章 企业体系结构与建模第8章 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第9章 人-机-网络一体化的支持系统参考文献
目前已有多种过程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用来帮助企业描述和分析经营过程。过程优化是企业经营过程重组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建立的经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和优化企业的经营过程。优化经营过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往,信息技术在工业工程中通常被认为是替代人力的自动化或机械化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事务处理的能力和速度。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办公自动化及客户服务领域。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响应顾客需求和输出产品,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更灵活的、面向工作组和基于通信的协同工作能力。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企业用来降低实现组织间协调而必须付出代价的最有效工具,而且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行为方式。例如,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交换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产品开发过程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开发人员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开发小组可以在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的支持下在异地协同设计一个产品,产品开发的并行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由于信息技术能够在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过程改造之前,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运用到新的经营过程中去。 有很多方法都可用来进行过程模型的定义和描述。经营过程建模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描述经营过程的建模语言。对流程的描述需要提供对逻辑顺序结构,如顺序、分支、汇合、条件、循环、并行的描述,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一套语言建立企业经营过程的形式描述。目前较为广泛被接受的建模语言有CIM-OSA的经营过程描述语言和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定义的工作流描述语言,这一类模型还有Keller等人提出的EPCM模型等,他们的描述形式类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结构。过程建模方法中,过程定义为由一组活动组成的偏序集,每个活动是过程中的一个执行步骤,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活动的执行由事件触发,一个过程在执行结束后将产生一组可检测的输出结果。过程建模通过定义活动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业务过程或者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