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研究(第11辑)

陶东风(执行) 周宪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陶东风(执行) 周宪 主编  

页数:

35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自从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出版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问题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兴奋点之一,在中国,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问题也是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1辑)》的中心论点是探讨记忆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灾难记忆建构的文化机制。同时,《文化研究(第11辑)》也将通过一定的篇幅翻译介绍了西方文化记忆方面的经典文献,比如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等。

作者简介

陶东风
1959年7月生于浙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著有《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等。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及台、港、澳地区进行学术访问。

书籍目录

主编的话
专题一 文化记忆:西方与中国
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
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逝去的时间:论晚期现代文化中的记忆与遗忘
伦理,宗教和记忆
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一个人》中的大屠杀记忆
大屠杀的私人化:记忆、编史与政治
孤独的写作和“文革记忆”叙述:从行村哲的《孤独的咒语》谈起
记忆·成长·乡土:《赤脚医生万泉和》的另类书写
对“文革”的“选择性记忆”——以“嚎歌”为例
文化记忆的建构——以“文革”为例
“文革”小说:集体记忆与集体书写的反思
文化记忆体制化的仪式生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
身体狂想与想象性记忆的建构——以萧峰为个案
记忆“断裂”的社会学分析
统一的梦与相会的广场:“电影里没什么不可能实现的”——韩国影视剧中的文化记忆
专题二 华语电影研究
主持人的话
电影的消失或更新——当代台湾电影中不断变幻的台北表征
全球影视文化中建构知青的视觉政治:解读知青电影《秀秀》和《小裁缝》
王小帅在《二弟》中对移民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数字化“城市交响曲”,捕捉时间的阴影:《三元里》中的蒙太奇与时空构造
其他论文
民主参与、能动性和生活的技术形式——文化研究、数位媒介和民主进程
敞明与遮蔽——论麦克卢汉对英尼斯媒介理论的阐释及传播
访谈
关于理论与问题的探讨——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的对话
《文化研究》稿约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三个假定是,在回忆的时刻,存有的记忆被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被唤醒,即储存的记忆作为与它最初储存时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样子被提取出来,早期经验“之后”同心理唤醒时的“现在”的时间距离被贯通了,长时间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存留的东西变得完全有意识了。当过去变成现在,一个人会被认为完全有记忆行为,或者更简洁一些说,他能记起某事。现在,随着20世纪出现的对记忆机制的重新思考,这三个假定已变得不可信了。今天,大部分心理学家抛弃了记忆这种通过心理刻印或形象形似进行运作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认识,即记忆信息(memorjes)作为一个复杂的编码过程通过修改大脑皮层中神经细胞的连接方式甚至分子构成,首先被登记下来,或者说是通过复杂的心理构图(metal mappings)或心理图式(schemata)而被存留下来,然后,这些心理图式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对记忆进行再塑形。由此,任何人所忆起的过去的信息都不会是最初所记录的样子。当然,许多记忆信息多多少少是精确的,但许多记忆,即便它们有真实感,也会因为回忆者特殊的需要、兴趣及渴望而被刻意扭曲。就以上所言,由于记忆的不精确及易错,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即它不值得被认为是一种价值,更不用说是生活值得依赖的向导了。这样,我们现在也许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包括个体和集体在内的记忆都缺少一种真实性,他们不仅有缺陷,而且潜在的还有危害或破坏性。


编辑推荐

《文化研究(第11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研究(第11辑)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文化研究较好的参考书,因为这个期刊较为及时且真实地凸显了国内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沿问题


主编对学术的态度让我钦佩!


书不错,由于陶东风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原来之间其人,没什么特点,但书写得还是挺好看的·


相关图书